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跟糖尿病(血糖多高是糖尿病呢)
高血糖与糖尿病不是一回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糖尿病的一大判定标准是GI,也就是血糖指数,指人摄取一定量的某种食物后血糖变化的情况,是衡量食物引起人体餐后血糖反应的重要指标。
不少人误以为,糖尿病是因为吃糖过多引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糖尿病是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出现的慢性疾病。
并且,血糖异常不一定就是得了糖尿病。引起血糖升高有很多原因,应排除以下几种情况。
1.检查时非空腹。若是检查前一晚进食过晚或过量,第二天清早的空腹血糖就会偏高;
2.其他疾病。如感染、外伤、患有其他代谢性疾病等;
3.药物引起。如果你正在服用氯丙嗪、环孢素、普萘洛尔、氢化可的松等,也有可能引起血糖异常。
对于糖尿病,人们还有以下误区:
1.有些人认为糖尿病只是一种普通的慢性病,不必重视。事实上,如不加干预,糖尿病会导致失明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数倍。
2.在控制饮食方面,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糖尿病患者应该远离任何形式的糖。从科学角度讲,糖尿病饮食重在“平衡”,各营养素之间要保持一定比例。此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应该讲究科学、持续、平稳,“强制降糖”不可取。这是因为人体在血糖下降幅度较大或速度较快时会产生明显的升糖反射,即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在短期内骤然升高。强制降糖违反了人体的自然规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如何控制血糖?
1.保证睡眠。睡眠对血糖的影响很大,所以患者每天要保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
2.坚持运动。运动可以很好的消耗能量,可以让患者血糖得到控制。
3.释放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到内分泌,也就容易造成血糖不稳现象。
4.定时监测血糖。患者要每天都监测血糖,掌握自己的血糖情况,让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上。
5.少吃盐。糖尿病由于容易引发高血压的出现,所以在平时要减少盐的摄入。
6.预防心脏病。心脏病也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所以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心脏。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糖尿病来临前,会先经历几个症状!发现1个,建议及早就医检查
“医生,我上次体检血糖高,是得了糖尿病了吗?”
“医生,我最近甜食吃的比较多,会得糖尿病吗?”
“医生,我减肥了,是不是就不会得糖尿病了吗?”
其实,我们都知道的,血糖高是糖尿病的特征,也是临床症状之一,那血糖高就是得了糖尿病了吗?血糖高跟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μ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μmol/L即可确诊患上了糖尿病。当然健康饮食运动对血糖的控制,肯定是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些糖尿病的面纱,正确的看待它。
糖尿病常见的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症状,治疗都不同。
1型糖尿病,就是常听得“三多一少”的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症状,指得就是它。患者年轻,基本<30岁以下。数量也少,我国占比都不到3%。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体内营养过剩引起,表现出疲乏无力,肥胖等症状。我国占比90%以上。体重超重或有肥胖症的较易得的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不是浪费时间精力金钱?首先得看看它为什么这么可怕。想象一下,全身的血管都泡在糖水中,打破了浓度平衡,血管壁细胞的水分不断的向糖水中涌去,以求平衡,但血管本身将会僵硬、变脆,如果此时,血液流经僵硬、变脆血管时将会怎么样呢?那么由于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可怕的是由于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据统计,糖尿病已发的并发症种类高达到三位数之多,是目前已知引发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有因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病变,肾病变等。还有因糖尿病而出现的截肢,失明等。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视糖尿病,那它带来的并发症只会不断增多,而一旦并发,恢复如初却不容易了。
更更可怕的是糖尿病不能根治,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糖尿病的就像时间的前进一样是有过程的。常见的有“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明明每天每次都喝了很多水,喉咙依旧很干燥,喝水多,跑洗水间更勤,夜间小便也停不下来。吃的也是,明明我每餐都吃很多,却还是很饿,体重还每月下降4~5公斤,如果这不是自己特意减肥的成果,那就要小心了。
如果身体缺水皮肤就会出现干燥,脱皮,瘙痒,可能是因为糖尿病导致体内缺水;如果经常出现伤口血流不止,可能是因为高血糖会阻碍血液流通;如果出现了身体极度乏力;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感,可能是因为糖尿病引发的神经损伤,出现以上几种,就要引起警惕很可能就患上了糖尿病。
1.基本了解,糖友需要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在糖尿病前期,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通过提升自身免疫力的方式,降低非正常的高血糖。让身体的血糖浓度处于一个正常的范围之中。
2.改善饮食,我们得开始学习享受,那些无糖,或者低糖类的食物带来的美味。引导我们体内的非正常高血糖,趋向适当平和,能够处于在胰岛素的管控范围之内。除去高糖的食物之外,高脂,多盐的食物,我们也得留个心眼。吸烟,喝酒,那一定得没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更是还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长长久久,健健康康。
3.运动治疗,通过增加适量的运动强度,增加适量时间的长短体力活动,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气血畅通,心情愉快,身心合一,不断正向循环。
4.自我监测血糖,使用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每天至少监测3次血糖(三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至少要监测7次(三餐前后、晚睡前)。
5.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需要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显著者,也可采用联合治疗方式。
◢预防糖尿病不在是我们一个人的事?我国作为人口基数第一的大国,据2017年统计,全球糖友约4.25亿,而我国就有高达1.14亿的糖友,而这些年糖友逐步趋升,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而且糖尿病不能根治,只能以控制为主;所以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糖友往往相对更多,因为物质的极大丰盛,不在为吃担忧,开始了精米精面,大鱼大肉敞开吃,煎炸烧烤甜食每个来一样,直到小小的胃撑的胀胀为止。出行坐车,一到公司,一坐就是一整天。到家后,又累的倒头就睡。血糖每天不断的攀升,如果没有对应大量的运动将之消耗。哪怕胰岛素如此活跃,但望着如此之多的葡萄糖,默默的疲惫的承受消耗着,实在无力分泌消化的,只能把多出的葡萄糖存储堆积起来。
所以管住嘴,迈开腿,就是糖尿病的克星。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早防早受益,早期生活严格控制饮食、无烟无酒、增加体育锻炼,可不断增加自身免疫力,免疫力高了,远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总而言之,了解糖尿症的相关征兆,就能让糖尿病无处隐身,无从入手,早发现早控制早受益。笑口常开,多运动,提高免疫力,预防糖尿病。所以,从现在开始,向着无痛无病,开心快乐,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发咯!
空腹血糖高跟吃了很多东西没关系,这4点原因很多人忽视了
清晨的烦恼:空腹血糖为何总是“高高在上”?
“昨晚晚餐明明吃得很少,甚至还提前散了步,怎么今天空腹血糖还是偏高?”
这样的疑惑,相信困扰着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偏高的人,或许更加摸不着头脑。难道是昨天偷吃了甜点,还是因为晚餐多喝了点汤?其实,这些看似合理的猜测,很多时候并不是空腹血糖升高的真凶。
空腹血糖,远比你想的复杂
什么是空腹血糖? 它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后,次日清晨测得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一般在3.96.1 mmol/L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暗示血糖调节出现问题。然而,空腹血糖高并不总是代表糖尿病,更可能是其他生活习惯、内分泌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黎明现象:体内激素的“早晨闹钟”
清晨,天刚蒙蒙亮,你的身体已经开始了一场“内分泌大会”。生长激素、皮质醇等一众升糖激素,默契地在凌晨3点到6点之间分泌增多。
对于健康人来说,这些激素的作用会被胰岛素及时中和,血糖不会受到影响。但对于胰岛功能较差的人来说,这些升糖激素会“肆无忌惮”,导致清晨血糖偏高。
一项研究指出,在有糖尿病倾向的人群中,30%的患者早晨空腹血糖偏高与黎明现象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尤其在夜间没有服用长效降糖药物的人中更加普遍。
简单说,黎明现象是一种身体的“保命机制”。在夜间,人体需要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以供大脑和器官运转,因此释放升糖激素是一种自然反应。然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无法有效“压制”这些激素,导致血糖升高。
想要缓解黎明现象,首先要保证晚餐规律,并且适度监测夜间血糖波动。如果发现清晨血糖长期偏高,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方案。
测血糖的方法与常见误区
很多人认为,只要测了血糖,结果就一定准确。但实际上,测血糖的过程蕴藏着许多“坑”,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数据偏差。
常见误区:
时间不对:清晨测血糖的最佳时间是6~8点。如果超过这个时间点,升糖激素的作用会更加显著,可能导致数值偏高。
设备问题:血糖仪未校准、试纸过期、操作方式不当,都会影响结果。例如,有人采血时用力挤压手指,导致血液混入组织液,测得的数值往往偏低。
空腹时间过长或过短:空腹时间应为8~12小时。超过12小时,肝脏可能会释放储存的糖分,导致血糖水平虚高;而不足8小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未被充分代谢,数据可能不准确。
解决办法:
规范操作:测血糖前保持双手干燥,避免污染试纸;采血时用自然流出的血液。
选择正确时间:清晨起床后,空腹立即测量,避免运动或饮水过多干扰结果。
定期检查设备:确保血糖仪和试纸在有效期内,并定期进行校准。
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让你的血糖监测更接近真实值。所以,别再抱怨血糖“不听话”了,也许是你的操作方式需要调整!
苏木杰现象:低血糖后的“反扑”
如果凌晨血糖偏低,而清晨却异常升高,你可能遇到了苏木杰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夜间低血糖后,身体为了“自救”而释放大量升糖激素,结果反而让清晨血糖飙升。
王女士最近发现,自己的早晨血糖总是高于正常值。医生建议她凌晨测一次血糖,结果显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经过分析,原来是晚餐吃得太少,夜间低血糖触发了身体的“反扑”。
监测夜间血糖:必要时调整晚餐或睡前的饮食,避免夜间血糖过低。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或过度运动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
睡眠与血糖调节的关系
“熬夜追剧,第二天血糖也高了?”别以为睡眠只是影响精神状态,它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同样重要。
一项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其空腹血糖异常的发生率比睡眠充足(6~8小时)的人高出5倍。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体内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最终干扰胰岛素的作用。
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升高血糖,还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改善方法:
制定睡眠计划:每天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确保6~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优化睡眠环境: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柔和,避免睡前玩电子产品。
一个好觉,不仅让你神清气爽,还能帮你稳住血糖水平!
精神压力:隐藏的“血糖杀手”
工作焦虑、情绪波动,甚至一场小小的争吵,都可能让血糖“飙升”。这是因为压力会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多,刺激肝脏释放更多糖分。
调节情绪:试着做深呼吸、冥想,或者通过运动排解压力。
建立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参加相关健康讲座,共同面对压力。
与血糖的“共生之道”
血糖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但并不意味着难以驾驭。通过了解空腹血糖的真相,调整生活习惯,你完全可以让血糖“乖乖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