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控糖大米(糖尿病控糖大米能吃吗)
浙大研发糖尿病人专用稻米 让糖友“吃饱饭”
中新网杭州6月16日电 (江杨烨)6月16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核农所所长叶庆富教授介绍,近年来,以吴殿星、舒小丽、张宁为主要成员的教授团队,专注研发糖尿病人专用稻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并在多地进行了乡村振兴和创业创新的有益实践。
据悉,该团队为糖尿病人和婴幼儿童开展了功能营养型水稻品种设计,选育了专用稻米。其中,糖尿病人专用的稻米品种,其大米中富含抗性淀粉的功能成分,不仅解决了糖尿病人吃饱饭的问题,还可以平稳体内的血糖,对恢复健康也有良好的作用。
吴殿星称,基于高抗性淀粉品种开发的“宜糖米”还在2020年3月捐赠支援了湖北武汉感染新冠状肺炎重症的糖尿病患者。
图为浙江大学农学院研发功能特色品种农作物。浙江大学农学院供图
除解决个性化需求,团队在乡村振兴、农旅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
据了解,团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方福平研究团队合作,以渔塘专用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在浙江、江苏、湖北、广西等13省市的螃蟹、青虾、龙虾、黄颡鱼、泥鳅等养殖塘中开展了“品种-生态-应用”产学研一体化试验示范。该模式让稻与渔之间形成合理了生态平衡,拓展了水稻的生产途径,实现了蟹肥稻香,创新了鱼米之乡“促养增粮”的新途径。
同时,该团队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实践。浙江开化是国家公园,当地的何田乡高升村是典型的山区生态经济,高山水稻、清水鱼和辣椒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地一直沿袭山泉流水坑塘养鱼。
针对青草和普通稻草因纤维含量高消化利用率低、鱼排便量多既影响水质又不利于养殖的情况,团队特地培育喂鱼的特色“脆稻”品种。这些脆稻种于山边田头、鱼塘四周、以及中后期容易缺水的田块,方便收割且可以再生多次收获,同时也可作为普通稻种于大田,稻谷收获后秆叶替代传统米糠,用于禽畜的饲料。
脆稻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体系,不但改善了水环境,也显著降低割草的劳动量,并促进了高端养殖产品的开发。
此外,针对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团队研发了坡地与林下特色中药材。以产山核桃的杭州临安区昌化镇为场景,团队从颇具特色适宜林下生长的中药材三叶青入手,与中泽生物合作选育了优质品种“泽青1号”,进行了三叶青与生态稻结合的实践。
在坡地或林下仿野生种植三叶青,坡地山脚的洼地种稻养鱼,这样富含氮磷的塘底淤泥作为三叶青生长的优良基质,稻杆作为山区冬季预防三叶青冷害的经济型覆材,形成循环农业模式。
图为浙江大学农学院研发功能特色品种农作物。浙江大学农学院供图
此外,团队以生产推广主栽品种为基础,重点解决了作物性状(品质、产量与适应性)和园艺性状(观赏性更强,色彩更丰富)有机结合的问题,选育了集观赏、口感、营养与用途于一体的“浙大粉彩禾”“浙大银彩禾”“浙大黑彩禾”等彩色稻专用品种。
吴殿星表示,彩色水稻专用品种,已经作为浙江及全国各地农旅结合的重要抓手,用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其中,“水稻渠成,全球功能性彩稻产业化运用领军者”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完)
一个小改变,普通米饭秒变“控糖高手”!快收藏
米饭是餐桌上的重要主食,在每天的饮食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有一部分人却不敢吃米饭,由于米饭是高GI食物,容易升血糖。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控糖相关的产品,比如控糖大米。控糖大米到底怎么样?有必要买吗?生活中哪些做饭行为能帮助控糖呢?
市面上的控糖大米有用吗?
GI值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数值越高越不利于控制血糖。
控糖大米的出现,着实让有控血糖需求的人群惊喜不已。既能满足大口吃米的需求,又不至于餐后血糖飙升。
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主要分为三类:
● 快消化淀粉:在小肠内20分钟内可以被消化吸收,如烤马铃薯、熟香蕉等。
● 慢消化淀粉:在小肠内20分钟至120分钟可以被消化吸收,如天然玉米淀粉。
● 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不会转变为糖分,具有一定的控糖作用。存在于种子、谷物以及放凉冷却后的某些主食当中。比如冷米饭,抗性淀粉含量会比热腾腾的时候高一些。
控糖大米的确能更好控糖,但口感可能偏硬,价格也比较高,几乎是普通大米的5倍甚至更高。
其实没必要追求价格昂贵的控糖大米,只需要在蒸米饭的时候做出一些改变,吃普通大米也可以控血糖。
蒸米饭1个改变,帮你控糖
● 米饭 杂豆:有研究发现,将黑豆、鹰嘴豆、花芸豆、黑芸豆与大米一同食用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用扁豆替换一半米饭,可使餐后血糖反应下降20%。
●米饭 燕麦米:将全粒燕麦和去种皮燕麦分别与米饭1:1混合煮制时,无论是常压煮制还是压力烹调,其GI值均显著低于白米饭。
● 米饭 玉米:玉米的GI值只有55,属于中等GI的食物,和高GI的大米混合能降低整体的GI值,有利于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同时,玉米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玉米黄素,钾和钙的含量也不错。
● 米饭 糙米:印度学者在超重者中发现,吃糙米饭与吃白米饭相比,日平均血糖面积降低了19.8%,吃糙米杂豆混合饭降低了22.9%,且胰岛素敏感性均得到提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吃糙米习惯先浸泡一夜,从控血糖角度考虑不太建议这样做。
糙米提前浸泡一夜,会促进米的糊化,从而导致消化吸收率增加,其GI值可与米饭接近或相当,只需要在吃之前短时间浸泡1小时至2小时即可。
餐前吃点水果
或能更好控血糖
有研究以超重肥胖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含15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苹果、甜橙和梨分别作为餐前负荷食物,以含50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白米饭为正餐食物,以白米饭餐前饮水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餐前30分钟额外摄入含15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苹果、甜橙、梨3种水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控血糖,苹果和甜橙的效果优于梨。在摄入水果的重量上,研究中为134克至240克。
总结
控糖大米并非智商税,相比普通大米抗性淀粉含量更高,控糖效果更好,但价格昂贵,并非最优选择。其实,普通大米只要蒸米饭的时候合理搭配,完全可以达到比控糖大米更好的控糖效果。
来源: 央视财经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