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想住院调理(糖尿病想住院调理需要什么程度)
15种情况下,糖尿病病友须住院治疗,这是对自己负责
王女士第一次来医院就诊,以前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经检查: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6mmol/L。我建议王女士住院治疗。
王女士紧张地说:医生,我这血糖就稍微高了一点,可以不住院就开点药吃么?
我给王阿姨的建议是:您是新诊断的糖尿病,具体糖尿病类型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也需要筛查和评估糖尿病并发症情况。
那问题来了:哪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呢?
15种情况下需住院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在2017年颁布的《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确定了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
1.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
2.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或血糖较高需考虑胰岛素强化治疗者。
3.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不能明确分型,需入院进一步明确分型。
4.糖尿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或已妊娠时,或妊娠糖尿病患者经门诊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合并严重急、慢性并发症者;妊娠期需启动胰岛素治疗者;在产科住院的妊娠高血糖患者,依据血糖情况,必要时也应请内分泌科进行血糖管理)。
5.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等。
6.糖尿病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经门诊调整治疗不达标者。
7.病程长,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的糖尿病患者。
8.糖尿病合并各种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创伤、感染和手术等。
9.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不达标者。
10.糖尿病合并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如各种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糖尿病足溃疡伴或不伴感染等。
11.糖尿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如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等。
12.特殊类型糖尿病。
13.糖尿病患者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低血糖或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者。
14.需要安装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
15.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细胞移植或干细胞治疗者。
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不愿意接受住院合理检查与正规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进而导致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严重危害自身健康。
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尽早接受住院治疗。
为什么要住院治疗
短期住院优化血糖控制、完善相关检查,缓解应激状态和病情后,患者可在出院前修改为出院可维持的方案,或维持住院治疗的方案门诊治疗,以求血糖长期达标。
如果您是通过体检初次发现糖尿病,住院之后有机会停止任何药物,仅靠生活方式改变维持3-5年。
如果您已经患糖尿病n年,但从未接受住院系统检查与治疗,请赶快预约床位来制定最合适您的治疗方案,再回当地医院或家里慢慢调理。
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不代表病情严重,而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家庭的负责的表现。
作者:彭少林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
吉首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
审校: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
吉首大学研究生院 张美彪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生,我就是来做个手术,怎么让我去糖尿病科住院呢?
赵大爷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经去眼科检查,存在比较严重的白内障,视力已经比较差了,需要做“晶状体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来治疗,可是在术前检查的时候,发现赵大爷血糖高,就告诉赵大爷需要到糖尿病科去住院调理血糖。
赵大爷很不理解,他问我,
“孙医生,我就是来做个手术,怎么让我来糖尿病科住院呢?”
我告诉赵大爷,“你这是要准备手术了,可是你血糖高,需要调整好血糖才能进行手术,要不刀口不长怎么办?做完手术了效果不好怎么办?”
赵大爷明白了,“哦,要占领高地,需要先消灭敌军是不是!”赵大爷是个老军人,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
调理一段时间后,赵大爷高高兴兴的去眼科进行了手术,揭开纱布,我问他,感觉怎么样?
“嗯,不错,能看到台湾!”
这就是围手术期血糖的管理。
围手术期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所需要经历的时期。它从患者决定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再到手术基本康复,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一段时间。时间为术前5-7天到术后7-12天。
随着微创手术和一日手术在临床上日渐普及,更多的患者不必要提前住院做术前准备来时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因此在住院前必须将血糖控制在最佳状态。
在糖尿病科,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给兄弟科室的手术保驾护航。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要接受一次手术,在所有经历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20%是糖尿病。外科病人中存在糖代谢异常的占大约50%。糖尿病人手术的住院天数要比普通人长30-50%,死亡率要比普通人群高2-3倍,甚至更高。
随着糖尿病人的增加,各种各样的手术都有可能出现,择期手术,急危重症手术等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消除医疗隐患,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是我们临床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围手术期患者的血糖变化特点糖尿病患者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手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大于>25,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6.5%则合并糖尿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6.5%,但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还要注意筛查围手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如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
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手术应激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而禁食、禁水或者肠道准备和降糖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引起低血糖,大量的证据表明,围手术期的血糖异常会增加感染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影响远期预后,因此保持围手术期的血糖平稳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血糖升高:手术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其具体机制为升高拮抗激素水平,尤其是儿茶酚胺、皮质醇及生长激素。儿茶酚胺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增加胰岛素抵抗,在围手术期进食阶段,增加脂类物质分解酮体合成,增加蛋白质分解,引起高血糖。外科手术可能会影响血糖的变化,研究发现,不同程度的手术会使血糖升高1.1-4.5mmol/L,麻醉剂对血糖也有一定的升高。
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大的就是酮症和低血糖。
酮症:正常人每天需要120g左右的外源性葡萄糖。在手术前禁食或者没有及时补充葡萄糖会导致蛋白质、脂肪的分解。应激因素会导致升糖激素升高,细胞因子增加等刺激脂肪的分解,通常手术后3小时,酮体可升高2-3倍。这些均会增加糖尿病患者酮症的风险。
低血糖:肠道手术及大中型手术术前的禁食,麻醉导致患者对低血糖反应性降低,手术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及胰岛素计量未及时调整均会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术后伤口不易愈合:尽管临床上很难说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过程与非糖尿病患者有何差别,但是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术后感染的确更为常见,中性粒细胞功能缺乏可能是其部分原因。血糖高的患者糖利用异常,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伤口局部高深,组织细胞不易存活等均导致伤口不容易愈合。
围手术期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围手术期患者血糖控制目的在于避免:
- 因感染所致患病率或是病死率增加
- 严重高血糖
- 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
- 麻醉过程或是术后出现低血糖反应。
如果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治疗,在维持原有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应行每日7次的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如果时间允许,可暂时调整为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但是短期内更换为此方案可能会导致血糖控制更差。对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住院后静脉胰岛素输注可能会起到很好的降糖效果。
择期手术要求血糖,急症手术如合并酮症酸中毒,需要先纠正代谢紊乱,待PH值和渗透压恢复正常后在进行手术。
择期的大中型手术血糖控制在6-10mmol/L,择期精细手术如眼科、美容手术等需要降血糖控制在5.0-7.2mmol/L,心脏手术的控制目标位8.7-11.1mmol/L,神经外科手术血糖控制目标为5.0-10.0mmol/L,术后血糖应该低于12mmol/L。
术中应注意监测血糖,频率为1-2小时一次,术后4-6小时监测一次,如血糖变化较明显,需要增加血糖监测。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原则围手术其的血糖管理非常复杂,需要多科室的协作,包括手术科室,麻醉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医生的共同参与,还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
准备手术的患者,要由内分泌科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
手术时间: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排在当天手术患者的首位,但事实上临床上并未严格遵守。手术安排晚的患者风险因素增加,一方面是术前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输注时间延长,另一方面术后返回病房的时间更晚。
输液:胰岛素必须和葡萄糖同时静脉输注,如果需要补液治疗,同时输注其他液体,应确保所有液体在从病房到手术室早返回到病房的途中不间断。
二甲双胍:于手术当日开始停用,术后复查肾功能正常,或是恢复手术前水平后可以重新使用。晚餐前用缓释型双胍的患者,应在术前数天内调整为早餐前使用,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该谨慎。
降糖药物:手术前1天晚上停用作用时间较长的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消渴丸等。每天2次注射的艾塞那肽注射液依赖葡萄糖发挥降糖作用,而且不会发生低血糖,因此可以在手术前1天晚上继续使用。
胰岛素:在手术前1天晚餐后不再继续给予短效或者预混胰岛素,有些学者建议对1型糖尿病患者应继续给予基础胰岛素以防止静脉胰岛素中断时出现酮症酸中毒,然而另有学者认为用长效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是一个潜在的风险,而且只要不间断胰岛素治疗该隐患将持续存在,低血糖的风险可能会大于发生DKA的风险。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团队,在应用胰岛素泵的情况下下,仍推荐继续基础胰岛素治疗,原因在于胰岛素泵基础率可以迅速调整用量或是终止胰岛素的输入。
极化液输注是最简单也可能是最安全的围手术期输液方法,目前较常使用的是将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可调整输注速率的胰岛素分别静脉注射,每小时检测之间血糖,根据指尖血糖调整泵入速率。
微创手术例如体表手术或经内镜手术:这种手术较小,可在血糖稳定的基础上手术,原来的治疗方案不变,但是要尽可能的使术后血糖保持在正常状态。
肠镜检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肠镜检查是一项挑战,尤其是检查前24小时,原因在于在这24小时内,患者仅能进食流质饮食。对此类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浓度,给予含糖饮品,胰岛素或是口服降糖药物剂量维持不变或者是轻微减少,必要时与糖尿病小组联系共同处理。评估日常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换算为红牛饮料或是等量的饮料。每100ml红牛中含约20g碳水化合物,因此标准380ml的软饮料中含65g碳水化合物。
近年来肠镜检查时肠道准备的时间比较短,应用口服清肠药物大约3-5小时就可完成肠道准备工作,只需口服电解质溶液即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与手术冠心病和充血性心理衰竭也将有8%的患者在运动试验后表现为ST段压低,1%有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此类患者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密切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主要是防止低血糖情况的出现。一般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较为安全。
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时,还要注意贫血、液体潴留、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等的出现。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存在骨髓炎、MRSA感染、全身脓毒血症等的危险。
严重自主神经病变会增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或是QT间期延长所致。
糖尿病型胃轻瘫是罕见但是很重要的并发症,此类患者胃排空延迟,可导致麻醉过程中误吸风险增加。
上述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需要给予密切监护。
围手术期常用的双C治疗目前围手术期控制血糖更常采用的治疗手段是双C治疗,就是给患者用上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仪,
胳膊上一个C: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持续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
腹部一个C: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每5分钟就会提供一个血糖值,每天可以提供288个血糖数据形成一个动态的血糖变化曲线,这样就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使用胰岛素泵随时进行胰岛素用量的调整,能够保持血糖的相对平稳。
我们使用这种治疗方案,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服务了大约500例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这些病人中有择期手术,也有急腹症、骨折、、心脏、颅脑手术,也有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均能明显的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感染率和患者的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士、麻醉师、内分泌医生、营养师、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确定血糖的控制目标,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保证伤口的愈合。目前最常使用的办法采用双C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血糖保持平稳。糖尿病人住院治疗:一般住几天合适?
作者:陈刚大夫
很多糖友都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而住过院。
(曾经的糖尿病友住院期间在书写学习笔记)
有症状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绝大部分空腹血糖都在13mmol/L以上,更有甚至高达18mmol/L以上。上个月还有两个是餐后血糖高达30mmol/L以上的糖友。短期胰岛素强化是现在很多医院内分泌科都采用的诊疗技术。
胰岛素初始使用的糖友,也是我强烈建议住院的人群。并且提出“降糖期”、“减药期”、“维持期”,同时提出“降糖期”和早期的“减药期”最好是在医院度过。
上面这两种情况很常见,都可谓不算“急症”住院,就此而言,糖尿病友住院需要住多少天呢?
您是否也有过类似住院经历?您当初住院是住了多少天呢?
是7天?还是10天?还是2周?
在我以往的关于住院的文章中,我的建议是要住10-14天的。如果使用胰岛素的糖友是儿童、青少年的1型,甚至是要准备长期带泵治疗的患者,我更建议要多住几天,甚至超过2周。
啊,要住这么长时间?好怕怕哦!
很多新诊断2型糖尿病,如果没有并发症,也不用输液的,就这么“干敕楞(方言)”的在医院住14天?
糖尿病老人试验
很多糖界专家早就提出了“糖尿病患者全程管理”的概念,这包括“入院前”、“住院中”和“出院后”。
我在北京工作期间,也曾提出住院患者的“分阶段管理”。明确制定了患者住院后的不同时段,医护人员不同的工作重点,并提出患者住院,要以“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为诊疗重点”的思路。
我的这些提法,也绝非“空穴来风”。中国卫生界曾有“临床路径”,对于2型糖尿病的住院诊疗路径中,标准住院日是≤14天,而对于1型糖尿病,标准住院日是≤21天。
(这是国家制定的诊疗路径表单)
----------
住院这么多时间,都能干啥?怎样做到“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您曾经因为这种情况住过院,不妨回忆一下是否接受了“贵宾式”的服务:
有没有专业的医生护士或营养师、卫教师为您讲解您的病情(比如分型问题);
有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为您系统讲解饮食和运动问题。在住院期间,每次进餐是否有值班医护人员为您现场点评,并称重您的食物,让您有更直观的认识,要吃多少食物?
您的所有用药,尤其是日常的口服药物,是否由医护为您的服药方案打印一张具体用药的指导表?
您的胰岛素注射,是否有专职医护为你系统讲解注射的诸多细节,出院前,是否有医护评估您胰岛素注射技术的掌握程度?
您的这次住院,是否有专职医生为您讲解本次住院的胰岛素注射是什么疗程?是短期应用还是长期使用?
您住院期间是否购买了血糖仪?并有医护指导使用,如何尽量减少误差?
血糖监测方案的表格,是否有专职医生为您讲解,并在出院后告知您监测血糖在胰岛素初始使用的前几个月内的重要性?
住院后,血糖从原来的13mmol/L降到6-7mmol/L左右的时候,您是否有很饿的感觉?是否有医生告诉您该怎么办?
如果您是1型糖尿病,需要长期胰岛素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是否有医生为您讲解饮食与胰岛素剂量之间的匹配关系,也就是500法则的原理?当血糖出现很高的时候,如何追加胰岛素?
您出院了,是否会有医护人员为您留下电话,或微信,以备您不时之需?
医院的这种场景,您体会过吗?
有太多的患者,在医院制定好的胰岛素剂量,出院后就没有变过。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就有一位东光籍用胰岛素泵的老乡。用胰岛素泵8年了,就从来没有变过胰岛素剂量?这要错过多少美食啊?
前天,一位在“他院”住过院的胰岛素使用者经人介绍来我这咨询,说他的药费太贵了。一问方知,他出院半年了,使用诺和锐30笔芯,居然是每用一支笔芯就连笔一起扔掉。一个月的注射笔钱就600多。他说,住院时带泵5天 ,血糖下来后打这个针2天,血糖还好就让出院回家打针了。没人讲啊......
有不少的胰岛素使用者,胰岛素注射就是围绕肚脐5公分的“圈圈”扎;我还曾见到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胰岛素注射,一只注射器反复用一个月也舍不得换的糖友;
胰岛素是为智者使用的良药!
住院的目的,不只是调整血糖,用药降糖那是医生的事。住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让糖友学会使用胰岛素,做胰岛素使用的智者?
指南说,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胰岛素短期强化,可以诱导“临床缓解”。近十几年的众多研究提示,经过合理、积极的胰岛素短期强化,这个缓解率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
李光伟教授曾有研究指出,胰岛素短期强化开始的1周之内,看不到胰岛功能的回复,在胰岛素使用一周以后,血糖达标的1-2周之内,胰岛功能恢复比较明显,而后逐渐减弱,在三个月后,胰岛功能的再恢复已经很不明显。所以,胰岛素短期强化的时间,定位为2周到3个月。
个人经验,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3-5天,绝大部分患者的血糖都可以进入到三餐前和睡前小于6--7mmol/L,三餐后血糖降到8--10mmol/L以下。此后,进入快速“减药期”,经过2-3周的“减药过程”,很多患者就会进入“临床缓解”,停用了胰岛素。部分患者需要继续使用不增加胰岛素数量的二甲双胍完成2-3个月的“过度维持期”。
即使达不到这个“裸奔”的过程,我也可能建议患者继续采用精简的一针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的方案,希望再坚持2-3个月
这些内容,在患者住院之初就要获得糖友的认可,要让他们看到“裸奔”的希望。
然而,很多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并没有经历过如此2周的“精心打造”。这里面可能也有糖友个人的很多因素:
不痛不痒,干啥在这待十多天?
邻居大哥打胰岛素,连住院都没有。
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
医院太黑了,不输液,楞不让回家!
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医院本身的因素。
医院考察科室,做绩效管理,要考察很多内容,比如:总收入,病床使用数,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药占比。
大家去医院开药,肯定遇到医生不给多开药的情况。医保报销杜绝“大处方”,开大处方医生“扣分”(像司机一样,12分,扣完自动下岗);医院考核医生药占比,药费超过总收入的一定比例,扣发奖金。
很多“大医院”,床位是“一票难求”。
住院后的前几天,各项检查收入“不菲”,三五天以后再住院,胰岛素泵的治疗费用也仅仅不到120元/天,加上床费,哈哈,如果住院到2周,让内分泌科医生护士挣到奖金都难。算算账,床位周转率怎能不抓一下呢?
有些问题,不能都说,哈哈....
现在住院的一位十多年的老糖友,他多打胰岛素就是想多吃点。我把这篇文章找出来,告诉他:预混胰岛素,是绝对不能多吃多打的!他看完了,竖起大拇指。
医患结合,是我一直提倡的糖尿病综合防治“五结合”的重要一项。什么样的医生和什么样的患者结合,才会出现更完美的结果?
您住院了,不输液,医生还想让您住到2周上,这样的医生或医院,只有2种可能:
1、医院病人少,哈哈,挣点床位也不错;
2、您可能遇到了一位很尽职尽责的医生,他们在真心希望您能进入“临床缓解”,真正获益。
其实,区别点也很容易:是不是就是“干敕楞”地待着?每天除了测血糖,没多少人问候您。
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人的住院胰岛素强化期间,学习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学习资料,没有指导老师,住院的意义已经大大折扣了。
当然,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从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到成为胰岛素的使用智者,用2周时间能达到及格状态,就已经很不错了。
哎,陈大夫,您说这些还有啥用啊,我们都错过这个时间了。
我做此文,主要意义在于:
1、医患结合,真的很重要;
2、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3、初始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最好要住院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
4、糖尿病无处不在,知识积累有可能也会帮助到别人;
5、糖尿病诊疗是有温度的。“干敕楞”的住在那,无人问津,还不如趁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