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混身困(糖尿病患者感觉浑身没劲,想睡觉)
3个原因让糖友老犯困
来源:生命时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袁 扬
在炎热夏季,不少人经常“夏打盹儿”,总觉得休息不够,但机体健康并未受到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犯困却不可大意,有3个常见原因。
睡眠呼吸暂停。不少糖尿病患者,同时也是肥胖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打鼾,他们可能频繁觉醒、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嗜睡。如果患者平时不打呼噜,只在偶尔极度劳累时出现,则不用太在意;但如果长期鼾声如雷,尤其呼噜声常突然停止的患者要当心,建议去医院接受检查和评估,看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血糖低了。当机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无法获得充分的营养和能量,也会想睡觉。如果糖友常在餐前、空腹时犯困,应高度警惕低血糖的可能;如果经常出现低血糖,患者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平时,随身备些葡萄糖片、水果糖、饼干等,发生低血糖时可救急。
血糖高了。除了低血糖,糖友老困也要警惕高血糖。人体所需能量大部分来自碳水化合物,但糖友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因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时,血糖会升高,但此时机体仍然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与能量供应,导致疲乏无力。
因此,患者生活中要及时监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的波动范围,有助医生调整降糖方案。由于中老年糖友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犯困、头晕、意识丧失等情况,更要做到定期体检,有助及时发现隐患,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经常感觉疲劳、乏力,这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警信号,你得重视
糖尿病号称无声的杀手,不痛不痒,其实不然。
比如乏力,出现的频率比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三多一少)还常见,还有预警意义!
人们通常以为乏力是劳累所致,其实不然,乏力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下面四个案例告诉你,乏力对于血糖异常人群,反映了哪些问题?
案例一:糖尿病初期症状——乏力
一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由于手头上的课题需要尽快结题,于是经常工作到半夜。近半年一直感觉疲乏无力,休息后也不缓解。直到有一天,疲乏无力严重到上二楼都感到吃力,才去医院化验检查,空腹血糖15.7mmol/L。
有人疑问,他是不是累过头了?
不是!因为他本身就有糖尿病、或者说有相当长时间就存在的糖尿病前期,没有发现而已,劳累只是诱因,不是病因!
当空腹血糖升高到8~10mmol/L以上,超过了肾糖阈,出现了尿糖,一些人还是浑然不觉,这时候“乏力”这个魔鬼开始出现!
可是有些人还是没重视,继续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干,直到发现体重下降了10斤以上,周围人的纷纷说,别是什么不好的病吧?抓紧上医院查查去,一查,发现是糖尿病!
因此,高危人群定期查血糖很重要。疲乏无力更是糖尿病初期的典型症状,2/3的糖尿病患者有乏力的症状,如果出现乏力,不要不当回事,这已经在提醒你要抓紧治疗了。
案例二:血糖反复波动时的典型症状——乏力
一位36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网络上询问“糖尿病浑身没劲,乏力怎么改善?”并且说:吃药后血糖已下降,空腹9.03mmol/L,但总感到浑身没劲乏力,如何消除这种症状呢?
糖尿病患者乏力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 由于葡萄糖从尿中排出,身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得不到足够的能源;
- 因为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所以只得动用肌肉和脂肪,造成肌肉消耗、体重减少;
- 有时还因为多尿造成钾的丢失,而血钾低就可造成疲乏无力;
- 糖尿病的自主神经病变,使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障碍等,均可造成乏力。
所以,尽管“吃药后血糖已下降,但总感到浑身没劲乏力,”这是由于血糖虽然从之前的高血糖降下来了,但依然没有根本改善乏力的原因,血糖仍在反复波动中。
因此,血糖控制达标很重要。特别是对于血糖反复波动的患者,会不自觉打盹,饭后也会犯困,有时坐着就迷迷糊糊睡着了,这些都是糖尿病控制不达标的典型症状。
不要不把乏力当回事,这已经在提醒你要抓紧治疗了。
案例三:长期吃二甲双胍时的典型症状——乏力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B12的下降。缺乏维生素B12,比较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疲劳。
因为B12可以帮助身体携带氧气到各个器官,没有足够的氧气的话,人很容易就会疲乏,甚至感到肌肉无力。并且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在胃肠道的吸收,使血红蛋白减少,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因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如果血糖正常,但仍然乏力,需要及时查体。如果发现有轻度贫血,并且合并有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就需要及时补充维生素B12治疗,比如甲钴胺,可以起到既改善二甲双胍药物副作用,也能及时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双重作用。
案例四: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的典型症状——乏力
一位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体重超重,平时走一段距离后,就出现疲劳,于是平时能不走就不走,以车代步。由于合并有膝关节病变,一直在关节外科反复就诊,针灸理疗等,但效果不明显。
在住院全面检查后,发现双下肢动脉硬化合并斑块形成:左侧股浅动脉中断闭塞,双侧胫前动脉闭塞,右足背动脉闭塞。
原来这位患者高度重视的膝关节的问题只是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出现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为这个患者平时开车,很少行走,但行走1~2里路程后,就会出现下肢乏力。
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期(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休息后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被以车代步掩盖了,于是乏力这个症状就被一次次忽略了。
因此,糖尿病并发症的全面检查和控制很重要。减少和消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戒烟、肢体锻炼、控制高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等。
乏力! 糖尿病最有预警意义的症状,你一定要重视!
作者:牟利宁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主任护师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山东省首届健康大使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雅安恒博医院内科医生提醒:乏力犯困当心糖尿病征兆 预防需注意四点
四川新闻网雅安12月16日讯糖尿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一旦患上糖尿病对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糖尿病有什么征兆呢?日常生活中要怎么预防糖尿病呢?
乏力犯困当心是糖尿病征兆
最近,雅安市民陈先生觉得乏力、疲惫,会不自觉打盹,饭后也会犯困,有时坐着就迷迷糊糊睡着了,这样的症状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后,到医院一查,陈先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此时,他才一拍脑袋,怪自己糊涂:“自己两次体检空腹血糖都提示偏高,但都没引起重视!”医生提醒,体检中查出血糖偏高一定要重视,必须到正规医院就诊,处于糖尿病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陈先生介绍说,他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之前出现疲惫的现象,家人以为他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缺氧,就带他去看急诊。医生听了症状后,先为他检查了静脉血糖和电解质。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陈先生随机血糖值高达21.58毫摩尔/升。医生当即让他住院治疗。经过进一步检查,空腹静脉血糖、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结果均提示异常,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我平时不爱吃糖果,怎么会得糖尿病!”陈先生对于自己身患糖尿病深感意外。经过近10天的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及口服降糖药等对症治疗,陈先生的高血糖终于降了下来。“出院后,我翻看了历年的体检报告,才回想起自己有两次的空腹血糖曾超出了正常值一点点,分别是6.9和6.23,虽然报告里都提到了血糖偏高,但我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所以就忽视了。”
陈先生是比较典型的病例,反映出糖尿病病情较隐匿的特点。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得来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都是从身体健康发展到糖尿病的阶段。糖尿病相关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程度的轻重因人而异,由于个体差异,处于糖尿病前期时,多数人往往没有什么不适,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其实已经患病一段时间了。“糖尿病虽不至于迅速致人死亡,但长期的高血糖会引起并发症,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很重要的。”
雅安恒博医院内科医生介绍:像陈先生这种情况,在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比正常值高出一些,其实当时就要引起重视,应该到内分泌科就诊,做进一步检查,如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查到空腹血糖超标,虽然够不上糖尿病标准,但说明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
如何预防糖尿病?
雅安恒博医院内科医生提醒市民,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万一发现血糖异常,就要重视起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但不要紧张和害怕。处于糖尿病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雅安恒博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