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梁宏达 糖尿病(梁宏达糖尿病节目)

心血管王医生 0
文章目录:

老梁1月前刚做的体检,可如今查出来癌症!体检没用?医生辟谣

小区老梁58岁,1个月前单纯体检,就是有点脂肪肝,有点高血压,别的还不错!

可是这两天老梁住院了,听说是癌症!

有人说体检就是骗钱,根本啥也查不出来!

真的是这样吗?

体检肯定有用,但体检只能发现部分明显的问题,并不是体检什么疾病都能发现。

我们在临床也能遇到今天做完体检正常,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都正常,晚上就突发心肌梗死的。

体检正常,过几天查出癌症,这也并不能否则体检没有用处,只是体检不能查出部分疾病而已。

体检都能查出哪些问题?

我们常规的每年体检或者单位体检当然有用处,不但能查出很多常规问题,也能查出来癌症。我们医院就是体检查出过肺癌的医生、甲状腺癌的护士、卵巢癌的护士等等癌症。这些人早发现早治疗,目前病情都稳定,有位主任肺癌10多年了,现在还正常上班,还能上手术。

常规查体大体分为抽血以及其它检查。

抽血化验:

血常规,能发现是否有感染,是否有贫血,是否有血小板减少,是否有血液病,是否有血液相关性癌症。

肝功能,能检查肝脏是否正常,如果肝功能异常,必须进一步明确原因比如是药物性的,是肝硬化,还是肝炎,还是肝癌等等问题。

肾功能,能检查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如果肾功能异常,必须尽快明确原因,是药物性的,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引起的,还是肾炎,还是肾病综合征等等原因。

血糖,能确诊有没有糖尿病,当然除了空腹血糖,还需要查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能明确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是否正常,排除高脂血症。

电解质,能明确钾、钠、氯是否正常。

必要的情况下,还会查甲功五项,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排除甲亢或甲减。

有些人还需要查肝炎系列,看看有没有肝炎,或有没有抗体。

对于高危人群,也可以通过检查肿瘤标记物来检查癌症,但大部分癌症初期,肿瘤标记物都很难检查出来。只有当癌症进一步发展,肿瘤标记物才会表现为异常。

其它检查:

胸片:能检查肺部情况、气管情况、心影大小、肋骨情况等等问题。

腹部超声:明确肝胆脾胰的大小,以及是否有囊肿或占位,这些部位明显的肿瘤,可以通过腹部超声发现。

肾脏超声:观察肾脏大小,以及是否有囊肿或肿瘤。

甲状腺超声:看看甲状腺是否正常,有没有囊肿或肿瘤,附近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能发现甲状腺癌。

心脏彩超:能看看心脏结构是否正常,心脏瓣膜是否正常,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基本上是目前常规查体的一些项目,能发现很多问题,也能排除很多问题。或者说能发现大部分问题,并且排除大部分问题,所以查体才有必要性,才能发现小问题,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酿成大祸。

通过常规查体,能初步发现比较明显的肺癌、肝癌、肾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等癌症。

体检的好处和局限性:

但是常规查体并不能发现一些初发的癌症,比如说肺癌初期通过胸片是很难发现,只能通过CT检查,比如消化道肿瘤,很难通过通过查体查到,只能通过内镜检查,比如胃镜、肠镜才能发现食道癌、胃癌、肠癌等等。

还有很多肿瘤,也只有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结合症状再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诊断,体检不是万能的,但体检有体检的好处,体检能发现很多问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脏器囊肿、肝肾功能异常、部分肿瘤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早发现,不早治疗,必定会酿成大祸。

所以体检有一定好处,而且很有必要!但体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体检不是万能的!

3周就肾衰竭!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若常出现6个不适,立即就医

“才三周时间,就从糖尿病发展到肾衰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广州一位58岁出租车司机老梁的真实经历。他平时血糖控制马马虎虎,最近总感觉乏力、胃口差,还以为是夏天太热,结果查出肾功能只剩不到30%。医生说,如果他能早点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生活看着“还不错”,却突然查出严重并发症?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很多人以为自己只要不抽烟不喝酒,就“比别人健康”。但很多问题,往往早已悄悄发生在体内。

如何在生活中提前识别危险信号,避免糖尿病引发严重后果?今天这篇文章,给你最实用的答案。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持久战。50岁以上的男性朋友,尤其是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忽略身体的细微变化。很多人等到身体真的“亮红灯”,才开始后悔没早点管住嘴、迈开腿。

很多男性觉得自己“挺能扛”,一点不适也不当回事。但糖尿病并发症从来不给人留太多反应时间,尤其是肾脏,一旦受损,常常不可逆。三周就进展到慢性肾病五期,这样的速度,并不罕见。

那到底是哪“6个不适”值得警惕?答案其实藏在生活里,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首先是尿量变化。如果你发现近期小便明显变少,或者夜尿次数突然增多,不要只以为是“喝水多”或“年纪大”。这可能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信号,说明肾功能正在悄悄恶化。

其次是乏力与恶心。很多人觉得“人上了年纪,累点正常”,但如果你感到持续性疲劳,而且还伴有胃口差、吃啥都觉得没味道,这种尿毒素积聚的表现,更要提高警惕。

第三是浮肿。特别是早晨起床后眼睑浮肿,或长期脚踝肿胀,很可能是肾脏排水功能异常。别总以为只是“前一天吃咸了”,如果持续几天,就要尽快做检查。

还有一种常被忽视的信号是血压升高。很多糖尿病患者本来就合并高血压,但当血压开始难控制,或者波动剧烈,其实是肾小动脉发生硬化的表现之一,提示肾损伤已经加重。

第五是贫血。肾脏除了排毒,还负责生成一种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物质,一旦肾功能受损,人就容易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的情况。别以为这是“气血虚”,有可能是肾在“求救”。

最后是皮肤瘙痒。糖尿病人本就容易皮肤干燥,但如果你发现瘙痒越发严重、晚上睡不着,而且没有明显皮疹,那就要考虑是不是尿素氮、磷酸盐积聚导致的代谢性毒素在作怪。

很多人会问:“我平时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还会肾衰竭?”这里面有个误区。即使空腹血糖暂时正常,也不能代表全天血糖都稳定。而长期高血糖会不可逆地损害肾脏微血管,就像细雨打石,日久见痕。

有些人存在隐匿性肾病,早期完全没有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时查出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才知道。问题是,大多数人一年都不体检一次。

那有没有办法预防?当然有,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体检时不要只看血糖和血脂,还要关注尿常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这些项目不贵,但价值巨大。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听身体说话”。很多男性爱吃肉、喝酒、应酬多,肾脏负担本就

重。建议每周至少三天晚餐以蔬菜为主,少盐少油,减少蛋白质代谢废物的生成。

饮水也很关键。很多人以为“多喝水排毒”,结果却水中毒。每天饮水量应根据体重和出汗情况调整,不能一刀切。肾功能不好的人,更不能盲目喝水。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用药”。很多中老年男性喜欢吃保健品止痛药,但不少药物对肾脏有潜在毒性。特别是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加速肾小球硬化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建议至少每半年查一次肾功能,包括尿蛋白、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不要等到腿肿、头晕才想起来去医院。

“我这么多年都没事,为什么现在突然出问题?”这句话许多患者在住院时都会说。其实问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直在积累。就像老梁,他说自己十年前就查出糖尿病,但从没重视过相关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展到需要透析的阶段,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影响。而早期干预,完全可以避免走到那一步。

很多人觉得“肾病不是癌症”,没那么可怕。但肾脏一旦损伤,几乎不可能恢复原状。它不像肝脏能再生,更多时候只能靠控制进展,延缓恶化。

如果你已经50岁以上,有糖尿病史,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应该对肾功能保持警惕。特别是出现前面提到的6种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健康从不是一件难事,它藏在每一个你愿意认真对待身体的时候。别再用“还没事”来敷衍身体的提醒。等到真的出事,付出的代价往往远比你想象的大。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想起自己或者身边人最近也有类似症状,那就别犹豫,尽快安排一次全面体检。当身体开始抗议,不是喊你听听而已,是在提醒你:该换种活法了。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身体变化?或者家人朋友是否也有糖尿病史?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或留下问题,我愿意为你答疑解惑。

参考文献:

杨文英,张伟.《中国2型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1):955-97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4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糖尿病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糖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他死得不冤。”

刘艳丽话一出口,把饭桌上的气氛劈得稀巴烂。筷子磕在碗边,茶水洒了一桌,婆婆猛地站起来,指着她的鼻子骂了出来。

你个扫把星!你爸不是被午睡害的,是你整天吵得他没得清静!”

2022年清明节,全家刚从墓地回来,饭还没吃上几口,矛盾就炸了锅。

刘艳丽坐在那里,脸涨得通红,手攥紧了筷子,牙咬得咯吱响。她早就忍不住了。这些年,她忍着丈夫高血糖反复、忍着公婆推责、忍着孩子叛逆……可今天,她不想忍了。

她摔下筷子:“医生亲口跟我说的,糖尿病不全是吃出来的,高血糖的人睡太久,尤其是中午那一觉,睡多了、睡乱了,血糖就不稳!”

她公公哼了一声:“谁说的?中午不睡,下午还能干活?”

刘艳丽怼回去:“您儿子2020年那年中风前,每天中午睡两小时,睡醒就头晕、心慌、浑身冒汗,你自己忘了?还不肯吃降糖药,说是‘吃了就赖上了’。晚了!”

三年前,老梁也就是刘艳丽的丈夫梁庆国,51岁,单位体检血糖13.6,被医生当场留下来观察。刘艳丽接到电话赶到医院,急得眼泪直掉。

医生问他日常作息,他抖了抖嘴角:“早上七点起,晚上十点睡,中午睡一个半小时。”

“平时饮食呢?”

“饭量不算大,就是口重,爱吃点肉。”

医生皱眉:“您这是二型糖尿病,情况不轻。饮食控制是第一步,但更要注意作息,尤其午睡,不能随意。午睡时间过长、起床太猛,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低血糖反弹,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老梁愣了一下,问:“不是说中午睡觉养人吗?”

医生摇头:“睡过头就是负担。糖尿病人群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午睡时间一旦过长,会让代谢变慢,血糖升高。不是说不能睡,而是要控制时间,半小时最稳妥。

那天起,刘艳丽下定决心,每天中午设闹钟,监督丈夫午睡不超30分钟。但老梁不听。

“我午休不够,下午犯困,脑袋都不清醒。”
“你才清醒几年?你清醒的时候都拿来玩手机!”
“睡一会怎么了?医生也不是神仙,哪能管得了每个人?”

他们吵了三个月,最后他背着她,偷偷继续午睡。

2021年冬天,老梁吃完饭就躺下,睡了两个小时。醒来时感觉眼前发黑、舌头打结,一头倒在地上,半边身子不听使唤。

进医院查出来是轻微脑梗,诱因是血糖波动大,加上血压突然升高。

“你爸出事前,我连续几天发现他午觉越睡越长。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头晕,累。”
“你为啥不早点告诉我们?”婆婆质问。
“我说了!你们只信他,说他‘累了几十年,午觉是命’。”

刘艳丽说完,拎着包出门,一路没回头。

那天之后,她在客厅贴了一张纸,用红笔写着——
“高血糖患者,午睡别超30分钟。”

她也不顾公婆的脸色了,中午闹钟一响,准时把丈夫喊起来。她不再相信“顺其自然”,她开始查资料、看论文、学科普。

在一本医学杂志上,她看到复旦大学2020年发布的一组研究数据:

“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者,患糖尿病风险提升46%;对已有糖尿病者,午睡时间每增加10分钟,血糖波动风险提升12%。”

她拿给丈夫看:“看清楚没?不是不让你睡,是别把午觉当成命根子。你都糖尿病七年了,再不改,你等着血管堵死!”

老梁嘟囔一句:“怕是都被你吓死。”

他嘴硬,但从那以后,中午躺下前会偷偷看看墙上的闹钟。

2023年春节,刘艳丽的舅舅从上海回来吃团圆饭。

老人家曾在内分泌科干过三十多年,一听他们说起午睡的事,放下筷子就说:“午睡这事啊,不是睡得越多越好,是要‘讲规矩’。”

他讲了个病例:一个外企中层,48岁,糖尿病控制得好好的,某天午觉睡过了头,醒来低血糖,起床后反弹性高血糖,晚上突发胸闷、入院抢救。

“午睡久了,血糖容易骤降。低血糖时,大脑供能不足,身体启动应激反应,释放肾上腺素、升糖素,结果血糖飙上天。你以为是在‘养生’,其实是在透支。”

婆婆那晚不吭声,饭后擦桌时悄悄说了一句:“艳丽,你管得对,我们老思想,害了你爸。”

刘艳丽听完,没说话,只是去厨房把电饭煲定时调到了12点半——她怕丈夫午睡晚了,晚饭就拖后,血糖控制又乱套。

2024年夏天,老梁血糖总算稳定了下来,体重也轻了八斤。

他在小区楼下锻炼碰到邻居说:“别看我这把年纪,还不是靠老婆念叨出来的福气。”

他说得轻松,却没告诉别人——那年他差点躺在病床上,再也起不来了。

**

2025年7月3日午后,刘艳丽在阳台晾衣服,闹钟响了。

她没喊人,几分钟后丈夫自己从卧室走出来,边穿拖鞋边说:“今天只睡了二十七分钟,醒得正好。”

她点点头,心里盘算着晚上吃什么。

午后的阳光不辣眼,一切都很平静。

她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她知道,这一场病、这一个觉、这一个家的变化,从“午睡”这件小事开始。

故事的意义,不是控诉睡午觉,而是提醒那些血糖不稳的人:

睡觉不是随意的事,尤其是中午这一觉——
睡多了,命短;
睡错了,血糖乱;
睡对了,才是真正的养生。

医生不止一次强调:

高血糖人群午睡要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避免在饭后立即躺下,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才是控糖长久之道。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真话,但真话说出来,总有一个人能听进去。

刘艳丽就是那个听进去了、也做对了的人。

她改变的不只是丈夫的血糖曲线,更是这个家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