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六脉(从六经辨治糖尿病经方派)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学到了吃主食不升糖的“六脉神剑”,马上传授给你

碳水化合物、淀粉、主食,这三个词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但是我们又离不开它们。

有没有好的办法,既能吃主食,又不让血糖上升的太快?你还别说,小编最近在峨眉山上学会了控制主食升糖的“六脉神剑”,今天就一并传授给你。

第一剑:粗细搭配吃主食

粗细搭配是糖尿病人吃主食的一个原则,只是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人只爱吃白馒头、白大米,把原来老祖宗吃过的那些粗杂粮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说,“做人不能忘本”,把这个原则用到吃主食上多好。

白馒头、白米饭口感是好,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升糖快;粗杂粮口感相对差了些,但耐消化,升血糖相对比较慢,两者搭配起来吃就是绝配,味道又不太差,升糖还慢,何乐而不为?

第二剑:不吃太黏的主食

记得端午节的时候我告诉糖友们尽量不要吃粽子吗?这是因为粽子一般是糯米做的,糯米很黏(否则也包不成粽子)。比较黏的主食含有的支链淀粉多,更容易消化吸收,升糖就更快。

除了粽子外,汤圆、年糕、黏玉米这些主食糖友们也尽量少碰,除非你的血糖控制还可以,那实在嘴馋的话就少尝一点。

第三剑:让饭凉凉了再吃

“趁热吃”好像是待客之道吧?但是对糖尿病人来说“趁热吃”并不合适。让主食多放一会,放的凉一些了再吃,这样升血糖速度能慢点。

这是因为,主食放凉后一部分淀粉会转变为“抗性淀粉”。所谓抗性淀粉就是人体不易消化的淀粉,升糖速度当然就慢了。

第四剑:把主食煮得硬些

“六脉神剑”是一种天下奇功,学会这种功夫的人就会“天下无敌”,身体自然就会硬邦邦的。

所以,这第四剑我教大家吃主食要“吃硬不吃软”。无论是面条,还是大米饭,煮熟就好了,没必要太软烂,越软烂的主食,吃进去后转变成葡萄糖的速度就越快。

第五剑:不要吃太多主食

千言万语不如这一句:“控制主食的量”!糖友们,谁叫它主食升高我们的血糖太快了呢?我们一定要控制吃主食的量,就当是节约粮食,为国家做贡献了吧。

大部分糖友一天的主食量控制在150-250克就行了,如果是血糖波动比较大的糖友,每餐的主食最好称一称,让主食的量相对固定一些,这样血糖会比较听话。

第六剑:******

由于小编着急下山(时间不早了,本文写到了凌晨12:37),师傅教我的第六剑没有学会,今天暂时就先分享到此了,下次有机会再学。

总结:主食是升糖大户,我们对它是“又爱又恨”,所以,掌握吃主食的技巧很关键。

糖尿病患者须知:有它,控制血糖就容易多了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如果用这段话来形容糖尿病江湖,那么近几年风头最劲的——莫过于各大厂家热推的血糖监测神器——动态血糖仪。

有江湖萌新跳出来说:“我们连指尖血糖仪这种入门级武器都还没用明白呢,这个动态血糖仪是个什么鬼?”

也有糖友老鸟拍拍袋中使用多年,已经包了浆的血糖仪淡然一笑:“有它,已经足够我纵横天下,何必拘泥于神器之利?”

这些话听上去,都言之有理得很!但动态血糖仪这个新生事物的威力,绝不止看上那么简单。

往小了说,它相当于把你手里的单发步枪升级成了冲锋枪;往大了说:它极大地拉低了控糖的门槛,堪称控糖高手量产神器!

众所周知,人体中的血糖变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的人的血糖稳如老狗,有的人的血糖则如同天外飞仙般的飘逸,又如同六脉神剑般的无迹可寻。想要看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血糖的高低,那即使你有福尔摩斯一样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也是做不到的。

这时候就需要血糖仪这种制式武器出场,手指一扎,机器一响,血糖高了低了,看血糖值的数字就够了——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所以现在大家常用的便携式家用血糖仪的发明,曾经是极大的技术进步。因为在血糖仪发明前的年代,大家玩的是尿糖测试,更早年代的医生更是只能通过观察尿液来诊断,可以说——血糖基本靠猜!

“普通”的指尖血糖仪就像是单发的步枪,它有两个主要的缺点。

一是采血要扎手指——太疼!

没有体验过的小伙伴可能不太理解,不就是手指上轻轻扎一下吗?

先不说这“扎指头神功”确实功力有高低,痛感有轻重。可每天用针自己扎自己的心理阴影面积可不小,就好像甄嬛被扎针指头疼不说,负责下黑手的容嬷嬷还要自己演,简直是劝退buff叠满的黑暗体验,也难怪糖友不爱测血糖。

即使你是个中高手,练成了“金刚不坏指头不疼”大法。如果你是2型糖友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测得少还算好的;

那些使用了胰岛素的糖友,三餐前后加睡前一天要测7次血糖,每周49次,一个月210次,一年2568次,十年就是25680次,年复一年,扎扎复扎扎,你的手就算真是金刚石做的,都能给你扎成筛子,就问你怕不怕。

二是扎一次手指,只能出一个血糖值。

正因为如此,想要知道某个时刻的血糖值,就必须扎一次。那些没有扎手指的“空白时间段”的血糖到底是高是低,接下来血糖走势到底如何,就很考验你的控糖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能力了 —— 不是控糖高手都整不明白这活。

而动态血糖仪就像单发步枪的升级版——连发冲锋枪,恰好就解决了这两个痛点。

首先是无需扎手指,佩戴动态探头是扎一次手臂或肚皮就能管14天,甚至还有作弊的办法延长到28天。

其次就是动态血糖仪每5-15分钟自动出一次血糖值,顺便还能帮你绘制成连续的血糖曲线图。

有大侠立马跳出来说:“这个所谓的控糖神器,你叽叽歪歪说了半天,我咋还是不明白它到底神在了哪里?

话音刚落,就收获了一群老侠、巨侠、女侠和小侠们的赞同——屠龙刀再好,不出鞘就显不出它的锋利,是骡子是马就应该拉出来遛遛。

那么我们就现场真人PK一下!下面,让我们有请两位参赛选手。

左边这位着白色披风,帅气出场的是糖友扎多多。

扎多多(陶成饰)

而右边这位穿白蓝色T恤,还骑着单车出场是糖友懒糖糖。

懒糖糖(子竞饰)

本次大赛的评委,就是在场的各位大侠和场外正在看文章的你。

首先请各位大侠,请仔细看看下面这两张图,这是两位选手使用指尖血糖仪的监测结果,大家来说说看,谁的血糖控制得更好?

一位小侠踊跃作答:这太明显了,大家来看——懒糖糖四个血糖值比右边的普遍都低一些,如果四点连线,走势看起来也比扎多多测出来的平稳一些,懒糖糖血糖控得更好!

这第一局,懒糖糖胜!其他各位评委也表示没有异议。倒是两位选手的反应有点奇怪:懒糖糖不开心,扎多多没气馁。

下面让我们来看另外两张图,是两位选手使用动态血糖仪的监测结果,请大家再来评判一下。

一位白发飘飘的老侠越众而出:“对于我等糖友来说,控糖不仅是要把血糖降下来,保持血糖平稳其实更为重要。”

一位高冷的女侠颔首表示同意,她纤手一挥:“扎多多的平均血糖值相对更高,但总体走势平稳,全天只出现了一次超标的餐后高血糖,似弱实强。”

怀揣包浆老血糖仪的那位大侠前来接口:“这懒糖糖的血糖谱就有点拉垮了,超标的高血糖,低血糖出现频繁,整体血糖波动剧烈。看似犀利,其实错漏百出。”

这一局,扎多多扳回一局。本局赢家扎多多高兴地举起手来,绕场一周,迎接吃瓜群众们的欢呼。

“不过”白发飘飘的老夏捏着长长的胡须满是疑惑:“为何我看着这两幅图上的血糖曲线,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高冷女侠一愣,忽然反应过来,她把参赛两人前后两局的四张图两两摆开,众人看了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懒糖糖的前后两张图对比

扎多多的前后两张图对比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白发老侠有些激动:“这是扎多多和懒糖糖在同一时间,使用指尖血糖仪和动态血糖仪的对比。你们来看,相比起动态血糖仪测出的全天血糖谱,指尖血糖仪测出的血糖值,隐瞒了大部分的真相。”

高冷女侠也有些惊异:“竟然把一众高手都给误导了——如果不是有动态血糖仪做对比,我们岂不是颠倒黑白,让真正的控糖达人蒙尘,反而把控糖不够好的评为赢家了。”

青葱小侠拍掌大笑:“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血糖真的会躲猫猫。”

黑夜的黑猫,你看得见全貌吗?

白发老侠感叹:“我用了半辈子指尖血糖仪,从未想到过:即使每天扎很多次手指测血糖,得出的结果依然不是真相的全部,而我一直依据这不完整的血糖谱来控糖,还自诩为高手——可笑啊可笑。”

说完,白发老侠仰天长笑,正准备飘然而去,这时第三局PK开始了。

第三局比的是准确度,扎多多使用的指尖血糖仪略胜一筹,不过懒糖糖的动态血糖仪也表现不差,测出血糖值,展现动态的血糖曲线的同时,在血糖值右侧还显示了一个箭头,显示的是血糖走平、缓升、缓降、急升、急降等各种血糖走势,非常实用。

更厉害的是,动态血糖仪这些变化的血糖曲线,能够通过连接手机蓝牙,实时分享给远方的亲友或者医生,这叫“千里血糖一线牵”,相当于开了个外挂,能找帮手远程监督,远程指导控糖。

众评委商议良久,最后给出了一个平局的评判结果。

第四局比的是使用成本,这一局的争议就更大了。

扎多多的指尖血糖仪试纸一张不到一块钱,一天扎七次,成本也不过7块,一个月210元。

而懒糖糖的动态血糖仪探头一个就要三百左右,正常情况下,一个月要两个探头,一个月使用成本要600元。即使作弊一个探头用一个月,一个月的成本也比用指尖血糖仪高。

没有走成的白发老侠忽然出声:“这样计算成本好像不大公平—— 比如指尖血糖仪测一次血糖1块钱,那动态血糖仪探头成本一天大概是20块,但是却测出了288个血糖,那么每次测血糖的成本只有0.069元,远低于指尖血糖仪。”

“老侠言之有理。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每天测这么多次,所以对一些人来说,这些都属于多余的成本,所以不能算单次成本,而是算每个月的总花销。”高冷女侠适时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现场吵成了一锅粥,众人各执一词,最后发展成各自站队,眼看着真人PK就要演变成一场群殴,还是白发老侠站出来力挽狂澜:“各位,这一局依然算平局吧。”

真人PK就此草草结束,最后的结果是一胜一负两平,参赛双方握手言和。

活动举办方在后台抹去了满头冷汗,指尖血糖仪和动态血糖仪的两家赞助厂商也皆大欢喜。

看着纷纷扰扰的现场,白发老侠的声音忽然变得激昂:“我们糖友测血糖的意义本就在于搞清楚自己血糖的动态变化,然后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的配合来削掉血糖高峰,填平血糖的低谷。”

”今天有幸见识了动态血糖仪的特别之处:它让不可见的血糖动态变成了肉眼可见的全天血糖谱,从而让我们控糖日常中的削峰去谷变得更直观,更简单。可以说——有了它,我们人人都能成为控糖高手!”

健康中国,人人须知:六脉调和心病除,一脚踢出白享福

作者基于国内和国际权威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七组大数据、五幅图表,告诉每个中国人,只要能走路,就能踢“健身足球”,其和其他运动(如跑步、健身房、游泳、篮球等)和吃药对比,对治各种慢性病、心理健康、学习成绩、上大学、就业、优生优育等,实实在在、能用百分比和数据确定的好处;而且极为安全;并且每年能至少节省国人看病吃药和上K12等至少3400亿的开销。

健康中国大挑战

数据组一: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披露,

  • 中国超重及肥胖症人口5.07亿(全球第一,其中6-17岁、6岁以下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 高血压患者4.2亿人、血脂异常人口有2亿人;糖尿病人口1.21亿人(全球第一)、脂肪肝1.2亿;15岁以上的人中25% 吸烟;
  • 每天确诊癌症人数1万;7%国人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
  • 2019年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脑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例为80.7%。(下面图表1:世界四大医学杂志《柳叶刀》2017数据)

图表1-2017年中国人死亡人数和原因

数据组二:丁香医生《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警示,90% 的国人有疲劳感、压力感、焦虑;50%以上的人担心或曾经担心自己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过去一年担心自己猝死的比例,分别为主播71%、快递员60%、程序员59%、自媒体58%、医护人员57%、学生57%。

国人少运动的六大心结

数据组三:世界卫生组织报告,60%的慢性病和生活方式有关,慢性病的经济负担重,难治愈;但其可防可控可治,每周150分钟的中强度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国人做不到此点,能做到的每天手机150 分钟而已。

不仅国人运动少,而且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在足球的发源地、世界经济第二、人口第一的中国,骂的人可能世界第一,但就参与踢的人口而言,也极为不普及;少数活跃在足球场上的成年人,基本为中年男人,很多是三高患者;学校里的多数(新)三好学生,不常踢球。

陕西宝鸡足球的社会联赛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孩子、(准)父母、老师、(外)祖父母等有下面六大很现实的困惑或者顾虑:

  1. 足球,帮助还是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大程度上帮助或降低?考大学呢?
  2. 足球,除了体育,还有德育、智育、心理健康的功能吗?如是,作用有多大?
  3. 足球,适合病人玩吗?病后康复,可以玩吗?能治病吗?能当“药”吗?治何病?有多大“药用”效果?
  4. 足球,和别的运动比,健身和防病的性价比如何?减肥效果如何?
  5. 足球,帮助就业吗?能帮优生优育吗?比例有多大?
  6. 足球,安全吗?受伤几率有多大?老人能踢吗?没基础的能踢吗?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全世界和中国,从现代足球发明后的170年,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因而说服力不强。作者“足球劲卫军Football Guardians FC”今天,以欧美权威的最近20年的科研和调研大数据,尝试“过五关斩六将”,解决国人的运动和足球的实际问题,期待足球能实实在在的造福更多国人。

运动(包括足球):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

数据组四:世界著名的国际非营利性组织和智库之一阿斯彭研究所(ASPEN),过去几年,对运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进行的大数据的比较后,发现前者比后者:

超重或肥胖的孩子

  • 在少年时期,肥胖率,少10%;学习成绩,提高40%;
  • 在青年时期,高15%的上大学率;青春期的问题少很多,如吸烟、性行为、吸毒、怀孕;
  • 在成人时期,毕业后收入高7-8%;医疗费用更低;工作效率更高;下一代残疾率少三分之一;
  • 爱运动的母亲生的孩子,比不爱运动的母亲生的孩子,热爱运动的比例,高一倍。

数据组五:根据前瞻研究,2019年K12的规模在7628亿产值。如果踢球,孩子学习成绩能提高40%,不算上大学率、减肥率、提高收入、减残疾,踢球能省下3051亿的上K12的费用。

看上面的数据,这么现实的好处,父母或老师不鼓励孩子参加各项运动的理由何在?父母或者准父母,为了下一代的健康,不参加运动的原因何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在各项运动中,世界第一运动(包括参与人口)--足球对成人和青少年的特殊价值。

足球,适合所有人

丹麦的Peter Krustrup教授和老人健身足球

数据组五:以国际足联的医学专家、丹麦的Peter Krustrup教授(下图中持球者)为首的来自世界上22个国家的科研人员,经过近10年的、在世界各地的对比研究(足球和其他流行的运动、病人和健康人、老人和孩子、有产无产、男人和女人、有足球基础和没有足球基础)后,2015年以后多次在世界最权威的体育医学杂志《英国体育医学Br J Sports Med》披露:

  • 耐力跑主要是改善新陈代谢,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主攻心血管,力量训练特别对肌肉骨骼有帮助,各有所长。足球运动,从健身效果看,一项运动,能集合三者之全部功能,包括减肥;在有氧健康上,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效果一样好;
  • 对于各类文明病,在各类运动中,有科研数据支撑的治病的效果最明显的,即足球和跑步;但是,足球比跑步,更快乐,更有社交功能;
  • 这里的足球,主要是指非比赛性质的、小场地的足球,一周一次或两次,每次1小时;丹麦足协为其起名为“健身足球Football Fitness”;
  • 踢“健身足球”,治疗高血压上的效果和吃药的效果一样好,而没有吃药的经济负担;能降低心血管病的得病率50%以上和大幅度降低由此引起的死亡。

数据组六:根据《2017-2022年中国抗高血压药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每年国内市场抗高血压药物销售的规模为600-700亿元,而医院以外购买的为250-280亿元左右(多为自费);因而,踢球代替吃药或至少减少吃药所能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仅以降低得病率50%计算,每年能创造300-350亿人民币经济价值;造福4.2亿中国高血压患者。

丹麦的健身足球:大妈和奶奶们踢

国际足联从2000南非世界杯开始,已经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学校中,推行的“11 for Health” (足球促健康),其原理和上述研究,是一脉相承的。

结论,足球适用于所有的人群,能治病、防病和病后康复;足球是集合各种运动所长的、广谱的、不打针不吃药的“药”,一旦踢起来,能白享福。

足球,(新)三好学生的沃土

传统的三好是指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新三好指,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虽然,三好在实施中有各种问题,但大家都不否认,这六好,是家长、老师和社会最希望看到的学生。足球能帮助培养(新)三好学生?

图表2-美国高中生运动健康指数-阿斯彭

世界上第一次,就各项青少年喜欢的运动的利弊进行大数据定量和专家的定性的综合分析,是由阿斯彭研究所在2018年作出(上图:图表2)。其发现,在美国高中最流行的十大运动中:

  • 对女孩而言,足球排在最健康的各项运动的第五位,集体项目的第二位;
  • 对男孩而言,足球排在最健康的所有运动的第四位,是集体项目的第一位,将美国的四大职业运动(美式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抛在后面。

ASPEN的上述研究还发现,在个人主动性、个人的社交技能(合群)、积极乐观(非宿命论)、认知能力,这四个方面,足球排在10大运动的第一或并列第一;在学习成绩上,足球排在第二。也就是说,足球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见下图:图表3)

图表3-四大运动的德智体价值-阿斯彭

足球场是最好的培养孩子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的地方,那么我们的自杀的孩子,心理有阴影的孩子,不就少多了吗?

足球是(新)三好生的沃土。但如果,我们在校园足球中,就进行早期专业化、成人化、职业化的培训和长期竞赛(包括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就会跳水,因为孩子时间、精力和心事大受影响。就此,可参考作者“足球劲卫军Football Guardians FC”的原创的前文《多练不如少练》。

足球,很安全

数据组七:丹麦医学界发现,上文提到的“健身足球”,和比赛足球相比,受伤几率降低80%-91%,适合所有人,包括60-80岁老年人。

图表4:青少年体育运动受伤几率-UAB

美国的阿拉巴马大学的伯明翰分校(UAB),花了8年时间,分析了全美国的2百50万到医院看运动伤害急症的青少年儿童(1-18岁)病例后,2013年报告,发现仅0.6%是踢球受伤的(1.5万人左右),而自行车比足球的受伤几率大一倍,篮球和橄榄球比足球的受伤几率大3倍。要知道,在美国,青少年参与人口最多的是足球。而且,5-7岁玩滑梯等公园设施的受伤的,都比足球最容易受伤的13-15岁的人口多一倍。(上图:图表四)

下面,再看成人。美国健康和人力资源部,2012年统计美国25岁以上的人群的运动的受伤几率,足球是0.02%;是篮球的三分之一,自行车的六分之一。(下图:图表五)

图表5-成人受伤几率-美国人力资源部

性价比高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期待本文开头提到的六大难关,全解决了,因此“六脉调和”了。

在性价比上,足球,从经济价值、身心健康价值、教育价值等方面,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免费能享受到的福利,即白享福。

中国球迷-为中国加油。图源-视觉中国

但前提是您,或让您的孩子,或您的父母,迈出第一脚,踢起来,每周1-2次,每次1小时,踢健身足球,不是比赛或竞技足球,除非您有这种身体条件。


本文是作者“足球劲卫军Football Guardians FC"的原创的《中国足球》系列之第28篇。欢迎您关注本号该系列的文章和其他系列。本文版权保留。

本号专注于和大家一起探讨足球规律和足球精神,作者也许为管中窥豹,也许为外行看热闹,欢迎您的点评或指正。足球之美丽在于可百家争鸣,足球的魅力在于其斯芬克斯之谜。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