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和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糖代谢)
这项运动能改善糖代谢,糖尿病人必须要重视!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结合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运动方式很多,而有一种运动对糖尿病人至关重要,——这就是抗阻力运动,因为抗阻运动是保存肌肉组织最有效的方法,而肌肉量与糖代谢息息相关,且运动本身对糖尿病的健康效益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1. 肌肉量与葡萄糖代谢的“容量扩大”效应
- 肌肉是葡萄糖的“储存库”:
肌肉组织占人体质量的30%-40%,是体内最大的葡萄糖利用器官。肌肉量越多,可储存的肌糖原容量越大,相当于扩大了“血糖缓冲池”。 - 肌糖原储存机制:每公斤肌肉约储存10-15克糖原,抗阻训练后肌糖原储量可提升20%-50%。
- 对血糖的缓冲作用:肌肉量增加后,餐后血糖峰值可被更多肌糖原吸收,降低血液中游离葡萄糖浓度(研究显示,肌肉量每增加10%,空腹血糖下降0.1-0.3 mmol/L)。
- 运动中的糖原消耗:
- 抗阻训练时,肌肉收缩主要依赖肌糖原供能(尤其是高强度、短间歇训练)。单次30分钟的抗阻训练可消耗20-40克肌糖原(相当于4-8克血糖)。
- 糖原消耗触发AMPK信号通路,促进运动后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掠夺式吸收”(即使胰岛素水平较低)。
- 抗阻运动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促进肌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活性,减少胰岛素抵抗。
4. 降低血糖水平
- 短期效果:肌肉收缩直接消耗血糖和肌糖原,运动后24小时内血糖水平显著下降。
- 长期效果:规律抗阻训练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5%-0.8%,效果与部分降糖药物相当。
5.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 改善血脂:减少内脏脂肪、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 降低血压:规律训练可降低收缩压5-8 mmHg,减轻心脏负担。
6. 预防并发症
- 骨骼健康:糖尿病易引发骨质疏松,抗阻运动可增强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 神经保护: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麻木、疼痛。
科学建议(根据ADA指南)
- 频率:每周至少2-3次抗阻运动,间隔48小时以恢复。
- 强度:选择8-10个动作(如深蹲、俯卧撑、哑铃),每组8-12次,达到中度疲劳。
- 注意事项:
- 1型患者需监测运动前后血糖,预防低血糖;
- 合并视网膜病变者避免屏气用力(Valsalva动作);
- 严重神经病变患者应选择低冲击动作(如坐姿训练);
- 运动循序渐进,关注主观感受,不可过量。
总结
抗阻运动通过增加肌肉量(扩大葡萄糖储存池)、优化糖原动态平衡(消耗-超量恢复)及提升肌肉代谢活性,形成多层次的血糖调控网络。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不仅是短期控糖手段,更是长期改善代谢健康的基石。建议糖尿病人群把抗阻力训练加入日常训练,改善病情,延缓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减少患病风险?专家科普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关系,很多研究显示,如果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但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
后天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郭立新介绍,遗传因素我们难以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生活方式里,第一个要关注的是肥胖,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一点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我们倡导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这样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我们可以进行及时干预,所以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总台央视记者 杨阳 史迎春)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翟子昊
糖尿病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减少患病风险?专家科普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关系,很多研究显示,如果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但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
后天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郭立新介绍,遗传因素我们难以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生活方式里,第一个要关注的是肥胖,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一点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我们倡导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这样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我们可以进行及时干预,所以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总台央视记者 杨阳 史迎春)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