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发病机理图(糖尿病发病机理教学视频)

脑病医生王彦华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无非就是这4个原因,看完你就知道要怎么稳定血糖了

糖尿病,无非就是这4个原因,看完你就知道要怎么稳定血糖了

在多年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中,我逐渐摸清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上,糖尿病的发生主要围绕着气、血、水、津的代谢状态,血糖升高的原因逃不出“气滞不畅、血瘀成积、水湿内停、津液耗伤”这四大关键病理机制。

我们先来说说“气滞不畅”。

在糖尿病发病机理中,气滞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气机不畅,往往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进而影响糖类的正常代谢。

在选方时逍遥散较为合适。

逍遥散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甘草调和诸药。

通过调和气机,促进脾胃功能恢复,从而改善糖类代谢

接着谈谈“血瘀成积”。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增高,这实际上是血瘀的表现。

血瘀日久,容易形成瘀血积块,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和糖类的正常代谢

对于血瘀成积的问题,方选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组成。

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糖类代谢的正常进行

再来说说“水湿内停”。

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血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回流减少,容易形成水湿内停。

湿内停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水湿内停的问题,方选五苓散。

五苓散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通过利水渗湿,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最后说说“津液耗伤”。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体内津液大量丢失,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津液耗伤不仅影响体内水液平衡,还会进一步加重胰岛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对于津液耗伤的问题,方选玉泉丸。

玉泉丸由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五味子、甘草等组成,通过生津止渴,补充体内津液,改善口渴、多饮等症状,同时减轻胰岛负担,促进病情恢复。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经过对糖尿病人的辨证,我也会使用上述方子做为基础方,加减后往往能有不错的效果

当然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如果你有出现不适,可以跟我聊聊...

人为什么会患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张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上班族,每天工作繁忙,早上急匆匆地赶着上班,常常随便吃点快餐或者干脆不吃,晚上则常常因为应酬吃得很丰富,再加上久坐不动,体重逐年增加。最近,他感到总是口渴、多尿、乏力,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他患上了2型糖尿病。这让张先生感到震惊——他平时虽然没有特别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患上糖尿病。

其实,张先生的情况并不罕见。糖尿病啊,现在社会上多得是,都快成“家常便饭”了,是个挺普遍的慢性病。很多人可能和张先生一样,觉得糖尿病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很多生活习惯和饮食行为正在悄悄地把我们推向糖尿病的边缘。那么,人为什么会患糖尿病?原来,糖尿病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

糖尿病啊,就是身体里的胰岛素出了岔子,要么不够用,要么用不好,结果血糖就老高老高的。这种病啊,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2型糖尿病,占了糖尿病的九成多呢。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1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属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作用效果减弱或分泌减少,无法有效调节血糖。

糖尿病的常见诱因

不良饮食习惯 现代人常常摄入过量的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像含糖饮料、甜点、油炸食品等。如果长期摄入这些食物,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变差,血糖无法被有效调节。

缺乏运动 张先生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久坐不动、缺乏锻炼会使得体内的脂肪堆积,不仅增加体重,还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运动能让身体里的胰岛素工作得更顺畅,这样一来,得糖尿病的机会就小多了。

肥胖啊,特别是肚子上的肉多,是得2型糖尿病的一个大推手。脂肪多了,胰岛素就不爱干活了,就像给它使了绊子一样。你看啊,差不多有八成得2型糖尿病的人,都是体重超标或者太胖的。

糖尿病啊,还是个“家族病”。要是家里有人得了,那你也得小心了,特别是2型糖尿病,遗传的影响可大了。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其实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胰岛素分泌的不足和胰岛素作用的减弱。

胰岛素啊,就像是身体里的“血糖搬运工”,它得由胰岛β细胞来生产。这个搬运工要是少了,或者干活不积极了,血糖就堆在血液里下不去了,时间一长,糖尿病就找上门来了。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简单来说,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虽然胰岛素分泌正常,但细胞对其反应不敏感,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来吸收血糖。为此,身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补偿,但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会因为过度工作而受损,最终导致糖尿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从2000年的1.51亿人增加到2021年的5.37亿人,并预计到2045年将达到7亿人。咱们中国啊,糖尿病患者多得吓人,都快1亿1千4百万了,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更糟的是,好多人都是等到病情严重了,才知道自己中招了。调查发现,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有了并发症。在查出来的时候,身体都已经出现其他毛病了。

这反映出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因为症状轻微而忽视,最终导致病情加重。所以,早期预防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预防糖尿病?

吃东西得讲究,别吃太多糖和油,多挑那些纤维多、热量低的,比如全谷杂粮、新鲜蔬果。特别是那些精加工的糖,能少吃就少吃,甜点和含糖饮料也得悠着点。

每天动一动,好处多多。走上半小时,游游泳,骑骑车,这些都能让身体里的胰岛素更听话,让糖尿病离你远远的。

要是体重超了点,那就慢慢减减吧,这对防糖尿病特别管用。不用减太多,哪怕就减个百分之五到十,身体都会感激你的。

要是家里有人得过糖尿病,或者你自己体重超标,那就得定期查查血糖了。早发现,早治疗,别让病情悄悄恶化。

糖尿病虽然常见,但并非无法预防。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完全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张先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忽视生活方式的小细节,很可能会带来大麻烦。所以,现在就开始行动,改变生活习惯,预防糖尿病还不算晚!你愿意为健康做出哪些改变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你了解多少?

平时很多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都会问怎么会得糖尿病的,也就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其实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各有差异。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过程中,营养过剩和活动量减少是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剧增的关键因素。

1型糖尿病的发生原因

1 型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替代治疗。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容易患上此病。

2.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能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型糖尿病的发生原因

2 型糖尿病病人是胰岛素相对缺乏,即以存在胰岛素抵抗为主,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缺陷,不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是可以逆转的。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疾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 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以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概率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概率患上2型糖尿病。

2. 肥胖 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可能就是肥胖。身体向心性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 老龄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易患上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

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抛开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因素可以说是造成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年轻化的最大“祸首”。

糖尿病既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基因,也与后天环境和个人习惯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无法控制人体的基因遗传因素,但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