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餐二11(糖尿病餐二11.3危险吗)

赵医生健康说 0
文章目录:

餐后血糖11.2严重吗?医生:牢记“1+3方案”,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李芳站在医院的长廊里,手中紧握着那张刚刚拿到的检查报告。她的目光停留在那个醒目的数字上:餐后血糖 11.2 mmol/L。这个数字对她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直觉告诉她,这可能不是个好兆头。

就在三天前,李芳还和往常一样,在下班后的傍晚与好友相约去了她们最喜欢的奶茶店。"今天真是糟糕透了,我需要来杯超大杯珍珠奶茶犒劳自己。"李芳对朋友说道,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将如何改变她的生活轨迹。

第二天早晨,李芳醒来时感到一阵莫名的疲惫和口渴。她将这归咎于昨晚睡得太晚,却没想到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直到今天,当她坐在医生的诊室里,听到医生严肃的表情说出"糖尿病前期"这个词时,李芳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李女士,您的餐后血糖水平达到了11.2 mmol/L,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医生王教授推了推眼镜,继续解释道,"正常人的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 mmol/L。您目前的情况虽然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了。"

李芳感到一阵眩晕,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她今年才35岁,是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平日里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似乎成了常态。但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面临健康危机。

"王教授,这...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以后就不能吃甜食了?我的生活会有很大改变吗?"李芳有些慌乱地问道。

王教授微笑着摇了摇头,"不必过于恐慌,李女士。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来逆转的。我们有一个被称为'1 3方案'的策略,可以帮助您避免发展成为糖尿病。"

李芳稍稍松了口气,但内心仍充满疑问。她开始回想自己平日的生活习惯,那些熬夜赶方案的日子,还有对快餐和甜食的依赖。难道这一切都与她现在的处境有关?

王教授仿佛看穿了李芳的心思,继续耐心解释道:"'1 3方案'中的'1'指的是控制体重。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您只需要减轻5%-10%的体重,就能显著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李芳不禁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腰身,这些年来工作压力大,确实疏于锻炼,体重也悄悄增加了不少。

"那么,'3'又代表什么呢?"李芳好奇地问道。

"'3'代表三个重要的生活方式改变: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王教授说,"首先,合理饮食不仅仅是控制总热量摄入,更重要的是选择低glycemic index(GI)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够缓慢释放葡萄糖,避免血糖突然升高。"

李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脑海中已经开始盘算要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

王教授继续说道:"其次,适度运动对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建议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能够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

听到这里,李芳想起了自己尘封已久的瑜伽垫和运动鞋,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重新捡起运动的习惯。

"最后,戒烟限酒也是非常重要的。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而过量饮酒不仅会增加热量摄入,还会干扰肝脏的糖代谢。"王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李芳点点头,虽然她不抽烟,但偶尔和客户应酬时会喝些酒。她意识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可能都在默默影响着她的健康。

"王教授,您能具体说说,我平时应该怎么吃才算是合理饮食呢?"李芳问道,她觉得这可能是最难改变的一点。

王教授微笑着回答:"很高兴您问这个问题,李女士。合理饮食的关键在于平衡和适度。首先,我建议您采用'三低一高'的饮食原则:低脂、低盐、低糖,高膳食纤维。"

"具体来说,您可以多选择全谷物、蔬菜、水果、瘦肉和鱼类。全谷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糖的吸收。蔬菜和水果不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也能提供膳食纤维。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水果如香蕉、葡萄等含糖量较高,食用时要适量。"

李芳认真地记着笔记,她想起自己平时常吃的白米饭和精制面包,看来这些都需要调整了。

王教授继续说道:"在蛋白质的选择上,建议您多食用鱼类、禽肉、蛋类和豆制品。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优质蛋白质,还含有较少的饱和脂肪。同时,建议每天食用适量的坚果,如杏仁、核桃等,它们含有有益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

"那甜食呢?我是不是完全不能吃了?"李芳有些担忧地问道。

王教授微笑着摇摇头:"并非完全不能吃,关键是要控制量和频率。您可以选择一些低GI的甜点,如无糖酸奶配水果、全麦饼干等。但要记住,即使是健康的甜点,也要适可而止。"

李芳松了口气,至少她不用完全告别自己喜爱的美食。

"除了饮食,运动也很重要。"王教授继续说道,"我建议您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如果一次性完成30分钟有困难,可以分成几个10分钟的小段。重要的是保持规律性。"

李芳想起自己公司楼下就有一个健身房,决定从明天开始就去报名。

"此外,"王教授补充道,"定期监测血糖也很重要。建议您每3-6个月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样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必要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寻求进一步的医疗建议。"

听完王教授的解释,李芳感到既紧张又充满希望。她意识到,这次的健康警钟敲响得恰到好处,给了她一个重新审视并改变生活方式的机会。

"谢谢您,王教授。我会认真遵循您的建议的。"李芳真诚地说。

走出医院,李芳深吸一口气。阳光温暖地洒在她脸上,她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新生。她决定,从今天开始,她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二天一早,李芳起床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冲一杯咖啡,而是煮了一碗燕麦粥,配上一些新鲜的蓝莓。吃完早餐,她换上运动鞋,在小区里快步走了20分钟。

到了公司,李芳婉拒了同事给她带的奶茶,而是从包里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中午,她和同事们一起去食堂,主动选择了全麦面包、蔬菜沙拉和一小份鸡胸肉。

晚上回到家,李芳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外卖,而是自己下厨,做了一份清蒸鱼和炒青菜。吃完晚饭,她又出门散步了30分钟。

就这样,李芳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刚开始的几天,她确实感到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她总是忍不住想去买一杯奶茶。但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王教授的话,想起那个令人警醒的血糖数值,于是又坚持了下来。

慢慢地,李芳发现自己开始享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她的精力变得更加充沛,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原本总是感到疲惫的她,现在每天都精神抖擞。她的皮肤状态也明显改善,同事们都说她看起来年轻了许多。

三个月后,李芳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当看到自己的餐后血糖降到了7.5 mmol/L时,她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

"做得很好,李女士。"王教授笑着说,"您的血糖已经恢复到正常范围了。但要记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

李芳郑重地点点头。这三个月的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走出医院,李芳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位重要客户邀请她共进晚餐,讨论新的广告方案。以前的李芳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然后在高档餐厅里大快朵颐。但现在,她犹豫了一下,然后回复道:"非常感谢您的邀请。不知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一家有健康菜单的餐厅?最近我在尝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发完这条信息,李芳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在保护自己的健康,更是在影响身边的人。也许有一天,她还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个广告创意,鼓励更多人关注自己的健康。

就这样,一次普通的体检,一个看似平常的血糖数值,彻底改变了李芳的人生轨迹。她深深地明白,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勇于面对问题,并坚持不懈地改变自己的决心。

李芳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解放。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健康状况,只要willing意识到问题,并采取行动,就永远不晚。就像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只有1在,后面的0才有意义。"

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支撑我们去追逐心中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每天2杯以上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41%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主要与吃饭、肥胖和缺乏运动有关,却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诱因——含糖饮料!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喝一口甜饮料或都在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即使运动也不足以抵消伤害。 2025年1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更重要的是,即使运动达到了指南推荐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喝较多的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这说明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研究共纳入超过19万名参与者,收集他们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的量,以及他们日常的运动数据。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9940人被确诊为新发2型糖尿病。最终分析发现,即便是运动量达到指南推荐量,每周喝≥2杯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也会分别增加22%、7%。

换句话说,我们每喝一口甜饮料或是在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即使运动也并不能抵消甜饮料带来的伤害!

来源: 国是直通车

糖尿病患者的进餐时间竟暗藏玄机!吃饭快vs慢,你吃对了吗?

原创 徐汉文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25年02月01日 19:30 湖南

抓住进餐时间的“黄金时段”

撰文:徐汉文

饮食与运动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基石,应贯穿于疾病始终。大量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可从饮食控制中获益,相关科普文章也颇多。然而,许多患者对具体的进餐时间安排并不明晰。为此,笔者深入检索并总结了糖尿病患者进餐时间的相关研究,以飨读者。

吃饭太快,普通人群发生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2013年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快速进食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慢食者的1.52倍。

在日本普通人群中的研究数据也显示,进食更快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体重指数(BMI)值和新发糖尿病风险,即使在调整了年龄、体重等多个混杂因素后,快食者罹患糖尿病等风险仍然存在。这表明在新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中,快速进食是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

此外,有研究数据显示,进食速度太快的女性比进食速度慢的女性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与体内脂肪的增加有关。

国内研究同样指出,在健康人群中,进食速度与罹患代谢综合征、血压升高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显著相关,进食过快会增加血脂的异常和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

从机制上讲,快速进食加剧糖耐量下降的原因可划分为肥胖依赖性和肥胖非依赖性两大类。压力往往与进食行为的改变相伴,而快速进食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具体而言,快速进食会降低餐后能量消耗,且由于进食过程中的咀嚼时间过短,会引起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

慢速进食可能有助于减重和血糖控制

有研究招募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将他们的进食时间控制在5min和30min,通过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的饱腹感和饥饿感,并在基线和进餐结束后测定血糖、胰岛素、生长素释放肽、胰高糖素样肽-1(GLP-1)和肠道激素肽水平。

结果显示,30min进餐患者的饱腹感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5min进餐的患者,饥饿感AUC也更低,但葡萄糖、胰岛素、肠道激素肽、GLP-1和生长素释放肽水平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减慢进食速度、延长进食时间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饱腹感并降低饥饿感,虽然短期内没有见到肠道激素反应的差异化改变,但长期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有用的预防策略,有助于控制肥胖和糖尿病人群的食物摄入量。

既往研究在健康人群中发现,进餐速度与餐后肠道激素肽和GLP-1的水平有关,延长进餐时间可以提高餐后肠道激素肽和GLP-1水平。而在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在这些人群中,肠道肽类激素的作用会减弱。此外,在健康人群中发现适当增加咀嚼次数会降低食欲,并会增加餐后肠道激素、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反应。还有研究指出,咀嚼充分与改善血糖反应、减少餐后食欲有关,甚至可能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尽管不同研究结果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从控制摄入热量的角度考虑,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进食时控制好时间和节奏仍然是有益的。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放慢进食速度可能是减少进餐时卡路里摄入的可靠方法,并且可能转化为减重和改善血糖的远期获益。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减缓进食速度可能有助于减重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然而,预防才是关键,治未病远远强于治已病。在体重正常人群中强调“吃饭吃慢点”才能获益更多,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进食建议

  •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进食应定时定量,两餐的间隔以4~6小时为宜。一日三餐的时间应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早餐建议在6:30~8:30,午餐在11:30~13:30,晚餐在18:00~20:00为宜。
  • 用餐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太长,建议早餐用餐时间为15~20分钟,午、晚餐用餐时间为20~30分钟。
  • 应细嚼慢咽,享受食物的美味,并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进餐时应相对专注,不宜边进餐边看电视、看手机等。
  • 同时,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食物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Radzevičienė, Lina, and Rytas Ostrauskas. “Fast eating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case-control study.” Clinical nutrition (Edinburgh, Scotland) vol. 32,2 (2013): 232-5. doi:10.1016/j.clnu.2012.06.013

[3].Toyokuni, Ema et al. “Eating behaviors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Japanese people: The population-based Panasonic cohort study 15.”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vol. 15,8 (2024): 1017-1025. doi:10.1111/jdi.14207

[4].Zhang, Mia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fast eating speed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a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study and meta-analysis.” Nutrition & diabetes vol. 14,1 61. 14 Aug. 2024, doi:10.1038/s41387-024-00326-x

[5].Dong, Jia-Yi et al. “Self-Reported Eating Speed and Incid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the Japan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Study.” Nutrients vol. 12,5 1296. 2 May. 2020, doi:10.3390/nu12051296

[6].Angelopoulos T, Kokkinos A, Liaskos C, Tentolouris N, Alexiadou K, Miras AD, Mourouzis I, Perrea D, Pantos C, Katsilambros N, Bloom SR, le Roux CW. The effect of slow spaced eating on hunger and satiety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14 Jul 2;2(1):e000013. doi: 10.1136/bmjdrc-2013-000013. PMID: 25452861; PMCID: PMC421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