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子也会糖尿病(瘦子会得糖尿病什么症状)
- 1、瘦子也会得糖尿病、脂肪肝,有这些特点的要注意!做好三步,一起逆转
- 2、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医生点名3类人,哪怕瘦,也要定期查血糖
- 3、瘦子也会得糖尿病、脂肪肝,有这些特点的要注意!做好三步,一起逆转
瘦子也会得糖尿病、脂肪肝,有这些特点的要注意!做好三步,一起逆转
糖尿病
我胖但我血糖并不高!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可能是胰岛功能在“回光返照”!看似跟血糖升高没有关系的器官,一旦出现脂肪堆积,就等于登上了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这张糖尿病的直通车票,您已经拿在手上了吗? 哪三招能帮您提前下车?
致病速度更快、危害更大
专家告诉我们,从健康人到糖尿病的“直通车”就是脂肪肝,它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患上脂肪肝就像坐上了去往糖尿病的“直通车”!
在糖尿病患者中50%~70%的人有脂肪肝;
健康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有脂肪肝的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约为18%~28%,风险明显增加;
如果脂肪肝的病情发展迅速,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更会上升至44%。而且更易出现心脏、肾脏、大血管等并发症。
肝脏是能量加工厂,摄入的葡萄糖经过转化变成糖元(糖原)在肝脏里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发生脂肪肝后,大量的肝细胞里都是脂肪,合成和存储糖元的能力就下降了,多余的葡萄糖只能留在血液里,此时血糖会上升,同时体内的胰岛素开始分泌,帮助消耗葡萄糖,把葡萄糖变成脂肪,脂肪一开始会长在肚子上,变成大肚腩。
长此以往,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糖尿病。
中国成年人里,几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但是大多数人不在意 。
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上,有五类人群:
第一类虽然体重超标,但血糖和胰岛素分泌都相对正常,已经产生了轻度脂肪肝;
第二类体重超标时间较长,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虽然正常,胰岛素已经开始代偿性分泌,处于高胰岛素状态,脂肪肝程度也在进展;
第三类体重超标的同时,严重胰岛素抵抗,且已经进展为糖前期;
第四类体重超标,胰岛素已经无法代偿,因此已经确诊糖尿病;
第五类是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的“瘦人”,但这类人群更要警惕,因为他们离脂肪肝也很近,肝脏代谢葡萄糖的能力受到影响,也会逐渐发展为糖尿病!
肥胖时间越长,脂肪肝程度越重,离糖尿病越近。为了逆转脂肪肝,远离糖尿病,母主任带来了三大办法!
远离一类增加内脏脂肪的糖:果葡糖浆
它是最容易增加肝脏脂肪的糖类,可以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人认为它比蔗糖和淀粉类食物更健康,摄入起来也不太有节制,就不知不觉积累了大量内脏脂肪!
水果中含有果糖,但是一般含量不会特别高,反而是含有果葡糖浆的饮料、面包糕点等食物中含有的果糖更高,建议少吃。
倡导降低脂肪肝的饮食模式
地中海饮食:以蔬菜为主,会摄入橄榄油、海鲜、坚果等健康脂肪。
得舒饮食:和地中海饮食类似,主要是为了预防高血压。
弹性素食饮食:不完全素食,偶尔吃一些低脂肪的肉类。
以上的饮食模式都有利于降低脂肪肝,具体自己适合哪种,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坚持运动
每天有氧运动30分钟,或者每周至少150分钟。
(养生大国医)
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医生点名3类人,哪怕瘦,也要定期查血糖
2020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而在这平均每10人中就至少有1人患有糖尿病的现状下,糖尿病的知晓率却依然很低,不超过40%。
问题出在哪里?
“大部分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是导致疾病知晓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康大夫国际医院互联网医疗部主任、全科专家毛雪凤主任医师提醒到,比如很多人觉得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瘦就不会,但其实这样的侥幸心理害人不浅。
她认为,有3类人,哪怕瘦,得糖尿病风险也是高的,非常有必要定期查血糖,乃至于进行干预。
第一类人
存在“内胖”的瘦子
相比瘦的人而言,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内脏脂肪较多,虽然看起来不胖,但也存在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外瘦内胖”的人群,最常见的就是苹果型身材的人,如下图。
而我们如何知晓自己是不是存在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呢?此时看体重指数(BMI)是不准确的,还需要看腰围、腰臀比、体脂率这3个数据。
我国推荐的标准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肥胖。
腰臀比:即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为肥胖。
体脂率:即体脂量占体重量的百分比,30岁正常男性脂肪约占体重的15%,女性约占22%。WHO推荐体脂率评价肥胖的标准为男性≥25%,女性≥35%
体脂率可以通过体检单位的人体成分分析来测定。
第二类人
存在除肥胖外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超重和肥胖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如果存在其他的危险因素,那么即便没有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比如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受到遗传影响,无论胖瘦与否,胰岛功能都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一些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部分女性可能体重上没有突出改变,但却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也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并不是胖人的专属,瘦的人也完全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尤其是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有糖尿病史。
4.缺乏体力活动者。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的女性。
7.有黑棘皮病者。
8.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HDL-C<0.90mmol/L和/或 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10.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1.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第三类人
因糖尿病而变瘦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所以,如果是以前肥胖,但后来体重减轻,同时又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的情况,那么有可能是早已存在糖尿病。
也就是说,并不是瘦时患上糖尿病,而是因为糖尿病变瘦。
但需要提醒的一点,在确定糖尿病引起消瘦的同时,应排查是否存在其他会引起人消瘦的原因,比如存在肿瘤、结核、胃肠病等消耗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糖尿病,生活方式的干预都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6点:
1.体重控制,超重或肥胖的人3-6个月减重5%~10%,消瘦的人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摄入,提倡低血糖负荷食品;
3.适量运动,根据糖尿病人自身的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外出运动,超重和肥胖的人可以采取有氧运动与抗阻结合的运动方式,消瘦的人可以选择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4.戒烟戒酒;
5.限盐,每日5克以内;
6.心理平衡,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
在100年前,糖尿病对人们来说是灭顶之灾。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友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所以,即便我们确诊了糖尿病,也无需过于担忧,增加糖尿病知识,科学控糖,对病情的缓解十分有益。
参考资料:
1.《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2.《国际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瘦子也会得糖尿病、脂肪肝,有这些特点的要注意!做好三步,一起逆转
糖尿病
我胖但我血糖并不高!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可能是胰岛功能在“回光返照”!看似跟血糖升高没有关系的器官,一旦出现脂肪堆积,就等于登上了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这张糖尿病的直通车票,您已经拿在手上了吗? 哪三招能帮您提前下车?
致病速度更快、危害更大
专家告诉我们,从健康人到糖尿病的“直通车”就是脂肪肝,它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患上脂肪肝就像坐上了去往糖尿病的“直通车”!
- 在糖尿病患者中50%~70%的人有脂肪肝;
- 健康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有脂肪肝的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约为18%~28% ,风险明显增加;
- 如果脂肪肝的病情发展迅速,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更会上升至44%。而且更易出现心脏、肾脏、大血管等并发症。
肝脏是能量加工厂,摄入的葡萄糖经过转化变成糖元(糖原)在肝脏里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发生脂肪肝后,大量的肝细胞里都是脂肪,合成和存储糖元的能力就下降了,多余的葡萄糖只能留在血液里,此时血糖会上升,同时体内的胰岛素开始分泌,帮助消耗葡萄糖,把葡萄糖变成脂肪,脂肪一开始会长在肚子上,变成大肚腩。
长此以往,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糖尿病。
中国成年人里,几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但是大多数人不在意 。
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上,有五类人群:
第一类虽然体重超标,但血糖和胰岛素分泌都相对正常,已经产生了轻度脂肪肝;
第二类体重超标时间较长,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虽然正常,胰岛素已经开始代偿性分泌,处于高胰岛素状态,脂肪肝程度也在进展;
第三类体重超标的同时,严重胰岛素抵抗,且已经进展为糖前期;
第四类体重超标,胰岛素已经无法代偿,因此已经确诊糖尿病;
第五类是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的“瘦人”,但这类人群更要警惕,因为他们离脂肪肝也很近,肝脏代谢葡萄糖的能力受到影响,也会逐渐发展为糖尿病!
肥胖时间越长,脂肪肝程度越重,离糖尿病越近。为了逆转脂肪肝,远离糖尿病,母主任带来了三大办法!
1远离一类增加内脏脂肪的糖:果葡糖浆
它是最容易增加肝脏脂肪的糖类,可以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人认为它比蔗糖和淀粉类食物更健康,摄入起来也不太有节制,就不知不觉积累了大量内脏脂肪!
水果中含有果糖,但是一般含量不会特别高,反而是含有果葡糖浆的饮料、面包糕点等食物中含有的果糖更高,建议少吃。
2倡导降低脂肪肝的饮食模式
地中海饮食:以蔬菜为主,会摄入橄榄油、海鲜、坚果等健康脂肪。
得舒饮食:和地中海饮食类似,主要是为了预防高血压。
弹性素食饮食:不完全素食,偶尔吃一些低脂肪的肉类。
以上的饮食模式都有利于降低脂肪肝,具体自己适合哪种,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2坚持运动
每天有氧运动30分钟,或者每周至少150分钟。
#糖尿病# #脂肪肝# #肥胖# #健康真探社# #日常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