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烦死人(糖尿病好烦啊)

三诺讲糖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烦躁抑郁,原来是主食吃少了!听听专家怎么说

近年来,很多人对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敬而远之,甚至经常在用餐时只吃菜不吃饭。

断食碳水化合物后,身体差了。朋友告诉我说,她已经很久晚餐不吃主食了,含碳水化合物的各种零食也全戒了。晚上连水果都不吃了。

我问:“你晚餐吃什么呢?”

她说:“我吃好多蔬菜啊,然后再加鱼或肉。因为自己不再年轻了,特别怕变胖。晚上不吃主食之后,两个月就瘦了,后来就瘦不下去了。稍微多吃一点就容易长肥肉,特焦虑。”

我又问:“你的身体感觉变好了吗?睡眠好吗?精力充沛了吗?变得开心了吗?”

她犹豫了一下后说:“你这么一问,我才发现,身体好像是变差了。晚上容易失眠,白天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下降。家人说我脾气变坏了,像更年期妇女了。我也觉得自己特别容易急躁,而且总是高兴不起来。以前我很少有这些烦躁的感觉。”

说到这里,她似乎有所醒悟,“难道,这是因为我晚上不吃主食造成的吗?”我说:“很有可能。”

今年《 N a t u r e H u m a nBehaviour》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对40多万中国受访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一些,能够降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反过来说就是,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人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我的朋友说:“怪不得呢,每次能多吃点儿主食,我就觉得特别开心。过后又会自责不已,就怕长胖。”

我给她进一步解释:“晚餐的碳水化合物太少,晚上睡眠质量也容易受到影响。进食碳水化合物食物之后,血糖上升,胰岛素增加,使血清素前体,也就是色氨酸,更容易进入到大脑当中,让人心情平静,不会过度兴奋而失眠。”

她点了点头,“记得有一天我出差回来,晚上在动车上吃了盒饭。盒饭里菜没多少,就是好多白米饭。那天晚上睡得特别好。”

我说:“是啊。此外,对本来不胖、日常食量偏小、肌肉力量也不大的女性来说,不吃主食还可能带来其他一些风险。

不吃主食带来的其他风险

之后我给她详细讲解了不吃主食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是脑子不太好用。因为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以下时,思维活动能力也随之下降。

二是大便不顺畅。食物不足,肠道瘪瘪,肠道微生物缺乏食物,肠子也没有力气运动。

三是每天处于能量不足状态,手脚更容易冰凉。

四是运动时缺乏精力。

她说:“被你说中了,真的是比以前容易困乏,而且手脚容易凉。好长时间不吃主食了,现在晚上一吃主食就发胖这事怎么解决呢?”

我说:“你想想,身边那些不胖的人,是不是人人吃碳水化合物很少呢?”

她想了想,回复我:“好像也不是。我的几个瘦同事,还有亲戚,主食吃得也不算很少,晚上都是正常吃饭的。难道他们是天生不胖吗?”

我说:“对。可见吃不吃主食和是否发胖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联。”

她又问道:“主食会升高血糖,不是吗?”

我回答道:“主食肯定会升高血糖。血糖一天到晚不波动,就更健康吗?只要上升幅度在正常范围内,再加上适量运动,是不至于明显变胖的。”

正确摄入碳水化合物

胰岛素既抑制脂肪分解,又促进肌肉合成。有了足够的主食和蛋白质,加上适度的运动,身体就能维持肌肉的活力,肌肉就能容纳更多的血糖。

这样就是一个良性的代谢循环了。比如那些挑夫和车夫等体力劳动者以及那些长距离项目的运动员,他们吃主食的量都是惊人的多,一顿能顶普通女生一天的量。但是他们身上根本没有什么赘肉。

所以,正常吃主食是可以保持苗条的。关键是做好以下3点。

1 提高主食的质量,增加慢消化碳水食物 

一方面,在消化能力许可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燕麦、小米、糙米、芸豆等全谷杂豆,可以慢慢加量,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即可。以前主食吃得少的人,一旦突然加量,短时间内很容易血糖飙升。

用一些慢消化的食材就可以减轻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反应,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

另一方面,增加全谷杂粮也可以提升维生素、矿物质、多酚类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这本身就有利于改善身体状况,也能帮助提升饱腹感,预防肥胖。

2 调整进食方式,控制餐后血糖反应 

如果实在没办法吃到全谷杂豆,只能吃白米饭白馒头,还可以考虑改变进食顺序。

先吃部分蔬菜和肉类,过一会儿再吃主食,主食配着剩下的肉和菜吃。也可以考虑用餐前负荷方法,先吃半个苹果或梨,或者先喝杯牛奶,半小时后再开始吃饭。

这样,餐后血糖反应就能大幅度降低,不容易出现餐后头晕或犯困等情况。

3 餐后及时活动,每天有至少30分钟中强度运动 

多项研究证实,餐后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峰值,减少血糖波动。所谓餐后活动,不是要跑跑跳跳,而是别马上坐下躺下。

可以刷刷碗或扫扫地,收拾屋子,散散步或买买菜,扔垃圾等。有强度的活动还是要饭后1小时进行。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来源:《糖尿病之友》杂志

糖尿病如何是吃、闲、烦出来的病

糖尿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的生活因素。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尤其是二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据调查,我国死亡率居前十位的疾病中,有7%—44%的患病人群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而致糖尿病人群的急剧扩大,也与人们平日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内分泌科医生介绍,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密切相关,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除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缺陷外,主要是患者自身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糖尿病可以说是:

一、“吃”出来的病

在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人民的主粮按计划分配,鸡鱼肉蛋凭证供应,当时糖尿病的发生率极低。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粮和副食品都很丰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人们机体营养过剩,内分泌功能失调,严重诱发了糖尿病。

二、“闲”出来的病

现代生活使人们的活动量大为下降,如以车代步,以电梯代替登高,以家用电器代替家务等。另外,大多数人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条件,运动量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运动量不足不仅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还会减慢细胞内葡萄糖的转运,降低肌肉葡萄糖的氧化和利用率,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因此,闲逸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烦”出来的病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严重扰乱机体的内分泌功能,由此,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如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剧烈,若当事人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则很容易因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我说糖尿病是世上最讨厌的病,没人反驳吧?

#我来唠家常#

我若说糖尿病,是这世上最让人讨厌的病,应该没人反驳吧?

这个病的讨厌之处在于,它不能让你好好的吃饭,让你每顿饭都吃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是一控糖就好多年。

就拿我叔来说,他没有生糖尿病之前,是一个妥妥的碳水狂魔。

我叔对吃基本没什么要求,唯一的爱好就是吃面,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他好养活。

每天中午他都要求我婶,给他擀一碗面条,或者扯两根面条,配点青菜,辣椒面,用油一泼,就是一顿饭。

我叔要是不吃面的话,只吃米饭和炒菜,他就觉得他没吃饱,这一天都不得劲,好像吃饭也没有尽兴,浑身都不舒服,连干活都没劲了。

可自从他十年前,查出有糖尿病以后,他的这个几十年的吃饭习惯,就算彻底被打破了。

一开始为了控糖,他还学人家南方人,每顿吃那么一拳头大小的米饭,再配上我婶子,给他炒的几样子素菜。

严格遵照糖尿病吃饭的次序,先吃蔬菜再吃米饭,控了半年,你别说血糖确实挺稳的,餐后血糖一般都不超过十。

对于这个血糖值,我婶子挺满意的,我堂姐也很满意,就连我们这些侄子侄女也很满意。

但唯一不满意的就是我叔,他经常苦着个脸,对我们吐槽说,他每餐这样吃,总觉得没吃饱,心慌意乱的。

面对他的吐槽,我婶子根本就不理他,用我婶子的话来说,你现在都生病了,你还想怎样?现在是饭挑你呢,不是你挑饭呢?

只要血糖值稳定,比啥都强。

每当听到我婶子这样说,我叔就不言语了,只能乖乖的吃我婶子给他做的控糖餐。

因为他不控没办法呀。

他发现糖尿病的时候都已经很厉害了,空腹都达到20了,当时都为此住了医院,打了十几天的胰岛素才降了下来。

刚出院那一两年,他还挺乖挺听话的,乖乖的在家控糖,可是后来控着控着他就烦了。

觉的这个病不疼不痒,好像对身体也没啥影响,无非就是水喝的多一点,厕所跑的勤一点。

于是后面他就不怎么控糖了,连药也不好好吃了,那段时间谁要是让他少吃点饭,他就冲谁发火,嘴里连嚷带骂的说,你想把我饿死啊!

搞的大家都不敢冒冒然发言了,因为谁也不想无缘无故的就挨一顿骂。

后来我叔干脆就放飞自我了,吃饭的时候又是一碗,接一碗的吃面条。

就在他吃的最嗨的时候,他突然又不吃了,有一天他支支吾吾的对我堂姐说,小玉,你看爸这个脚指头咋了,前几天烂了怎么都好不了。

我堂姐一听,赶紧去看我叔的脚趾头,才发现他脚趾头都变黑了。

于是赶紧问我叔,你这指头多长时间了。

听我堂姐问,我叔说有好几个月了。

一听有几个月了,我堂姐说那你咋早不吭气了。

后来,我叔又住院了,糖尿病病足,医生说实在不行就把这个指头截掉吧!

这下可把我叔吓坏了,后来还算好,住了一阵子医院,他们脚趾头没有被医生截掉,自己掉了,不过罪却是受了。

我可是亲眼目睹,我叔脚趾头疼的整夜整夜睡不着,打止疼针都没有用。

所以啊这次再出院,不用大家在监督他了,他已经自动开始吃饭注意了。

希望这一次,我叔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在饮食上放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