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肝郁和糖尿病(肝气郁结和糖尿病)

张德蕴主任中医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从肝论治之三,肝郁化热

3.肝郁化热

临床表现:怕热喜凉,神疲乏力,口苦咽干,胸胁胀满、善太息便秘尿黄,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灼津液,津液暗耗,郁热不解,故怕热喜凉:热伤津液、影响于肺,肺热津液不能输布全身,水谷精微随津液耗损,不能营养全身,则神疲乏力;肝郁化热,津液不能上承,则口苦咽干;肝脉布胸胁,肝经气血郁滞则胸胁胀满,善太息;肝郁化热,伤及津液,津液不能下达故便秘;热伤津液则尿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逆则头晕目眩;舌脉为肝郁化热之候。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清热、

常用药物:

疏肝解郁药:柴胡、香附、郁金、橘叶、青皮、元胡、佛手等。

清肝热药:大黄、知母、黄连、生石膏、寒水石、双钩藤、菊花等

常用方剂:四逆散合羚羊钩藤汤化裁。

处方:柴胡,枳实,白芍,甘草,菊花,生地,葛根,花粉,大黄(大便正常停用)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本方柴胡疏肝解郁,解肌透热;白芍养血柔肝;枳实解肝气之塞滞;甘草调和诸药;四药配合加强疏肝理气,解部透热之功;菊花、生地相配清肝经之郁热,和上四药相配,增加清肝经郁热之功;花粉、葛根生津止渴;大黄清热泻下。以上诸药相配,使肝经郁热散解,缺乏的津液得以补充,大黄泻下以治其标。若热重加石膏、知母;火毒俱重加大青叶、板蓝根;食欲不佳加陈皮。

摘自张德蕴主编《糖尿病综合治疗及康复》中国中医中药出版社出版 1996年第一版

肝木克脾土,肝郁气滞导致糖尿病,中医怎样辨证用药治疗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与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克制化关系,其中“肝木可脾土”形象地描述了肝的疏泄功能对脾土运化活动的调节与影响。当肝气郁结,形成肝郁气滞时,不仅导致气机不畅,还会抑制脾的升清降浊能力,进而影响水谷精微的代谢与转化,长此以往,可能诱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针对这一病机,中医辨证用药治疗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明确患者存在肝郁气滞的证候表现,如情绪抑郁、胸胁满闷、善太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同时伴随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肥胖)及血糖升高等。舌象上可能表现为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弦细或弦滑。

治疗原则应围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展开。通过疏通肝气,恢复其疏泄条达之性,以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同时,健脾益气以增强机体的运化代谢能力;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则针对消渴病阴虚燥热的本质进行治疗。

具体辨证用药方式方法,总结如下;

1. 疏肝解郁

选用柴胡、香附、白芍等疏肝解郁之品,旨在畅通肝气,缓解胸胁胀满,恢复气机畅达。柴胡为疏肝要药,香附理气止痛,白芍柔肝养血,可以共同发挥疏肝解郁的作用。

2. 健脾益气

采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健脾益气药物,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转化。党参、白术、茯苓为健脾经典组合,黄芪补气升阳,共奏健脾益气之功。

3. 养阴生津

针对消渴病阴虚燥热的病机,选用麦冬、玉竹、天花粉等养阴生津之品,以补充阴液,缓解燥热。麦冬润肺清心,玉竹滋阴润燥,天花粉清热生津,共同改善消渴症状。

4. 清热润燥

若患者伴有明显热象,如口渴喜饮、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可加入黄连、黄芩、栀子等清热泻火药物,以清热润燥,降低血糖。

根据上述治疗原则,可选用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或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选用一贯煎、消渴方等经典方剂进行加减化裁。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两者合用,兼顾疏肝与健脾;一贯煎养阴柔肝,消渴方清热润燥,适用于阴虚燥热型消渴。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如加减药物种类、调整药物剂量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患者的饮食调养与情志调护。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之物,适当控制甜食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情志方面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用药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糖尿病,通过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清热润燥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消渴症状,降低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以上中药应用,需在中医医生辨证指导下,患者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的加重。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糖尿病从肝论治之四肝郁血瘀

4.肝郁血瘀

临床表现:口干口渴,多饮,肢体刺痛,痛有定处,或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多有血块,面部有瘀斑,舌面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或怒张,脉细涩或结代。

证候分析:长期糖尿病得不到控制和及时地治疗及调养心理负担加重,肝气郁结,肝失调达以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阻塞脉道,血流不畅,不通则痛,轻者肢体麻木,重者肢体刺痛,痛有定处;气血瘀阻日久化热,津液暗耗,津不上承故口干口渴;津液耗伤欲饮水而自救故多饮,血液瘀阻,冲任失调,则月经量多,有血块;气滞血郁,郁阻于面部脉络则面部有瘀斑;舌脉乃为瘀血的必见之症。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

疏肝解郁用柴胡、香附、郁金、元胡、橘叶木香等。

活血化瘀药用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等。

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柴胡,枳壳,桔梗,木香,川芎,牛膝,生地,红花,桃仁,花粉,葛根,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本方重点是解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的血瘀,以活血化瘀为主治其标,疏肝理气治其本,用生津止渴之辈以生津液。方中当归、川、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通血脉。祛血瘀,引血下行为方中治标组成部分。气行则血行,血的循环有赖于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故配以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理气;木香气味芳香,行气止痛,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润燥;葛根、花粉生津止渴,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疏肝理气而不易耗气伤阴;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本方具有行气祛瘀,生津止渴之功。若肢体麻木加地龙;胸痛加丹参、元胡;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