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糖尿病引起的眼睛并发症)
糖尿病难防,糖尿病引起的眼底问题严重可致失明......
朋友们,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明明血糖控制达标了,怎么还会出现眼底病变呢?这可真是让人困惑不已。
首先,咱们得明白,血糖控制达标只是降低了眼底病变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杜绝它的发生。就好比你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提高了,但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拿满分呀。
有研究表明,即使血糖长期保持在理想范围内,约 10%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 5 年后仍可能出现眼底病变。这是为啥呢?专家解释说,这可能和糖尿病的病程长短有关。比如说,你患糖尿病的时间太长了,就像一辆车开久了,即使保养得不错,零件也可能会出问题。
另外,遗传因素也不能忽视。有些人的基因就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在血糖达标时出现眼底病变,这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是容易近视,没办法。
还有啊,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也会影响眼底病变的发生。如果只盯着血糖,血压、血脂却“放飞自我”,那眼底也可能跟着“遭殃”。
所以啊,朋友们,控制血糖只是保护眼睛的一部分,还得综合管理血压、血脂,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心灵的窗户。
总之,血糖控制达标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咱们得全方位、多角度地和糖尿病“战斗”,才能让眼底病变无处遁形!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这几种眼底疾病,严重的可致失明!
【来源:半岛新闻客户端】
我国2021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影响着全国1.4亿的患者。它是一个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除了糖尿病本身,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同样严重。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670万人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而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糖尿病相关眼病不仅会引起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致失明。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岛眼科医院北部院区眼底病科副主任马修彬,与大家探讨糖尿病相关眼部的问题。
女孩10岁确诊糖尿病,13年做了4次激光手术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越来越趋向年轻化。我们接诊的有糖尿病相关眼病的患者中,年龄较小的仅有10岁。”马修彬告诉记者,安安(化名)今年23岁,10岁那年因眼部有炎症来就诊,经检查,发现是前葡萄膜炎。“这是一种免疫性的疾病,所以我当时推荐她去做一下免疫相关检查。后来她确诊有糖尿病,而且这些年血糖情况一直很不稳定,出现了糖尿病相关眼病,已经做了4次视网膜光凝术了。最近来就诊时,发现她眼睛有黄斑水肿,也要进一步治疗。”
马修彬表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已约有3700万人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且糖尿病史10年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约为50%,超过20年的患者患病率几乎为100%。“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通常会引起患者双眼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色、飞蚊症、夜视能力差、视觉中心出现黑点或空白点甚至突然失明等。这种病共分为6期,较轻的患者往往会有视网膜出血等情况,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以恢复的;但在4期以后的患者,往往会伴随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症状,不但难以恢复,控制发展也比较困难。”
那么,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如何治疗?马修彬表示,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玻璃体内注射药物,这种方法能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水肿吸收。第二种方法是激光光凝治疗,它能降低视网膜氧耗,防止新生血管的增生,阻止病变范围扩大,延缓病情恶化。第三种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对于不吸收的玻璃体积血、纤维增殖膜、视网膜脱离等情况,需要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做定期检查至关重要。而早发现、早治疗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好防控方式。”马修彬说。
把饮料当水喝,小心糖尿病性白内障找上你
马修彬表示,白内障也是糖尿病患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是指,我们眼球里的一个叫“晶状体”的结构发生了混浊。“我们眼睛中的晶状体,就如同是一架照相机的镜头,可以帮助人的眼睛调整焦点。如果晶状体出现了混浊,就会阻挡光线进入眼内,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正常人一般过了60岁,会有白内障的情况,但糖尿病患者患白内障的时间通常会提前至45岁之前。相形之下,糖尿病性白内障,一般为双眼发病,而且发病相对迅速,数月、数周、乃至数天晶状体就会完全浑浊,多发生在血糖没有控制好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
马修彬表示,日常生活中,不少年轻人把饮料当水喝,这会过度消耗身体的胰岛功能,引发糖尿病。“临床上我们发现,这种情况一般很难早期发现。而且不少年轻人自制能力差,哪怕发现了,也无法做到很好地控糖,所以糖尿病性白内障会发展得很快。如果白内障不及时治疗,第一是会增加手术难度;第二是白内障会影响眼底的检查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若不及时治疗眼底病变,视力会降低甚至于失明,而这种病情导致的结果是不可逆的。”马修彬说。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筛查眼底,早发现早治疗
采访中,马修彬建议广大市民,Ⅰ型糖尿病患者,自发病5年内必须进行第1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决定后期眼底复查时间或到眼科进一步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定诊断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筛查眼底病变,如果没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建议每年检查1次;如果已经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级标准,缩短随访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马修彬建议市民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合理应用降血糖药物;健康饮食,少吃油炸、淀粉类食物,多吃蔬菜、高蛋白食品;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定期进行眼健康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你知道吗?糖尿病会引起眼底病变,严重者会导致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及治疗,将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会引起肾脏、心脑血管、周围神经等病变,为什么还会导致视网膜病变呢?是缘于视网膜的特殊结构和功能造成的
视网膜由血管及神经构成,正常情况下,受血-视网膜屏障保护,血管壁结构完整,血液流动正常,为视网膜神经细胞供血供氧,保障视网膜正常成像。而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会引起血管结构异常、进而血管功能异常、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最终视网膜及神经缺血缺氧,即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病程发展及病变严重程度,分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其中NPDR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NPDR:眼底可以看到视网膜动脉硬化、静脉迂曲及微血管瘤,患者常无症状。
中度-NPDR:眼底可见不同形状的红色出血、白色渗出及视网膜水肿。
重度-NPDR:出血及异形血管达到一定数量时,即成为整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转折点,此期常需眼科医生进行干预治疗。重度-NPDR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随着血-视网膜屏障的进一步破坏,原有的血管出现闭塞,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加重, 就会进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生期(PDR)。
PDR期,病变使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增加,促使视网膜形成新的异常血管(即新生血管),进一步细胞移行、纤维化,形成增殖膜。视网膜新生血管不断向玻璃体腔内延伸,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新生血管破裂,血液进入玻璃体腔,最终造成玻璃体积血,使患者突发视力严重下降。而增殖膜不断牵拉,最终发展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特别提出,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水肿发生在黄斑区时,称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黄斑区是视网膜的正常结构,也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黄斑水肿的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同时还可能伴有视物变色、视物变形等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致盲性眼病,但可以预防。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并发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好血糖,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散瞳眼底检查,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挽救患者的视力,避免盲,非常重要。
如果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有疑问,欢迎关注“北京华信医院眼科”公众号,向我们咨询!
作者: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