产后糖尿病的症状(生产后糖尿病)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如果说糖尿病是甜蜜的杀手,糖尿病并发症则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一旦发生并发症,特别是各种慢性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威胁生命。
那么,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脏、肾脏、大脑、周围神经、眼睛、足部等等。
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
● 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即糖尿病足;
● 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等。
3类并发症的表现症状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早期眼部可以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如何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
2型糖尿病在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
妊娠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以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怀孕后应尽早行眼底检查,在整个孕期内每3个月以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底复查。
2.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
临床表现:早期走路可出现脚痛,足部发凉麻木、刺痛感等感觉异常,后期可出现脚部变形,足弓变高,脚部肌肉萎缩,足部出现红肿破皮现象并逐渐加重,严重时伤口久不愈合,出现溃烂,脚趾发黑,甚至坏死、截肢!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比较容易识别,治疗困难,但预防则比较有效。
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应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部有没有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的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有否感觉异常及跟腱反射是否减弱等。
如果有上述症状,则应进行预防性足部护理,包括戒烟、穿舒适宽松的鞋子、不赤足行走、仔细修剪指甲避免皮肤损伤、洗脚前测试水温避免烫伤、每日更换袜子,并保持足部清洁等。
如果一旦足部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足溃疡会明显地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尿液里泡沫多,检查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或降低,逐渐会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如何筛查: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所以,如确诊 2 型糖尿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
如何预防并发症
1.改变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 5~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具体需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和合并症情况而定。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3.定期查血压、血脂: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定期检查肾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观察足部变化:对于足部的小伤口、溃疡或起水泡都要认真对待,以防日后发生严重后果。另外,剪脚趾甲时要注意,不要剪破周围皮肤。
除上述之外,要提防一些特殊情况,如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
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就医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规律用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才能真正预防并发症,才是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的最佳策略噢!
来源: 吉林12320
“糖妈妈”产后掉以轻心,四年发展为糖尿病危及生命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9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传新 通讯员 邹玲玲 王霞)长沙35岁的康女士半个月前,因过度劳累发高烧到40.3摄氏度,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检查时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被收入内分泌科一病区住院治疗。该院专家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妊娠结束以后的“糖妈妈”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监测血糖,避免糖尿病及其相关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康女士的妈妈和外婆均有糖尿病,她在31岁孕期时也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进行了短期的胰岛素治疗,女儿在34周时剖腹产出。产后康女士在单位的多次体检中均未发现血糖异常,就没有当回事。但她平时特别喜欢吃甜食,不喜欢运动。这次出现了明显的口渴多饮、浑身乏力症状,且存在顽固性的高热等急性感染的情况,她才来就诊。经过降糖降酮、积极地控制感染等治疗,历时15天,康女士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在国庆节前出院。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张驰介绍,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但血糖未达到显性糖尿病的水平,肥胖和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家族史均是妊娠期高血糖高危人群。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糖妈妈”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监测血糖,注重孕期体重管理。妊娠结束以后的“糖妈妈”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相关代谢疾病的风险是明显增加的,建议在产后6周以及产后每年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来评估血糖情况,避免糖尿病及其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发生。
(一审:李传新;二审:胡宇芬;三审:杨又华)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宝宝刚出生就得了糖尿病?孩子出现这4种症状,父母要警惕!
吴女士在克服了十月怀胎的重重困难后,终于诞下了她和丈夫的第一个宝宝。小孩出生后,吴女士家里人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全家人都围着转。
本来是一件喜气临门的事,但很快吴女士就发现了不对劲。虽然是第一次带小孩,但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小孩比产科里其他孩子更容易饿,一天到晚不是在吃奶就是在睡觉,没其他孩子精神,不仅吃的多,排的也多,每次刚换上的新尿布没一会就全湿透了。
这些反常的表现引起了夫妻的警觉,他们赶紧找到了儿科。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发现,吴女士的小孩很不幸的刚出生就患上了糖尿病。
这宛若晴天霹雳,吴女士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刚出生就得了这种慢性病。后来才得知,吴女士在备孕期间过多的摄入糖分,加上自己和丈夫的亲戚当中都有糖尿病患者,导致宝宝刚出生就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通常与高血糖有关。人们常常认为糖尿病只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事实上,即使是婴儿也可能因为遗传因素得这种疾病。
一、宝宝的四种表现要警惕宝宝刚出生就得了糖尿病的情况虽然罕见,但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下这四种症状,父母要及时警惕,尽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1. 频繁的尿布更换
血液中的血糖如果升高异常将会影响婴儿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此时婴儿的肾脏将难以回收尿液中的糖,使得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患有糖尿病的婴儿出现尿量增加、频繁排尿的情况。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尿布需要更换的频率比正常情况下要高,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糖尿病的症状。
2. 食欲改变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食欲不振,不愿意吃东西,或者在吃完东西后很快就饿了,那么这也可能是一种糖尿病的症状。
这是因为,当血糖过高时会导致婴儿体内的胰岛素出现分泌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婴儿的身体细胞就没有办法充分地利用血液当中的葡萄糖,细胞们会误以为体内没有足够的糖分来供应能量,就会催促身体摄入更多的食物。
也有研究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患病婴儿的身体可能试图通过增加进食来提高胰岛素水平,但事实上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 异常的疲劳感
在正常情况下,来自胰岛细胞的胰岛素能够帮助身体细胞对吸收来的葡萄糖进行加工处理,让它能够转换为可以直接为细胞提供动力的ATP。然而,小孩糖尿病患者体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实现这一过程,身体就会缺乏能量,从而出现疲劳感。
而且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也会让血液变得更加的粘稠,血液在血管系统里的循环将受到影响,这更加加重了身体疲劳感。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的小孩疲劳感比正常情况下更强,或者孩子总是显得疲惫不堪,应该及早的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4. 呼吸急促或气味异常
当血糖过高时,机体会开始分解脂肪,以获取能量。这会导致脂肪酸在肝脏中被代谢成酮体,包括丙酮酸和乙酰乙酸。
这些酮体一旦积累过多就可以造成小孩出现呼吸异常,包括呼吸急促、深呼吸、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呼吸系统需要通过深呼吸来减少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以维持酸碱平衡。
在婴儿糖尿病患者中,由于酮症酸中毒,呼吸系统需要更加努力地呼出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因此会出现呼吸异常的症状。
二、哪些原因会导致儿童糖尿病?很多研究都认为,儿童糖尿病通常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以下是可能导致儿童糖尿病的一些原因:
1.遗传因素:现代基因检测技术已经证实,在人类的常染色体上分布有和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点位,这就意味着如果父母或者双亲家族中的兄弟姐妹罹患有糖尿病的话,那么小孩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就会相应增加。
2.自身免疫疾病:人在面对感染时有一套特殊的防御体系,那就是我们强大的免疫系统。但对于一些小孩,他们的免疫系统就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胰岛细胞,造成糖尿病。
3.病毒感染:副黏病毒、德国麻疹病毒等,在侵袭人体后也可以误导免疫系统错误的攻击胰岛细胞,而且其中部分病毒还可以分泌一些物质直接影响胰岛细胞的活性,最终引起糖尿病。
4.早产:根据临床数据统计发现,早产儿比起足月儿来说,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胰岛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三、如何避免儿童糖尿病?尽管儿童糖尿病危害很大,但并非是不可以避免的,做好备孕、孕期、产后这些举措,可以大大降低小孩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1.备孕阶段
在备孕期间,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确保自己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应该减少压力以便维持稳定的心态和情绪,这些举措都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那些吸烟、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尽量避免,而且还要远离接触有害物质和环境污染物。
备孕期间,女性应该确保摄入足够的叶酸、铁、钙和其他重要的营养素。男性也应该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精子的质量和数量。
此外,如果家里的兄弟姐妹或者近亲中有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前往遗传中心进行咨询,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将遗传的风险控制在最低。
2.孕期阶段
孕妇往往需要摄入额外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叶酸、钙、铁等。但也需要合理安排饮食,据研究,孕妇肥胖是导致婴儿肥胖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选择食物时也应该注意食物的新鲜程度和卫生状况,尽量避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食物,如生鱼片、生蚝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预防孕期并发症。但是要避免过度运动和高风险的运动项目,如激烈的球类运动、滑雪、跳跃等。
孕期需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缓解孕期不适和疲劳,同时有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建议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地进行休息和睡眠。
孕妇还应该定期进行产检,了解胎儿和母体的健康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进行各项检查和筛查,如羊水穿刺、唐氏综合征筛查等。
3.产后阶段
婴儿的喂养是非常重要的,母乳是最好的喂养方式。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可以选择配方奶粉。建议按照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定期喂养并注意饮食卫生。
给小孩穿戴适合季节的衣服也十分重要,避免过热或过冷。无论是新生儿还是儿童,对于病毒的抵抗力都是较弱的,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很容易造成呼吸道病毒等的感染。
而对于儿童,父母应该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告诫小孩不要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比如巧克力、糖果等,这些食物的过量都可以引起血糖的异常。
同时陪伴好小孩进行日常的锻炼,避免长期宅在家中或者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这些措施都能避免儿童因不良生活习惯患上糖尿病。
参考资料:[1] 徐尔迪.儿童糖尿病八连问[J].儿童与健康,2022(06):4-5.
[2] 王建华.儿童糖尿病,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2(17):25-28.
[3] 胡冰.不可忽视儿童糖尿病[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