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逆转糖前期(糖尿病逆转成糖前期)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前期如何逆转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尽早进行干预,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据估算,我国有近1.5亿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前期患者则高达3.88亿。

“2007—2008年的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数量庞大,患病率高。但由于糖尿病前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容易被忽视。”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中间状态。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高于等于6.1毫摩尔每升但低于7.0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等于7.8毫摩尔每升但低于11.1毫摩尔每升。2001年,糖尿病专家提出“糖尿病前期”一词,用来替代此前的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旨在让医生及公众对血糖轻微升高引起足够重视。

罗樱樱表示,遗传、超重或肥胖、家族史、妊娠高血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引起血糖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前期,“最主要的诱因还是不良生活方式”。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罗樱樱称:“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

好在糖尿病前期有逆转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血糖控制得好,可以阻止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甚至有望让血糖恢复正常。比如,对于因超重导致的糖尿病前期,通过减重就可以实现逆转。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前期都可以逆转。罗樱樱告诉记者:“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有约1/3的人血糖可能恢复正常,有约1/3的人会进展为糖尿病,还有约1/3的人会维持在糖尿病前期状态。”

那么,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何才能成功实现逆转呢?罗樱樱强调,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她说。

我国著名的“大庆研究”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一项糖尿病前期干预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大庆油田大样本人群长达30年的调查和随访发现,对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9%,2型糖尿病发病中位时间推迟3.96年。

什么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呢?罗樱樱表示:“糖尿病前期患者要控制饮食总热量,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其中超重或肥胖患者要减轻体重,每天食用盐的总量不超过5克;每天要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此外,还要定期监测血糖。”

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提出,生活方式干预和有效药物干预“双管齐下”,可以增强干预效果,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但用药之前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评估,让医生决定是否有必要用药。”罗樱樱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才是控制糖尿病前期进展最重要的手段。”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早期筛查很重要。“早筛查早干预,有助于实现逆转。”罗樱樱称,“有妊娠糖尿病,超重或肥胖,有家族史、巨大儿生产史的高危人群等需要定期筛查,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就要尽早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即使成功逆转,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糖。因为糖尿病前期不仅是罹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可能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定要重视糖尿病前期的发现和干预,这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节约相关医疗成本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措施。”罗樱樱强调。(代小佩)

来源: 科技日报

糖尿病前期如何逆转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尽早进行干预,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据估算,我国有近1.5亿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前期患者则高达3.88亿。

“2007—2008年的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数量庞大,患病率高。但由于糖尿病前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容易被忽视。”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中间状态。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高于等于6.1毫摩尔每升但低于7.0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等于7.8毫摩尔每升但低于11.1毫摩尔每升。2001年,糖尿病专家提出“糖尿病前期”一词,用来替代此前的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旨在让医生及公众对血糖轻微升高引起足够重视。

罗樱樱表示,遗传、超重或肥胖、家族史、妊娠高血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引起血糖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前期,“最主要的诱因还是不良生活方式”。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罗樱樱称:“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

好在糖尿病前期有逆转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血糖控制得好,可以阻止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甚至有望让血糖恢复正常。比如,对于因超重导致的糖尿病前期,通过减重就可以实现逆转。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前期都可以逆转。罗樱樱告诉记者:“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有约1/3的人血糖可能恢复正常,有约1/3的人会进展为糖尿病,还有约1/3的人会维持在糖尿病前期状态。”

那么,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何才能成功实现逆转呢?罗樱樱强调,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她说。

我国著名的“大庆研究”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一项糖尿病前期干预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大庆油田大样本人群长达30年的调查和随访发现,对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9%,2型糖尿病发病中位时间推迟3.96年。

什么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呢?罗樱樱表示:“糖尿病前期患者要控制饮食总热量,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其中超重或肥胖患者要减轻体重,每天食用盐的总量不超过5克;每天要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此外,还要定期监测血糖。”

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提出,生活方式干预和有效药物干预“双管齐下”,可以增强干预效果,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但用药之前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评估,让医生决定是否有必要用药。”罗樱樱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才是控制糖尿病前期进展最重要的手段。”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早期筛查很重要。“早筛查早干预,有助于实现逆转。”罗樱樱称,“有妊娠糖尿病,超重或肥胖,有家族史、巨大儿生产史的高危人群等需要定期筛查,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就要尽早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即使成功逆转,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糖。因为糖尿病前期不仅是罹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可能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定要重视糖尿病前期的发现和干预,这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节约相关医疗成本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措施。”罗樱樱强调。(代小佩)

来源: 科技日报

研究速递:糖前期患者仅运动14天!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现代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而在糖尿病正式“登门”之前,有一个关键的“缓冲区”——糖前期。许多研究表明,糖前期患者如果能够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是完全有机会逆转病情的。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仅仅14天的运动,就能显著改善糖前期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帮助稳定血糖。

这一发现让人振奋,也再次强调了运动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短短两周的运动就能带来如此明显的变化?糖前期患者该如何科学运动?除了运动,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今天,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拆解这个话题,让你对糖前期的健康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糖前期:隐藏的“健康警报”

很多人可能觉得,糖尿病是个“遥远的未来”,但糖尿病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代谢失衡的结果

糖前期,就是这个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预警信号。

糖前期的主要特点是: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或者餐后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

如果不加干预,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概率可高达30%-50%!而一旦进入糖尿病阶段,意味着终身管理,甚至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视力下降、肾脏损伤、神经病变等。

糖前期能不能逆转呢?答案是:可以!但前提是,需要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动

仅运动14天,血糖改善的背后机制

这项研究的核心发现是:糖前期患者只需连续运动14天,就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这个结果乍一看有些不可思议,但运动对血糖的影响非常直接且高效。

1. 让肌肉变成“糖消耗高手”

我们的肌肉是血糖的主要“消费者”

当你运动时,肌肉会优先消耗体内的糖原,因为肌肉的运动需求增加,它会更加敏感地响应胰岛素的信号,从血液中抓取更多的葡萄糖用于燃烧。

这意味着,即使胰岛素分泌水平没有增加,血糖也能更快地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有趣的是,这种效果并不一定需要剧烈运动

即便是快走、骑车、游泳等中等强度的运动,也能明显提升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 “清理”脂肪代谢垃圾,减轻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脂肪堆积引发的代谢紊乱。

特别是内脏脂肪(堆积在肝脏、胰腺等器官周围的脂肪),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运动是最有效的“脂肪清道夫”

研究发现,即使体重没有明显下降,运动仍然能够减少肝脏和胰腺中的脂肪含量,让胰岛素的工作环境更加“清爽”,从而提升血糖控制能力

3. 激活“长寿蛋白”,修复代谢功能

近年来,科学界发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分子——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它被称为人体的“长寿开关”

当你运动时,AMPK会被激活,进而促进能量代谢,帮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血糖,同时修复受损的代谢系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短时间的运动干预,也能带来显著的血糖改善

如何科学运动,才能让血糖更稳定?

既然运动对糖前期的改善效果如此明显,到底该怎么运动,才能最大化这种好处?

1. 运动时间:每天30-140分钟,分次进行更高效

研究发现,每天30-140分钟的运动,就足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不一定要一次性完成。

分成几次进行,可能效果更好!

可以每天快走30分钟,或者上午15分钟 下午15分钟,这样既不会觉得过于疲劳,也能让身体更持续地处于代谢活跃状态。

2. 运动方式:有氧 力量训练,双管齐下

单纯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跳舞、游泳)可以帮助消耗血糖,而力量训练(如深蹲、哑铃训练)则能增加肌肉质量,提升基础代谢。

两者结合,效果最佳。

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至少3次的力量训练,能让胰岛素敏感性提升20%以上

不妨在你的运动计划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肌肉训练,如俯卧撑、弹力带训练或深蹲等

3. 餐后运动:稳定血糖的“黄金时间”

很多人习惯饭后就坐下休息,但研究发现,餐后运动10~2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不需要剧烈运动,慢走、整理家务、甚至站立办公,都能让血糖更平稳,避免高峰值。

案例分析:真实研究如何证明运动的神奇效果?

一项发表于《糖尿病护理》期刊的研究调查了一群糖前期患者,他们连续14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每天约45分钟),结果发现:

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了约25%

空腹血糖下降了约10%

血脂水平也有所改善

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并不需要体重大幅下降就能实现

这意味着,即便你没有立刻看到体重的变化,你的代谢系统已经在悄悄变好。

结语:从今天开始,迈出改变的一步!

糖前期并非无法逆转的命运,而是给我们的一个调整生活方式的机会

短短14天的运动,就能让血糖更稳定,让身体的代谢系统恢复活力,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事情吗?

与其等待未来的健康问题,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

选一个你喜欢的运动,哪怕只是一场悠闲的散步,都可能成为你逆转糖前期的第一步。

健康,从脚下开始!

信息来源: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