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历怎么写(糖尿病病历范文(整理))

中医张军博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治疗和心得:三、病案举例4

例4.党某某,女,42岁,病案号1180221,20166年12月21日初诊。

患糖尿病五年,血糖270~180毫克%,尿糖 ~ ,曾用西药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治疗,症状减轻,但血糖、尿糖不降,每日食量六七两,12月3日查空腹血糖217毫克%,空腹尿糖一,现证,多饮、多尿、乏力、多汗、失眠、烦躁、腰痛、月经先期5天,量多,有血块,色紫黑,白带多而清稀,舌质淡暗,舌下静脉怒张,无苔,脉弦,证属,气阴两伤,兼有血瘀,拟以益气滋阴,清热化瘀,处方基本方合五香散加减,生黄芪50g,山药25,苍术25g,玄参40g,生牡蛎50g,补骨脂15g,丹参25g,五灵脂、香附、黄芩、黄柏各15g。7剂。

另嘱继用二甲双胍每日0.5克,格列吡嗪每日25毫克,逐渐减量。

二诊(12月28日)。

服药7剂,症情同前,查空腹尿糖一,餐后2小时尿糖 ,脉弦细,舌质暗,舌下有瘀,继用上方。

三诊(1月4日)。

12月30日查空腹血糖161毫克%,餐后2小时血糖238毫克%,月经来潮,有血块,饮水量增多(约1500毫升),尿量稍增多(白天4~5次,夜尿1~2次),脉舌同前,上方去黄芩,黄柏,加黑白丑各1.5g,玉竹15g。7剂。

四诊(1月11日)。

药后多饮多尿均见减少(饮水量约600毫升,尿量白天2~3次,夜间1~2次),月经血块减少,惟右胁下胀痛,小腹下坠,腰痛,舌少苔,质淡暗,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滑,继用上方。7剂。

五、六诊(1月18日及25日)。

服药14剂,体力增强,腰痛减轻,但睡眠欠佳,有时胃痛,复查尿糖:空腹士,餐后一,脉滑细,舌淡暗有瘀,少苔,上方去二丑,加瓜萎40g,郁李仁15g。

七至十一诊(2月1日至3月1日)。

上方共进35剂,多饮多尿消失大半,体力倍增,此次月经正常,血块不多,停用格列吡嗪,每日服二甲双胍0.5克,复查空腹血糖125毫克%,餐后血糖203毫克%,餐后尿糖土,现证全身发热,易汗出,脉细滑,舌苔白右半稍腻,舌质暗,舌下有瘀,仍依上法,上方去郁李仁。14剂。

十二、十三诊(3月8日、22日)。

共进上方14剂,证情同前,仍身热,失眠,舌淡暗,脉弦细,复查餐后2小时尿糖反复出现十十十,上方加黄芩、黄柏、尾连各15g。7剂。

十四诊(4月5日)。

药后身热自汗仍未减轻,又见盗汗,复查空腹血糖140毫克%,餐后尿糖十十十,脉舌如前,患者燥热殊甚,多汗不止,虽舌质不红,应视为血燥阴伤之象,拟予养血清热,益气滋阴为治,方用温清饮加味,黄连5g,黄芩、黄柏、栀子(胆草代)、当归、赤芍、川芎各15g,生熟地各25g,葛根40g,丹参25g,生牡蛎50g,生黄芪50g,山药2g,苍术25g,玄参40g。7剂。

十五诊(4月12日)。

服药7剂,燥热、盗汗均减,体力增强,消渴症状亦见减轻,复查餐后尿糖一,脉弦细,舌淡暗,苔薄白,效不更方,继用上方。14剂。

十六诊(4月28日)。

服药后,消渴症状基本消失,现口稍干,不太渴,尿正常(每日尿1~2次),身不热,无盗汗,食量每日七两,惟独头面及手心微汗,查餐后尿糖士,脉弦,舌质淡不暗,舌下瘀征消失,患者自述每年五月间,病情易反复,故继续用上方,在巩固治疗之中。

按:本例治疗四个月,共服中药100余剂,每日食量七两,每日用二甲双胍0.5克,多饮多尿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217毫克%降至125~140毫克%,餐后尿糖十~十十十降至一。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关于空腹血糖及糖尿病诊断的几个病例解读

文章来源:《糖尿病之友》杂志2022年第9刊

作者简介:厦门弘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田建卿

空腹状态测的血糖就是空腹血糖吗

在门诊遇到中午快下班时段,甚至下午来就诊的患者,说:“我想查空腹血糖,看看有没有糖尿病,我现在还没有吃饭。”尽管没吃饭,这时抽血查的,也不算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距离前天晚上最后一餐8~12小时没有吃食物,在第二天早晨空腹所测的血糖。其间如果口渴,可以少量饮水,不影响空腹血糖的结果。

医院上班时间通常是早上8点,患者要到医院化验空腹血糖,最好医生一上班就抽血化验。如果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2小时,会让血糖失真,到医院化验空腹血糖宜早不宜迟,最好不要超过早上9点钟。

如果患者在家中自行用血糖仪监测空腹血糖,最好是早上一起床就监测,避免空腹时间长及空腹状态下的活动影响到血糖水平。当然,诊断糖尿病还是要去医院抽静脉血。

不吃饭的血糖不一定是空腹血糖,早餐前的血糖、午餐前的血糖、晚餐前的血糖不是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高就能诊断糖尿病吗

李先生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也超重,担心也有糖尿病,去医院检查前一天很紧张,一晚上胡思乱想基本没怎么睡,第二天早上空腹抽血,空腹血糖7.1mmol/L,能诊断糖尿病吗?

王先生在体检时查空腹血糖为7.6mmol/L,后来回想自己在一周前由于身上过敏、起皮疹,使用了5天的激素。王先生能诊断糖尿病吗?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在3.9~6.1mmol/L之间。如果空腹血糖在5.6~6.1mmol/L之间,属于正常血糖的高值,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就属于异常,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提高警惕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就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时就需要进一步判断有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影响空腹血糖的因素有不少,只有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才能得到真实的空腹血糖。除了前面提到的距前一晚餐后空腹8~12小时以外,影响空腹血糖的情况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运动 

剧烈运动会使体内升血糖物质增多,运动中和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血糖会有不同程度升高,因此,抽血前要避免剧烈运动,在平静状态下抽血。

(2)睡眠及情绪不佳 

这两种情况也会影响空腹血糖。本病例中李先生抽血前晚上睡眠不佳,第二天测的空腹血糖不真实,需要择日重新再化验血糖。

(3)药物 

部分药物会影响血糖结果,抽血前需要和医生说明近期使用的药物。本病例中王先生使用的激素有很强的升血糖作用,需要等激素的药物作用消失殆尽后才能看到真实的血糖水平。

(4)其他特殊情况 

如手术、创伤、重感冒发烧、某些疾病的急性期(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即所谓的应激状态,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血糖升高,需要等这些特殊情况完全解除后两周再复测血糖。

空腹血糖高要注意排查是否受内因或外因影响,一次空腹血糖高不一定代表有糖尿病,需要择日复查,同时还有必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吗

林先生常年饮食不规律,有烟酒嗜好,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体检结果显示空腹血糖5.6mmol/L,甘油三酯7.6mmol/L,尿酸560μmol/L。根据林先生的空腹血糖结果,可以排除糖尿病吗?

林先生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甘油三酯和高尿酸血症,都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在正常范围的高值,需要提高警惕。血糖的升高多数情况是首先从餐后血糖升高开始的,这种情况存在一段时间后,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就会逐渐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因此,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之时,实际上糖尿病可能已经发生多日了。针对林先生的情况,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来进一步确诊糖尿病。

林先生随后做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5.9mmol/L,服葡萄糖水后2小时血糖1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林先生自述有间歇性乏力和口渴的症状,最终确诊为糖尿病。

单纯依靠空腹血糖会漏诊很多早期的糖尿病,对于有糖尿病发生危险的人群,即使空腹血糖不高,也不能放松警惕,必要时需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早发现血糖异常,并及早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才能最大可能地保卫我们的健康。

科普:联合国糖尿病日,你需要知道这些事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世界卫生组织强调,让糖尿病患者公平获得基本护理,帮助他们提升认知,把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

联合国糖尿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共同发起,其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2006年联合国通过更名决议,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动员全社会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控。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计约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近一半患者即大约2.12亿人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认知。这一机构预测,到2045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将增加约46%,达到约7.83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胰脏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身体不能有效利用产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升高。随着时间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等,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以及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

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90%左右,患者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无法预防,而2型糖尿病通常是体重超重和身体活动不足的结果。事实表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变化能有效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例如保持健康体重、坚持体育锻炼、保证不吸烟、远离饮食中的“糖衣炮弹”。

糖尿病具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除了血糖异常、多饮多尿、食量大、体重减轻等常见症状,还可能有乏力、情绪易怒、手麻脚麻、视物不清、尿频尿急等症状。

近年来,伴随着未成年人超重、肥胖日益增多,糖尿病患者愈发年轻化。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摄入过多高脂高糖的食物,要让青少年、儿童保证吃动平衡。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