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会糖尿病吗(吃饭会不会血糖高)
吃饭真得“磨蹭”点!近20万人研究:吃饭太快易患糖尿病
你吃一顿饭需要多长时间?在快节奏生活模式下,人们习惯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一切,包括吃饭,风卷残云、狼吞虎咽是对其形象的描述。
但你是否意识到:这种“加速”进食正慢慢损害我们的身体。《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新研究采访专家,列出吃饭快是如何消耗身体的,并教你如何吃饭“磨蹭”一点。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马冠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中国注册营养师 李园园
吃饭太快,糖尿病风险高
大家都知道,吃东西“狼吞虎咽”是不好的,至少不利于消化。而日本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狼吞虎咽”(快速进食)是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的诱发因素。
研究人员依托197825人的数据(来自全国年度健康检查项目中的数据),研究了他们的进食速度以及其他饮食习惯(如吃零食和不吃早餐)对糖尿病的患病影响。
这些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3.7岁,38%为男性。2008年有3.54%患者未患糖尿病,而2009年至2011年期间出现了糖尿病。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狼吞虎咽”的人群中,患糖尿病的概率为30.9%,而未患糖尿病为26.1%;在晚餐后吃零食的参与者中,12.9%的人会患糖尿病,而12.9%的人没有患有糖尿病;在睡前吃零食的患者中,17.2%的患者患糖尿病,而15.0%的患者没有患糖尿病;12.9%的不吃早餐的参与者患糖尿病,而12.4%的参与者没有患糖尿病。
即使在校正了年龄、体重、体重变化率、血压、吸烟和饮酒等多种因素后,快速进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仍然存在。结果表明,在新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中,快速进食是一个独立的诱发因素。
吃饭快对身体的4种伤害
口腔对食物的咀嚼是这个生产线的第一步,吃饭速度越快,帮助消化的唾液搅拌到食物里的量也会减少,使肠道的负担大大增加。
此外,吃饭太快还有其他一些慢性、长期的隐患:
胃易长“石头”
进食过快、食物没有煮烂、进食黏稠食物,极易引起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给食物创造了“长石头”的空间,形成胃结石。
易发胖
人的血糖值大概从开始吃饭15分钟后显著上升,30分钟达到峰值,此时大脑会反馈“我吃饱了”的信号给肠胃,使食欲降低,停止进食。然而吃太快,大脑信号来不及反馈就已经吃了太多食物。
日本冈山大学研究生院和保健管理中心的一项共同研究表明,吃饭速度是导致发胖不容忽视的因素,并对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在热量水平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吃饭速度快者与吃饭速度正常者相比,发胖风险高了4.4倍,吃饭快的男性比女性受影响更大。
损害牙床
吃饭速度快,咀嚼次数少,会导致下颚退化,从而使牙床变得脆弱。
降低食物摄入的安全性
据统计,40%的癌症与食物中的亚硝酸类化合物、化学合成剂、防腐剂等致癌物质有关。而唾液在阻击这些坏物质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吃饭过快,唾液中的酶来不及起保护作用就会降低食物摄入的安全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用半小时左右。
老人牙齿稀松、消化功能逐渐减退,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肠道蠕动减弱,更应细嚼慢咽,建议老人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50次。
四招告别狼吞虎咽
众所周知,吃饭太快不利于身体健康。但如何把吃饭速度降下来呢?
早餐:分两步吃
早餐时间最紧张,建议吃容易下口的食物,比如牛奶加面包,或者包子加豆腐脑,五分钟解决。要把早餐的时间拉长,只能分成两步走。
早上吃一顿,两餐间还要来次加餐。在包里放进去一个水果,一小袋坚果仁,或一盒酸奶。在10~11点之间,当成零食吃。
午餐:数数咀嚼次数
很多人中午吃饭时还沉浸在工作状态。建议上班族中午趁着吃饭的机会调整心情,暂时忘记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在吃饭上。
吃饭前,先做个深呼吸,排除脑子里的工作和杂念,认真数数自己咀嚼几次,吃了几种食物原料,提醒自己每一口饭咀嚼15次以上,自然而然速度就会放慢。
晚餐:吃点粗粮、凉拌菜
一般来说,上班族早上吃不到蔬菜和粗粮,中午的蔬菜数量也很少,全靠晚上来补足。最能降低吃饭速度的就是凉拌蔬菜,因为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
粗粮吃起来也比白米白面慢,比如喝燕麦粥的速度一定比喝白米粥慢;吃全麦馒头的速度也比吃白馒头的速度慢。
烹调:增大体积
人们吃食物的时候,如果体积小,内容多,就容易吃得快而吃过量。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把食物做得体积膨大,能量密度偏低。这样,胃里面的机械感受器就算感觉到饱满,实际上却没有吃进去太多的干物质。
按这种吃法,每餐所要吃的食物体积增加了,于是速度会放慢,发胖的危险却会减小。
按照这个原理,用杂粮粥来做主食就很好,因为体积大,一大碗粥当中的干物质只有不到10%。另一个增加体积的方式是增加果蔬,它们都是高水分含量的食品。最好不要扔掉有嚼头的皮和外层叶子。
来源:生命时报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和饮食习惯有关,注意调整是关键
糖尿病是现代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在患病初期,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糖尿病缠上,成为一名处处需要注意饮食的“小糖人”。
引起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多比较复杂,过度的肥胖会容易诱发糖尿病症,遗传基因也会导致后代出现糖尿病疾病,同时,连日常的环境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都会是患病的诱因。那么,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大多数人患病可能和这3个日常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注意调整是关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整天忙的团团转,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饮食及其不规律,早起时候为了多睡一会而不吃早饭,晚上又因时间充裕而大吃大喝,早上身体补充不到应有的营养,夜间肠胃无法吸收吃下的食物。这样的生活规律就很容易让身体的代谢紊乱而发生糖尿病以及胃部疾病。
2、高热量食物吃的太多
越美味的食物往往口味越浓厚,而人们喜欢的恰恰就是这一份浓厚的味道,像是辣的冒火的四川火锅,甜腻满足的饭后甜品,高油高糖的油炸糕点,都是现代人喜欢的美味。加上运动量不够,很容易出现脂肪淤积的情况,从而引发肥胖症状,更易诱发糖尿病。
3、钙含量补充不上
缺钙的人更容易出现糖尿病症状,因为我们身体中需要足够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而缺钙则会导致胰岛素减少,身体中的葡萄糖和热量等就无法被胰岛素全部分解,从而诱发糖尿病。
如果是日常身体就缺乏钙元素,建议从饮食方面入手进行补充,如多吃豆类食品,早上喝一杯鲜榨的豆浆,多吃虾类等钙含量丰富的食物,也可以直接食用钙片。。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大多数人患病可能和这4个日常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注意调整是关键,平时一定要注意调整好个人的饮食习惯,一旦发现自己出现四肢酸痛和无力,视力模糊或下降,出现饭后低血糖和双脚感觉异常等症状。可能就是糖尿病找上门了,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医院就诊,并且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警惕!吃饭过快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近日,“吃饭过快增加患糖尿病风险”这一话题登上热搜。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有研究表明,吃饭“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概率为常人的 3 倍。这是因为:
吃饭太快,大脑来不及发出“吃饱了”的信号,容易吃得更多;
吃饭太快,体内血糖大起大落,会让负责血糖平稳的胰岛功能受损。
长此以往易发展为糖尿病,所以每顿饭建议至少吃 20 到 30 分钟。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那么除了吃饭快易患糖尿病,还有哪些患病风险?以及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了解一下糖尿病吧。
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因素:
肥胖、高血脂、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喝甜饮料、吃饭太快、吸烟
如何预防:
定期监测血糖、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给自己很大压力
资料:科普中国
编辑:李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