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得了糖尿病还不控制(得了糖尿病不吃药靠运动能行吗)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点刺激的——20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结果血糖高得像“坐过山车”,反复住院,最后竟然查出是一种“罕见病”?!这到底是啥情况?糖尿病不都是中老年人才容易得的吗?难道是奶茶自由惹的祸?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事儿讲清楚!

20岁小伙血糖失控,医生一查:不对劲!

故事的主人公小李(化名),20岁,大学生,平时也算“养生派”——不怎么吃甜食,偶尔熬个夜,饮食也算正常。可最近,他总觉得口渴得要命,一天能干掉五六瓶矿泉水,尿频得像水龙头漏水,人还越来越瘦,体重直接掉了十几斤!

家里人一看不对劲,赶紧带他去医院,结果一查——血糖高得离谱,直接飙到20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医生当场就让他住院,说这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年轻人也得糖尿病?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专属”,但其实,年轻人得糖尿病的也不少,尤其是现在奶茶、炸鸡、熬夜三件套,真是“糖尿病培养皿”

不过,小李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既不是胖子,也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更别说啥暴饮暴食了,那为啥血糖还能飙这么高?医生一看病例,觉得哪里不对劲,赶紧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出来后,大家都惊了——这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而是“1.5型糖尿病”!

啥是“1.5型糖尿病”?比1型、2型还“神秘”!

你可能听过1型糖尿病(胰岛素完全缺乏,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常见于肥胖、年纪大的成人),但1.5型糖尿病(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估计听都没听过吧?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披着2型糖尿病外衣的1型糖尿病”。刚开始看着像2型,能靠口服降糖药控制,但随着时间推移,胰岛功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悄悄摧毁,最终变成必须依赖胰岛素的“真·糖尿病”

所以,1.5型糖尿病=“潜伏期更长的1型糖尿病”,一般在30-50岁才被发现,但小李20岁就中招了,算是比较“倒霉”的例子。

误把1.5型当2型?治疗方式完全错了!

因为1.5型糖尿病前期和2型很像,很多医生可能会先给患者开口服降糖药,但这其实是个坑!因为1.5型的本质是“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如果不早点用胰岛素保护胰岛,等到完全衰竭就晚了!

所以,1.5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吃口服药,可能会导致血糖越来越难控制,最终不得不住院!这也是小李反复住院的原因——他一开始被误诊为2型,吃了降糖药,但血糖根本压不住,最后才发现是1.5型。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1.5型糖尿病?

如果你或者身边有人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体型偏瘦,家里没有糖尿病史,血糖总是控制不好,那就要警惕是不是1.5型了!

医生一般会做这些检查来确诊:

  1. C肽检测(看胰岛功能)
  2. GAD抗体检测(看是不是自身免疫攻击胰岛)
  3. 其他自身免疫标志物(比如IA-2A抗体)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那十有八九就是1.5型糖尿病了!

确诊了1.5型糖尿病,该咋办?

别慌!虽然1.5型糖尿病“隐藏”得很深,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还是可以“稳住血糖,不让它狂飙”的!

1.尽早使用胰岛素

关键!关键!关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5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功能逐渐衰退,早点用胰岛素,可以减轻胰岛负担,延缓衰竭速度

2.合理饮食,稳定血糖

少吃高GI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包、含糖饮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这样血糖不会突然飙升。

3.规律运动,别过度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过度运动可能让血糖忽上忽下,所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安排运动计划

4.定期监测血糖和胰岛功能

别等到血糖飙升才慌张!定期测血糖、C肽水平,看看胰岛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别让“伪糖尿病”把你骗了!

很多年轻人得了1.5型糖尿病,刚开始以为是2型,结果吃错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到血糖彻底失控才发现问题。所以,如果你年轻、瘦、血糖飙升又控制不住,一定要警惕是不是1.5型!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诊 拖延!早点确诊,科学管理,咱们照样能活得潇洒自在!

参考文献:

周伟等. (2023).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管理》. 中华糖尿病杂志, 15(2), 89-95.

医学科普网. (2024). 《1.5型糖尿病:你真的了解吗?》. 在线访问。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隐藏在青春里的危机

20岁,正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年纪。

有人在大学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人背上行囊四处旅行,还有人初入职场,憧憬着未来的辉煌。

可是谁能想到,有些人的青春,却被一种看似普通的疾病无声吞噬。

小宇,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爱吃甜食,熬夜打游戏,把奶茶当水喝,炸鸡做夜宵。"年轻嘛,快活最重要!”这是他的口头禅。

而他没想到,自己的身体早已悄悄拉响警报。

他总是口渴得厉害,一天能喝掉好几瓶饮料;吃得不少,却越来越瘦,总感觉疲惫不堪。"可能是最近太累了吧。"他安慰自己,却没想到,一场漫长的折磨才刚刚开始。

2.反复住院,血糖为何失控?

第一次住院,医生告诉他:“你的血糖高得吓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过12%!”(正常值一般在4%~6%)。

这意味着,他的血糖长期处于危险水平,血管、神经、器官都在悄悄被侵蚀。"怎么可能?糖尿病不是胖人才得的吗?”小宇满脸疑惑,可医生的回答让他哑口无言:“糖尿病可不只是胖人的‘专利’,你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

调整饮食,规律用药,他以为自己能控制住病情。

可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又因为高血糖并发酮症酸中毒(DKA)被送进急诊。

血糖像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控不住。

医院的病房白墙冰冷,他望着天花板,心里充满疑问:“为什么别人得糖尿病能控制住,我却一再恶化?”

医生这次没有再让他掉以轻心,而是安排了更详细的检查。

最终,一个罕见的诊断结果,彻底改变了他对自己的认知。

3.不是普通糖尿病,而是LADA!

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他:“你得的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而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LADA,全称为LatentAutoimmuneDiabetesinAdults,是一种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特殊类型。

它的特点是:

· 起病缓慢,不像1型糖尿病那样突发,而是像2型糖尿病一样,最初还能依靠口服降糖药控制。

· 自身免疫破坏,体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只能依赖胰岛素治疗。

· 容易被误诊,很多患者一开始被当成2型糖尿病治疗,但后续血糖控制越来越差,才发现真正的病因。

小宇恍然大悟——难怪自己的血糖怎么都控不住!

4.误诊的代价:拖延治疗加速病情恶化

LADA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隐匿性

许多患者像小宇一样,最初被当作2型糖尿病治疗,医生只开了口服降糖药。

但LADA患者的胰岛β细胞正在被免疫系统一点点摧毁,口服药只能短暂控制血糖,最终还是会走向胰岛素依赖。

拖延治疗的后果,就是病情恶化加快,胰岛β细胞被彻底摧毁,血糖失控,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果能早点确诊,就不会让病情发展得这么快。"医生的这句话,让小宇后悔不已。

5.生活方式的讽刺:你以为的“没事”,其实是慢性自杀

小宇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忽然觉得很可笑。

他曾经嘲笑那些每天跑步、吃健康餐的人“太矫情”,觉得自己年轻,想吃就吃,想熬夜就熬夜。

可现在,病床上的他,才发现,那些曾经被他轻视的健康习惯,才是真正的“自由”——而他所谓的“放纵”,不过是给自己挖坑罢了。"以前的‘自由’,换来的是今天的枷锁。"

他终于明白,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

不良习惯不会立刻要了你的命,但它们会像蚂蚁啃噬大厦的地基,一点点摧毁你的身体,直到你再也撑不住。

6.走出误区,如何科学管理LADA?

确诊LADA后,小宇开始真正认真对待自己的病情。

他学到了几个关键点:

· 及早使用胰岛素:LADA患者的胰岛β细胞正在被破坏,越早用胰岛素,越能保护剩余的β细胞,延缓病情恶化。

· 避免单纯依赖口服药:有些降糖药对LADA患者作用不大,甚至可能加速胰岛β细胞的衰竭。

· 低GI饮食 规律运动:少吃精制糖、加工食品,多吃粗粮、蔬菜,配合适量运动,稳定血糖。

· 定期监测抗体和C肽水平: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胰岛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拖延。

7.结尾: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年后,小宇已经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血糖。

他不再为了短暂的快感暴饮暴食,而是学会了爱惜自己的身体。

他终于明白,健康不是“等到有空了才去管理的事情”,而是一场需要终身投入的投资

夜幕下,他跑完五公里,站在街头深呼吸。

灯光璀璨,城市依旧喧嚣,而他的内心,第一次感到踏实。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这次,他不会再迷失方向。

写在最后: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了解它。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警惕LADA,避免走上误诊与拖延的弯路。

健康,从今天开始,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进展》.202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两位糖友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会发生什么!

糖尿病作为全世界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让很多人的生活和健康备受影响。光糖尿病的话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控糖!

一、两位糖友的真实经历,不控制饮食会怎样?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中核心的一环,如果不控制饮食,吃再多药血糖也会难以控制。为什么饮食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这么重要?这两位糖友的真实经历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01、多吃药就可以放开吃,劝你要慎重

老刘今年58岁,患糖尿病多年,一天突然剧烈腹痛、满头大汗,被家人及时发现送到了急诊。

医生问诊后了解到他一次性吃了四片阿卡波糖,想着多吃药降糖,就可以多吃点饭。

不曾想却自己却因为大剂量服用阿卡波糖,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从而引发了腹痛症状。

像老刘这种想要通过多吃降糖药来实现大吃大喝愿望的糖友们注意了,这种办法并不可取,而且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02、认真控制饮食,血糖达标很容易

此前在当地县实验小学担任小学校长的赵叔叔,退休后被查出糖尿病,之后遵医嘱服用阿卡波糖控糖,但由于服药后有不良反应,便咨询医生换成了二甲双胍。

赵叔叔每天除了按时规律服用降糖药之外,还严格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坚持一段时间后餐后血糖达标。

以上两位糖友截然相反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糖友们除了定时定量吃将糖友之外,管住嘴真的很重要。

二、糖尿病不控制饮食,4个后果难以承担

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迈开腿,管住嘴。顶级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刊登过一篇论文研究指出,美国在2012 年死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人数高达70多万人。

这里的心血管代谢疾病主要是指脑卒中、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几种病,其中有 45.4% 的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都是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换言之,有一半的脑卒中、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死亡都是吃出来的。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控制饮食的话,可能会面临以下几个并发症,严重或可致死。

1、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控制饮食血糖持续不达标,可能会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患者轻则可能会有尿量增加等症状,重则可能会昏迷,甚至丢了性命。

2、心脑血管病

长期血糖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更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据统计,超50%的糖尿病患者是死于心脑血管病变。

3、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内的微血管,进而引发视网膜病变,导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严重的还可能面临失明。

4、糖尿病足

长期高血糖可能会导致患者周围神经、血管受损,如果足部神经麻木、受损,就可能引发糖尿病足,给双足带来严重损伤。

三、糖尿病一般都是吃出来的,3个饮食习惯尽早改

2023年4月,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医学》的一下研究,分析了全球184个国家的饮食与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后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与全麦食物吃不够(26.1%)、精米精面吃太多(24.6%)、以及加工肉类吃太多(20.3%)三大不良因素因素有关。

综合上面的研究来看,全麦食物吃不够、精米精面吃太多这两项都是与主食有关,也就是说主食没吃对或是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主食具体应该怎么吃?

1、少吃多餐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控制吃完饭后的血糖别升太高,又能预防下一顿饭前血糖降得太低。

如果是糖尿病不太严重的朋友,一天三餐得按时吃。而那些病情有点波动、吃完饭血糖容易高的朋友呢,建议分成多次少量吃(比如一天吃5到6顿),但每顿总量不变,就是把原本正餐的一部分食物匀出来,当作加餐吃。

2、粗细搭配

糖尿病患者饮食上要做到粗细搭配,主食上既要有精细白米白面,还要适当加入荞麦饭、豆饭等粗粮,以便减少血糖波动。

3、进餐顺序

想要控制血糖,进餐顺序也很重要,建议进餐时要按照先汤后菜,再吃肉蛋类—主食的顺序来进食。不但能增加饱腹感,还有助于控制进食量,更方便控制血糖。

4、宁干勿稀

面糊、米粥等主食由于淀粉糊化程度较高,升糖指数更高,建议糖尿病患者宁干勿稀。

糖尿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很常见的一种慢性病,虽然血糖控制好后与常人无异。但如果对糖尿病不够重视,不遵医嘱用药、控制饮食的话,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并发症。

参考资料:

[1]《糖尿病患者吃主食,怎么选?怎么吃对血糖影响小?一文讲清!》.丁香园内分泌时间.2024年08月11日

[2]《【饮食指导】糖友:主食到底怎么吃?》.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DDMC中心.2024年02月26日

[3]《医起科普丨糖尿病饮食指南:吃什么、怎么吃,一篇文章全搞定》.医站科普.2024年09月14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