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嘴干不(糖尿病嘴干不渴怎么回事)
糖尿病患者注意!口干舌燥、嘴巴发苦,可能是这3种疾病来临
说到口干舌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大部分都是因为吃的东西原因,所以并没有太在意。
但是,患有糖尿疾病的患者,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嘴里一直有苦涩的感觉,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与下面所述的几种疾病有关。
1、口腔疾病
糖尿病后,由于血糖高,口腔是细菌的培养基,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会引起牙周炎、牙龈炎等局部炎症,一旦感染,口腔会出现发苦的感觉。
2、肠胃不适
嘴巴和胃是紧密相连的,一旦有什么问题,嘴巴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另外,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但是也会对肠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胃轻瘫,就会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引起口腔的苦涩。
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避免高油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比如芹菜,山药等。如果换了一种食物,还觉得嘴里发苦,那就去医院检查一下。
3、糖尿病肾病
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还会导致糖尿病肾病,导致肾脏功能下降,代谢能力下降,长期积累的垃圾毒素会在身体里积累,最后导致口腔发苦。
患有糖尿病的人要注意以下几点,能缓解口腔的苦涩感。
1、血糖控制
由于血糖不稳定是导致糖尿病口腔发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首先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或者注射胰岛素,第二要避免吃高糖食品,要多饮水,多锻炼,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葡萄糖的消耗。
2、口腔清洁
由于我们每天都要摄取食物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咀嚼时,有一些食物很可能会留在牙缝里,从而导致细菌感染。
因此,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好是每天早晚两次刷牙,最好是用牙线去掉食物残渣,然后是上下刷牙,每次刷三分钟。
3、便秘的预防
如果进食后消化速度变慢,那么肠道内堆积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导致口腔变得苦涩。
因此,糖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一些粗粮,这样可以降低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从而降低血糖,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总之,嘴里的苦涩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尤其是在患有糖尿病的时候,如果你突然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肾脏、肠胃、口腔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要想得到改善,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血糖的控制、膳食的调节、口腔的清洁。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推荐4个方法,或能缓解
糖尿病又称“富贵病”,为我国三大慢性病之一,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先天性和后天性,日常中最为常见的为2型,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患者通常都会有“三多一少”症状,此外多数人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这是为何呢?出现口干舌燥又该怎么办呢?
一、糖尿病患者口干舌燥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人,会造成渗透压升高,造成患者多饮症状,而多饮后会引发多尿问题,进而致使代谢紊乱,水分流失过多,就会引发口干舌燥的症状,这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不过该症状需要患者引发足够重视,及时控制血糖,否则很有可能引发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情严重的会危害患者健康。
二、糖尿病患者口干舌燥的四个缓解方法
1、控制血糖。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日常中需要控制血糖来控制病情,而控制血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药物,需要患者长期服用;
此外,患者还需在饮食习惯上控制,减少含糖量高的食物进食,如白糖、红糖、含糖量丰富的水果、蛋糕等,馒头、米饭这类主食也要减少食用,可用粗粮、谷物代替。
2、调理好环境。糖尿病患者日常控制好血糖后,水分流失减少,口干舌燥的症状会有所改善;
但还需要对生活的环境进行调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减缓人体水分流失,从而改善口干舌燥的问题,尤其是冬季,天寒冷气干燥,应注意保暖以及使用加湿器来控制环境湿度。
3、改正不良的坏习惯。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不良的坏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
这些坏习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都会导致血糖失控,进而引发糖尿病并发症,因此想要控制好血糖,就要远离这些坏习惯,只要血糖控制好了,口干舌燥的症状才会好转。
4、适当的进行运动。运动是健康之本,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新陈代谢以及血液循环,有利于加快糖类代谢,对控制血糖水平很有帮助,也可改善糖尿病口干舌燥症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运动时,一定要注意运动量,不可进行激烈运动,以防引发危险,可选择如慢跑、散步这类运动。
糖尿病在日常中是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三多一少、口干舌燥是常见症状,饱受其困扰的朋友们不妨尝试一下以上四种方法,可有效改善症状;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血糖的控制很有帮助。
最后糖尿病患者还应该养成每日监控血糖的习惯,如此能够帮助患者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以便指导用药。
“糖友”怎么吃 记住这三点
“水果不敢吃,肉食不敢多吃,各种点心基本不敢碰。”48岁的张先生是位老“糖友”,有着多年的糖尿病,最困扰他的是日常的吃喝问题。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医师祝俊香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其发病原因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系,其中饮食方面是糖友们最为头疼的事情。祝俊香建议糖友们在日常饮食生活中注意以下三点。
制订饮食方案
科学制订饮食方案,有助于控制血糖。每个患者情况不同,可以请医院内分泌病科营养师根据患者症状、化验结果等,初步制订饮食方案,并定期复诊,根据患者情况再做凋整。
在日常生活中,糖友自己也应根据就餐情况、体力活动、血糖监测情况、胃肠道功能等,及时调整膳食。合理控制总能量,以能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蛋白质摄入一般占每日总能量的15~20%;脂肪摄入占每日总能量的20~30%;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每日总能量的50%~65%。三餐分配要合理,避免暴饮暴食。病情稳定的糖友,一天至少保证三顿饭;血糖波动大、易出现低血糖的糖友根据情况适当加餐,每日进餐5~6次,同等重量的食物分成五六份,既保证了一天总摄入量,又避免每餐摄入过多,使血糖升高。
注意饮食原则
《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要控制和调整饮食。
祝俊香指出,糖尿病饮食首要原则为合理控制饮食,不吃易导致血糖上升的食物,如糖果、可乐、蜜饯、甜点等。淀粉类含量高的食物也要限量,如番薯、土豆、芋头、玉米、菱角、烧饼等;各种年节食品如粽子、月饼、年糕等,糖友们均要“忌口”。
糖尿病饮食的第二个原则为少吃太咸、太油的食物。孙思邈是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医家之一,他认为,消渴病应慎饮酒、限盐等。由于肥胖是糖尿病的天敌,而且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因此控制油盐的摄取量非常重要。除了少吃油炸及高油脂类的食品,还要节制肉类食物,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取量,烹调食物用植物油。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类等也要少吃。烹调上,应尽量采用清淡少油的方式,如清蒸、水煮、凉拌等。还要限制烟酒,因为烟酒中的有害物质会导致血糖不稳,也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合理调配饮食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吃主食容易升高血糖,所以干脆不吃主食。事实上,只要掌握好量和搭配,糖友不但能吃饱,还能比较好的控制餐后血糖。
吃硬不吃软、吃干不吃稀 建议糖尿病人尽量吃硬一点、干一点的。比如馒头、米饭、饼。而不要吃面糊糊、粥、泡饭、面条等。因为过于软烂的饭在胃里停留的时间短,进入肠道的速度快,容易吸收,因此升高血糖的速度也更快。
优选主食 大麦、荞麦面、玉米、燕麦、绿豆、大豆、薏米、黑豆、红小豆、莜面等食品相对其他主食来说,具有膳食纤维高、含糖量低、低热能等优点,推荐选用。建议糖友们合理搭配好主食,做到控制总量、粗细搭配,以达到既能吃饱还不升高血糖的目的。
优选蔬菜 优选具有生津润燥作用的蔬菜,比如洋葱、黄瓜、苦瓜、菠菜、白菜、萝卜、芹菜、黑木耳、银耳等,这些食物不仅膳食纤维含量高,增加饱腹感,还具备一定降糖作用,能协助身体降糖。
从中医角度讲,食物有偏性,人的体质有差异,饮食亦有不同。如肝胃郁热,表现为口渴多饮,心烦宜怒,小便黄,大便干等,宜食开郁清热之品,如苦瓜、丝瓜、银耳等;脾虚胃热,表现为心下痞满、胃脘部烧灼感、大便稀等,宜食补脾清胃热之品,如山药、粟米、菠菜、赤小豆、鱼肉等;阴虚火旺,表现为心烦易怒、多食易饥、失眠多梦等,宜食滋阴降火之品,如老鸭、莲子、百合、茼蒿、枸杞子、银耳等;阳气亏虚,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食宜温阳益气之品,如牛肉、羊肉、虾仁、韭菜、干姜、黑豆等。
祝俊香称,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即发为消渴。故建议广大糖友们在严格根据医嘱正规治疗之外一定要“管住嘴”,以利稳定血糖。
另外,控制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在日常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医嘱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饮食方案。平时也要注意多运动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保持心态平和,方可使病情稳定,回归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王碧辉)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