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红糖馒头(糖尿病能吃红糖馒头吗)
糖尿病患者注意:换季,这几种食物最好少吃,再喜欢吃也要忌口。
文 | 学知健康
编辑 |学知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最近是不是有点“秋膘”上身?天气一凉,胃口大开,恨不得把冰箱都搬到床边?但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嘿嘿,可得悠着点!
换季时节,血糖波动比股市还刺激,一不小心就“高开高走”。有些食物,看着无害,吃起来香,结果血糖噌噌往上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糖友们换季时节最好少碰的几种“危险食物”,再馋也得忍住!
1. 桂圆、红枣、葡萄干:你以为补气血,结果补的是血糖!秋冬一到,很多人开始“养生局”——泡枸杞、煮红枣、炖桂圆,感觉自己瞬间气血充盈,仙气飘飘。但你知道吗?这些干果含糖量高得吓人!
举个例子 100克桂圆干,糖分含量高达70克以上,比奶茶还凶猛!红枣、葡萄干也是“糖分大户”,吃几颗没啥,吃多了血糖分分钟飙升。
糖友们的正确打开方式:想养生?试试无糖坚果,比如核桃、杏仁,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让血糖上天!
2. 粉条、年糕、汤圆:“无糖”≠安全,血糖照样飙!有些糖友很精明,买东西都盯着“无糖”二字。你以为不甜的食物就不会升血糖?嘿,这就是个大坑!
粉条、年糕、汤圆这些东西,虽然吃起来没啥甜味,但它们的升糖速度比白糖还快! 这些食物的升糖指数(GI值)很高,吃进去后,血糖就像坐过山车,稳不住!
糖友的正确选择:主食可以换成糙米、燕麦、藜麦,升糖慢,饱腹感强,还对血糖管理有帮助!
3. 蜂蜜、红糖水:“天然”≠健康,血糖不认这个理!“我感冒了,喝点红糖姜水吧?” “我喉咙不舒服,来点蜂蜜水?”
停!这两个糖友慎重! 蜂蜜、红糖虽然是“天然糖”,但它们的升糖速度和白糖差不多,甚至更快!一杯“暖暖的红糖水”,可能让你的血糖直接冲破天际!
糖友的正确选择:想喝点暖心的东西?试试柠檬泡水、淡茶,既暖身又不升糖!
4. 甜馒头、南瓜饼、红薯丸子:主食里的“隐形糖弹”!有些人觉得:“我不吃蛋糕、不喝奶茶,血糖应该稳得住吧?” 但你猜怎么着?有些主食比甜点还狠!
南瓜饼、红薯丸子、甜馒头,这些食物淀粉含量高,进入身体后很快就变成葡萄糖,血糖分分钟上天台!有些南瓜饼、红薯丸子还会额外加糖,那简直是糖分炸弹!
糖友的正确选择:如果想吃点“主食类零食”,可以选择蒸南瓜、烤红薯(少量)、全麦面包,既解馋又不会让血糖暴走!
5. 果汁、奶茶、碳酸饮料:“无糖”可不是真的无糖!有些人说:“我喝的果汁是鲜榨的,天然健康!” 朋友,你的血糖听了直摇头!
100%纯果汁,糖分含量和可乐差不多,甚至更高!一杯橙汁下肚,血糖直接飙升,连胰岛素都要“加班”!至于奶茶?嘿,珍珠、糖浆、奶精,一个比一个“伤人”!
糖友的正确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果切块(适量),想要口感丰富一点,可以泡柠檬、黄瓜片,既解渴又不让血糖作妖!
6. 火锅蘸料、烧烤酱、调味汁:你吃的不是肉,是糖!糖友们吃火锅、烧烤时,可能觉得:“我吃的是肉,不会升糖吧?” 但你忽略了一个关键——蘸料!
很多火锅底料、烧烤酱、调味汁,里面都藏着大量糖分!比如:甜辣酱、烧烤酱、番茄酱,这些“隐形糖王”,一不小心就让你血糖超标!
糖友的正确选择:蘸料可以用蒜泥、辣椒粉、醋、低盐酱油,减少糖分摄入,让你的血糖更稳定!
结尾:守住血糖,健康过冬!换季时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比天气还善变,一不小心就容易波动。所以,管住嘴,稳住血糖,才能健康过冬!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点用,赶紧转发给身边的糖友们吧!毕竟,健康知识越多人知道,我们的医生就能少熬几次夜啦!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年最新饮食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饮食管理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能吃馒头或包子吗?
感谢邀答,糖尿病患者能吃馒头和包子,但在吃的时候要有技巧。
对于馒头,糖友不宜吃白馒头、红糖馒头,最好吃五谷杂粮面制成的馒头,如荞麦馒头、麦麸馒头、绿豆馒头等。白馒头由白面制成,其升糖速度比白米饭还要快,而杂粮馒头相对白馒头,升糖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另外,用蔬菜汁制成的蔬菜馒头,也比较适合糖友。
吃馒头的时候一口口的慢慢吃,不要狼吞虎咽,搭配绿叶蔬菜,瘦肉等,有助于综合馒头的升糖速度。不要馒头配咸菜,更不要馒头配粥,这样吃会让血糖飙升!
对于包子,其实是比较适合糖友吃的,但糖友要学会选择包子的种类。如豆沙包、奶黄包、咸菜包等是不适合糖友的。而像青菜豆腐包、香菇鸡肉包、酱肉包等,糖友是可以适量吃的。因为食用包子很方便,所以很多人吃包子喜欢狼吞虎咽,两口就吃完一个,但糖友一定要吃慢点,吃得越慢,升糖就越慢,吃包子前还可以喝半杯豆浆,能帮助控制食量。
此外,像煎馒头、煎包、蟹黄包等,因为油脂或胆固醇含量过高,并不适合糖友们食用哦。
糖人健康网原创回答,觉得好就点个赞吧!
糖尿病“忌食榜”来了,馒头仅排在第5,前4或许很多人都爱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病从口入”这句老话,放在今天的生活里,依然一点没错。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什么、怎么吃,简直比过年走亲戚还讲究。
一不留神,血糖飙升,身体受罪;稍微放开嘴,病情加重,后果难料。最近我翻了一些研究资料,发现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地雷区”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特别是那些被很多人喜爱的食物,竟然在“忌食榜”上名列前茅。
今天就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糖尿病的饮食禁忌,看看这“忌食榜”前几名究竟有哪些“罪魁祸首”。别急,馒头排第五,前四个还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糖尿病为何偏爱“挑人”?
有个问题一直让我很困惑:糖尿病这病,怎么就越来越“流行”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5亿,中国占了1.4亿,牢牢占据“第一大国”的位置。
令人唏嘘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或者处于糖尿病前期。更扎心的是,这病挑人的眼光,还挺“准”——中老年人、超重人群、高糖饮食爱好者,简直就是它的“重点考察对象”。
年轻人也别高兴得太早,熬夜、外卖、奶茶……这些生活习惯,早就把你送上了“候选名单”。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糖尿病的“套路”很简单:吃得多、动得少、压力大,血糖值就像坐了直升机。而长期高血糖,又会让胰岛细胞“累瘫”,身体就再也无法正常“消化”这些糖分了。
同时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研究显示,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那子女患病的风险会增加约40%;如果父母双方都中招,这个风险更是高达70%。听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心里一紧: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不止是糖,糖尿病的敌人竟然这么多
在门诊时,我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满脸无奈地问我:“医生,我都戒了糖,还要注意什么?”大多数人对糖尿病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不能吃甜的”这个层面上。
其实,糖尿病真正的威胁,是糖分本身,而是那些能迅速让血糖飙升的东西。这就是我要说的“忌食榜”问题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到白糖、红糖、冰糖这些显而易见的“甜蜜炸弹”。但实际上,糖尿病的饮食陷阱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有些看似无害的食物,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甚至觉得很健康的,却是血糖的“隐形杀手”。下面咱们就来揭开“忌食榜”的前五名,看看你是不是也踩了雷。
第5名:馒头馒头可是咱们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北方人,没馒头就像没了“灵魂”。但问题在于,馒头的升糖指数高达88,比白米饭还高。这意味着,吃一个馒头,血糖升高的速度比你想象得快得多。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觉得馒头“没味道”,吃得特别快,一顿两个三四个很常见,这无形中就让血糖飙升到了危险区。
第4名:果汁果汁听起来很健康,是不是?毕竟“每天一杯果汁,健康又美丽”这样的广告词,早就深入人心。但事实上,果汁是糖尿病患者的“大坑”。
无论是鲜榨果汁还是超市里的瓶装果汁,水果中的纤维都被过滤掉了,剩下的只是糖分和水分。相比吃一个苹果,喝一杯果汁会让血糖上升得更快、更猛。一杯500毫升的橙汁,含糖量甚至相当于10块方糖,你还敢多喝吗?
蜜饯、果脯这些零食,别看小小一包,它们的含糖量往往高得吓人。以一包100克的蜜饯为例,其中添加的糖分可能超过50克。更要注意的是,这些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添加剂,比如防腐剂、色素等,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
第2名:白面包白面包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品,尤其是早餐时,很多人图方便,直接用白面包夹个煎蛋就出门了。
但实际上,白面包的升糖指数高达95,比馒头还高。它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几乎没有什么纤维,吃下去之后,血糖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直冲云霄。
毫无悬念,含糖饮料稳居榜首。无论是可乐、奶茶,还是风靡一时的“无糖”饮料,它们对糖尿病的危害都不容小觑。研究显示,每天喝一瓶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0%以上。
而那些打着“无糖”旗号的饮料,实际上添加的代糖成分可能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让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糖尿病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除了饮食,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有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控制好血糖就没事了;还有人觉得,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专属病,年轻人根本不用担心。
而糖尿病的危害远远不止是血糖高,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心脏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甚至是截肢风险。更重要的是,糖尿病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3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很多患者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症状,直到体检时才发现空腹血糖偏高,甚至已经进入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但很多人因为不重视,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面对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少吃“地雷”类食物,多吃低GI(升糖指数)食物,比如粗粮、蔬菜、优质蛋白;保持适量运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定期监测血糖,早发现、早干预。
此外,还要学会控制情绪,因为长期压力也是糖尿病的“催化剂”。
最后,我想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和误解。与其等到问题变得不可收拾,不如从今天起,管住嘴、迈开腿,让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信息来源:
1.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度报告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3.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分册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