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好药是(糖尿病哪种药好)
4块钱的维生素B是糖尿病的顶尖药,真假?新研究证明:便宜还好用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个老熟人,走哪儿都能碰到它。每年体检,血糖高的人一抓一大把,医生一句“注意饮食”就把人打发了,结果过几年再见,已经变成了“老糖友”。可最近,有个消息炸翻了养生圈——4块钱一瓶的维生素B,竟然能成为糖尿病的救星?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毕竟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治疗通常伴随着昂贵的药物、严格的饮食控制和长期的生活调整,哪有这么简单的事?但科学研究并不看价签,事实胜于雄辩,今天就来聊聊这个“4块钱的传奇”,到底是神话还是真相?
糖尿病的本质其实就是“血糖管控失灵”。正常情况下,吃完饭血糖升高,胰岛素像个严谨的财务总监,立刻安排细胞把糖分存起来,保证血液里的糖浓度不会超标。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要么不够用,要么细胞根本不听它指挥,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
糖尿病的“分类小课堂”- 1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直接被免疫系统“锁喉”,胰岛素几乎停产,患者只能靠注射胰岛素续命。
- 2型糖尿病:占比90%以上,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糖分进不去细胞,血糖只能在血管里“裸奔”。
- 妊娠糖尿病:孕期激素变化,导致血糖管理失控,生完孩子后有些人会恢复,但也有可能变成2型糖尿病的“预备役”。
不管哪种类型,血糖高了都不是闹着玩的,它会悄无声息地破坏血管、神经、肾脏、眼睛,甚至让伤口久不愈合,严重的甚至要截肢!所以,控制血糖,真的不是小事。
维生素B:糖尿病的“隐藏高手”?4块钱的维生素B,凭什么能在糖尿病的战场上占一席之地?
1. 维生素B1:神经的“保护伞”糖尿病患者最怕的不是“甜蜜”,而是“痛”——糖尿病神经病变。一到晚上,脚底像针扎一样疼,走路像踩在火炭上。这个痛,吃止痛药都不一定管用。
维生素B1,别名硫胺素,是神经系统的“润滑剂”。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维生素B1,而补充硫胺素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神经疼痛。有一项英国的研究[1]表明,高剂量硫胺素(300mg/天)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炎症,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也就是说,疼痛感能大大减轻。
胰岛素就像细胞的“钥匙”,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有时候形同虚设,细胞就是不开门。这时,维生素B6(吡哆醇)就像个“开锁匠”,帮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维生素B6可以减少胰岛素抵抗,尤其是那些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补充B6后血糖波动会更稳定[2]。
3. 维生素B12:防止糖尿病药物“挖坑”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王牌选手”,但它有个不太光彩的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进而引发贫血、神经损伤,甚至记忆力下降。
补充维生素B12,可以有效弥补二甲双胍留下的坑,确保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时,不至于搞坏神经系统[3]。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要冲去药店一口气买十瓶维生素B了,先别急!怎么吃,吃多少,还是有讲究的。
1. 日常饮食也能补充维生素B族广泛存在于瘦肉、鸡蛋、奶制品、坚果、绿叶蔬菜中,日常饮食均衡的话,基本不会缺乏。但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异常,确实比普通人更容易缺乏某些B族维生素。
2. 维生素B族最好搭配补充B族维生素是个“团队”,单独补充一种,效果可能会打折扣。所以,市面上的复合B族维生素是个不错的选择。
3. 剂量要合适,不是越多越好比如,维生素B1的推荐剂量一般是10-100mg/天,高剂量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而维生素B12的补充量因人而异,口服一般在500-1000μg/天,严重缺乏的可以选择肌肉注射。
糖尿病是个“烧钱”的病,降糖药、胰岛素、血糖仪、试纸,一个月下来钱包都要哭了。现在发现,4块钱的维生素B就能帮上大忙,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当然,维生素B不是神药,它不能让糖尿病“消失”,但它能帮助缓解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某些药物副作用,光是这几点,就值回票价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妨试试这4块钱的“小帮手”,也许它能给你的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Thornalley PJ, et al. "High-dose thiamine therapy for diabetic complications". Diabetologia, 2007.
Liu S, et al. "Vitamin B6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diabetes".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0.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 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新版指南发布,哪种降糖药“最常用、可及性最好”?
四年磨一剑,控糖新标杆!备受期待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已于近日正式发布,为糖尿病科学防治提供权威性和实用性指导[1]。新版指南对糖尿病管理进行了多维度更新与优化,本文将聚焦于2型糖尿病(T2DM)控糖新策略和治疗路径,并重点解读经典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新版指南中的地位。
在个体化降糖新时代,二甲双胍仍被新版指南推荐为“最常用、可及性最好”的降糖药,覆盖广泛T2DM人群,在血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典何以为然?本文中,让我们跟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一起求其理、究其源,从新版指南和循证证据中寻找答案。
朱大龙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一
T2DM治疗策略全局观:控糖达标与心肾保护同样重要,降糖选择更为个体化
血糖控制重要性毋庸置疑,UKPDS提供强力支持
新版指南提倡T2DM应采取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制定个性化治疗目标和方案。其中,血糖控制对糖尿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强调“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极为重要”,不仅有助于保护β细胞功能,利于远期血糖控制,还可通过代谢记忆或遗留效应减少远期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1]。新版指南主要援引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作为证据支持。
UKPDS随机对照研究(RCT)期的结果证实,新诊断T2DM患者以二甲双胍为一线治疗药物进行早期严格血糖控制,可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显著下降32%、心肌梗死风险显著下降39%、全因死亡风险显著下降36%[2]。即使在RCT期结束后长达24年随访时,二甲双胍组仍可持续获益,“早期血糖控制带来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降低及微血管获益几乎是终生的”[3]。
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管理仍是“必选项”,降糖达标基本策略不动摇。新版指南推荐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A级推荐)[1]。T2DM高血糖治疗路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实用指导,从起始治疗到层层递进,始终以实现并维持HbA1c达标为重要目的(图1)[1]。
图1. T2DM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
降糖药物选择体现多元化、个体化,其中二甲双胍“最常用”、“可及性最好”
新版指南更新优化药物使用建议,尤其是一线治疗策略变更,指出起始降糖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特征,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态、共病情况、社会支持等因素实行分层管理[1]。简言之,一线治疗主要根据是否存在T2DM心肾合并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其高风险、心衰、慢性肾脏病(CKD)]分为两大类情况:
01
不伴心肾合并症的T2DM患者:
使用降糖药的目的是控制代谢异常以改善预后,应以二甲双胍为优选降糖药进行血糖管理,同时关注体重管理。
02
合并心肾合并症的T2DM患者:
降糖药的选择需兼顾降糖作用和心血管、肾脏保护,应优选具有明确心肾获益的降糖药物(GLP-1RA或SGLT2i);若血糖未能达标,应及时联合二甲双胍等其他降糖药以进一步强化控糖,即血糖管理和保护心肾同样重要。在新型降糖药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的背景降糖治疗中,二甲双胍使用比例超过70%,是基础的联合降糖治疗药物。
新型降糖药为T2DM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但经典药物二甲双胍在血糖管理中的作用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新版指南所说:“选择降糖药还必须充分考虑药物可及性和社会支持因素。二甲双胍是目前可及性最好的降糖药,且具有优越的费效比”[1]。这一点对于我国国情尤为重要,在幅员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广泛T2DM患者更需要普适性强、经济简便的药物来满足降糖达标的基本治疗需求。以原研二甲双胍为例,其名列国家基药及医保目录,单片价格不足1元,全面实现可及、可负担。
新版指南评价:“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具有降糖效果好、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具有多种降糖之外的潜在益处、费效比优越、药物可及性良好等优点”[1]。下面就来看看二甲双胍在新版指南中的降糖地位及具体推荐。
二
二甲双胍降糖地位解析:稳居血糖管理基石药物,覆盖广泛T2DM患者
在新版指南中,二甲双胍获多处推荐,从一线首选、一线备选到联合首选,覆盖广泛糖尿病人群,用于满足不同患者的血糖管理需求。
二甲双胍是成人T2DM患者血糖管理的基础药物
01
一首选:
不伴ASCVD或其高风险、心衰、CKD的T2DM患者,如无超重或肥胖选择二甲双胍治疗(A级推荐)[1]。
考虑到我国成人T2DM患者人口上亿,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60%以上为新诊断患者[4],较少合并心肾并发症,二甲双胍仍然是绝大多数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
02
一线备选:
有GLP-1RA和(或)SGLT2i强适应证的T2DM患者,在不能使用GLP-1RA和(或)SGLT2i的情况下,如无二甲双胍禁忌证,首选二甲双胍治疗[1]。
出于对药物可及性及可负担性的考量,新版指南特别补充了这一点。二甲双胍强效降糖,降糖疗效为HbA1c下降1.0%~1.5%,此外还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UKPDS等多项研究证实,无论在新诊断还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中,二甲双胍均有心血管获益[2,5],新版指南也引用了这些证据。目前各类降糖药针对新诊断患者的心血管保护研究较少,二甲双胍有确凿证据可为新诊断T2DM患者带来明确、持久的心血管获益。
03
联合首选:
如单药治疗而血糖未达标应及时进行二联治疗,或基线HbA1c较高可起始二联治疗。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二联治疗通常是二甲双胍(除非以二甲双胍起始或有二甲双胍禁忌证)”[1]。
因此,对伴ASCVD或其高风险、心衰、CKD的T2DM患者,以及不伴上述心肾疾病的超重或肥胖患者,二甲双胍均可作为联合治疗的首选用药。总之,即使T2DM患者起始治疗药物非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也通常作为联合首选。
二甲双胍覆盖广泛的特殊糖尿病人群
01
儿童及青少年T2DM:
新版指南推荐,儿童和青少年T2DM起始的药物治疗可以单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或者两者联合使用(A级推荐);如果存在糖尿病症状、严重高血糖、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则需要胰岛素治疗,一旦酸中毒纠正,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A级推荐);对于代谢稳定的儿童及青少年T2DM患者,即HbA1c<8.5%且无症状,可先用二甲双胍治疗[1]。
目前在我国,二甲双胍是唯一一个获批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T2DM的口服降糖药,在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2
老年T2DM:
关于老年糖尿病管理,新版指南建议可以优先考虑不易出现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i等;并特别强调“年龄不是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证”[1]。新版指南建议对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 m2的患者,二甲双胍可以安全使用*。
03
妊娠期高血糖:
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和孕前糖尿病。新版指南推荐,胰岛素是孕期降糖药物的一线选择。二甲双胍可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酌情继续使用或加用,其余口服药物均缺乏长期安全性证据(A级推荐)[1]。原研二甲双胍(格华止®)中国说明书已于2023年底进行更新,解除孕妇使用禁忌[6]。
可见,二甲双胍不仅是成人T2DM患者血糖管理的基础药物,还可覆盖儿童和青少年T2DM患者、老年患者、妊娠期高血糖等特殊人群。
三
结语
新版指南提出T2DM管理新策略和高血糖治疗路径,强调控糖减重与心肾保护并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来优化一线药物选择。降糖达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尽快实现并维持血糖达标。二甲双胍作为经典的糖尿病基石药物,被新版指南评价为“最常用、可及性最好”的降糖药,并获多处推荐,覆盖广泛人群,在糖尿病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于二甲双胍在T2DM高血糖治疗路径中的地位,新版指南这样总结:“在无ASCVD或其高危风险、心衰及CKD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作为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单药治疗首选及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伴ASCVD或其高危风险、心衰及CKD的患者,使用GLP-1RA和(或)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降糖药物”。
凭借优秀的降糖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优越的费效比和充分的可及性,二甲双胍将继续发挥血糖管理基石作用,助力广大糖尿病患者实现治疗目标。
*注:根据中国二甲双胍说明书,eGFR<45 ml/min/1.73 m2时禁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网络预发表.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2. UKPDS 34. Lancet. 1998; 352(9131): 854-865.
3. UKPDS 91. Lancet. 2024; 404(10448): 145-155.
4. Wang L, et al. JAMA. 2021; 326(24): 2498-2506.
5. Hong J,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 36(5):1304-1311.
6. 格华止®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2023.12.11.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物 这份健康指南请查收
降糖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达到平稳控糖的健康管理目标。
情景导入
张三是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医生们却给他开了看似完全不同的药物,明明是一种病症,为什么用药不一样呢?
原来,这三种药物中分别含有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这两种物质都是降糖界的一把好手,其降糖程度都在0.7%~1%,均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去乙医院的那段时间,张三正好长胖了不少,成了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所以二甲双胍更为适用。
如今,糖尿病已跃居榜三,成为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达1.43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类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在这么多各式各样的降糖药物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药物概览
首先让我们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注射性药物胰岛素和口服型药物二甲双胍。
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降糖方式,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成因就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其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也不发生不良反应,可根据需求服用速效或者长效型,效果显著。二甲双胍是一种普通的口服型药物,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等多种作用。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酸酸中毒(罕见但严重)。
其次,还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磺脲类药物,这些虽不及前两种药物的应用范围广,但针对某些患者却具有更好的疗效。
此外,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品也已问世,这种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某些并发症。当然,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物均会带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混合型用药(联合用药)
事实上,混合型用药已经渐渐代替单一重复用药,在市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实现了1 1>2的效果。糖尿病的混合型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糖药物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这种用药方案通常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肝肾功能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定。例如磺脲类 双胍类,磺脲类 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 双胍类/磺脲类等等。
药物选择
选择药物时,首先要明确所患糖尿病类型,1型,2型或者妊娠型,不同类型的疾病所需药物是不同的。
其次,考虑自身健康情况,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
- 糖尿病早期,可服用药效不是很强的药物,如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自身调节能力来慢慢控制病情;
- 中期则需要加服格列齐特或者磺脲类药物;
- 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可能已经严重受损,则需注射胰岛素。
再者,要考虑自身特异性,部分人群对某种药物会有特异性反应,使用药物前要明确其副作用。
最后,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部分药物价格高昂,对储存条件,使用方式均有严格要求,可能会为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总结
总的来说,根据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真正选出适合自己的药物才是最有效的疗法,可以放心的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认真配合医疗专业人员,相互合作也格外重要。
此外,降糖药物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注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病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也可以被治愈。
来源:国家医保局
责任编辑:李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