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糖尿病会瘦(为什么糖尿病会瘦的特别快)
“糖友”日渐消瘦?可能是这4个原因!增重要讲究科学方法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状态,部分降糖效果是以增加体重为代价的,比如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较大剂量胰岛素的病人,容易出现体重增加。控制体重有利于血糖控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重下降,甚至明显消瘦,这是什么回事呢?
01血糖控制不达标
虽然患者进行了降糖治疗,但是由于平时忽视了血糖管理,未定期监测血糖,不了解血糖状况,治疗方案未能及时调整,导致血糖控制不达标,甚至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葡萄糖利用不足,机体处于分解代谢状态,出现体重下降或消瘦状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重下降,伴有多食、易饥饿,说明血糖可能又升高了。
02治疗方案不合适
有一些降糖药物有减重作用,比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钠-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选用这类药物是合适的。但是体重偏低或者是体质较差、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后,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如纳差、恶心、腹泻,也会出现体重明显的减轻。
03饮食控制过于严格
还有一部分患者患病后心理压力过大,过于紧张、焦虑,为了血糖数据漂亮主食都不敢吃,什么都忌口;或者过于追求血糖正常范围,运动量过大,而能量的摄入不足。这样出现了负平衡,最终出现体重减轻甚至消瘦的情况。注意锻炼运动是为了增强体质,而不是过度消耗。
04病情有变化
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或合并发症,比如近期出现感染性疾病、较大的手术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原有方案不合适、血糖升高了;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反复腹泻;或者是合并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或长期的失眠,抑郁症等,也会出现体重的减轻。要注意出现体重减轻伴有相关系统的一些症状,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警惕,仔细查找原因,及时就医。
01专业指导,制定个体化方案
糖尿病患者如何增重,首先要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比如说高血糖状态时就应该及时用胰岛素治疗;胰岛ß细胞功能衰竭的患者在多种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应该予以胰岛素控制血糖;体重不达标患者慎用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达标的范围内。
02科学饮食
饮食一定是要科学,定时定量,不要担心血糖升高而过于严格的饮食管理,特别是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比例。要注意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不同的,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的血糖应宽松管理,注意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要重视生活质量。对于体重不达标人群,在医生的帮助下,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或者调整饮食结构。
03坚持运动
坚持适当的运动,运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控制餐后血糖,还能增强体质。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能够增加肌肉含量,保持健美的形体。
04定期体检及专科复诊
定期体检及专科复诊,出现合并症或者是并发症的时候,要及时地进行干预和治疗。此外,要加强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还要经常测量体重,发现体重突然增加或减少,都要认真查找原因。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越来越瘦?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很多人患上糖尿病之后食欲会增大,而且食量会增多,按理来说吃得多就会更加肥胖,但是很多人尽管吃很多却变得越来越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血糖就不能够正常的进入细胞内,会引起血糖浓度上升,那么就会出现高血糖症状。当血管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出现渗透性失水的症状,细胞缺少水分,那么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发生口渴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量喝水,那么人体内大量的葡萄糖也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且大量的水分会进入到尿液当中排出体外,就会导致人体缺乏水分,当人体水分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就会出现明显消瘦的现象。
还有当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细胞就没有办法正常的通过胰岛素的方式被消化吸收,进一步就会出现饥饿的现象细胞没有办法利用血糖的情况下,就会燃烧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就会出现糖异生的症状,会自身产生一部分血糖,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情况下,体内的大量脂肪和蛋白质就会被消耗,所以就会慢慢的变得消瘦起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都会下降,进一步会出现精神不振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也会出现体重迅速减轻的现象。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越来越瘦?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糖尿病人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糖尿病人适当的减肥这是适度的消瘦,是有利于病情稳定的,当肥大的脂肪细胞慢慢缩小的情况下,人体就可以逐渐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这种情况更利于血糖的控制,当胰岛素功能慢慢得到恢复之后,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的易感性。
而且糖尿病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疾病,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高血脂以及肾病等,其实这些心血管疾病多与过度肥胖有关,所以适度的消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风险,对于糖尿病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糖尿病患者,为何消瘦?医生坦言:5大因素致瘦,现在了解还不晚
一、他明明吃得不少,为何却日渐消瘦?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医生,我父亲最近胃口挺好,饭量也不算小,可为什么人却越来越瘦?”
这是在门诊中,我最常听到的疑问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或家属都会困惑:明明没有刻意节食,甚至有时候食欲还比以前更旺盛,可体重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整个人看起来越来越消瘦,甚至有些力不从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的消瘦并非偶然,而是身体内部发生了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结果。消瘦的背后,隐藏着糖尿病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今天,作为一名长期研究糖尿病的临床医生,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解析糖尿病患者为何会消瘦的五大原因,希望能帮助更多人及时发现异常,避免病情恶化。
二、糖尿病导致消瘦的5大主要因素1. 血糖过高,身体被迫“燃烧”脂肪和肌肉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在于胰岛素功能异常。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然而,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
那么,身体如何获取能量呢?
当细胞“吃”不到葡萄糖时,机体便会启动“备用能源”——开始分解脂肪和肌肉蛋白,以供能量需求。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形成典型的糖尿病消瘦体质。
在中医理论中,这种现象可类比于“阴虚火旺”。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病)患者体内“津液亏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最终出现“形体消瘦、口渴多饮”的症状。
2. 多尿导致营养流失,影响体重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三大症状之一是多尿,这背后同样隐藏了消瘦的原因。
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会努力排出多余的葡萄糖,而葡萄糖在尿液中排泄时,会带走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甚至包括部分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长期如此,机体的营养摄入与消耗不平衡,体重自然下降。
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导致乏力、精神差、肌肉萎缩等问题。这种情况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为常见,值得特别关注。
3. 代谢紊乱,影响蛋白质合成正常情况下,人体会不断合成和分解蛋白质,以维持肌肉质量和器官功能。然而,在糖尿病状态下,由于胰岛素的调节作用受损,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分解却加快,导致肌肉流失加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糖尿病患者即便没有明显的脂肪消耗,也会出现肌肉萎缩、四肢无力的情况。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除了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老年患者,建议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类、蛋类、豆制品等)的摄入,同时配合适量运动,以防止肌肉流失过快。
4. 胃肠道功能受损,营养吸收障碍糖尿病不仅影响血糖,还会损害胃肠道功能。部分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自主神经受损,出现糖尿病性胃轻瘫、肠道蠕动减弱等问题,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常见表现包括:
· 吃一点就饱,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 胃胀气、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
· 体重下降但食欲尚可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调整饮食结构,如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5. 并发症消耗体能,导致体重下降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可能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这些慢性并发症会进一步消耗患者的体能,导致体重下降。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进一步加重营养流失,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消瘦,一定要警惕是否存在隐匿性并发症,尽早检查,防止病情恶化。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过度消瘦?1. 合理控制血糖: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稳定血糖水平是防止消瘦的关键。
2.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均衡摄入,避免单一饮食模式。
3. 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能量消耗过多。
4. 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关注体重变化、肌肉力量,以及是否出现慢性并发症的征兆。
5. 关注胃肠道健康:避免暴饮暴食,少量多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胃肠调节药物。
四、结语:早了解,早预防,健康相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糖尿病的消瘦问题,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完全可以避免进一步的健康损害。
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控糖”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综合调理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和家属理解消瘦背后的真正原因,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让健康的体重管理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
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远离消瘦困扰,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