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偶尔吃点糖(糖尿病偶尔吃点什么好)

内蒙古天衡食品有限公司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可以偶尔吃一点甜食吗?

糖尿病的主要表现是血糖高,因此糖友在饮食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低糖饮食。那糖友能不能偶尔吃一点甜食呢?

虽然不建议糖友吃甜食,但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实在想吃,也可以少吃一点,有一些国家的膳食指南在给糖尿病患者制定的食谱中还增加少量(如50g以下)含糖量低的小甜点,能让糖尿病患者享受到美味。但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时,最好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适中、健康有营养、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推荐以下几类食物:

① 水果类。

不同种类的水果升糖指数不同,升糖指数越低对血糖的影响越小,一般分为三个区间:

升糖指数>70,为高升糖指数,如荔枝、西瓜、大枣。西瓜含糖量不高,但问题在于一不小心就会吃多,因此要控制好量,10斤的大西瓜,您吃2两,也就是最多两小牙儿解解馋就行了。

升糖指数在50~70之间,为中升糖指数,如菠萝、芒果、香蕉,食用量建议最多2两,香蕉半根。

升糖指数<50,为低升糖指数,如猕猴桃、橙子、草莓、樱桃、木瓜、蓝莓、奇异果、李子、苹果、梨等,可以吃到4两。

② 坚果。

坚果被称为十大最健康食物之一,加工少、低糖,是糖友零食首选,平时可以适量吃,如花生、杏仁、腰果等,不但解馋,还有助于保护心脑血管。

③ 酸奶。

市面上销售的酸奶中多数都加了糖,但相比等量的米饭、馒头等主食,升糖就相对慢很多。酸奶中所含的乳酸能延缓胃排空,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如果经常喝,建议自制酸奶,一点糖也不加,更有助于控制血糖。

糖友吃甜食建议分多次食用,并在两餐之间吃,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4点。如果想吃甜点,就要减少该顿饭主食的量。加餐吃甜食后如果发现血糖有升高,可通过增加运动的方式消耗掉增加的血糖,这样血糖就平稳了。

糖尿病人偶尔想吃一些甜食,允不允许呢?

(医患家特约作者:天津医科大学感染病研究所 贾医生)

难道得了糖尿病一辈子不能吃糖多的东西吗,可不可以有时候少吃一点呢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觉得“是不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再吃甜食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病理上看,糖尿病并不是“吃糖过量惹的祸”,而是胰岛功能受损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因此我们要关注的是胰岛功能和糖摄入量的平衡,“控糖”而非“戒糖”。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想吃的甜食指代什么。是口感偏甜的食物?还是点心、糖果、饮料?还是含糖分的食品、碳水化合物?

如果甜食是指代碳水化合物,如每天需要摄入的主食:米饭、馒头等,那是不可能完全戒断的。部分糖尿病患者通过只摄入蛋白质、肉类,完全不吃主食来控糖,是非常不提倡的饮食方式。因为人体供能的直接来源就是糖供能,不吃碳水化合物而通过脂肪、蛋白质代谢转化供能,一是可能引起供能不足、低血糖,二是可能因代谢产物过多发生酮症酸中毒、酸碱平衡被破坏等严重后果。

因此日常饮食要注重搭配,可以少吃主食搭配蔬菜、蛋奶,尤其在进食水果、点心等高糖分食品时,适当再次减少当天的主食摄入,达到整体摄入量的限制。尤其对于需要每日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一定要在服药或注射后规律进餐,而且进食的种类不能只是蔬菜或肉食等需要长时间才能转化为糖的食物,否则可能引发低血糖的严重后果。

如果甜食是指代点心、糖果、饮料,我们则建议糖尿病患者戒断这些高糖分零食的食用。正餐外零食通常是多余糖摄入的来源,且因加工工艺、糖盐添加剂量不够准确,且可能含有高油脂、高热量,也会造成进食后血糖的难以把控。

如果甜食指代口感偏甜的食物,我们可以关注此类食品所使用甜味剂的种类。是正常的添加了蔗糖,还是使用了甜味剂替代。例如常见的不含热量、不升高血糖的阿斯巴甜;含有一定热量但对血糖影响较小的果糖、木糖醇、山梨醇等,此类食品的甜味可以用来缓解“嘴馋”。但也不要以为“无糖”就能随便吃,此类人工合成甜味剂对人体的影响尚不明确,而且同时要注意食品中其他成分(如油脂、盐分)含量对于代谢的影响。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长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不但不能戒糖,还要随身“带糖”!一旦发生头晕、恶心、出虚汗、手脚颤抖无力的情况,立刻进食。以防止用药后血糖一过性严重降低引发的低血糖,可能危及生命!携带的糖种类如巧克力、水果糖、含糖饮料,最好易融化易吸收,一定不要携带无糖饮料或阿斯巴甜等甜味剂替代的点心,此类食品急救无用。有条件者可以用白糖、红糖冲一小杯糖水喝下,都是可以迅速缓解低血糖的有效方法。

糖尿病患者一点甜都不能吃?医生:过一次瘾,这些后果无法承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真的不能吃一点甜食吗?"

"刘医生,我只是想尝一小口甜食而已,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李阿姨眼巴巴地看着刘医生,语气中充满了期待。

刘医生摇了摇头,神情严肃:"李阿姨,我知道您很想吃,但是糖尿病患者确实不能吃甜食,哪怕只是一小口。过一次瘾,后果可能是您无法承受的。"

李阿姨有些失落,但还是不死心:"可是我看网上说,糖尿病患者偶尔吃一点甜食没关系啊。"

刘医生叹了口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来,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张大爷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今年65岁,患有2型糖尿病已经10年了。平时他控制得很好,饮食规律,定期检查,血糖一直保持在理想范围内。

但是在今年春节,张大爷经不住诱惑,偷偷吃了几颗红豆沙馅的汤圆。"不就是几颗汤圆嘛,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张大爷这样想着。

就是这几颗看似无害的汤圆,却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

当晚,张大爷感到口渴难耐,频繁上厕所。第二天早上测血糖时,他惊恐地发现血糖值高达20mmol/L,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

"怎么会这样?我明明只吃了几颗汤圆啊!"张大爷慌了神,赶紧打电话给他的主治医生王医生。

王医生听完张大爷的描述后,语气严肃地说:"张大爷,您这是典型的高血糖症状。虽然您平时控制得很好,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受损,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大大降低。即使是少量的甜食,也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张大爷不禁后悔莫及:"那现在该怎么办?"

王医生叮嘱道:"您现在必须立即注射胰岛素,同时多喝水,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糖分。接下来几天要格外注意饮食,多运动,密切监测血糖。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就要考虑住院治疗了。"

就这样,张大爷因为一时贪嘴,不得不接受一系列紧急治疗。更糟糕的是,这次血糖波动对他的身体造成了长期影响。

三个月后的常规检查中,张大爷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视力也有所下降。王医生告诉他,这可能是由于血糖波动加速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

听完张大爷的经历,李阿姨陷入了沉思。刘医生继续解释道:"李阿姨,您看,就是这么一小口甜食,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多么严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就像是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平衡。"

李阿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刘医生。可是有时候真的很想吃甜食啊,难道就没有任何办法吗?"

刘医生露出了理解的微笑:"我理解您的感受,李阿姨。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满足您对甜食的渴望,同时又不影响血糖控制。"

"真的吗?那太好了!"李阿姨眼前一亮。

刘医生继续说道:"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低糖水果,比如草莓、蓝莓等浆果类水果。这些水果含糖量较低,同时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对身体有益。但是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最好在饭后吃,并计入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中。"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然甜味剂,如甜叶菊提取物。这些甜味剂不会升高血糖,可以用来制作一些低糖点心。不过要注意,即使是低糖点心,也不能过量食用。"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吃正餐时加入一些有甜味的蔬菜,比如胡萝卜、南瓜等。这样可以在不影响血糖的情况下,满足一些对甜味的渴望。"

李阿姨听得连连点头:"原来还有这么多方法啊!刘医生,您真是太贴心了。"

刘医生笑着说:"这些只是一些小建议,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科学的饮食原则。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不仅仅是限制糖分,更要注意均衡营养,控制总热量摄入。"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餐盘法'来安排每餐的食物比例。将餐盘分成四份,其中一半是蔬菜,四分之一是全谷物或薯类,剩下的四分之一是蛋白质食物。这样可以确保营养均衡,又能有效控制血糖。"

李阿姨听得入神,不禁感叹道:"刘医生,我现在才真正理解糖尿病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不能吃甜食很委屈,现在想想,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啊!"

刘医生欣慰地说:"您能有这样的认识真是太好了。其实,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除了饮食控制,还要注意坚持运动、按时服药、定期检查等。"

"说到运动,我再给您一个小建议。您可以尝试餐后散步,每次15-30分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一举两得。"

李阿姨恍然大悟:"原来控制糖尿病还有这么多门道!刘医生,您今天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实践,再也不贪嘴了!"

刘医生欣慰地笑了:"李阿姨,您能有这样的觉悟,我也很高兴。记住,管理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坚持。如果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

李阿姨感激地说:"谢谢您,刘医生。我现在终于明白,与其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冒险,不如好好珍惜健康,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刘医生点点头:"没错,健康的生活才是最甜美的。只要我们用心经营,即使不能吃甜食,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 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19). 5. Lifestyle Management: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 Diabetes Care, 42(Supplement 1), S46-S60.

2. Franz, M. J., MacLeod, J., Evert, A., Brown, C., Gradwell, E., Handu, D., ... & Robinson, M. (2017).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Nutri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for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Effectivenes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gration into the Nutrition Care Proces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117(10), 1659-1679.

3. Evert, A. B., Dennison, M., Gardner, C. D., Garvey, W. T., Lau, K. H. K., MacLeod, J., ... & Yancy, W. S. (2019). Nutriti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 or Prediabetes: A Consensus Report. Diabetes Care, 42(5), 73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