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日本汉方治疗糖尿病(日本148种汉方药特点)

健康时报直播 0
文章目录:

你花大价钱代购的日本汉方药 其实都是传下来的经典中药方!

受访专家:

胡镜清,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杨国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朱世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主任

罗大伦,著名中医学者

(健康时报记者 杨小明)“汉方医学”根源是中国的中医中药,后经过日本的本土化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学体系。近年来赴日本旅游的人都在日本代购“汉方药”,其实日本常用的汉方药,几乎都是我国中医的经典方,在临床上非常常用。

喉干舌燥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在日本汉方中常被用于改善口腔和咽喉类疾病。《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日本癌研有明医院给患咽喉癌导致唾液分泌困难的患者开具的药方就是“麦门冬汤”;大阪齿科大学2009年对日本全国的111处牙科和口腔外科调查发现,这些医疗机构也使用麦门冬汤、加味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治疗味觉障碍、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杨国华介绍,“麦门冬汤”是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名方,所谓“七升麦一升夏三两参二两草三合米12枣”,由麦门冬6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枣12枚配伍而成。该方补阴润肺,对于治疗阴津亏虚导致的口干舌燥、咽干肿痛、五心烦热,干咳少痰、干呕,效果很好,是我们很常用的方剂。

除了麦门冬汤,日本2012年修改牙科的诊疗报酬共纳入了11种汉方药,包括缓解拔牙后牙痛症状的立效散、治疗口腔溃疡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五苓散和白虎加人参汤。立效散来自《兰室秘藏》,半夏泻心汤、五苓散和白虎加人参汤均来自《伤寒论》。

腰膝酸软牛车肾气丸

牛车肾气丸在日本汉方药中常用来改善老人体能下降。2017年3月,日本“担负国民健康和医疗的中药前景研究会”提出利用汉方来预防年龄增长导致的运动能力和活力下降的“虚弱状态”以及“肌肉减少症”。

著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介绍,肾气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一个非常著名补肾的经方,使用中往往在这个方子上常加减一些药物,最为常用是南宋的《济生》方,在肾气丸中加入车前子、牛膝,在我国称为济生肾气丸,在日本汉方中叫“牛车肾气丸”,其实在我国是很常用的方子,在药店都有成药销售。一般用来治疗老人肾气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腿脚发冷、小便不利等病症,有时候老人轻度浮肿也常用。

牛车肾气丸的效果也得到日本临床验证。大阪大学大学院医学系教授萩原圭祐在实验中确认牛车肾气丸可以明显改善老人的体力和肌肉量;日本神户大学泌尿外科后藤章畅发表在日本《医学论坛报》的研究指出,牛车肾气丸改善尿频,通过减轻膀胱充盈感而改善尿频。

慢性便秘麻子仁丸

对于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日本汉方药中常用的是麻子仁丸,这也是我国常用的方剂。

郝万山教授介绍,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主要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组成,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要用来治疗津液不足、肠蠕动缓慢的便秘。现在市售的成药麻仁润肠丸和麻仁滋脾丸就借鉴麻子仁丸,药店都可买到。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人员2010年发表在美国权威肠胃病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证实,“麻子仁丸”有效治疗功能性便秘,81%患者服药后1个月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排便费力和腹胀等不适症状得以纾缓。

著名中医学者罗大伦表示,除了便秘,出现类似于阴虚的症状,如脾气大、脉搏较快、手脚心发热、盗汗等,用麻子仁丸也很合适。但是阳虚气虚便秘的人不太适合,有糖尿病、高血压、孕妇、儿童要遵医嘱。

阿尔茨海默症抑肝散

日本汉方中使用一款名为“抑肝散”的汉方药来治疗和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症状。日本大阪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的实验证实,抑肝散对引发阿尔茨海默症的脑神经细胞死亡有抑制功效。

根据文献记载,抑肝散是我国明代《保婴撮要》记载的方剂,在17世纪后半期就已经传到日本,从2000年代开始在日本被广泛使用,由钩藤、柴胡、茯苓、白术、川芎、当归、甘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健脾养血、平肝解痉之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胡镜清表示,这些配伍成分我们很常用,但很少叫“抑肝散”这一方剂名。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杨国华对“惊恐障碍”的治疗非常有经验,她表示抑肝散的这些配伍中药是用来治疗肝阴、肾阴不足的一些问题,因为肝主情志,这个方子疏肝理气,可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起到缓解作用。“‘抑肝散’方剂中的这七味中药也是我治疗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常用的方子成分,一般在这个基础上还会增加一些中药配伍。”郝万山教授表示。

用抑肝散治疗失智症,现代医学有很多研究,比如中国药科大学解双陆等人2013年发表在《今日药学》上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指出,抑肝散安全有效地改善失智症患者的情绪激动、焦虑、易怒等行为。

受寒腹痛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在日本作为癌症病人的康复方使用较广。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副理事长北岛政树发现,做过大肠癌手术的患者服用大建中汤,住院时间会缩短。2015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癌症对策加速计划》明确表示,为了减轻抗癌药物副作用和后遗症,要不断推进汉方药研究。

郝万山教授表示,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蜀椒、干姜、饴糖、人参组成。蜀椒温脾胃,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人参补脾益气。整个方子补气温阳,常用来治疗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也就是寒凝冷滞带来的腹痛、肠道痉挛。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主任朱世杰表示,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水、咳嗽、腹泻等症状,我们也常用大建中汤加减调理癌症患者。题图为健康时报资料图片,北京朝阳医院梁宝印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胡镜清表示: 日本的汉方医学根源是我国的中医中药,日本临床上常用的这些汉方药恰恰是我们常用的经典方剂,有时候只是在名称和方剂成分上有所调整。很多中国游客到日本代购这些“汉方药”,其实是舍近求远。不过无论是中国的中医中药,还是日本的汉方药,中医中药简便价廉、疗效显著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浅说中医药与日本汉方(三)之三个常用方

防风通圣散

【组成】当归,芍药,川芎,山栀,连翘,薄荷叶,生姜,荆芥,防风,麻黄,大黄,芒硝,白术,桔梗,黄芩,甘草,石膏,滑石

【用法】

日本汉方中,推荐一般采用汤剂。

【功效】

汉方家一般用来主治:高血压的伴发症(心悸、肩酸痛、气上冲)、肥肿症、浮肿等,见有腹部脂肪较多,时常便秘者。痤疮,寒包火感冒等。

【解说】

本方出自《宜明论》的“中风门”。

()原著中日,“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闭结、小便赤湿、头面生疮等症"。

(2)本方的组成中,有大黄、芒硝、甘草之调胃承气汤,可驱胃肠内的食毒;而防风、麻黄可达皮肤以发散病邪;桔梗、山栀、连翘则具解毒消炎的功能;荆芥、薄荷叶可清解头部之热;白术与滑石使水毒之邪从肾与膀胱之中排泄;黄芩、石膏具有消炎镇静的作用;当归、芍药、川芎能够调整血液循环,这样的体质有酸中毒的倾向,本方具有改善酸中毒的作用、

【汉方医著选论】

《诊疗医典》:对于肥胖症、属实证中风体质者,本方是最常用的方剂。腹证若呈现以脐为中心的膨满,即所谓鼓状腹者,宜用本方;但血压即使很高,而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腹肌拘挛或明显的弛缓者,不可用本方。另外,若服用本方引起明显的食欲减退或腹泻时,也应禁用本方。

《应用的实际》:本方多用于肥胖卒中体质者、食毒、水毒及其它一切自身中毒的毒邪停滞、呈现出种种病变者,应用本方可通过发汗、利尿、通大便等使诸毒排泄而起到解毒的作用。本方应用于肥胖体质、习惯性便秘、高血压、中风的预防、脑溢血、头疮、丹毒、脱毛症、糖尿病等。

《后世要方解说》:本方应用于脑溢血、中风的预防、慢性肾炎、头疮、丹毒、脱发、痔疾、皮肤病、坐骨神经痛、脓肿、哮喘、糖尿病、脚气、高血压、肥胖、习惯性便秘等。

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茯苓,白术,泽泻。

【用法】(1)散剂。(2)汤剂。

【功效】汉方家认为,本方主治体力虚乏、身冷、有贫血倾向、易疲劳倦怠、时感下腹部疼痛、头重、头晕、肩酸痛、耳鸣、心悸等症,可见于月经不调、月经异常、痛经、更年期综合症、产前产后或流产所出现的症状(贫血、疲劳倦怠、眩晕、浮肿),冻疮、浮肿、褐斑等。

【解说】本方出自《金匮要略》。

本方是祛除属于阴证的瘀血,用于瘀血的药方,有大黄牡丹皮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但本方用于虚性的血水证。血证(循环障碍)表现于下腹部,而水证(水液代谢障碍)表现于心下。因而本方证见有肌肉软弱无力、易疲劳,贫血、腰腿易冷、头痛、头晕、肩酸痛、耳鸣、心悸、不眠等,或妇科疾病和妊娠腹痛。另外,对于胃肠虚弱之人、胃肠功能障碍者,可用本方合人参汤和柴胡剂治之。

《方函类聚》,“治妇人腹中㽲痛,因本方有兼于和血利水之效,宜于建中汤兼有水气又兼有逍遥散之疼痛者,若胎动腹痛痛甚,牵及大腹为胞阻,胶艾汤主之。”(疗痛即持续性的缓痛。)

【汉方医着逸论】

《诊疗典》:不论男女老少,见有畏寒贫血或肌肉松弛,易倦怠,并有腹痛,其痛起于少腹,牵及腰部或腰以下者,皆可用本方治之,若无腹痛者,也可应用本方。另外,本方证还可见有眩冒、头重、眩晕、肩酸痛、耳鸣、心悸等证。若见有上述之证,并有因于伤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者不宜用本方治疗。

《处方解说》,本方所主是虚证瘀血与水毒所致的证候,体质当属阴虚者,主诉为贫血与腹痛。从整体上看,患者贫血性的肌肉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的脉沉弱,腹壁软,心下有振水音,下腹部不一定有抵抗和压痛。

《腹证奇览》中载本方的腹证是、脐傍拘挛,按之牵及腰背。腹痛起于下腹的深部,喜温喜按,小便量多,时有浮肿,另可诉有全身倦怠、两足不温、头重、眩晕、耳鸣、肩酸痛、腰痛、心悸动等。

神秘汤

【组成】麻黄,杏仁,厚朴,陈皮,甘草,柴胡,紫苏叶。

【用法】汤剂、

【功效】主治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解说】本方出自《外台秘要方》、《浅田家方》。

《外台秘要》中的神秘汤的组成中无厚朴、甘草,但《浅田家方》的神秘汤也是日本现在常用的方剂。方中加厚朴和甘草,是常用于哮喘咳喘的麻杏甘石汤中去石膏,用于轻度咳嗽和咽中闷塞不舒的半夏朴汤中去半夏、茯苓、生姜,此两方的合方是神秘汤。因方中有陈皮、柴胡、故本方可用于小柴胡汤证体质者的哮喘和支气管炎。见于水邪积滞不甚、痰少、呼吸困难者,并多用于兼有气郁之神经官能症的小儿。

[汉方医著选论】

《诊疗的实际》:根据原典所载:“治久咳、奔喘、不得平卧,且喉中鸣声不绝者。”故本方所治为支气管哮喘、小儿感冒咳嗽哮喘者。

《处方解说》:本方证为腹力多弱,心下不甚紧张,咳痰量少,呼吸困难。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明解处方》:使用本方的指征:①呼吸困难;②咳嗽;③胃肠不虚。必须见症:①咳痰少;②哮喘发作恐怖症。

浅田一班的医家认为若长期服用本方,哮喘可以得到根治

《基础和诊疗》:若连续长期服用本方,可改善哮喘体质。

注意:若是辨证有误,用此方反而、呼吸困难,也曾有这方面的报道。报道还说:“其原因大概是古人也未曾认识到的由于麻黄与柴胡的配伍。”此方组成中所用水剂很少,应该用于胃肠不虚、消化器官无水邪停滞者。若胃肠道有水饮停滞者,应用本方势必有误。

《汉方诊疗三十年》中辨证思维探析

《汉方诊疗三十年》 中辨证思维探析

刘巧娟 1 , 司国民 2 , 杨聪聪 2 , 温晶

大塚敬节(1900年-1980年) 是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学家,他宗张仲景, 精临证; 《汉方诊疗三十年》 收集了其临证经验的370余例验案, 是一部记述真切, 思维独特的医案集, 书中所体现的临证思维与其医学思想的成长过程及日本多重、 混合之文化特征密切相关, 他先学西医, 再习汉方, 又先研究张仲景,再博采众方, 这样的学习实践过程与运用古今方药、“方证相对” 、 随证施治的实用主义汉方医学特征有某些契合之处。 其临证思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方证相对” 之诊疗

案54 [1]86 :“一少年每感冒就出现鼻塞……另外有头痛, 有时恶寒, 脉浮有力, 无咳嗽。 以上述症状为治疗目标, 投予了麻黄汤。 服用麻黄汤十几分钟后, 鼻塞症状就消失了” 。以某症候群为治疗目标、 治疗指征, 是大塚敬节方证辨证思维之体现, 其临证时,“方证相对” 是首要的思维切入角度。书中, 描述了很多方之使用指征, 如, 葛根汤为从颈部至背部强硬感, 如果有这种症状, 又头痛、 恶寒发热, 脉浮有力, 无自然汗出, 宜用葛根汤 [1]92 。 方证相对诊疗过程中, 辨析药证很关键,如葛根主治项背强, 麻黄桂枝合治恶寒发热无汗等, 方证可看作药证在某些框架下之重构。

胡希恕言: 一个方剂的应用, 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这就是某个方剂的适应证, 就叫做某方剂之证 [2] 。 同一时期、 不同国度, 大塚敬节之方证相对、 随证施治的思想与其不谋而合, 皆是于临证中探索传统医学真髓之所得。

大塚敬节认为, 传统医学之诊断多为“证” 之诊断, 也可以说是治疗法之诊断; 根据某方的使用指征, 认为某种情况下若用此方疾病会愈, 则诊断为此方证, 诊断的同时, 治疗便已确定; 方证相对, 随证治疗, 即方证是诊断和治疗的统一。 书中案例皆不脱离方证辨证,“方证相对” 之诊疗经验丰富详实, 为传统医学的临床规范提供宝贵借鉴。

2.重视“阴、 阳、 虚、 实” 辨证

案164 [1]187 :“61岁男性, 昨日出现发热, 头痛, 恶寒, 投予葛根汤治疗。 初诊时体温37.5℃, 翌日超过38.0℃, 并诉口渴, 恶寒停止, 无食欲, 舌干燥, 有白苔。 考虑病从太阳入少阳, 转投小柴胡汤。 随后体温不断升高, 舌干燥, 并开始腹泻。 虽然未服用发汗剂, 但全身间断微微汗出, 体温不见下降。 脉微浮而大, 但切之觉无底力, 至数为每分钟84次。 这样的病状很像桂枝人参汤证, 但又使我联想到真武汤证, 于是便投予真武汤治疗。 服药第二天, 腹泻停止, 体温开始下降, 数日后痊愈。 阴阳虚实的差别存在于微妙的地方” 。

此案整体思维角度是在三阴三阳的框架下辨方证, 大塚敬节深刻认识到阴阳虚实辨证的重要性, 方证相对绝不是简单、孤立的。 冯世纶教授 [3] 指出, 方证理论, 指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 的主要组成是诸多方证, 其理论是八纲、 六经, 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 继辨方证, 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大塚敬节认为,“阴、 阳、 虚、 实” 是作为传统医学诊断基础的最重要概念, 此临证思维角度对于方证的选择起统领作用。 一般杂病, 分辨阴阳虚实进行诊疗, 往往阴与阳之距离犹如一纸之隔 [4] , 虚实中还有程度差别, 方证的选择, 皆需据此斟酌; 急性热病, 亦分辨三阳三阴而决定治疗法, 慎重诊察三阳三阴无穷转变。 李克绍言: 三阴三阳病可因体质差异、 宿疾隐患、治疗经过等, 出现各种不同的兼症、 夹症、 变症和相互转化 [5] 。

3.腹诊、 脉诊与体质状态结合辨证

案1 [1]36 :“当时患者30岁左右……患感冒, 持续出现低热、畏寒、 头痛等症状不见好转而来我处就诊。 当时给予桂枝汤治疗, 病情立刻好转, 后来每次感冒, 给予桂枝汤或桂枝麻黄各半汤, 便会很快治愈……但是, 患者近两三年身体渐胖。 感冒后仍予桂枝汤或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后不见好转, 而用柴胡桂枝汤可以治愈。 症状未变, 仍是畏寒、 头痛、 低热, 但腹证发生了变化。 腹诊时, 诉右侧季肋部有抵抗感, 有胸胁苦满症状, 这是使用柴胡的指征, 便使用了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合在一起的柴胡桂枝汤。 这表明患者由可以使用桂枝汤的虚证体质变成了适用柴胡桂枝汤的实证” 。

此案思维角度的转换是据腹诊和体质状态确定方证, 腹诊、 脉诊结合患者体质状态对于阴阳虚实之辨和方证之别担负着重大任务。

日本汉方医学万病之根在腹的思想, 指导着医者以腹为中心确定方证的临证思维角度, 无论何疾必察腹部, 如大塚敬节据腹诊而用当归汤治愈原发性脱疽, 脱疽并不是仅看作足部病,而核心原因在于腹部。 病情棘手, 脉候难凭时, 通过腹诊法识别体质寒热虚实, 对于判断证候属性和确定治法极为便捷 [6] 。但腹诊不是唯一重要任务, 腹诊必须与脉诊及体质状态结合来辨证, 这里的体质状态一般指体格、 营养、 血色、 年龄等。

书中体现出大塚敬节腹诊、 脉诊与体质状态互参佐证以确定方证的复杂灵活临证思维。 很多情况下, 腹诊对于治疗法的选择是首要的, 如有瘀血腹证, 需用逐瘀血剂, 而确定为何方证呢, 结合体质状态以辨虚实也是关键的; 有时并不把腹证放在首要位置, 如平素胸胁苦满的患者, 感冒初, 胸胁苦满就不是当下目标指征, 而是结合脉诊、 体质状态选择方证; 实性体质的人, 由于误治、 短时间过劳、 突然精神刺激, 当下也可能是虚证, 详参脉诊、 腹诊可以避免想当然治疗; 很多急性热病, 病势剧, 传变快, 脉诊对于治疗法的确立至关重要, 案164即是, 正如胡希恕言: 脉象比一般症状富于敏感性 [7] 。

4.随证诊疗与病名治疗之关系

首先, 大塚敬节认为, 传统医学诊断, 要落实到治疗法上,即方证, 仅依据病名决定治疗法是危险的, 患者的病状比病名重要; 一般情况下, 现代医学的检查和病名的诊断起辅助作用。案107 [1]131 :“主诉每隔二三天便出现癫痫样发作, 发生抽搐以致不省人事……根据这种病情, 我首先想到的是瘀血证而应当给予活血化瘀, 但从胸胁苦满和便秘、 身体沉重、 自己无法翻身等症状, 又结合癫痫时经常使用这一点综合考虑, 还是选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于是, 大便变得每天通畅, 上腹部的膨隆逐日减轻, 意识也一点一点地变得清楚” 。

此案从方证辨证切入, 又与病名治疗结合, 是其临证常用辨证思维。

其次, 书中案例不能确定病名者除外, 余无一例外的诊断疾病、 表明病名、 重视病史, 此已习常纳入“随证施治” 之中, 并随时总结、 充实疾病——方证谱和方证——疾病谱, 这与时代背景和其具备系统的两种医学学习过程有关。 胡希恕言: 方证是六经八纲的继续, 即辨证的尖端 [8] 。 对大塚敬节来讲, 处于尖端的“方证相对” 没有一步辨证到位时, 疾病——方证谱下的类证鉴别特别重要。“证” 不是捏造出来的, 它是生理病理客观的产物, 它同病可以分开, 而又不能绝对地分开。 所以证之于病, 如影随形 [9] 。

再者, 某些极特殊情况, 根据已有理解, 确定不了方证, 亦据病名或现代医学的诊察而投方药, 却亦奏效, 这与大塚敬节敏锐的觉察力和习医过程是分不开的, 灵活的思维变换来自长期对复杂临证诊疗的思考和积累, 临证加深了对方证的理解,拓展了方证辨证思维宽度。

5.治疗对象是人之全体

无论是阴阳虚实框架下的方证辨证, 还是腹诊、 脉诊、 体质状态结合辨证, 这样的临证思维都体现出传统医学治疗对象非抽象的疾病, 而是活生生的人, 且是人之全体。 在结合病名的随证诊疗中, 大塚敬节始终持有此思想: 病同而治异因人之差别。 以高血压病为例, 案例70中, 高血压病合并支气管哮喘以续命汤取效, 案例96中合并糖尿病以大柴胡汤加地黄治愈, 案例139中合并胃溃疡以椒梅泻心汤取效, 案例155中, 肾炎继发高血压以温清饮加钩藤治愈; 这既不同于一病一方, 任意合方, 也有别于笼统辨证, 随意加减。 辨证, 既要辨病是怎么来的, 同时就它反映的症候而来适应这个病进行治疗 [10] 。 在临证中, 大塚敬节从人之全体考虑总结了许多“一方证对应几种看似无甚关联的疾病” 的经验, 可以视为时代背景下对方证的一种新诠释。临证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及反映出的症候群时, 投予某方、 或合方、 或先后分治, 服药后只有一部分症状消失, 或出现新的症状, 无论何时都需具有对人之全体作综合考量的思维。

6.结语

《汉方诊疗三十年》 中所体现大塚敬节临证思维最重要的方面是方证相对, 随证施治, 诊疗最终都落实在方证上; 方证辨证又始终不脱离阴阳虚实的框架, 阴阳虚实辨证之思维角度是诊疗过程的基础; 而体质状态、 腹诊、 脉诊互参是大塚敬节确定阴阳虚实及方证的独特诊察方法; 丰富的方证——疾病谱和疾病——方证谱的积累使其把病名诊疗纳入到方证诊疗中;而对人之全体的考量, 可以使方证与患者的数种疾病相关联,方证与病名相结合诊疗是大塚敬节临证思维之所长, 也可谓利用现代医学的知识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 此几方面为相互贯通的整体诊疗思维体系。

本文试梳理了大塚敬节的临证思维, 重点阐述其多角度结合, 相互贯通, 而统一于方证的整体体系。 大塚敬节站在医学临床实践的立场, 注重实证经验的学习与思考, 选择性摄取、 融合多元素, 于现代临证中体悟传统医学, 诠释方证, 还原方证,其思维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