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瘦子会糖尿病吗(瘦子会不会得高血糖)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瘦子也会得糖尿病、脂肪肝,有这些特点的要注意!做好三步,一起逆转

糖尿病

我胖但我血糖并不高!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可能是胰岛功能在“回光返照”!看似跟血糖升高没有关系的器官,一旦出现脂肪堆积,就等于登上了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这张糖尿病的直通车票,您已经拿在手上了吗? 哪三招能帮您提前下车?

致病速度更快、危害更大

专家告诉我们,从健康人到糖尿病的“直通车”就是脂肪肝,它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患上脂肪肝就像坐上了去往糖尿病的“直通车”!

在糖尿病患者中50%~70%的人有脂肪肝;

健康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有脂肪肝的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约为18%~28%,风险明显增加;

如果脂肪肝的病情发展迅速,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更会上升至44%。而且更易出现心脏、肾脏、大血管等并发症。

肝脏是能量加工厂,摄入的葡萄糖经过转化变成糖元(糖原)在肝脏里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发生脂肪肝后,大量的肝细胞里都是脂肪,合成和存储糖元的能力就下降了,多余的葡萄糖只能留在血液里,此时血糖会上升,同时体内的胰岛素开始分泌,帮助消耗葡萄糖,把葡萄糖变成脂肪,脂肪一开始会长在肚子上,变成大肚腩。

长此以往,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糖尿病。

中国成年人里,几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但是大多数人不在意 。

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上,有五类人群:

第一类虽然体重超标,但血糖和胰岛素分泌都相对正常,已经产生了轻度脂肪肝;

第二类体重超标时间较长,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虽然正常,胰岛素已经开始代偿性分泌,处于高胰岛素状态,脂肪肝程度也在进展;

第三类体重超标的同时,严重胰岛素抵抗,且已经进展为糖前期;

第四类体重超标,胰岛素已经无法代偿,因此已经确诊糖尿病;

第五类是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的“瘦人”,但这类人群更要警惕,因为他们离脂肪肝也很近,肝脏代谢葡萄糖的能力受到影响,也会逐渐发展为糖尿病!

肥胖时间越长,脂肪肝程度越重,离糖尿病越近。为了逆转脂肪肝,远离糖尿病,母主任带来了三大办法!

远离一类增加内脏脂肪的糖:果葡糖浆

它是最容易增加肝脏脂肪的糖类,可以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人认为它比蔗糖和淀粉类食物更健康,摄入起来也不太有节制,就不知不觉积累了大量内脏脂肪!

水果中含有果糖,但是一般含量不会特别高,反而是含有果葡糖浆的饮料、面包糕点等食物中含有的果糖更高,建议少吃。

倡导降低脂肪肝的饮食模式

地中海饮食:以蔬菜为主,会摄入橄榄油、海鲜、坚果等健康脂肪。

得舒饮食:和地中海饮食类似,主要是为了预防高血压。

弹性素食饮食:不完全素食,偶尔吃一些低脂肪的肉类。

以上的饮食模式都有利于降低脂肪肝,具体自己适合哪种,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坚持运动

每天有氧运动30分钟,或者每周至少150分钟。

(养生大国医)

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医生点名3类人,哪怕瘦,也要定期查血糖

2020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而在这平均每10人中就至少有1人患有糖尿病的现状下,糖尿病的知晓率却依然很低,不超过40%。

问题出在哪里?

“大部分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是导致疾病知晓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康大夫国际医院互联网医疗部主任、全科专家毛雪凤主任医师提醒到,比如很多人觉得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瘦就不会,但其实这样的侥幸心理害人不浅。

她认为,有3类人,哪怕瘦,得糖尿病风险也是高的,非常有必要定期查血糖,乃至于进行干预。

第一类人

存在“内胖”的瘦子

相比瘦的人而言,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内脏脂肪较多,虽然看起来不胖,但也存在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外瘦内胖”的人群,最常见的就是苹果型身材的人,如下图。

而我们如何知晓自己是不是存在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呢?此时看体重指数(BMI)是不准确的,还需要看腰围、腰臀比、体脂率这3个数据。

我国推荐的标准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肥胖。

腰臀比:即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为肥胖。

体脂率:即体脂量占体重量的百分比,30岁正常男性脂肪约占体重的15%,女性约占22%。WHO推荐体脂率评价肥胖的标准为男性≥25%,女性≥35%

体脂率可以通过体检单位的人体成分分析来测定。

第二类人

存在除肥胖外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超重和肥胖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如果存在其他的危险因素,那么即便没有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比如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受到遗传影响,无论胖瘦与否,胰岛功能都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一些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部分女性可能体重上没有突出改变,但却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也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并不是胖人的专属,瘦的人也完全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尤其是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有糖尿病史。

4.缺乏体力活动者。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的女性。

7.有黑棘皮病者。

8.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HDL-C<0.90mmol/L和/或 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10.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1.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第三类人

因糖尿病而变瘦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所以,如果是以前肥胖,但后来体重减轻,同时又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的情况,那么有可能是早已存在糖尿病。

也就是说,并不是瘦时患上糖尿病,而是因为糖尿病变瘦。

但需要提醒的一点,在确定糖尿病引起消瘦的同时,应排查是否存在其他会引起人消瘦的原因,比如存在肿瘤、结核、胃肠病等消耗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糖尿病,生活方式的干预都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6点:

1.体重控制,超重或肥胖的人3-6个月减重5%~10%,消瘦的人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摄入,提倡低血糖负荷食品;

3.适量运动,根据糖尿病人自身的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外出运动,超重和肥胖的人可以采取有氧运动与抗阻结合的运动方式,消瘦的人可以选择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4.戒烟戒酒;

5.限盐,每日5克以内;

6.心理平衡,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

在100年前,糖尿病对人们来说是灭顶之灾。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友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所以,即便我们确诊了糖尿病,也无需过于担忧,增加糖尿病知识,科学控糖,对病情的缓解十分有益。

参考资料:

1.《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2.《国际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男子天天喝酒应酬 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2017江苏省微循环学会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传出信息,高血脂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元凶”,现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科主任任利群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首先从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开始,如果是经常吃肉、喝酒、缺少运动的人,无论是胖子还是瘦子,都要警惕高血脂了。

天天喝酒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患者李某37岁,在南京经营一家高档会所两年多,身材偏胖,1米7的身高,体重有160多斤。李某为谈生意几乎每天要喝酒应酬,经常喝到深夜。虽然会所生意蒸蒸日上,可是他的身体却垮了。没有家族史的他,一年多前意外查出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李某及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医生的建议下立即来到中大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任利群主任解释,年纪轻轻患上这么多疾病,和他体重肥胖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虽然经济物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多数人也很关注自身健康,愿意定期体检,治疗上依从性也不差,可是却不愿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而恰恰是这些喝酒吸烟、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熬夜、久坐、精神因素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所谓的“老年病”,严重的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甚至中风残疾或危及生命。

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

任利群主任介绍,高血脂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元凶”,最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很多人会认为,一般肥胖的人容易引起高血脂,其实高血脂并不是肥胖人的“专利”,即使是瘦人也会有。

临床上发现,有些人可能看上去外表十分苗条,特别是一些上班族和中老年人。但不代表就会和高血脂“绝缘”。专家提醒,这类人群如果在饮食和生活上不加节制,当症状出现后,往往会比其他患者更加严重。因此,瘦人要密切留意自己的血脂情况,如果出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了,意味着你的血脂亮起了“红灯”,要多加注意,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经常吃肉、喝酒、缺少运动 要当心高血脂

任利群主任介绍,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习惯往往是引起高血脂的导火索。首先多肉少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都喜欢大块吃肉。但是高胆固醇的食物吃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害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如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斑块等;其次过量饮酒。喝酒过量也是诱发高血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会极易造成热能过剩而导致肥胖,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高脂血症;最后是缺乏运动。很多上班族都是静坐一天,活动很少,致使有氧消耗降低,而这恰恰也是导致高血脂发病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冬季人们习惯摄入热量较高的食物,如果不能合理运动,必将导致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降脂不是越低越好 强调个体化治疗

任利群主任介绍,在用药物降脂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低胆固醇,提倡对不同人群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高血脂治疗一般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两种。非药物治疗措施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饮食调节的关键是控制总热卡量,同时注意运动锻炼和戒烟。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药物,尽管大多数他汀类药物均有轻度降低甘油三脂的作用,但临床上甘油三脂显著增高的患者仍应选用贝特类。混合型高脂血症可用他汀类及贝特类联合治疗。

专家提醒,当严格控制饮食3个月后未收到明显疗效时,应坚持药物治疗。当然,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另外,降脂治疗应长期坚持,不应随意停药。

提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脂血症

任利群主任指出,预防远胜于治疗,改变不良方式可以预防高血脂的发生。首先是控制体重,加强锻炼。慢跑、游泳、跳绳、做健身操、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为宜,每周至少活动3~4次;其次是戒烟戒酒,多喝白开水,少喝碳酸饮料;再次是改掉“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少吃熏烤、腌制、油腻和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最后是不要久坐,避免脂肪堆积。除外,要坚持定期体检,服用合适降脂药。专家建议普通人应每两年检查一次血脂,40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检查一次血脂,高危人群和高血脂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崔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