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脚会臭(糖尿病脚臭是什么味道)
糖尿病患者双脚出现这些表现,暗示糖尿病足要来了,得赶紧治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脚?
或许你只是觉得最近鞋子穿得有点紧,或者脚底偶尔有点麻木,甚至觉得脚趾间有点发热、刺痛,但你并不在意。
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变化,可能是“糖尿病足”悄悄到来的信号!
糖尿病足,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实际上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展到严重阶段,可能会导致感染、坏死,甚至截肢。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发生率接近19%,而其中约14%最终需要截肢!
你还敢忽视脚上的这些信号吗?
我们把时间往回拨几年。
一个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刚开始只是觉得脚底有点麻,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脚趾像被针扎一样疼。
但他觉得这可能是走路太多造成的,没有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他发现脚底的皮肤变得干燥、脱皮,甚至有点裂口,每次洗脚的时候都会隐隐作痛。
他开始有些担心,但又觉得这只是皮肤干燥,涂点润肤霜就好了。
再过了一年,他的脚趾开始变色,变得有些发黑,指甲也变厚了。
直到有一天,他的脚趾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本以为会很快愈合,没想到伤口却越来越深,甚至开始流脓、发臭。
这时候,他才慌了,赶紧去医院。
医生告诉他:这是糖尿病足的严重阶段,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可能面临截肢!
这个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真实写照。
糖尿病足,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个缓慢恶化的过程,从麻木到溃烂,最后甚至发展到截肢,整个过程可能长达几年,但一旦恶化,就难以逆转。
如果你的脚出现了这些异常信号,一定要尽早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出现往往有一些早期表现,如果能够尽早发现并干预,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哪些表现需要特别注意呢?
1.感觉异常:脚底麻木、刺痛、烧灼感,尤其是晚上加重。
对冷热感觉迟钝,比如洗脚的时候,水温很高但自己却感觉不到烫。
轻微的伤口或摩擦感觉不到疼痛,甚至走路时被小石子硌到也没什么感觉。
脚底干燥、皲裂,即使抹了很多护肤品也不见改善。
脚趾或脚背皮肤变色,发红、发紫甚至变黑。
指甲变厚、变形,甚至长霉菌(灰指甲)。
3.血液循环异常:脚经常冰冷,即使在温暖的房间里,脚还是凉凉的。
走路时小腿或脚部容易疼痛,休息一会儿才会缓解。
脚上的伤口长时间不愈合,甚至出现溃烂。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糖尿病,并且出现了以上任何一种症状,请务必提高警惕,尽早去医院检查!
糖尿病足的形成,主要和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关。
神经损伤导致“感觉迟钝”
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导致脚部的感觉逐渐消失。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脚如果被扎伤,会立刻感到疼痛并采取措施。
但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受损后,即使脚被划破、烫伤,甚至感染,也可能毫无知觉,直到病情加重才发现。
血管堵塞导致“供血不足”
糖尿病还会损害血管,使血液循环变差,特别是脚部这种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更容易缺血。
一旦血流不畅,伤口就很难愈合,甚至会逐渐坏死。
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较弱,一旦脚部有伤口,细菌更容易繁殖,导致感染。
如果不及时控制,感染可能会扩散到骨头,最终只能截肢。
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脚特别“脆弱”,一旦受伤就难以痊愈。
五、如何保护双脚,避免糖尿病足?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请把脚部护理当成每天的必修课!
无论有没有不适,都要每天检查一次双脚,尤其是脚底、脚趾缝、小伤口。
如果视力不好,可以请家人帮忙检查。
2.选择合适的鞋袜穿宽松、透气、舒适的鞋子,避免鞋子过紧或摩擦。
避免赤脚走路,防止意外划伤。
选择棉质袜子,避免穿太紧的袜子,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合理饮食,少吃高糖、高油、高盐的食物。
坚持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如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如果发现脚部有伤口、溃疡、变色等异常,务必第一时间去医院,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严重后果!
六、结语:别等到“失去”才后悔!糖尿病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悄无声息地发展,而你却毫不在意。
很多患者在截肢后才追悔莫及:“如果当初早点重视就好了……”
但你还有机会!
从今天起,关注你的双脚,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让双脚陪伴你更久,走得更远!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0.
《糖尿病足的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2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足先兆是什么?如何早发现?治疗要用鸡尾酒疗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并发感染或出现肢体坏死,细菌或腐肉等坏死物质释放的毒素就会大量吸收入血,引起败血症,再加上患者往往心、脑、肺、肾等重要生命脏器功能原本就较差,很可能危及生命。但是,糖尿病足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发病前有一些“先兆”表现,积极、综合治疗可以控制病情。所以了解和善于捕捉这些症状,对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足病非常重要。
四大原因导致糖尿病足
我们知道,保持健康的双脚需要有良好的足部血液循环、良好的感觉、良好的形态和功能,而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在高血糖“浸泡”下,全身的血管、神经和皮肤、血细胞等都会出现问题。引起糖尿病足的常见原因有四个,即高血糖引起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变形/畸形和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
1.足部血供减少。高血糖会引起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斑块越积越多,造成血管狭窄甚至堵住,这样脚就没有足够的血液营养了。
2.足皮肤感觉减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感觉减退,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对足皮肤的小损伤缺乏感知,以致伤口不容易发现而扩大、加重。
3.足的变形和畸形。长期高血糖不但影响脚的神经和血管,还会影响骨质。因为骨质疏松、穿鞋不当等引起脚的形态改变,如平板脚、拇外翻等。这些畸形会导致足底压力的异常,压力过高的地方形成老茧和鸡眼,摩擦后可能发生溃疡。
4.感染。糖尿病患者脚部皮肤营养差,血管新生能力差,出现伤口后细菌乘虚而入;加上高血糖使血液中白细胞的杀菌能力降低,所以细菌感染不易控制。
糖尿病足发生有先兆
糖尿病足病早期,由于足部皮肤和皮下脂肪营养不足,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变薄、干燥,皮肤色素沉着;抬高下肢时双脚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足背动脉血管搏动减弱以至消失;逐渐发展为走一阵路出现腿脚剧痛,需停下休息一会儿才能行走,或休息时脚痛、下蹲后起立困难,最后干脆不能走路,肌肉萎缩腿变细,脚的骨质破坏,关节变形。
糖尿病足病活动期会出现足皮肤的红、肿、发烫等感染症状,或者皮肤破溃形成“烂脚”。而所谓的老烂脚,就是出现了经久不愈的皮肤伤口,同时由于合并感染而流脓、发臭;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皮肤片状变黑(组织坏死),发出尸臭味;再加重,整个脚会全部变黑。
实际上,类似病变也可以发生在手、背后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只是糖尿病“烂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出现“老烂脚”提示有严重糖尿病神经病变和下肢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治疗须个体化
糖尿病足病的诊断相对容易,肉眼就可以看到足皮肤的红肿炎症、流脓的溃疡和黑色的组织坏疽。但精确的诊断在于通过伤口面积、深度、累及软组织还是骨质,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培养、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的检查明确糖尿病足病的分型、分期、病因和发病基础,以指导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病,首先要重视早期的临床症状和每年一次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足底压力的筛查。其次,要了解糖尿病足病的早期表现,包括肢体的麻木、刺痛、火烧感、隐痛、发胀、水肿等;要做神经病变筛查,如感觉评估(尼龙丝触觉、音叉振动觉、大头针刺痛觉、踝反射等)、肌电图、振动感觉阈值等;做血管病变筛查,如ABI、血管超声等;做足压筛查,如足底压力和步态测定。
治疗糖尿病足病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方案。由于糖尿病足病病因复杂,所以,目前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由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综合治疗,即所谓的鸡尾酒疗法。
控制血糖等代谢指标:由内分泌医生指导进行胰岛素强化、降压、调脂等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为伤口愈合创造基础。
打通血管:由血管外科或介入科进行腔内介入或腔外搭桥等手术,恢复下肢血流,重建血供。
营养神经:由内分泌科和神经内科一起想办法营养神经、抗氧化、改善微循环,以减轻神经病变。
清创引流:由外科协助通过伤口手术或超声清创、负压密封引流等,清除感染坏腐组织。
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强力抗炎,控制住感染的扩散。
组织修复:如果伤口大,伤口难以愈合,需要整形科专家进行植皮。
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刘 芳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血糖怎么样,看走路就知道?糖尿病患者,脚上一般会出现这个症状
家人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健康分享前,我必须得先跟大家郑重强调一下,咱分享的这些健康知识,都是基于专业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得来的。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如果真的感觉身体有啥不舒服,可千万别自己瞎琢磨,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诊断,听医生的话好好治疗,这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正确做法。
话说,在一个宁静的老城区,有位 65 岁的张大爷。张大爷退休之后,每天最期待的事儿,就是清晨时分出门散步。他总觉得,早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沿着街边慢慢溜达,既能活动活动筋骨,还能看看周围的人和景,别提多惬意了。往常,张大爷走路那叫一个精神,步伐稳健,手臂还跟着节奏自然摆动。可最近这段时间,邻居李阿姨发现张大爷有点不对劲。
那天,阳光像往常一样洒在小区的小道上。李阿姨像平常一样出门晨练,正好碰到张大爷也在散步。只见张大爷的脚步不再轻快,而是有点拖沓,每走一步,鞋底都像是在地上黏了一下似的。走着走着,他还会突然停下来,弯下腰,双手在脚上来回揉搓,脸上露出一丝难受的神情。李阿姨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张大爷平时可不是这样啊。她赶忙走上前去,关切地问道:“张大爷,您最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我看您走路咋看着不太对劲呢!” 张大爷听到这话,直起身子,笑着摆摆手,说道:“没事儿,李妹子,大概是年纪大了,脚底时不时就有点麻,走久了就习惯啦。” 李阿姨看着张大爷,虽然他嘴上说着没事,但那不太自然的笑容和略显疲惫的神态,让李阿姨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可人家既然这么说了,她也不好再多追问,只能在心里默默留意着。
又过了几天,张大爷的儿子小张回家看望父亲。吃饭的时候,小张发现父亲吃饭都没什么胃口,而且整个人看起来没什么精神。张大爷还时不时地把脚从拖鞋里抽出来,用手捏一捏。小张就问父亲怎么回事,张大爷这才把脚麻的事儿说了出来。小张一听,心里 “咯噔” 一下,觉得这事儿可不能马虎。第二天一大早,小张就带着张大爷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人还挺多,挂号、排队,好不容易轮到张大爷了。医生是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特别和蔼又专业的中年男士。他让张大爷坐在椅子上,先是仔细地查看了张大爷的双脚,轻轻按压脚底、脚背,还掰动脚趾头,一边检查一边询问张大爷:“大爷,您这样脚麻有多久啦?平时走路会不会觉得疼?有没有感觉脚使不上劲?” 张大爷一一回答着医生的问题。医生听完,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后,建议张大爷做一个血糖检测。
张大爷和儿子拿着缴费单去缴费,又去采血处抽了血。等待结果的过程中,父子俩坐在医院的走廊里,心里都有些忐忑。张大爷心里还在想,自己就是脚麻而已,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小张则不停地在手机上搜索脚麻可能的原因,看到一些不好的结果,心里就更着急了。
终于,检测结果出来了。小张拿着报告单,看着上面的血糖数值,眼睛一下子瞪大了,那数值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父子俩赶忙拿着报告去找医生,医生看了看报告,又看了看张大爷,表情严肃地说:“张大爷,您这是患了 2 型糖尿病啊。其实,糖尿病的问题早就‘写’在您的脚上了。” 张大爷和儿子都愣住了,怎么也没想到,脚麻居然和糖尿病有关系。
这糖尿病啊,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血糖代谢出问题的疾病。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病对身体的影响可不止是血糖数值的变化,它还会悄悄地盯上我们的双脚。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本来就相对差一些。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偏高,就像有个 “小恶魔” 在身体里捣乱,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张大爷脚麻,就是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这种病变让张大爷的脚时不时就出现麻木、刺痛的感觉,有时候还像有小火苗在脚底烧一样,灼烧感特别难受。更可怕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脚会 “失去感觉”。哪怕脚底被磨破了,或者不小心受了伤,他们都察觉不到。这在医学上叫 “感觉迟钝”,而这也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展成糖尿病足的早期危险信号。
医生还跟张大爷父子讲了一个更极端的案例。有一位 60 岁的大叔,和张大爷年纪差不多。这位大叔最近总觉得走路的时候没力气,每走一步都特别费劲,而且脚底感觉就像踩着厚厚的软垫子,走起来摇摇晃晃的。他一开始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骨头老化,身体不如以前了,所以也没太在意。可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实在没办法了,才来医院看病。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血糖高得吓人,脚部神经损伤也非常严重。医生就告诉他:“您走路的姿势其实就是身体在给您发警报呢,这是在提醒您身体出问题啦。”
糖尿病患者的走路姿势和步态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脚部的神经和肌肉受了损伤,很多患者会不自觉地改变走路方式。就像张大爷,走路开始拖沓;有的患者步伐会变得很小,迈一步都很艰难;还有的人走着走着就重心不稳,像喝醉酒似的。这些变化虽然很细微,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有可能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措施。
除了脚麻、步态变化,糖尿病患者的脚上还会出现一些其他明显的症状。比如皮肤会变得干燥,脚后跟经常开裂。想象一下,就像干涸的土地,一道道裂痕看着就让人揪心。这是因为高血糖破坏了皮肤的屏障功能,让脚部皮肤变得脆弱,水分流失严重,所以特别容易干裂,严重的还会溃烂。更让医生们担心的是,有些患者脚上出现小伤口后,因为血糖高,血液循环又不好,这些伤口就像被施了 “魔咒” 一样,很难愈合。
曾经有一位女性患者,几个月前脚底不小心被玻璃划了一道小口子。当时她觉得这就是个小伤,没什么大不了的,就随手贴了个创可贴,之后就没再管了。刚开始几天,伤口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她就更没放心上了。可几周过去了,她突然发现伤口不但没好,还开始流脓,整个脚都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恶臭。这可把她吓坏了,赶紧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因为伤口一直没得到正确处理,感染已经扩散到了骨头。为了保住她的生命,最后只能选择截肢。多可惜啊,如果她能早点重视脚上的问题,早点来医院治疗,结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脚会这么 “脆弱” 呢?这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就像身体里的小血管被 “腐蚀” 了一样,会受到损伤。脚部的血液供应因此减少,伤口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就像没了 “后勤保障”,自然很难愈合。而且神经损伤让患者的痛觉变得迟钝,他们往往注意不到脚部的细小伤口和感染。有些患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鞋子磨脚,直到脱鞋的时候才发现脚上已经磨出了水泡,这时候可能已经有点晚了。
有趣的是,脚上的这些问题可不只是能反映糖尿病的存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 “预测” 血糖的控制情况。要是糖尿病患者的脚部皮肤干燥、有溃疡或者感染,那就说明血糖水平可能长期不太稳定,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护好自己的双脚太重要了。医生们总是反复提醒患者:“保护脚,就等于保护你的生命。” 因为糖尿病足一旦发展成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可能导致截肢,让患者失去行动自由,还会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
那糖尿病患者具体该怎么保护自己的脚呢?** 首先,每天都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脚,千万别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脚趾缝、脚底这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更要重点检查,看看有没有红肿、破皮或者水泡。可以准备一面小镜子,借助镜子的反射,把脚底和脚趾缝都看清楚。检查的时候动作要轻,要是发现有问题,别自己随便处理,赶紧去医院。
其次,要保持脚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是个好习惯,温水大概控制在 37 - 40 摄氏度就行,就像给脚泡个舒服的 “温泉澡”。千万别用太热的水,不然很容易烫伤。洗完脚后,要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缝之间,一定要擦干,避免潮湿的环境滋生细菌。
然后,选对鞋袜也非常关键。不要穿太紧或者磨脚的鞋子,那种鞋子穿在脚上,就像给脚戴上了 “紧箍咒”,血液循环都不顺畅了。可以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让脚能自由地 “呼吸”。袜子也要选纯棉的,吸汗又柔软,不会刺激皮肤。
最后,定期到医院检查足部健康也不能忘。医生能通过专业的检查,发现一些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就能避免很多严重的后果。
再回到张大爷这边,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再加上严格控制血糖,张大爷的脚麻情况逐渐好转了。现在,他走路又恢复了以前的轻快,不再拖沓。张大爷的儿子小张也感慨万分,他说:“原来脚上的这些小变化,居然能藏着这么大的健康秘密,早知道就该早点带父亲来看医生了。” 医生听了,点点头说:“糖尿病患者的脚就像一个‘健康窗口’,能反映出身体的很多问题,但前提是大家得学会观察,重视这些信号。”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及早发现,合理控制,患者一样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张大爷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醒着我们,身体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很可能就是健康发出的 “警报”,千万不能忽视。以后要是再看到有人走路姿势奇怪,或者脚部出现异常,不妨多留个心眼,说不定你的关心就能帮助到别人,成为像李阿姨那样 “救命的好心人”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