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糕糖尿病(绿豆糕糖尿病人可以吃吗)
没挡住诱惑,“糖爷爷”糕点吃多后视网膜出问题了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4日讯(通讯员裴霓裳)经不住糕点诱惑,“糖爷爷”吃多了绿豆糕后,视网膜长出新生血管,险些失明。6月4日,经过治疗后正在康复中的老人表示,以后要管住自己的嘴。
今年65岁的王先生,近日突然觉得自己的眼前有一团黑影,而且看东西都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家人赶紧带着他来到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经检查,王先生连视力表上最大的一行“E”都看不清。该院眼底病科主任医师阎静检查发现,老人的视网膜长出很多新生血管,并且已经有部分破裂导致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经过问询发现,原来王先生有多年的糖尿病,近期因临近端午节,爱吃绿豆糕的他一个不注意就吃多了。
阎静主任表示,绿豆糕的热量、糖分、脂肪含量较高,吃多了会影响血糖,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处于高糖状态,极易导致视网膜血管的管壁受到侵蚀,最终血管破裂出血甚至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她提醒:糖尿病人饮食应该保持均衡,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瘦肉或禽肉,鱼类可以提供优质蛋白,可适当多吃一些,肥肉和荤油不宜过多食用。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吴建华表示,只要一确诊糖尿病,就应检查眼底,此后每年检查一次,患糖尿病5年以上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一旦眼前有黑色“漂浮物”“蝌蚪”“蜘蛛网”,要马上就诊。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绿豆糕,麻油的!老南京人端午节最爱的就是这一口
现代快报讯(记者 蔡梦莹 文/摄)外形精巧、入口绵密的绿豆糕,是南京人必备的时令美食。本周五就是端午节了,不少老南京人专跑老店选购传统麻油绿豆糕,各大品牌的绿豆糕也摆上了超市货架C位。不过,营养专家也提醒消费者,绿豆糕是高糖高热量美食,别贪嘴!
“你是送人还是自家吃?你要是给家里老人买,就买这种传统麻油口味的绿豆糕,好吃又实惠。”5月31日上午9点多,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评事街的一家社区超市,各种品牌的绿豆糕已经摆上了货架C位。传统麻油、蔓越莓味、无添加蔗糖、奶黄流芯……一旁的厂家促销员告诉记者,近几年,几乎各大糕点品牌都推出了创新风味的绿豆糕,但就她的观察来看,最受欢迎的还是传统麻油绿豆糕。“来买绿豆糕的还是老年人比较多,看中的是价廉物美,买回去就是吃个时令。”这名促销员坦言,新口味、新包装的绿豆糕也有年轻人愿意尝试,但还是少数。
上午10点多,记者在一家老字号食品专卖店门口看到,一箱又一箱绿豆糕正在被搬到店内收银台旁。店员一边忙着招呼来店的顾客,一边在微信上核对货款。“都有点忙不过来了,这几天都是来订绿豆糕的,不够卖的。”现场一名顾客告诉记者,自己是特地来老店买绿豆糕的。“我比过了,这个塑盒绿豆糕网上卖19.9元,这边店里卖16.5元,还是店里便宜一点。”她已经快70岁了,上午和姐妹们一起逛逛街,顺便买点时令糕点带回家。她买了两盒传统麻油绿豆糕,又买了两盒无糖版绿豆糕,准备和家人分享。店员也向记者介绍,最近除了企业团购外,不少老人也认准老品牌,找上门来购买。“我也50多岁,比较喜欢这种小时候的味道,一般老年人上门来买,我就会推荐传统的,我自己买了一盒传统麻油绿豆糕带回家自己吃的。”
此外,记者注意到,几家网红中式糕点店也上新了时令绿豆糕。在中山南路的一家以桃酥为特色的糕点店内,简装和单独包装的麻油绿豆糕放在玻璃柜上方显眼的位置。另一家中式糕点店推出了绿豆冰糕,有原味、蔓越莓、白桃、牛油果四种口味,也被包含在了单人团购套餐内。
不过,好吃的绿豆糕在营养成分表上的表现也很惊人。从营养成分表上可以看到,一款传统味的麻油绿豆糕,每100克含能量1967千焦,脂肪19.8克,碳水化合物65.3克。另一款无添加蔗糖款的绿豆糕,每100克含能量1896千焦,脂肪18.9克,碳水化合物63.4克。除了一旁标注的“本产品实际生产中不添加蔗糖”外,营养成分表中各指标相差不大。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不少老年人喜欢吃糕点,我们巡病房的时候也已经提醒过好几次了。”江苏省老年病医院营养科专家刘珊表示,不建议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多吃绿豆糕,没有这类基础疾病的老年朋友也别贪嘴,过节尝个味道即可。从专业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麻油的,还是无添加蔗糖的新风味,绿豆糕都是高糖高热量的食品,少量尝尝即可。端午时令的粽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建议老年人少吃红枣、蛋黄等口味的粽子,可适量选择杂粮粽子。
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糖尿病人怎么选?这份指南快码住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豆类世界中,黄豆、红豆、绿豆和黑豆如同四位各具特色的舞者,在营养的舞台上翩翩起舞。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场舞蹈并非轻松愉快,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选择的困扰。本文将为读者揭开这四种豆类的神秘面纱,探讨它们对糖尿病患者的利弊,并提供一份实用的选择指南。
在这场营养的博弈中,黄豆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它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还拥有丰富的异黄酮。这些天然的植物雌激素不仅能帮助调节血糖,还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的研究,每天摄入25克大豆蛋白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
然而,黄豆的魅力并非无可挑剔。它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控制份量。专家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30克的黄豆制品为宜。
红豆则如同一位低调而内敛的舞者,它的营养价值常常被人忽视。红豆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水平。更令人惊喜的是,红豆中含有一种名为"相思豆素"的活性物质,据《中国食品学报》报道,这种物质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但是,红豆的糖分含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格外注意。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50克,并搭配其他低glycemic index(GI)的食物,以平衡血糖反应。
绿豆,这位清新脱俗的舞者,以其独特的清热解毒功效闻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绿豆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绿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B2,这些维生素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绿豆中含有一种名为"维他命P"的物质,它可以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然而,绿豆的消化吸收率较低,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时将其煮熟或发芽,以提高营养吸收率。
黑豆,这位神秘而深邃的舞者,蕴含着令人惊叹的营养价值。黑豆富含花青素,这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胰岛素分泌细胞,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根据《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的研究,长期食用黑豆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然而,黑豆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控制摄入量。专家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30克的黑豆为宜。
在这场豆类的盛宴中,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呢?答案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每种豆类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注意事项,关键在于合理搭配,适度食用。
首先,建议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黄豆和黑豆。这两种豆类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可以将其制成豆浆、豆腐或直接煮熟食用,每天摄入量控制在30-50克为宜。
其次,红豆和绿豆也可以适量食用。红豆可以煮汤或制成馅料,每次食用不超过50克。绿豆可以煮粥或制成绿豆糕,每次食用30-40克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豆类,都应该注意控制总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建议将豆类作为主食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添加。例如,可以用豆浆代替牛奶,用豆腐代替部分肉类蛋白。
此外,豆类的烹饪方式也值得关注。建议采用煮、蒸等低脂肪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或加入过多调味料。同时,可以将豆类与蔬菜搭配食用,既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又可以降低整体的glycemic load(GL)。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食用豆类时需要格外谨慎。豆类中含有较高的钾和磷,可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这类患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和食用豆类。
值得一提的是,豆类的发芽过程会改变其营养成分。发芽后的豆类,其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含量会显著增加,同时一些抗营养因子如植酸的含量会降低,有利于人体吸收。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食用发芽的豆类,如豆芽菜,以获得更多的营养价值。
然而,豆类并非万能的"血糖管理者"。它们应该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体育锻炼,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遵医嘱服用药物。
在选择和食用豆类时,个体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每个人对食物的耐受性和反应都不尽相同,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尝试新的豆类食谱时,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反应,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食用方式和份量。
此外,豆类的加工方式也会影响其对血糖的影响。例如,全豆比豆粉对血糖的影响更小,因为全豆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完整的豆类,而不是高度加工的豆类制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豆类对糖尿病患者有诸多益处,但它们并不能替代常规的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豆类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依赖。
总的来说,黄豆、红豆、绿豆和黑豆这四种豆类就像是一个营养丰富的调色盘,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在这个调色盘上调配出最适合自己的"营养之画"。通过合理选择和适度食用,这些豆类不仅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让我们记住,在管理糖尿病的旅程中,没有一种食物是绝对的"神药",也没有一种食物是完全禁忌的。关键在于平衡、适度和个性化。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豆类的特性,糖尿病患者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守护自己的健康。
这场豆类的"舞蹈"仍在继续,而糖尿病患者则是这场舞蹈的主导者。通过科学的选择和合理的搭配,他们完全可以在这场舞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享受健康,拥抱生活。
参考文献:
大豆异黄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的影响[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3): 181-185.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