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能吃蒲公英(糖尿病能吃蒲萄干吗)

肾友之窗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蒲公英

每到春夏季节,我们经常可以在草地或路边看到蒲公英,但很少有人知道,不起眼的蒲公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蒲公英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本草纲目》中记载,蒲公英具有“乌须发,壮筋骨”的作用。

近年来,中草药提取物的研究为糖尿病新药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现代医学也表明,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以及抑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血脂、降血糖、抗血栓、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对于皮肤瘙痒、热毒重的糖尿病患者, 有止痒活血之效。

有研究表明,蒲公英多糖在体外可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1B和α-糖苷酶活性。α-糖苷酶是食物中淀粉、寡糖和双糖水解为单糖的必需酶,而只有单糖才可从肠道吸收入血。α-糖苷酶活性被抑制,因此减少葡萄糖在肠道的生成,调节糖代谢,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同样的,研究者用蒲公英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连续给药7天,结果发现可降低大鼠餐后血糖水平。而正葡萄糖钳夹实验显示,蒲公英水提取物对大鼠血清胰岛素和GIR均无影响,表明其在不升高胰岛素、不增加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前提下降低大鼠餐后血糖,推测蒲公英水提取物降血糖作用可能是减少了肠道吸收葡萄糖入血的缘故,进而,研究者将Caco-2细胞培养在Transwell聚碳酸酯膜上,考察蒲公英水提取物是否具有抑制麦芽糖水解和 (或) 抑制葡萄糖转运的作用,结果显示,蒲公英水提取物降低正常大鼠和STZ致糖尿病大鼠餐后血糖的作用与抑制小肠内麦芽糖水解和葡萄糖吸收有关。

由于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蒲公英也常被用于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

蒲公英的嫩苗营养价值较高,吃法也很多,用开水焯烫后,可以炒食、凉拌或做汤。食用蒲公英的最佳时间是每年初春的四五月份,将新鲜的蒲公英摘取下来制作成干茶,平时直接泡水喝。

温馨提示:

蒲公英性寒,体质寒的患者不能食用蒲公英,这类患者的身体不易发热,体质相对较差,若是再食用寒性的蒲公英可能出现一系列副作用,同时,对蒲公英过敏的患者也不适合食用蒲公英。

蒲公英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效果和机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糖友们可在咨询医生后,酌情食用,切不可盲目自行食用。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有人说糖尿病喝蒲公英茶能降血糖,这是真的吗?专家告诉你答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患者听到“降血糖”这三个字,眼睛比雷达还灵敏,恨不得所有食物、饮品都拿来研究一遍。

蒲公英茶,这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仿佛喝下去就能洗涤五脏六腑,把血糖降得服服帖帖。

但问题来了,蒲公英茶真有这么神?还是又一个“养生圈的谣言制造机”在搞事情?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它的底细。


蒲公英茶,真的能降血糖?

在讨论蒲公英茶前,先问个问题: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出了“胰岛素管理失调”这档子事。要么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细胞对胰岛素的指令装聋作哑,导致血糖在血管里横冲直撞,长期下来,血管、神经、器官都得遭殃。

那么,蒲公英茶有什么本事?

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在中医里是个“清热解毒”的老江湖,被用于消炎、利尿、护肝

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菊粉(Inulin)、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等成分,这些物质在某些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但!重点来了,实验室里的“降糖”不等于现实生活中有效。实验是拿高浓度的提取物作用于细胞或动物,而人喝蒲公英茶,摄入的有效成分浓度远远达不到实验室的水平。

换句话说,蒲公英茶“可能有一点点帮助”,但让它单枪匹马去降血糖,那是痴人说梦


现实案例:有人靠蒲公英茶控制糖尿病吗?

有人说:“我喝蒲公英茶,感觉血糖稳了!”但这其实是心理暗示,还是蒲公英茶真的有用?得看数据说话。

2018年,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的研究发现,蒲公英根提取物在小鼠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证据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足够的人体试验来证明蒲公英茶能真正显著降低血糖

再看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某些糖尿病患者喝蒲公英茶后,血糖稍有下降,多半是因为他们同时在控制饮食、运动,还服用了降糖药,而不是蒲公英茶立了大功。

真正的“降糖高手”是饮食、运动和药物,而不是某一种神奇的茶叶。


中医怎么看蒲公英茶?

蒲公英在中医里,叫“婆婆丁”,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常见以阴虚燥热为主。

但问题来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蒲公英偏寒,如果糖尿病患者本身体质偏寒,喝多了反而伤脾胃,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甚至影响营养吸收,得不偿失。

所以,中医不会简单粗暴地说“蒲公英茶能降血糖”,而是要看具体情况。光靠一杯茶就想解决问题,这不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反而更像是“偏方信徒”的执念。


糖尿病患者该怎么科学降血糖?

既然蒲公英茶不能担起“降血糖救世主”的责任,那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办?

管住嘴:少吃精制糖类、少喝含糖饮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吃饭时优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吃主食,让血糖上升慢一点。

迈开腿:饭后散步30分钟,比你靠蒲公英茶强100倍。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血糖。

监测血糖:别等到不舒服了才去测血糖,定期监测,看看哪些食物和生活习惯对你影响最大。

遵医嘱吃药:如果医生让你吃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糖药,那就乖乖吃,别想着靠茶叶、保健品替代药物。

调整心态:焦虑、抑郁会影响血糖波动,学会放松,别天天想着“我能不能治好糖尿病”,而是要想着“我能不能把血糖控制好”。


结语:蒲公英茶不是降糖神器,别被忽悠了

蒲公英茶,喝着确实挺舒服,清香淡雅,偶尔喝一杯,无伤大雅。但如果指望它降血糖,那就像指望一把蒲公英种子种出一片森林——不现实。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终身的马拉松,而不是靠某种神奇饮品就能速战速决。别再被那些“喝这个就能降血糖”的传言忽悠,科学管理血糖,才是王道。

最后,想喝蒲公英茶?可以!但别用它替代科学的控糖方法,否则,等血糖飙升了,后悔可就晚了。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但未提及降血糖作用)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关于糖尿病饮食控制的科学建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高血糖患者看过来,千万不要做以下几件事

【高血糖患者看过来,千万不要做以下几件事】1.吃饭速度快。吃东西的时间短,期间血糖上升快,容易刺激胰岛,可能导致胰岛分泌紊乱;2.喝果蔬汁代替水果。即使是低糖食物,打成果汁之后,就好像是喝糖水一样,会使得肠胃快速吸收,进而会使血糖反应快速上升;3.乱吃野菜。糖尿病患者体质大多属阴虚、气虚,不适宜吃过多寒凉食物。而常见的荠菜、马齿苋、马兰头、菊花脑、蒲公英等野菜,性质基本都偏寒凉。(来源: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