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代购糖尿病(美国进口治糖尿病的药)
诺和诺德提交司美格鲁肽减肥适应症上市申请 滥用和糖尿病患者缺药问题解决了吗?
每经记者:陈星 每经编辑:陈俊杰
近日,原研厂家诺和诺德提交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并获受理。这意味着,原本用于降糖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有望在国内“名正言顺”用于减肥。
此前,该药物已经在减肥市场名声大噪。不管是国外的获批后用药,还是国内的超适应症用药,司美格鲁肽已经是引爆减肥市场的现象级药物,甚至一度出现全球性短缺。
此前,诺和诺德已经通过投建新工厂等形式扩张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产能,但目前,该产品的供应紧张仍未得到明显缓解。在新适应症于国内获批后,糖尿病人的用药需求如何保证?以及如何守住减重“红线”,避免非适应症人群滥用药物减肥。针对上述问题,诺和诺德方面独家回复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减肥可以“名正言顺”打针了? 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有望在国内正式用于减肥。
6月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显示,诺和诺德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此次新适应症是作为低卡路里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辅助治疗用于初始体重指数(BMI)≥30kg/m2(肥胖),或≥27kg/m2且
作为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首先用于降糖。2017年,司美格鲁肽(商品名为Ozempic®,在中国的商品名为诺和泰®)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021年6月,诺和诺德宣布,FDA批准司美格鲁肽(每周1次,皮下注射2.4mg,商品名为Wegovy®)的减重适应症。即该产品可用于慢性体重管理,适用于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肥胖(BMI≥30kg/m2),或超重(BMI≥27kg/m2)的成人。至此,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拥有了后来爆火的“减肥”属性。
在国内,司美格鲁肽于2021年4月获批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及降低T2DM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正式获批前,司美格鲁肽在国内用于减重均属于超适应症用药。但由于名人宣传、社交平台传播等效应,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已经掀起了一场减肥风暴。超适应症用药、电商平台买药、非超重肥胖人群用药等情况屡见不鲜。
若此次Wegovy的上市申请最终获批,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将有望在国内“名正言顺”用于减肥,带给诺和诺德的市场空间无疑是值得想象的。目前,我国仅有奥利司他一种药物获批用于减重,但该药物减重效果有限、副作用较明显,在市场上应用范围有限。
2022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中国收入达到21.96亿丹麦克朗,约人民币20.85亿元。这还仅仅是它在中国的第一个完整销售年且只有一个适应症获批的情况下。
诺和诺德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司美格鲁肽三个剂型合计贡献了42.4亿美元销售收入。其中,降糖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Ozempic销售额为29.1亿美元;减肥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销售额为6.7亿美元,同比大增225%;口服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片Rybelsus销售额为6.5亿美元。
另外,诺和诺德还在近期公布了口服版司美格鲁肽用于减重的三期临床数据。在这项名为OASIS 1的三期临床中,共纳入667例患有肥胖/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合并症的成年人。经过68周的用药后,司美格鲁肽50mg组患者的体重减轻15.1%。按照患者的平均基线体重为105.4kg计算,68周后患者体重减轻15.92kg。
竞争者迎头追赶 诺和诺德加速提升司美格鲁肽“天花板”
从发布口服剂型的积极临床试验结果,到中国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明显能看出,目前在减重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诺和诺德在加快脚步。
催促诺和诺德的头号动力,或来自礼来制药的GLP-1/GIP双靶点长效制剂替尔泊肽。
去年5月,替尔泊肽获得FDA批准上市,年内实现销售额4.83亿美元。2022年9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替尔泊肽注射液在国内申报上市,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在减重方面,今年2月,礼来宣布替尔泊肽在中国肥胖或超重成人中开展的III期试验SURMOUNT-CN达到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性次要终点。该试验治疗72周时,替尔泊肽的平均体重降幅在5mg、10mg和15mg剂量组为分别为15.0%、19.5和20.9%。这意味着替尔泊肽叩响国内市场的脚步也已临近,外界认为,替尔泊肽将与司美格鲁肽争夺“减肥王者”的宝座。
减重市场想象力惊人,国内众多厂商也快速跟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争取早日上市的时间,华东医药此前递交了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专利无效申请。该申请于去年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判定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CN200680006674.6全部无效。
对此,诺和诺德在2022年财报中也提到,中国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但已被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判定无效,公司已就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这一决定上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后续将进入知识产权诉讼阶段。
针对这一诉讼进展,诺和诺德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该诉讼还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之中”。该诉讼结果将直接影响国产司美格鲁肽制剂上市时间,也将影响原研司美格鲁肽上市后能享有多长的市场红利期。
而除了已经上市的国产利拉鲁肽制剂和临床中的国产司美格鲁肽产品,国内布局了GLP-1靶点创新产品的企业数量也超过10家。
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 国内进入临床阶段 GLP-1 类新药研发机构分布(部分)
根据诺和诺德在2022年年报中列举出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肥胖领域实现超过250亿丹麦克朗(约合37.2亿美元)的销售额”。要实现这一目标,诺和诺德在市场准入和剂型创新方面都按下了快进键。
减重适应症还未获批糖尿病人就“缺药”了 诺和诺德做好产能准备了吗?
对于国内肥胖及超重人群而言,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获受理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已经在使用该制剂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未必。
去年4月,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TGA)就收到来自患者及医生群体反馈的司美格鲁肽短缺信息。由于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在澳大利亚未获批,因此 TGA 在警告中禁止将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并要求医生与药师在药品短缺的状态下优先供应2型糖尿病患者。
当地时间今年3月13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官方声明表示,诺和诺德生产的降糖针司美格鲁肽将面临较长时间的短缺,并预计持续整个2023年。EMA还称,司美格鲁肽虽会继续增加供应,但不确定何时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司美格鲁肽被要求首先供应给糖尿病患者,而不是将其用于减重的人群。
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也有糖尿病患者或家属表示,医院的司美格鲁肽制剂出现缺货、断货,自己只能放弃医保报销价格,高价找代购或者在电商平台购入司美格鲁肽,还面临货源不稳定、质量无保证等问题。
为了应对司美格鲁肽短缺,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做出应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在公立医院走访发现,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已经收紧了对司美格鲁肽的使用。比如限制内分泌科以外的科室医生处方权、只有住院糖尿病人才能经审核开具司美格鲁肽等。
那么,若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成功获批,诺和诺德是否做好了准备应对可能加剧的供应紧张?
据了解,在原料方面,诺和诺德一直独揽了司美格鲁肽中间体(API)的生产。而在CDMO方面,诺和诺德将司美格鲁肽的灌装交由比利时CDMO企业Catalent负责。但此前的产能显然无法满足市场对司美格鲁肽的需求。
因此,在原料方面,诺和诺德通过修建新厂等方式扩大API产能,如早前诺和诺德宣布在丹麦卡伦堡投资2.58亿美元新建三家工厂。但外界有声音认为,在2027年卡伦堡新工厂落成之前,诺和诺德可能将面对供应紧张的局面。而在CDMO方面,2022年11月,诺和诺德宣布Catalent有两个新的CDMO基地通过了FDA的审核,马上将开工生产司美格鲁肽。
对于如何缓解供应短缺的问题,诺和诺德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23年,公司已经增加了诺和泰®在中国市场的供应,力求更好地帮助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此外,公司正在通过提升现有产能和增加投资扩产,尽全力满足司美格鲁肽在全球的医疗需求。
在司美格鲁肽持续供应紧张的局面下,市场点燃了对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及多肽类CDMO企业的热情。今年5月2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诺泰生物发布公告,与一家欧洲专注于创新药物的大型药企签订的1.02亿美元主服务及供货。诺泰生物是主要从事多肽和小分子的代工生产,这一大单让人联想到诺和诺德。公告发布当日,诺泰生物收涨12.98%。
虽然诺泰生物快速回应称,合作伙伴不是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获受理后的6月6日,诺泰生物仍收涨11.49%。
但对于公司是否考虑或正在与国内的CDMO企业洽谈合作的问题,诺和诺德方面没有给出回应。
适应症还未获批已存“滥用”风险 诺和诺德提醒合理用药
另一方面,虽然司美格鲁肽在获受理的适应症申请中明确规定了患者人群的BMI指数,但在其未获批就已经被大量使用的背景下,新适应症的获批是否将进一步降低用药门槛,加剧潜在的滥用风险?
南方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朱满生在过去一年拒绝了大多数找他开司美格鲁肽的患者,因为她们只是有身材焦虑,并不适合使用司美格鲁肽。去年9月,朱满生录制了一条短视频,不要乱打司美格鲁肽。
但医院严控处方的同时,互联网成为了司美格鲁肽滥用的疏漏之地——处方根本不构成购买司美格鲁肽的障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司美格鲁肽”后出现了不同商家陈列的诺和泰,虽然这里的价格比医保报销后的价格贵1~2倍,但很多店铺月销量在1000支以上。不过,如果要购买,药店的页面会提示,需联系客服开处方。先后不到十分钟,记者即获得了两张可用于购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处方。
如果满足用药指征,朱满生也会给病人开司美格鲁肽减肥。根据2022年6月28日广东省药学会发布的《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目录(2022版)》,BMI超过27kg/m2且合并肥胖相关合并症,或BMI超过30kg/m2的单纯性肥胖人群(与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的BMI规定一致)就可以考虑使用司美格鲁肽进行减重,但前提是排除甲状腺髓样癌及胰腺炎病史,且近期没有备孕计划。但朱满生强调,即使符合用药指征,也应该了解到药物作用的局限性与副作用,盲目用药对人体伤害极大。
在社交平台上,大量使用者的“吐槽”已经出现。包括胃肠道反应大,上吐下泻;进食困难,吃一点就想吐;用药无效或停药后体重反弹快等。
诺和诺德此次递交的适应症申请也明确规定——使用者“初始体重指数(BMI)≥30kg/m2(肥胖),或≥27kg/m2且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原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时,其适应症是严格的,体重指数须在27-29.9之间,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疾病;或是要大于30,即已被诊断为肥胖患者,“实际上,在国内符合上述标准的人群却并不多”。
对于盲目用药和药物滥用,诺和诺德方面也表示,包括司美格鲁肽在内的GLP-1类药物均为处方药。处方药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任何适应症均必须建立在严谨的临床试验的基础之上,并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后才能上市;须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士开写处方后凭处方购买,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有资质的医疗专业人士指导下合理用药。请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并通过正规授权渠道购药,以确保用药的有效和安全性。
减肥药物的使用不应盲目。记者注意到,CDE于2021年底发布的《体重控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就特别指出,由于超重和肥胖是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药物干预需重点考察对肝、肾、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近年来相继撤市的多种减肥药物暴露出可导致成瘾性、依赖性、增加心血管安全性风险等。
每日经济新闻
离谱!女子在昆明一美甲店内打的“瘦身针”竟是治糖尿病的处方药
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处方药,原本是一种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其使用起来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然而,有商家竟将这款药品当作减肥药推销给了消费者。
5月初,市民普女士在认识十多年的老熟人处了解到,有一种只需注射就能无痛减肥的“减肥针”,产后四年都未能恢复孕前体重的她,便心动地支付了4800元给这位老熟人进行注射。
普女士:“那个针水他就只给我瞟了一眼,我什么也没看到。打了过了几分钟,他又说剂量不够,他又问了他师父,又给我补打了一点。”
记者:“在什么地方打的?”
普女士:“就躺在这里。”
据了解,这位老熟人只是一位化妆师,而注射地点也只是在美甲店内,至于药剂来源,据说是某医院。普女士在老熟人现学现卖地注射了两倍剂量的药品后,副作用在当晚便出现了。
普女士:“我那天晚上就是感觉自己要死了,喘不上气,疼到厕所都上不了,我又不敢去医院,怕我老公知道,疼了一个星期,硬挺过来的。”
一周后,没有达到瘦身效果的普女士怀疑针水有问题,要求对方将注射的药品拍照发给她,随后搜索发现,此款名为司美格鲁肽的药品,是一种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处方药。
据了解,2021年4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商品名为诺和泰)在我国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当年即通过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减重确实是司美格鲁肽的副作用之一,但其作用机制复杂,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司美格鲁肽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非法注射还可能引发感染、过敏、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司美格鲁肽受热捧背后,也隐藏着滥用、违规代购、售假阴影。
当记者来到这家名为“漂靓女人”的美甲店时,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已经来到了现场。
记者:“现在是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在看他的营业执照,我们可以看到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是美甲服务、化妆,显然是没有针剂注射相关的内容的。”
老板娘:“营业执照是我的名字,你问她和谁交涉的。”
普女士:“她的老公。”
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对店内进行搜查后,发现大量注射器以及其他的医疗器械品。
执法人员对话老板娘:
“这些是谁在用?”
“他在用,我不用。”
“从哪里进的?”
“他肯定是正规的地方进的,不可能乱拿的。”
“这些东西都过期五年了。”
面对检查,老板娘并没有意识到其丈夫非法为普女士注射处方药的严重性,还在与普女士争辩注射药水后是否达到了瘦身效果。
老板娘:“你不是说你瘦了吗?”
普女士:“我要是瘦了就不会现在来找你了。”
记者:“我们在意的不是瘦与不瘦,这个问题在于你们是否给她注射了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针剂?是从那里的来的药品?你们有没有资格注射?是以什么标准给她注射的?她是病人吗?”
面对记者的问题,老板娘将责任推给了自己的丈夫,而其丈夫作为处方药的注射者,在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与记者的几番催促下,始终不肯露面。
老板娘:“他和别人发生碰撞了,他说脚碰到了,走不开。”
老板:“我脚痛,痛风啊,来不了。”
记者:“你在哪儿?我们去找到你当面聊,你不方便动,我们方便。”
短短几分钟,老板娘和其丈夫对针剂来源的竟给出了三种说法。
老板:“我垃圾桶捡来的。”
老板娘:“学徒的。”
记者:“学徒学什么要用到注射器?”
老板娘:“学美甲。”
记者:“学美甲要注射器?”
老板娘:“有些还学医美。”
记者:“刚刚你还说你老公在用。”
老板娘:“是,我知道,但是那边我都不管,我只管我这边。”
记者:“这个场地是你在经营,不是说你不清楚你就可以推脱责任的。”
经过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的清点,过期注射器共计两百多支,在下发强制措施决定书后,工作人员对搜查出的违规医疗器械进行了查封暂扣。
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非法医疗这个我不判定,卫生局的会来查,后续我们还会进行调查,违规的我们该罚的会罚,如果涉刑了,该移交公安就移交公安。”
在记者离开一小时后,普女士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对方已全额退款。而记者也将此情况反映给了有关部门。
记者 谢子惠:“虽然双方已经协商一致,但是我还是把情况反映给了有关部门,比如卫生执法监督局,希望他们能去彻查一下,这些药剂到底从哪里得来的?他们所说的某医院到底是哪家医院?他们到底有没有行医资格?有没有非法医疗行为?希望能够引起重视,此类情况不要再出现了。在这里也提醒所有的爱美同胞们,爱美是理所应当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为了美而舍弃了健康的体魄,美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健康才是基础。”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汤维
审核:祝小涵
终审:彭德光
倒卖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流通乱象何解?
处方药司美格鲁肽管理趋严,在减重适应症尚未获批的当下,非2型糖尿病患者在医院挂号取药存在限制,由此衍生出大量流通乱象。视觉中国|图
买到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只需要三步。
在国内部分主流电商平台输入“司美格鲁肽”,点选商品后输入个人信息、点击确诊疾病(2型糖尿病),多数无需提供病历或检查报告,1分钟之内,线上医师就能开具处方。
需要提醒的是,虚构处方获得司美格鲁肽,属监管灰色地带。
由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分为Ozempic(诺和泰)和Wegovy两种商品,前者剂量较小,在中国获批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后者剂量更大,在欧美获批用于减重,尚未在中国上市。
2021年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以来,处方药司美格鲁肽管理趋严,在减重适应症尚未获批的当下,非2型糖尿病患者在医院挂号取药存在限制,由此衍生出大量流通乱象。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电商平台虚构处方、糖尿病患者代开、消费者之间转售、海外代购是当前司美格鲁肽灰色流通的主要形式。
对此,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4月发布提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支付范围限定在与成人2型糖尿病有关的两种情形,减肥不在支付范围内,医保不能报销。套取医保基金会受处罚,甚至可能违法。
美国UAB(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蒂莫西·加维(Timothy Garvey)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种种乱象反映出,人们并没有把肥胖当作一种代谢疾病来治疗。“没有接受专业的检查和评估,判断用药后是否可能出现并发症,也没有被长期跟踪随访,方便及时调整剂量,(滥用药物)不是一种正确的治疗方式。”
虚构处方、患者代开、共享针剂
虚构糖尿病史购买司美格鲁肽,是很多减肥人士的选择之一。
南方周末记者以非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份咨询多家线上药店,有客服将记者引导至微信,提供病历模板,表示“可以用这个在平台试试,或者微信下单”。
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价格未经官方公开。根据广东省药学会期刊《今日药学》发表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卫生技术评估》,两种规格(1.5毫升、3毫升)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定价分别为478.8元/支和813.96元/支。
2024年6月16日,天猫平台销量最高的诺和泰1.5毫升售价585元,3毫升售价872.5元,略高于官方定价。
也有线上药店客服提示南方周末记者应谨慎购药,“如果填写了糖尿病史,买商业保险可能被拒保”。
南方周末记者从中国人寿了解到,如有虚构病情购药史,投保后需要提交补充告知材料,“只要有实名购药的记录,就不能心存侥幸。没有补充告知,会加大后续理赔的难度”。
一部分不愿实名购药的减肥人士,则尝试通过熟人关系或网络黄牛从医院代开司美格鲁肽。
一位自称在药企工作的销售人员表示,可以从东部某地级市三甲医院代开司美格鲁肽,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加价300元,用于“打点”医生和有偿借用糖尿病患者的医保卡,规避风险的方式是找“年纪大的,他们不懂查来查去的”。
为增加可信度,上述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出示了过往订单的记录,包括取药全过程照片和明确指向该医院的付款记录。
司美格鲁肽也在非专业“药代”的消费者间流通,甚至存在“共享针剂”现象。
一位受访消费者透露,她母亲是申请慢性病补助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借母亲的医保卡代开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她也以500元一支的价格出售全新药品。也有部分消费者转售已开封的司美格鲁肽。一位和朋友共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并不担心交叉使用的风险,“针头都是一次一换”。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教授邓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亲友医保代开”和“倒买倒卖”司美格鲁肽的行为可能违反多项法律、规范,包括管控类药品规范、诈骗罪、刑法当中的非法行医罪、妨碍药品管理罪等。
“与前段时间的‘医保回流药’问题类似,这类行为并非没有规定或规定比较模糊,而是在于难以发现,监管难度大,与其说属于‘灰色地带’,不如说是处于‘黑箱当中’。”邓勇说。
监管模糊的超适应症用药
为了追求更好的减重效果和便捷的给药方式,还有消费者从海外代购剂量更高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和口服片剂Rybelsus。
广东省药理学会秘书长、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陈吉生透露,Rybelsus(诺和忻)虽然于2024年初在国内获批上市,但相关货源尚未正式进入市场。
上海骥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旭晟表示,2019年以来,“非法进口药”不再被认定为假药,但海外代购药品至境内转售仍然违反药品管理法,消费者通过海外代购获取药品所产生的健康风险也只能自行承担。
当前,国内正规获取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途径有且仅有一条:2型糖尿病患者在医院获得医生开具的处方证明后,在医院或指定药店开药。用于降糖或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时,医保可报销。
特殊情况下,司美格鲁肽也被允许用来减重。陈吉生介绍,对于BMI(身体质量指数)属于超重或肥胖区间,且存在肥胖相关疾病,确实需要减重的非2型糖尿病患者,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经过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可以按照减重适应症所需剂量给药。用于减重时,医保不可报销。
不过,这也形成了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当2型糖尿病患者以减重为目的用药时,能否用医保开药?
南方周末记者从国内某医院了解到,虽然要求严格控制用药适应症,但为2型糖尿病患者超适应症开药时,有些医生不会走正规的申请流程,存在“按降糖适应症开药,实际目的为减重”的情况。
陈吉生表示,作为处方药,司美格鲁肽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排除药物禁忌。更重要的是,司美格鲁肽不是对每个人都能起到减重效果,高剂量使用还可能带来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剂量。
挤兑糖尿病患者用药?
超适应症用药现象同样在欧美地区出现。根据医疗分析机构Trilliant Health对美国50个主要城市的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Ozempic使用者没有患过2型糖尿病。
尽管美国已经有用于减重的司美格鲁肽Wegovy,但由于它太受欢迎、频繁“断供”,也导致人们转向购买具有相同成分的Ozempic。随之而来的是“超适应症用药人群挤兑糖尿病患者正常用药”的争议。
陈吉生表示,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GLP-1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目前并没有取代二甲双胍类药物的首选地位。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才需要和GLP-1药物联合用药。
“糖尿病用药选择很多,不存在只能用司美格鲁肽降糖的情形,因此一般不会挤兑糖尿病患者用药。但对于已经开始使用司美格鲁肽降糖的糖尿病患者,受缺货导致停药的影响较大,此时需要寻找同类型药品替代。”陈吉生说。
5月2日,诺和诺德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表示“在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诺和诺德限制了Wegovy在美国的供应,以确保现有患者能够继续获得药物”,并预计“多个产品和地区将持续定期出现供应限制和相关药物短缺通知”。
5月21日,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兼商务策略及企业事务负责人柯米拉(Camilla Sylvest)在全球媒体沟通会上强调,诺和诺德会优先把扩大供应生产的产品提供给已经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因为“确保患者用药的连续性非常重要”。
针对供应不足问题,诺和诺德中国回应南方周末记者称,2022-2023两年,公司在所有相关生产厂投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以扩大产能,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2023-2024年,诺和诺德将持续增加诺和泰在中国市场的供应。
竞争促降价,增加药物可及性
影响药品可及性的因素除了供给,还有价格。多位内分泌学者表示,价格高昂是司美格鲁肽当前最显著的缺点,限制了更大范围的人群长期用药。
“在美国,人们自掏腰包注射司美格鲁肽的成本每月超过1000美元,政府谈判低价药品的能力很低,也不是每家保险公司都能覆盖减重药品。像马斯克(特斯拉CEO)、奥普拉(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的有钱人可以自费买药,但还有更多普通人要为这款药物的研发成本买单。”蒂莫西·加维表示。
5月21日,诺和诺德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周赋德(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向全球媒体回应GLP-1药物价格问题时表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障系统各不相同,我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格,通过与不同支付方的谈判,均以药物的价值为基础,与支付方达成协定价格。”
在中国,司美格鲁肽的价格虽然不到美国的1/10,但用于减重时无法使用医保支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李光伟表示,今年初获批上市的司美格鲁肽口服片Rybelsus(诺和忻)价格也将明显高于注射液,这是由于肠道吸收多肽类药物效率极低,原料用量至少要比注射液高出10倍。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诺和关怀(novocare)官网发现,司美格鲁肽片Rybelsus(3mg/7mg/14mg,30片)价格均为935.77美元,每天服用一片,每片价格约合人民币226元。
如何把司美格鲁肽的价格“打下来”,更多目光投向药企之间的竞争。2023年11月,礼来公司研发的新一代GLP-1药物替尔泊肽在美国上市,定价比司美格鲁肽便宜20%。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国内更多药企开发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市场竞争和扩大会导致药物价格和成本降低,人们获取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也会随之上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说。
国家药监局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布局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体重管理适应症的研发,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于2024年4月发布《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体重管理适应症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满足患者临床需求,推动企业研发需求和国产替代,增加药物可及性,减少患者超适应症用药的安全隐患。
纪立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肥胖人群基数太大,大部分人需要终身用药,肥胖症在全世界都难有医保覆盖,但“如果已经出现肥胖相关的疾病,通过改善肥胖可以改善肥胖并发症的这类人群,未来有可能获得医保支持”。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 南方周末实习生 谭梓莜
责编 曹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