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脚起泡脱皮(糖尿病脚起泡脱皮图片)
脚底脱皮、脚趾甲有凹痕……别忽视这些疾病的信号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你是不是忽略了脚?脱皮起泡不在意,小疼小痒懒得管,等到脚部发飙,让你走不了路,就该后悔了。所以,脚部那些事儿,别不当回事儿,还是弄清楚为好。
脚底脱皮
有些人的脚底容易脱皮,一片一片的,不痛也不痒。它很有可能是皮肤疾病的信号。脚脱皮的原因,和出汗多、真菌感染等有关。
如果你常感觉脚底湿哒哒的,十有八九是脚气发作了。它是一种极常见真菌性皮肤病。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癣菌容易滋生并且扩散,因此这类人群容易出现脚底脱皮。所以有脚气的人群一定要注意脚部卫生,勤洗脚,勤换鞋。
此外,天气干燥导致皮肤干燥,进而脚部干燥导致脚表皮细胞供氧不足或供水不足,造成脚表皮细胞坏死,导致脚部脱皮。这类主要高发在秋冬季节。多饮水,一天喝足大约2000ml左右的水。在洗澡、泡脚之后记得涂上护脚霜。皮肤干燥角质增厚有小裂口的患者,可采用保湿防裂的软膏外涂。
缺乏维生素E的人群容易出现脚底脱皮的症状,这是因为人体所需要的一些微量维生素缺少,导致皮肤容易坏死脱皮。这类人群平时多吃蔬菜水果,也可以适当吃些维生素E。
脚底水泡
脚底起水泡也和脚气脱不了干系,春夏加重,秋冬减轻。真菌有传染性,切不可盲目地自行滥用药物。你要知道真菌种类繁多,抗真菌的药物也很多,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真菌患者使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搔抓、热水洗烫,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洗浴,一定要记得选用透气性好的鞋及棉质袜子,袜子洗后应消毒,保持局部皮肤干燥,不与他人共用浴具,预防再次被传染。平时注意每天换鞋,最好是两双轮流穿,注意鞋的干燥,每天回来后放置通风处,隔天再穿。
脚趾甲厚重发黄
脚趾甲厚重发黄通常由霉菌感染引起,人们毫无知觉,但这种感染很快会波及全部脚趾甲,导致其发出难闻的味道,颜色变深。如指甲松脆,说明是脚气感染,但如果只是指甲厚,可能是脚趾受损。
糖尿病患者、有循环问题和免疫系统问题的人容易感染该病。如果老年人走路有问题,有时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但是不易被人们发觉。建议去看专业的治脚的医生或经常去医生那里做治疗。
脚趾甲有凹痕
脚趾甲有凹印主要是微量元素缺乏,建议补充钙剂,不要偏食,多进食一些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即淀粉、糖类等)较丰富的食物,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及蔬菜、瓜果等。另外,还有可能是得了一种病才会指甲有凹痕,大多数的牛皮癣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和皮肤都会受到影响,通常表现为不光滑的有凹痕的指甲。
拇指外翻
在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人有拇外翻,在每个女人的一生当中,至少有20%的可能患上拇外翻。其实,拇指外翻不是什么罕见病,它甚至和痔疮、便秘一样很常见,尤其以女性高发。主要表现为脚的大拇趾向外撇,而且根部向内收,在根部长出一个大鼓包,从而使得前脚看上去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
拇指外翻是由多种情况造成的,如遗传、经常穿高跟、尖头鞋,使拇趾过分外翻。行走时全身重量落在足部前端,脚趾会因身体重量压迫逐渐变形,造成拇指外翻。
建议尽量穿舒适的鞋子,少穿高跟鞋和不合脚的鞋子,减少鞋面对脚趾所造成的压迫。另外,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扁平足、遗传及足底筋力的降低和不平衡等,使脚底机能降低,造成不稳定进而变形。
“鸡眼”修成“烂脚”?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保护双脚很重要
近日,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门诊来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他一进诊室便向大夫说道:“我患糖尿病已经20多年了,因为右脚的“鸡眼”使得走路不舒服,于是就到路边小店修脚,谁知过了两天,脚后跟就开始红肿、“流水”了,疼的走不了路,打针、吃消炎药也不见好,反而烂的更厉害了......”
▲ 术中造影可见胫前动脉节段性重度狭窄,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远端闭塞,手术开通胫前动脉并球囊扩张,复查造影,胫前动脉血流通畅,并通过足底弓代偿至足跟部。
经过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会诊,考虑老先生为下肢血管闭塞,通过下肢动脉CTA检查,明确了其右腿血管膝关节以下多发闭塞,随即给予血管开通手术治疗,并对脚后跟溃烂部位进行切开清创,经过后期的持续性治疗,老先生的溃烂部位得以愈合。
▲ 老先生足跟部溃疡愈合过程:经过清创换药处理,溃疡面积逐渐缩小并愈合。
胼胝,俗称“鸡眼”,是由于手部或足部皮肤,长期挤压、摩擦或压迫而出现的局部角质增生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局部角化过度的斑片,即角化过度的皮肤损害,表现为表面较光滑,呈正常肤色或淡黄色,角质增厚较硬,边界相对较清晰,患者通常无其他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的胼胝发生在脚部,尤其是脚底或脚侧缘。由于长期走路,或者穿鞋挤压、摩擦,或长期站立,而导致脚底部皮肤角质层增厚,形成物理性皮肤病。患者在走路或摩擦等前提下,局部可以有压痛或顶撞痛。胼胝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应尽量注意避免局部皮肤的过度摩擦、挤压、压迫,尽量穿宽松、肥大的鞋,避免长期走路和站立。
脚底长了胼胝该如何处理?
1.纠正畸形、穿合适的鞋子,垫以软质鞋垫,防止足底某个部位过度受力摩擦。
2.外用药物治疗,比如外涂角质剥脱剂,如硫黄水杨酸软膏,30%水杨酸火棉胶,0.3%维甲酸软膏等。
3.手术治疗。
4.液氮冷冻、镭射治疗。
5.胼胝一般不需处理,较厚者可先用热水浸软后,用刀削去一部分角质层。
▲ 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治疗足部胼胝并破溃患者前后对比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双脚?
1.不要光着脚走路,光脚走路会增加皮肤受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容易碰到硬物而受伤害。
2.脚有时会因鞋子的摩擦而起泡,这时候不可以随便用针将它挑破,这样会使患处受到细菌的侵袭。
3.不要穿太紧或刚刚好的鞋子,鞋子最好比脚大一点点,这样比较舒服。
4.不要穿金属的鞋子,鞋底中间常用一根金属来支持,这样会产生鸡眼,所以最好选用皮底或者软的厚橡胶底的鞋子。
5.鞋带不要绑的太紧,鞋带绑的太紧会妨碍血液的循环。
6.不要乱用盐洗脚,会使皮肤干燥脱皮,所以不要随便使用,如果是医生的指示要严格的遵守医生所开的剂量来实行。
7.不要将热水袋或者其它保温的东西直接放在脚上,患者脚的某些部位有时会失去知觉,热水袋过热时患者无法察觉因而引起烫伤,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一定要先用布或者毛巾将热水袋包好,才能给患者使用。
脚边老是脱皮和长小水泡是怎么回事?教你3个方法有效去除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在大自然的奇妙现象中,有些事情总是令人好奇,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树叶会变黄落下。科学解释了这些现象,但有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却困扰着许多人,比如脚边老是脱皮和长小水泡是怎么回事。这些小问题虽然不至于让人无法正常生活,却足以引起不适和烦恼。
其实,脚边脱皮和长小水泡并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它们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真菌感染、过敏反应、湿疹和汗疱疹。要搞清楚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故事来分析,假设有一位女大学生,她非常喜欢运动,每天都要跑步。最近,她发现自己的脚底和脚趾之间开始脱皮,伴随有小水泡,尤其是在跑步之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起初,她以为是鞋子不合适导致的摩擦,但换了几双鞋子后,症状依旧没有好转。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针对刚才举的例子,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汗疱疹引起的。汗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出现在手掌、脚底等部位。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小水泡,伴有瘙痒和脱皮,通常与出汗和紧张有关。根据统计,汗疱疹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高达10%,特别是那些经常运动的人。
那么,汗疱疹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要保持足部干燥。汗疱疹的发生与出汗密切相关,保持干燥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可以选择透气性好的袜子和鞋子,避免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此外,使用含有干燥剂成分的护足粉,也能有效减少出汗。
其次,适当使用外用药物缓解症状。含有类固醇的药膏可以减轻炎症和瘙痒,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导致副作用。对于严重的汗疱疹,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口服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汗疱疹,真菌感染也是引起脚部脱皮和小水泡的常见原因。假设有一位中年大叔,他喜欢在家里光脚走路,尤其是在浴室这种潮湿的环境下。他发现脚趾之间开始出现脱皮和水泡,伴随有瘙痒感。经过医生的检查,他被确诊为足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脚气。
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癣,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引起。足癣的症状包括脚趾间的脱皮、小水泡、红肿和瘙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约有10%的人口曾患有足癣,特别是在湿热的环境中,发病率更高。
对于足癣的治疗,首先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鞋袜等物品。使用含有抗真菌成分的药膏,可以有效杀灭真菌,减轻症状。对于严重的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坚持用药,即使症状减轻后,也要继续使用一段时间,确保真菌彻底清除。
除了汗疱疹和真菌感染,过敏反应也是导致脚部脱皮和小水泡的原因之一。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位年轻女性,她对某些化学物质特别敏感。最近,她开始使用一款新的洗脚液,结果脚底和脚趾之间出现了脱皮和水泡。经过医生的诊断,她被确诊为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到过敏原或刺激物引起的炎症反应,症状包括红肿、瘙痒、水泡和脱皮。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化妆品、洗涤剂、金属和植物等。根据研究,接触性皮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那些喜欢尝试新产品的人群。
针对接触性皮炎的处理,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一旦发现皮肤对某种物质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使用抗过敏药物和类固醇药膏可以缓解症状,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此外,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抓挠,也能减轻症状。
在了解了这些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脚部脱皮和小水泡的有效去除方法。首先,要保持足部干燥,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子。其次,使用合适的外用药物,缓解症状并杀灭病原体。最后,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那么,问题来了:脚部脱皮和小水泡是否会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并回答这个问题。
脚部脱皮和小水泡本身虽然不算严重,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首先,破损的皮肤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细菌性皮炎或蜂窝织炎。这些细菌感染不仅会导致红肿热痛,还可能扩散到全身,造成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根据美国皮肤病学会的数据,每年约有10%的足部感染患者因处理不当而引发严重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
其次,长期未治愈的真菌感染可能会导致慢性足癣,皮肤变厚、龟裂,甚至影响行走。这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染。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及时治疗足癣,可能导致溃疡、坏疽,甚至需要截肢。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统计,全球约有25%的糖尿病患者曾经历过足部感染,其中一部分最终需要进行截肢手术。
此外,反复发作的皮肤病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增加对其他过敏原和刺激物的敏感性。这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皮肤问题,如慢性湿疹和皮肤过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根据研究,慢性湿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一般人群,尤其是在睡眠、工作和社交方面。
针对这些潜在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干预。一旦发现脚部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保持足部卫生、选择合适的护肤品和鞋袜、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等,都能有效预防脚部脱皮和小水泡的发生。同时,定期检查足部健康,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应注意足部护理,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资料参考[1]王建波.足癣的合理治疗[J].家庭医学,2023,(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