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奶茶容易糖尿病(喝奶茶患糖尿病)
注意饮食!24岁小伙每天喝六杯奶茶患上糖尿病
在当下,奶茶和可乐等饮品,是不少年轻人闲暇时分的最爱,但过量饮用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今年5月,广西柳州一名24岁小伙因为喝奶茶进了重症监护室,查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近十种疾病。医生询问得知,小伙有“奶茶瘾”,两年多来每天喝6杯左右奶茶,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此外,医生介绍,目前人们关于糖尿病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如喝“0糖”饮料就不容易患糖尿病。事实上,这样反而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从而摄入更多糖。
来源: 央视财经微博
常喝奶茶致暴发性糖尿病?医生:病因尚未明确,与饮食有一定关系
近日,广州的林女士总是频繁出现口干、腹痛、头晕等多种症状。去医院就诊,医生发现林女士的多个脏器已经出现了衰竭症状,被确诊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林女士因此被紧急送入ICU病房。据了解,林女士平日里比较喜欢喝奶茶,而且在入院前的几天内曾喝了十几支甜性饮料。
林女士发病与喝奶茶、大量饮用甜饮料有关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世东表示,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起病原因跟饮食有一定关系,但它发生的关键还是在于患者自身胰岛损伤,通俗地说与体质有关。“暴发性1型糖尿病划归1型糖尿病范畴,可能与HLA基因型、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而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常呈阴性,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说法。”
暴发性1型糖尿病典型表现为短时间出现显著口干、口渴、体重下降。与普通1型糖尿病相比,暴发性1型糖尿病还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高血糖和酸中毒,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往往都是正常或无明显升高。王世东解释,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严重高血糖,糖化还来不及升高,因此患者的糖化没有明显升高;由于患者短时间出现严重高血糖,或短时间出现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因此,该病发作的常见特征之一就是酮症酸中毒。
王世东强调,其他糖尿病患者的消瘦通常是脂肪、肌肉一起下降。由于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时间短、发展迅速,体重下降表现为以体液丢失为主。“因为它会有酮症酸中毒和多尿,渗透性利尿会使患者的容量降低,加上患者还会恶心、呕吐,胃肠道又会损失一部分体液。所以,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是以低水容量为特征的。”
暴发性1型糖尿病还会引起比较严重的代谢紊乱。王世东介绍,代谢紊乱可能涉及到肝、肾、心脏,甚至包括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比如会造成胰酶的变化,导致多脏器损害。同时,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胰岛损毁程度比较高,即使早发现早治疗,患者终生的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依赖都无法逆转。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识别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王世东解释,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快速进展、多器官损害、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如对患者进行补液、酸中毒纠正以及相关的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十分重要。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陈荻雁
90后女孩一天一杯奶茶喝出“大事”:患上糖尿病
来源:武汉晚报
90后女孩一天一杯奶茶喝出“大事”
血糖高了查出干眼症也与此相关
武汉晚报讯(记者毛茵 通讯员敖盼盼)自以为精致的生活需要奶茶来加持,每天至少要喝上一杯才过瘾。90后女孩就因为这个仪式感,喝出了糖尿病,同时还查出了干眼症。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曾庆延教授介绍,像奶茶、可乐这些含糖量较高的饮料喝多了,人体对血糖调节的能力就会下降,体内的糖分不断累积,血糖就容易升高,从而诱发糖尿病。
26岁的小徐,老家在咸宁,大学毕业后就在武汉打拼。形象靓丽的她,主要工作是接拍广告、做直播,拼命接单赚钱,努力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小徐表示,生活可以忙碌但需优雅,每天下午茶是奶茶配甜品不可少。高负荷的工作量加上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让小徐身体出了问题,今年复工后总是感到饿,还容易心慌乏力。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根本想不到,我那么年轻就会得糖尿病。”然而情况比她预料的还要糟糕,眼睛也变得脆弱,眼干眼涩眼疲劳、视物不能持久,非常影响工作效率。上周,苦恼的她来到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就诊,经角膜及眼表科医生仔细检查,结合共焦检查结果,确诊为“干眼症”。
医生追问小徐的生活习惯,发现她特别喜欢喝奶茶,且这一习惯持续了3年多,直到查出糖尿病后才有所收敛。小徐还谈到,在武汉打拼这些年,加班熬夜经常有,一日三餐毫无规律,饭可以不吃但奶茶不能少。
“糖尿病患者更易患干眼症。”曾庆延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严重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眼表结构的改变诱发干眼症发生。糖尿病患者眼表结构改变包括:眼表细胞的改变、泪液成分和渗透压的改变、黏蛋白的改变,这些改变共同导致了干眼症的发生。目前有关干眼的治疗方案比较多,总体而言,应基于干眼的分型和病因选择治疗方案。
对于有干眼症的糖尿病患者,曾庆延教授提醒,应严格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合理用药,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最好是每半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