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吃激素得糖尿病(吃激素引起的糖尿病会好吗)

扬子晚报 0
文章目录:

苏州中年男子擅自使用激素药患上“库欣综合征”

苏州市民温先生为“治疗”头痛,自行购买激素药来服用。没想到多年后,他的脸圆得像一轮满月,躯体变得虎背熊腰,但手臂和腿却莫名变细。殊不知,他已经患上了“库欣综合征”。

50岁出头的温先生,30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头痛,但从未去医院就诊过。这么多年,他一直自行购买激素药地塞米松来控制头痛,每天2-3次,每次3-4片。5年前,温先生的体重出现持续增长达20多斤。当时以为可能是中年发福,他没有放在心上。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温先生的面容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出现脸如满月、皮肤变薄、四肢变细、肚子变大的现象,还伴有背部脂肪垫、腹部紫纹。即便如此,温先生也并未引起重视。3年前,温先生被查出糖尿病,其间也并未遵照医嘱按时服药,甚至还自行停药。

近期,眼看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着急的温先生找医生求助。医生询问了温先生的病史并结合他的情况,最终诊断他患了“库欣综合征”。内分泌科主任马志敏介绍,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过多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库欣综合征常由糖皮质激素长期过多分泌,既可导致蛋白质、脂肪、糖、电解质代谢的严重紊乱,也可导致其他多种激素分泌异常。肥胖是该病比较明显的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肥胖逐渐呈向心性分布,其他全身症状逐渐明显。

温先生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激素药物服用过量引起了库欣综合征。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温先生的症状有所好转。马志敏提醒,糖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能给临床带来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另一方面,不规范使用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药物性库欣综合征、免疫抑制导致感染等,为此,切忌擅自使用。

通讯员 曾金丽 江晓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6岁女孩打激素助长高,结果查出糖尿病

网络词汇“高富帅”最近几年蛮流行的,其中“高”排第一,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追求挺拔高挑身姿的审美喜好。但是盲目的“拔苗助长”却可能害了孩子。

浙大一院儿科主任梁黎教授上周接诊了从宁波转诊来的6岁女孩萌萌,她在当地被误诊为“特发性矮小”,用生长激素治疗后血糖上升,在浙一,这个女孩被确诊为“青少年期的成人糖尿病”。因此,梁黎教授提醒:“现在家长都很关注孩子长个的问题,但促进长高一定要讲科学。”

四五月是孩子长高的黄金期,到梁教授这里问诊长高的孩子家长很多,浙医儿院内分泌科4月的门诊量也比年前增加了一倍,其中一半孩子是来看“长个子”的。

孩子个子偏矮可以打生长激素针吗?

萌萌的身高在同龄孩子中明显偏矮,爸爸妈妈很着急。当地医院的医生看了后,认为她身高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平均身高,检查发现空腹血糖6.9,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诊断“特发性矮小”,用生长激素治疗助长高。

用药后萌萌觉得不舒服,一查,空腹血糖有7.2,当地医院以疑难杂症将她转诊到浙大一院,请儿科主任梁黎会诊。

经过专科检查,梁黎教授发现其胰岛β细胞对糖的刺激反应差,同时又发现她爸爸空腹血糖也偏高。最后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父女俩均存在GCK基因突变,萌萌被诊断为“青少年期的成人糖尿病(MODY2型)”。因生长激素会升高血糖,有这种病的人是不可以用的。

梁教授说,生长激素会促细胞生长,影响糖代谢,虽然用生长激素是比较安全的,但使用前一定要详细检查孩子的身体状况。“确诊为矮小症的孩子,如果要用生长激素,必须详细评估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族病史,详细排查禁忌证,比如,如果有大小三阳等肝功能不好的情况,我们就不会打生长激素针。”

梁黎教授同时说,来看门诊的孩子,很多只是生长速度比较慢,偏矮一些,都不是病症,完全没有必要打针。

助孩子长高要做到五点

吃三七长得高没有依据

浙医儿院内分泌科黄轲副主任医师说,有些带孩子来看长个子的家长,显得非常焦虑,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其实,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遗传是最主要的,占70%-80%。

后天因素,如饮食、睡眠、运动对孩子身高也有影响。傅君芬教授给出了促进孩子长个子的五大法宝,分别是:

第一,注重合理营养。要荤素搭配,包括动植物蛋白质搭配、动植物脂肪搭配,精粮和粗粮搭配。

第二,多做纵向运动,如摸高,跳绳,引体向上等。同时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能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钙吸收,促进生长发育。

第三,保证足够睡眠。一方面,睡眠可使脑神经、肌肉等得以松弛,解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深睡眠时,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因此,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长高。

第四,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愉快有利于促进孩子生长,精神压抑可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愉快的生活氛围。

第五,及时治疗疾病。影响孩子长高的疾病有许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等可以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改善身高,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发病治疗好后身高也会有追赶生长。

浙医儿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芬教授提醒,性早熟会使孩子的生长潜能受损,孩子可能在前期比其他孩子高大,但后程乏力,骨骺提早闭合。研究结果显示,性发育早1年,身高损失5厘米左右。

“门诊里常有家长来问,有没有促进长高的膳食处方。”傅君芬教授说,其实很简单,均衡饮食,避免过量,同时不要盲目进补。

傅教授说,一部分性早熟的孩子是吃补品引起的,比如花粉、蜂王浆、人参、桂圆干和荔枝干等。“浙江有些地方有吃三七的习惯,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发现三七对长高有帮助”。

生长激素会导致糖尿病吗?专家: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央广网北京1月18日消息(记者 庞婷)人体新陈代谢需要各种激素的参与,激素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必备的物质,也是治疗很多疾病需要使用到的药物成分。生长激素是激素的一种,有升血糖、参与水盐代谢、促进钙吸收维持骨密度、分解脂肪合成蛋白长肌肉等生理作用,在儿童期,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骨骼生长。电子科技大学附属成都妇女儿童医院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程昕然表示,一些家长对生长激素的认识存在误区,担心安全性问题,认为生长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罹患糖尿病。但从专业角度来讲,目前临床使用生长激素已经接近40年,生长激素是一种安全的药物,导致糖尿病的概率很低,患糖尿病与使用生长激素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

很多人认为生长激素的作用就是长高,但其实生长激素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至关重要。生长激素是每个人体都会分泌的激素之一,用于促进人体生长,同时,它还对人体的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代谢等起到调节作用,甚至对一些脏器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生长激素而不干预,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还可能因为代谢问题引起脂肪肝、肝硬化,严重的还会导致股骨头坏死、增加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风险。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茅江峰介绍,生长激素可以帮助人体消除脂肪、增加肌肉,促进代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短期缺乏对人体影响不大,但长期缺乏就会导致骨质疏松、肝肺、肝心、肝肾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慢慢显现,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事实上,生长激素和糖尿病是完全独立的。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矮小和糖尿病可以是共患关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主任巩纯秀解释,所有人群都有患病的风险,以糖尿病为例,无论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是特殊型糖尿病,每个人的遗传基础不同、疾病背景不同,他们在罹患疾病时,服用其他药物的风险也会增加。糖尿病患病原因与生长激素并无直接联系,但特殊病人会有生长激素促发糖尿病的可能。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使用生长激素进行的是替代性治疗,即“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基本不会出现血糖升高现象。部分患儿例如特纳综合征、特发性矮小等适应症,由于孩子对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不敏感,用药时需要高一些剂量才能起到治疗效果。此外,肥胖的孩子、有糖尿病家族史风险的孩子,或者已经处于向糖尿病转化进程中的孩子,可能会由于胰岛素抵抗,无法及时靠自身调节让升高的血糖回到正常。这些孩子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积极减重等方式,血糖升高问题得到改善后,再重新考虑是否使用生长激素进行治疗。

有时候孩子在接受生长激素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一些偶发性疾病,家长们往往容易把这些疾病与生长激素联系起来。茅江峰表示,“相关并非因果”。在医学实践中,生长激素的注射可能导致患者血糖变化,但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生长激素并不会导致糖尿病。换句话说,使用生长激素的人群和不使用生长激素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相同。他进一步提到,生长激素确实有可能会影响血糖,但人体自身可以完成自主调节。对于本身肥胖的孩子,使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几率在1%至2%之间(在肥胖的患者人群中)。这种情况下,暂停使用生长激素后血糖也会恢复正常。

因此,当孩子在治疗期间罹患糖尿病时,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生长激素联系起来,需要理性看待患儿治疗的整体情况。医生也会在治疗前详细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确保患儿适合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并会积极寻找患儿罹患疾病的真实原因。

生长激素是否安全?程昕然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总体上安全性良好。之所以有家长认为生长激素“副作用多”,是因为很多人把生长激素和用于抗炎为主的糖皮质激素混淆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生长激素,其化学结构与人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完全一致,生理、药理作用也是一致的。国内外多个数据库大量的科研数据和临床观察也表明,规范使用生长激素是安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