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怕景不(糖尿病怕什么)
- 1、糖尿病患者不宜每日运动?医生:确实,过度消耗体力,非必要之举
- 2、糖尿病患者不宜每日运动?医生:确实,过度消耗体力,非必要之举
- 3、专家建议:抵御新冠病毒 慢性病患者应规律服药、适当运动、放松心情
糖尿病患者不宜每日运动?医生:确实,过度消耗体力,非必要之举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好多人都在热烈讨论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问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糖尿病人就得天天运动,不然血糖根本控制不住!” 这说法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把这事儿彻底搞清楚。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前阵子,我有个朋友老张,他被查出糖尿病后,那叫一个积极。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去跑步,一跑就是好几公里,晚上还得去健身房锻炼个把小时。他心里就想着,只要我运动量够大,血糖肯定能乖乖听话。可没坚持多久,问题就来了。有一回,他正跑步呢,突然感觉头晕目眩,眼前一黑,差点就摔倒在路边。把周围人都吓得不轻,赶紧扶着他坐下,给他喝了点糖水,缓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从那以后,老张就有点纳闷了,不是都说运动能降血糖吗?我这么拼命运动,怎么血糖没降,还差点出了事呢?其实啊,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糖尿病患者的 “运动执念”,真的合理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认知里,运动就成了控制血糖的 “万能钥匙”。仿佛只要动起来,血糖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乖乖下降。可大家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运动真有这么神奇吗?
咱们把人体想象成一辆汽车,正常人的汽车发动机运转良好,燃油效率高。可糖尿病患者呢,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出了故障,燃油没办法正常燃烧,效率大大降低。这时候,如果还一个劲儿地猛踩油门,也就是过度运动,那汽车发动机不仅不会跑得更快,反而可能会冒烟,甚至直接罢工。
现实生活中,像老张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他们听信了 “运动万能论”,每天把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又是跑步,又是健身,又是做操,忙得像个不知疲倦的小陀螺。结果呢,血糖不但没降下来,还经常出现低血糖的症状,累得浑身肌肉酸痛,脑袋昏昏沉沉的。
我有个患者王大姐,她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王大姐刚确诊糖尿病的时候,特别焦虑,一心想着靠运动把血糖降下去。她每天早上起来跳绳 500 下,晚上再去跳一个小时广场舞。刚开始那几天,她还觉得挺有效果,可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对劲。有时候跳着跳着,就感觉心慌、手抖,特别饿,一测血糖,好家伙,直接低到了警戒线以下。不仅如此,因为过度运动,她的膝盖也开始疼了起来,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你瞧,这就是过度运动带来的后果。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是一块用了很久的电池,它的电量本就有限,没办法再像新电池那样每天满负荷运转。要是强行让它过度放电,也就是过度运动,最后只会让这块电池更快地报废。
过度运动的 “陷阱”,糖尿病患者是怎么掉进去的?
运动这事儿,和吃饭是一个道理,都得讲究个适量。你总不能想着,每天吃五顿饭就能一下子变成大力士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的身体本来就比正常人要脆弱一些,过度运动不仅不能让血糖乖乖听话,还可能带来一大堆意想不到的麻烦。
低血糖危机
运动的时候,身体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 就是这台机器运转的主要燃料。要是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身体就会像个饿极了的孩子,迅速把血糖消耗光,又来不及补充,低血糖这个 “小恶魔” 就会悄悄找上门来。
低血糖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的可能只是感觉头晕、浑身没力气,重的话,甚至会直接昏迷过去。想象一下,你正在公园里兴高采烈地跑步,跑得满头大汗,正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感呢。突然,眼前一黑,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倒在了地上。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住了,手忙脚乱地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这场景,光是想想都觉得可怕。
身体疲劳不堪
再来说说身体疲劳。大家有没有见过一头老牛,天天在地里耕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还能一直保持精神抖擞吗?肯定不能啊。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是这头过度劳累的老牛,又像是一台已经过载的机器,每天勉强维持着日常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要是还逼着它每天进行大量的运动,消耗过多的体力,身体的免疫力就会像坐滑梯一样直线下降。免疫力一低,各种病菌就会乘虚而入,让你三天两头生病。而且,过度运动还可能会损伤神经,导致手脚麻木、刺痛等一系列问题。
心理压力山大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心理压力。现在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把运动当成了控制血糖的唯一法宝,每天要是不运动,就觉得自己亏大了。有的人甚至还陷入了一种 “运动攀比” 的怪圈,别人运动 30 分钟,他就觉得自己得加到 1 小时,甚至 2 小时才行。
结果呢,身体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血糖还是控制得不理想。这时候,他们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是不是自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是不是没救了?这种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就像一个隐形的杀手,慢慢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适度运动才是关键,糖尿病患者的 “黄金运动法则”
既然过度运动有这么多危害,那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运动才科学呢?其实啊,这就像煮饭一样,水放多了,饭就变成了稀粥;水放少了,饭又会半生不熟。运动也得掌握一个 “刚刚好” 的度。
选对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的选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咱可不需要像专业运动员那样,去搞什么高强度的训练,那些激烈的对抗性运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一不小心就可能受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合适。
相反,像散步、游泳、太极拳这些轻松舒缓的运动,才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你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路旁的花朵争奇斗艳,耳边时不时传来鸟儿欢快的歌声,脚下踩着软绵绵的草地,整个人都沉浸在这美好的氛围中。这样的散步,既能让身体得到锻炼,又不会让你感到太累,心情还格外舒畅,这不就是运动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控制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也得好好把控。千万别想着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想着一次运动个够,从早跑到晚。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次运动 30 分钟到 1 小时就足够了。如果你是个刚开始运动的 “小白”,身体还不太适应,那不妨从 10 分钟开始,慢慢地增加运动时间,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记住,我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可不是为了去参加什么极限挑战,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就好比爬山,我们不用非得一口气爬到山顶,累得气喘吁吁。可以走走停停,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这样既能到达山顶,又能享受整个过程。
做好运动前后监测
运动前后的血糖监测也不容忽视。在运动前,花上一分钟时间,用血糖仪测一下血糖,确保血糖在安全范围内。要是血糖太低,就先吃点小零食,补充一下能量再去运动。运动结束后,也别偷懒,再测一次血糖,看看运动对血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监测,你就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什么样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最适合自己。如果发现运动后血糖降得太低,那下次运动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减少运动量或者提前吃点东西。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一定要听身体的话
当然啦,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些患者的血糖波动比较大,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有些患者除了糖尿病,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甚至视网膜病变等其他疾病。在这些特殊情况下,要是还盲目地去运动,那就好比是在火上浇油,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
就拿刘阿姨来说吧,刘阿姨今年 65 岁,患糖尿病已经 10 年了,同时还有高血压。她一开始听说运动能控制血糖,就特别积极地去跳广场舞。每天晚上,她都和一群老姐妹在广场上跳得热火朝天,一跳就是两个小时。刚开始的时候,她还觉得自己身体越来越好了,可没想到,跳了两周之后,问题就接踵而至。她感觉自己的血压像火箭一样飙升,头晕得厉害,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不仅如此,她的腿脚也开始肿了起来,一按一个坑。
后来,刘阿姨去看了医生,医生了解了她的情况后,建议她改成每天散步 30 分钟,并且要增加休息时间。刘阿姨听了医生的话,每天吃完晚饭,就慢悠悠地在小区里散步,走一会儿就停下来歇一歇。一个月过去了,奇迹发生了,刘阿姨的血糖和血压都变得稳定了,腿脚也不肿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这件事上,千万不能靠一股蛮劲,而要靠智慧去管理自己的身体。身体就像一个贴心的小闹钟,它会给你发出各种信号。当你感觉累了,那就是身体在提醒你该休息了;当你感觉饿了,那就是身体在告诉你该补充能量了。这时候,可千万别硬撑着,一定要听从身体的安排。
下次要是再有人跟你说:“糖尿病人必须天天运动!” 你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告诉他:“运动得讲究个度,只有这样,健康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糖尿病患者不宜每日运动?医生:确实,过度消耗体力,非必要之举
最近,我在社区义诊时,遇到了李大爷。他刚被确诊为糖尿病不久,一脸愁容地拉住我:“大夫,我听说糖尿病患者得天天运动,血糖才能稳住,是真的吗?我这几天天天去公园跑步,累得不行,可血糖好像没啥变化啊。”
相信很多糖尿病患者和李大爷一样,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运动。
运动“万能论”,真的靠谱吗?
在不少糖尿病患者心中,运动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解决所有血糖问题。仿佛只要动起来,血糖就能乖乖听话。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把人体比作一辆汽车,糖尿病患者的“汽车”就像发动机出了故障,燃油的燃烧效率大不如前。要是这时候还一个劲儿猛踩油门,也就是过度运动,发动机不仅无法正常工作,还可能直接“罢工”。
李大爷就是个例子。他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出门跑步,一跑就是好几公里。一开始,他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这么努力,血糖肯定能降下来。可没几天,他就感觉头晕目眩,浑身乏力,去医院一检查,竟然是低血糖了。李大爷满脸疑惑:“我这么拼命运动,怎么还低血糖了呢?”
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一块电量不太稳定的电池,没办法像健康人那样每天满负荷运转。过度运动,就像是把电池电量耗尽,不仅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过度运动,小心掉进这些“陷阱”
糖尿病患者过度运动,就像在布满陷阱的道路上奔跑,稍不留意就会受伤。
- **低血糖危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就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过度运动时,血糖被快速消耗,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低血糖就会乘虚而入。低血糖的症状可不少,比如头晕、心慌、手抖、出冷汗等。要是情况严重,还可能直接昏迷,危及生命。想象一下,你正在公园里畅快地跑步,突然一阵头晕目眩,眼前一黑,摔倒在地,周围人惊慌失措,这场景多可怕。
- **身体疲劳不堪**: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本就比常人脆弱,过度运动就像让一匹疲惫的老马,每天都拉着重物奔跑,身体根本吃不消。长时间过度运动,会让身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生病。还可能引发神经损伤,导致手脚麻木、刺痛等不适症状。就像李大爷,连续几天高强度跑步后,不仅血糖没控制好,还累得腰酸背痛,连正常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 **心理压力倍增**:有些糖尿病患者把运动当成控制血糖的唯一法宝,每天不运动就觉得心里不踏实,甚至不断增加运动量。结果呢,身体越来越累,血糖却依旧不稳定,这时候,他们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会随之而来。这种心理压力,对病情的控制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让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更大的伤害。
适度运动,才是健康之道
既然过度运动不行,那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科学运动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 **选对运动类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像散步、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就非常适合。这些运动强度适中,既能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血糖,又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负担。比如,每天傍晚,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既能欣赏夕阳美景,又能锻炼身体,心情也会变得格外舒畅。
- **控制运动时间**:运动时间也很关键,不是越长越好。一般来说,每次运动30分钟到1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刚开始运动的患者,或者身体比较虚弱,可以从10分钟、1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运动时间。记住,运动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而不是给自己增加负担。就像吃饭一样,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
- **做好运动前后监测**:运动前和运动后都要监测血糖。运动前测血糖,能确保血糖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运动时发生低血糖。运动后测血糖,可以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运动计划。比如,你发现运动后血糖降得太低,下次运动时就可以适当减少运动量,或者在运动前吃点小零食,补充一下能量。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有些患者血糖波动较大,有些患者还伴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运动就像在火上浇油,可能会加重病情。
王阿姨就是这样,她患有糖尿病多年,同时还有心脏病。一开始,她听说运动能降血糖,就跟着邻居一起跳广场舞。可跳了没几天,就感觉心慌、胸闷,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她的身体状况不适合跳广场舞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王阿姨改成每天在小区里散步20分钟,分两次进行,中间适当休息。一段时间后,她的血糖和心脏状况都有了明显改善。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让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运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专家建议:抵御新冠病毒 慢性病患者应规律服药、适当运动、放松心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采访中专家们多次提到,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尤其加强对新冠病毒的防护。这当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担心自己会不会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后引发重症的几率会不会更高。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抵御新冠病毒?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对此做了解答。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太好的糖尿病患者,是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但是如果说把血糖控制良好,把各种代谢指标控制良好,那么抵抗力就会明显增强,罹患感染的可能性就会明显下降。对一个糖尿病病人,怎样度过这样的疫情,非常重要的是把血糖控制良好,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让血糖的总体水平平稳,第二就是减少血糖的波动。那么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要合理的膳食,按照医生给我们过去指导的糖尿病的健康饮食,同时适当运动,要随时检测血糖,保持血糖的平稳,我们也要关注糖尿病所合并的血脂异常、血压异常以及其他的代谢异常,这样就能够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平稳地度过疫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规律服药 避免气急累
冬天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何做好防护抵御新冠病毒?如果感染上新冠病毒会不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周玉杰做了解释。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周玉杰:大家首先不要恐惧,因为在临床上,现在这些基础疾病,新冠的病人得这样的病也没有增加这方面的一个风险度。我们在心脏病的救治过程中,一般在治疗上还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希望大家也不要太焦虑,能够平稳地度过,让自己的原来有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不再被诱发,或者不再形成重症。
专家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规律服药,适量运动,控制好血压,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周玉杰:一定不要忘记正常服药,在这个时候不能焦虑,劳累、激动、饱餐、寒冷这些因素都能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使得病情加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气急累一定要避免,在生活方式上,要少吃糖、油、盐这样的高负荷的饮食,适量运动,放松心情。(总台央视记者 龙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