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分级(糖尿病病足分为几个阶段)
糖尿病足的分级0-5级,严重程度如何?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足从损伤严重程度来说,分为0-5级:
0级是表示足上没有开放性的,明显的伤口,患者存在水泡、脚气、老茧、鸡眼、甲沟炎、趾头变形等因素可能诱发溃疡;
1级则表示足有浅表溃疡,但没有感染,此时积极处理,创面能较快愈合;
2级表示有较深溃疡,累及全层皮肤,甚至出现红肿热痛脓这样的感染症状,此时要到专业医院规律换药,多半能够愈合;
3级则是有较深溃疡,且发生了感,累及肌腱、肌肉甚至骨头,此时可能导致脓毒症甚至感染性休克、存在截肢的可能,这种情况需要住院治疗;
4级会出现骨质的缺损和部分足坏疽,患者多有疼痛,尤其是夜间加重,有可能伴有腿梗的可能,需要做血管的检查;
5级则会体现为出现了大部分足坏疽。已经是非常晚期的高危级别了,大概率需要截肢。
在此提醒大家:糖尿病人平日要按时服药,积极控制血糖,以低糖的食物为主,也要保证营养的均衡性。日常观察足部,出现异常要及时就诊,定期去医院做足部检查,做到对症治疗。
糖尿病足的分级0-5级,你学会了吗?
从安全到危机,糖尿病足的六个分级提示,你注意到了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医生们通常将糖尿病足分为六级,每一级都代表着脚部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潜在风险。
0级:安全警示区
在这一阶段,虽然患者尚未出现足部溃疡,但已经存在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如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或足部畸形等。
此时,患者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通过定期检查、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和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可以有效预防溃疡的发生。
1级:初现危机
当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皮肤表面出现溃疡时,就进入了1级阶段。
此时,溃疡尚未引发感染,但已经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
患者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足部护理和治疗,以防止溃疡进一步恶化和感染的发生。
2级:炎症侵袭
进入2级后,足部溃疡变得更加深入,并伴随着软组织的炎症。
虽然尚未形成脓肿或感染到骨组织,但炎症的存在已经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3级:深入骨髓
3级糖尿病足表现为深部溃疡,并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的形成。
这一阶段的治疗需要更加复杂和精细,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来清除坏死组织和脓肿,以及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4级:缺血性溃疡的威胁
当糖尿病足发展到4级时,患者面临着缺血性溃疡和局部或特殊部位的坏疽风险。
这通常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在这一阶段,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足部的血液循环,同时处理溃疡和坏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5级:全足坏疽的灾难
5级是糖尿病足的最严重阶段,表现为全足的坏疽。
此时,患者的足部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形态,治疗难度极大,可能需要截肢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因此,糖尿病足要做好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是完全有可能避免这一灾难性后果的。
脚上的这6个信号,或是糖尿病足的“敲门砖”,若出现,及时就医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而在这庞大的人群中,有一类并发症格外凶险、隐蔽,却又常被忽视——糖尿病足。
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每日血糖数字上,却常常忽略了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异常信号。实际上,双脚的变化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早、也最危险的表现之一。脚部若出现麻木、刺痛、破皮不愈等情况,可能提示神经或血管已经受损。若不及时处理,轻则引发感染、形成溃疡,重则发展为坏疽甚至截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3)》统计,我国糖尿病足年截肢率高达8%~10%,而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可以将这一比例大大降低。
所以,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必须清楚认识:脚上的一些信号,可能就是糖尿病足的“敲门砖”。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一个不容小觑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和(或)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足部组织出现感染、溃疡,甚至坏疽的一种综合征。
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糖尿病“拖出来”的结果,往往发生在患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 神经病变:足部感觉迟钝,不能察觉伤口、热源或压力;
- 血管病变: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足部供血不足;
- 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导致白细胞功能异常,抗感染能力下降;
- 伤口难愈合:即便是轻微破损,因高血糖影响组织修复,也可能发展为严重感染。
1. 脚趾、脚背颜色异常(苍白、暗红或发黑)
- 这是由于末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
- 如果出现发黑或变紫,很可能已经是组织缺血坏死的早期表现;
- 有些患者以为是“冻脚”“淤血”,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建议:一旦发现脚色异常,尤其是不对称性变色,立即就医评估动脉血流情况(如踝肱指数 ABI 检查)。
2. 脚部麻木、刺痛、烧灼感
- 属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
- 多为对称性分布,从脚趾开始向小腿逐渐上行;
- 有时还会出现“穿袜子样麻木”“虫爬感”等怪异感觉。
提示:这是糖尿病足前期信号,说明神经已经出现损伤。
3. 脚底、脚趾出现不明原因的伤口或溃疡
- 最初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皮、水泡或脚垫破裂;
- 因为神经感觉减退,很多患者不痛不痒,不当回事;
- 但由于供血差、感染严重,常发展为深部溃疡甚至骨髓炎。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小伤口发展为严重感染的时间,仅需4~7天。
4. 指甲变形、足部皮肤干裂或脱屑
-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皮肤代谢障碍,使角质层增厚、干裂;
- 指甲可能出现增厚、嵌甲、颜色变暗,甚至继发真菌感染;
- 皮肤轻微裂口就是细菌入侵的通道,发展成糖尿病足的风险大幅上升。
5. 脚部温度异常(发凉或发热)
- 发凉:提示足部血液供应减少;
- 发热:常见于感染、炎症活跃期;
- 若足部局部肿胀发热伴红斑,须警惕蜂窝织炎、深部感染甚至脓肿形成。
6. 行走困难,间歇性跛行
- 即走一段路脚痛、休息后缓解,再走又痛;
- 说明下肢动脉狭窄明显,血流无法维持活动需要;
- 是判断是否存在严重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临床信号。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专家共识,糖尿病足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分级
表现
临床意义
0级
神经病变、无破溃
潜在危险期,宜加强足部护理
1级
表浅溃疡
伤口仅限皮肤层,及时处理可逆
2级
深部溃疡
伤口累及肌肉、骨骼,感染风险高
3级
深部感染或骨髓炎
需住院治疗,常合并全身反应
4级
局部坏疽
脚趾黑变、缺血坏死
5级
广泛坏疽
必须手术处理或截肢
⛔很多患者在0~1级时未能重视,导致发展到3级以上,治疗难度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四、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这几类人群需格外警惕糖尿病伴随以下这些情况,要警惕:
- 糖尿病病程 ≥ 5年;
- 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7.0mmol/L、HbA1c>7%;
- 已明确存在神经病变或下肢动脉硬化;
- 有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 有足部畸形、嵌甲、鸡眼或长期穿不合脚鞋者;
- 有糖尿病足病史或截肢史的患者;
- 肾功能异常(如糖尿病肾病)者。
1. 血糖管理为基础
- 严格控制血糖波动,保持HbA1c<7%;
- 避免高血糖引发神经和血管持续损伤;
- 有条件者建议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
2. 每天检查双脚
- 查看脚趾、脚底、脚背是否有红肿、裂口、水泡;
- 可借助镜子或家人协助观察足底;
- 一旦发现破皮、渗液,应暂停行走并及时处理。
3. 穿对鞋袜,保护足部
- 穿软底、宽头、无缝内衬的鞋子;
- 尽量选择棉质吸汗袜,每天更换,避免穿硬底凉鞋或赤脚;
- 不要热水泡脚,防止烫伤后难愈。
4. 每年做一次足部检查
- 包括踝肱指数(ABI)、足底感觉检测(如10g尼龙丝);
- 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5. 一旦出现伤口,及时专业处理
- 切忌自行涂抹碘酒、红药水或偏方;
- 不要自行挤压伤口或拔除嵌甲;
- 感染处理遵循“清创 抗菌 减压”三原则,由专业医生评估并处理。
糖尿病足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年血糖失控下,神经、血管、免疫系统多重受损的结果。
双脚的变化,往往比血糖更能提示身体状况。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有家人正在与糖尿病共处,请牢记:
脚麻、脚凉、溃疡、颜色变、疼痛、皮肤破损……这些都不能忽视!
早发现,早干预,很多糖尿病足是可以避免进展甚至完全逆转的。
愿每位糖友都能守住双脚,守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