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打甘油果糖(甘油果糖能打多长时间)

康迅网 0
文章目录:

临床干货!糖尿病患者能不能用果糖、氨基葡萄糖、蔗糖铁……

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患者常对含“糖”字样的药物心存顾虑,担心其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医护人员也需在药物选择与使用指导上格外谨慎。事实上,部分含“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限,了解这些药物的特性,有助于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果糖注射液:代谢特性与临床应用

果糖注射液常用于无法使用葡萄糖但又需补充水分或能源的患者补液治疗。从化学结构来看,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其代谢途径主要在肝、肾和小肠中进行。在这些器官中,果糖首先经果糖激酶催化生成1-磷酸果糖,随后在1-磷酸果糖醛羧酶的作用下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进而进入三羧酸循环。

与葡萄糖相比,果糖代谢具有独特之处。其一,它可绕过糖酵解的关键限速酶6-磷酸果糖激酶1,这使得果糖的代谢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该限速步骤的制约。其二,果糖的代谢强度与自身浓度密切相关,在高果糖浓度环境下,其代谢无需胰岛素介导,即可转化为糖原并释放能量,同时还能促进脂肪储存及脂肪氧化。

基于这些代谢特点,果糖注射液具有显著优势。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因其代谢不依赖胰岛素进入细胞内,因此安全使用;对于肝病患者,其稳定的代谢特性也使其成为合适的选择。此外,对于创伤及手术患者,果糖注射液也是较为理想的补液来源。研究表明,无论是健康受试者还是糖尿病患者,静脉给予果糖注射液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均不显著。不过,大量输注果糖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和高尿酸血症。因此,在临床使用时,若以果糖注射液作为溶媒,无需添加胰岛素,但注射速度应严格控制在不超过0.5 g/kg·h以确保用药安全。

甘油果糖注射液:颅内压调节与血糖影响

甘油果糖制剂是由10%甘油、5%果糖和0.9%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80%通过呼吸道排出,仅8%经肾脏排泄。甘油果糖在降低颅内压方面效果显著,且对人体血糖几乎无影响。对于颅内压增高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甘油果糖不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还能在不增加葡萄糖负荷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甘油果糖注射液说明书均提示糖尿病患者慎用。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常合并高尿酸、高甘油三酯等代谢紊乱情况,使用甘油果糖后可能加重这些代谢紊乱症状。但对于血糖控制良好且无代谢紊乱的糖尿病患者,正常使用甘油果糖是可行的,不过仍需避免长期大量输注,以防潜在风险。

蔗糖铁注射液:铁补充与血糖稳定性

蔗糖铁是由非共价结合的蔗糖包围多核心氢氧化铁(Ⅲ)形成的水溶性复合物。静脉注射后,蔗糖铁迅速解离为铁和蔗糖,其中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红系前体细胞等靶细胞,在红细胞成熟过程中,铁被整合至血红蛋白中。

由于血液中缺乏分解蔗糖的酶,75%的蔗糖会在24 h内从尿液中排出,因此不会导致血糖升高。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使用蔗糖铁注射液进行治疗,不仅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而且对血糖水平无不良影响。这为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铁补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乳果糖口服溶液:便秘与肝性脑病治疗中的血糖考量

乳果糖是由D-半乳糖和果糖合成的双糖,主要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改善以及肝性脑病的治疗与预防。在治疗便秘时,通常采用1次/d的给药方式(成人起始剂量为30 ml/d,维持剂量为10~25 ml/d);而在治疗肝性脑病时,则需3次/d给药(起始剂量为30~50 ml,3次/d,维持剂量需根据患者大便情况调整,以达到2~3次/d软便,大便pH值维持在5.0~5.5)。

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以原型到达结肠,随后被肠道菌分解代谢为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和乙酸)。在25~50 g(40~75 ml)剂量范围内,乳果糖可完全代谢,超过该剂量时,部分会以原型排出。虽然乳果糖药物说明书提示含有可吸收的糖,标注糖尿病患者禁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该药物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治疗,且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不适。

这里所谓的“可吸收的糖”,是指乳果糖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少量糖类,包括乳糖、半乳糖、果糖等。以15 ml乳果糖口服溶液(相当于10 g乳果糖)为例,其中含有0.1 g果糖、1.5 g半乳糖、1 g乳糖,合计2.6 g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量最多分别相当于10.2 kcal/42.4 KJ。在治疗便秘的一般剂量下,乳果糖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极小。但在使用高剂量治疗肝性脑病时,医护人员需充分考虑其对血糖的潜在影响。

氨基葡萄糖胶囊:骨关节炎治疗与血糖安全性

氨基葡萄糖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关节炎,能够有效缓解和消除骨关节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从化学结构上看,氨基葡萄糖是葡萄糖分子中的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衍生物,并非葡萄糖本身。进入人体后,氨基葡萄糖会生成游离的氨基葡萄糖,被细胞利用以生成能保护关节软骨的蛋白聚糖,不会直接引起血糖升高。

研究显示,口服氨基葡萄糖剂量<1500 mg/d,无论是正常人、糖耐量异常者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为糖尿病合并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药物选择。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需全面了解各类含“糖”药物的特性,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药物代谢特点,谨慎选择药物并合理制定用药方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药物对血糖的不良影响,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药学科普:糖尿病患者输注葡萄糖注溶液,用胰岛素“兑冲”有讲究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有时会用到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为输液溶媒,为防止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太大,医生会选择加入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即平常所说的用胰岛素“兑冲”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一、为什么非要用葡萄糖注射液?

溶媒的遴选需考虑药品的稳定性、药品与溶媒的理化性质、配伍禁忌等影响因素,例如:

1.不同药物在不同的溶媒中溶解度和溶解后的稳定性可能有较大差别,而药物的稳定性以及降解产物可能对治疗过程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2.不同的溶媒PH值范围不同。PH值可能影响药物的溶解度,PH值的变化可能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导致药物降解或者失效。

3.药物与溶媒存在配伍禁忌。

例如:奥沙利铂在生理盐水及碱性溶液中会部分转化为顺铂和左旋异构体,使药物活性降低,其与生理盐水存在配伍禁忌,只能选择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在2.5~4.0之间,在碱性环境中容易发生酸碱反应,导致pH值改变而析出沉淀,也只能选择葡萄糖作为溶媒。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溶解、稀释易发生脂质体聚集。

二、常见的只能选择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的药物举例

三、葡萄糖输液中加入胰岛素可能存在哪些影响因素?

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输液中以防止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并不是两者在输液瓶中的化学兑冲,而是利用胰岛素进入体内后的降糖作用,减少输注葡萄糖溶液对血糖产生的波动影响。葡萄糖输液中加入胰岛素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有:

1.胰岛素与药物的理化性质

胰岛素是一种多肽激素,其pH 约为 5.3,进入人体后要解聚成单体才能发挥生理调节功能,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胰岛素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同样,某些药物因其本身的性质,也不能与胰岛素合用,比如在输注胺碘酮等药物时,说明书明确禁止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2.输液瓶或输液器材质是否会对胰岛素造成吸附作用

由于胰岛素溶入输液中后浓度很低,输液材质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会使实际进入人体的量会减少。研究表明,玻璃、PVC等输液材质会对胰岛素产生吸附作用,尤其是PVC材质。将胰岛素加入PVC袋中,3小时后胰岛素的浓度会下降至原药浓度的88%,48小时后进一步下降至65%。

四、葡萄糖输液中加入胰岛素“兑冲”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首选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糖尿病患者在必须使用葡萄糖作为溶媒的药物时,为防止患者血糖波动,需给予适当剂量胰岛素。

选择使用不含PVC材料的输液器,如PP或EVA的输液袋等。

可考虑静脉滴注含药葡萄糖溶液,同时皮下注射胰岛素兑冲的方案。已经长期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胰岛素给药剂量,需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调节。

即使给予了胰岛素兑冲,也要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

一般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为 4~6:1,即4~6克葡萄糖用1单位普通胰岛素冲兑,具体兑冲比例视患者血糖水平不同和对胰岛素敏感性而定。

五、输注他糖溶液是否需要加入胰岛素?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临床使用其他糖溶液时,是否也需要加入胰岛素兑冲?

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是5%葡萄糖注射液 0.9%氯化钠注射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必要时需加入胰岛素兑冲。100ml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含葡萄糖5g与氯化钠0.9g。

木糖醇注射液

木糖醇注射液在体内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因此不需要胰岛素兑冲。木糖醇注射液可用于糖尿病患者营养供能替代葡萄糖,但木糖醇作为稀释溶媒绝大多数药品说明书都未提及。

果糖注射液

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不依赖胰岛素介导进入细胞内代谢,输注果糖也不需要添加胰岛素。果糖注射液主要用于不适宜使用葡萄糖时需补充水分或能源的患者的补液治疗,不建议使用果糖作为注射剂的常规溶剂,且长期高果糖摄入能直接和间接引发胰岛素抵抗。

甘油果糖注射液

甘油果糖制剂是 10% 甘油、5% 果糖和 0.9% 氯化钠的混合液,甘油果糖在降颅内压的同时,对人体血糖几乎无影响,不需要添加胰岛素。对于血糖控制良好,不合并代谢紊乱的糖尿病患者,是可以正常使用甘油果糖的,但要避免长期大量输注。

蔗糖铁注射液

静脉注射给药后,蔗糖铁解离为铁和蔗糖,血液中没有分解蔗糖的酶,75% 蔗糖会在24 h 内从尿液中排出,所以不会升高血糖,无需添加胰岛素。(信阳市中心医院 陈静 徐世杰)

果糖、氨基葡萄糖、蔗糖铁......糖尿病患者能不能用?


糖尿病患者在注射或是口服含有「糖」字样的药品时都会担心升高血糖,有时医生也困惑。但是有些含「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可能并不大的,比如下面这些:

果糖注射液

果糖注射液主要用于不适宜使用葡萄糖时需补充水分或能源的患者的补液治疗。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主要在肝、肾和小肠中经果糖激酶催化生成 1-磷酸果糖,再经 1-磷酸果糖醛羧酶催化生成 1,6-二磷酸果糖后进入三羧酸循环。

与葡萄糖比较,果糖代谢具有以下特点:

  • 可绕过糖酵解的主要限速酶:6-磷酸果糖激酶 1;
  • 代谢强度取决于其浓度;
  • 在高果糖状态下,不需胰岛素也可代谢为糖原释放能量;
  • 可促进脂肪储存及脂肪氧化。

因而果糖的主要优势为:

  • 不依赖胰岛素介导进入细胞内代谢,适合糖尿病患者和肝病患者使用;
  • 代谢稳定,特别适合创伤及手术患者使用。

研究表明,无论对健康受试者还是糖尿病患者,静脉给予果糖注射液均不会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大量输注果糖可能会导致乳酸酸中毒和高尿酸血症。

由于果糖代谢不依赖胰岛素,使用果糖注射液作为溶媒时也不需要添加胰岛素,但是注射速度宜缓慢,以不超过 0.5 g/kg/h 为宜。

甘油果糖注射液

甘油果糖制剂是 10% 甘油、5% 果糖和 0 9% 氯化钠的混合液,在体内代谢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80% 通过呼吸道排泄,仅 8% 经肾脏排出。

甘油果糖在降颅内压的同时,对人体血糖几乎无影响。对于颅内压增高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甘油果糖不仅能降颅内压,而且能在不增加葡萄糖负荷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市面上的甘油果糖注射液说明书均提示糖尿病患者慎用,原因可能是许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更可能合并高尿酸、高甘油三酯等代谢紊乱,使用甘油果糖后可能加重代谢紊乱表现,所以对于血糖控制良好,不合并代谢紊乱的糖尿病患者,是可以正常使用甘油果糖的,但要避免长期大量输注。

蔗糖铁注射液

蔗糖铁是由非共价结合的蔗糖包围多核心氢氧化铁(III)形成的水溶性复合物。静脉注射给药后,蔗糖铁解离为铁和蔗糖,铁与转铁蛋白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红系前体细胞等靶细胞,在前体细胞成熟为红细胞的过程中铁整合至血红蛋白中。

因为血液中没有分解蔗糖的酶,75% 蔗糖会在 24 h 内从尿液中排出,所以不会升高血糖。

对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对血糖无影响。

乳果糖口服溶液

乳果糖是由 D-半乳糖和果糖合成的双糖(化学名:4-O-β-D 吡喃半乳糖基-D-呋喃果糖),主要用于改善慢性功能性便秘和肝性脑病的治疗和预防。

改善便秘时通常一日一次给药(成人起始剂量 30 mL/日,维持剂量 10 ~ 25 ml/日),肝性脑病时一日三次给药(起始剂量:30 ~ 50 mL,一日 3 次,维持剂量:调至每日最多 2 ~ 3 次软便,大便 pH 值 5.0 ~ 5.5)。

本品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以原型到达结肠,继而被肠道菌分解代谢成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和乙酸),在 25 ~ 50 克(40 ~ 75 mL)剂量下, 可完全代谢,超过该剂量时,则部分以原型排出。

本品药物说明书提示本品含有可吸收的糖,糖尿病患者禁用。个人觉得这个禁用是相对的,毕竟本品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治疗且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不适。

上述「可吸收的糖」指本品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少量糖类,包括乳糖、半乳糖、果糖等,15 mL 乳果糖口服溶液(= 10 g 乳果糖)含有 0.1 g 果糖、1.5 g 半乳糖、1 g 乳糖合计 2.6 g 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最多分别相当于 10.2 Kcal(或 42.4 KJ)的热量,治疗便秘的一般剂量不会对糖尿病患者产生影响。

如使用高剂量治疗肝性脑病时,需考虑对血糖的影响。

氨基葡萄糖胶囊

氨基葡萄糖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关节炎,可缓解和消除骨关节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本品是葡萄糖分子中的一个羟基被一个氨基取代后的一种衍生物,并不是葡萄糖,它进入体内后生成游离的氨基葡萄糖,被细胞利用生成能保护关节软骨的蛋白聚糖,所以本品不会直接引起血糖升高。

研究表明,推荐剂量下(1500 mg/d)口服氨基葡萄糖,对于正常人、糖耐量异常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是安全可耐受的。

转自:丁香园内分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