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心慌手抖(糖尿病心慌手抖中成药)

中西医结合苗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友们请注意!心慌、手抖别硬扛,小心低钾血症找上门!

文 | 中西医结合苗医生

编辑 | 中西医结合苗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难受”,真的不能忍!

试想一下,某天你正悠哉地刷着手机,忽然心里一阵慌,手脚也有点发软,甚至还冒冷汗。你心想:“可能是没睡好,扛一扛就过去了。”

停!别扛! 你以为是累了,其实可能是低钾血症在敲门!这可不是个随便“熬一熬”就能好的小问题,严重了甚至会让心脏罢工!

那么,低钾血症到底是个啥?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中招”?咱们又该咋办? 别急,今天就跟你掰扯掰扯!

低钾血症:你的身体“电量不足”了!

先来说说这个家伙,它是人体里的重要“电解质”,就像手机电池一样,负责让肌肉、神经、心脏“正常充电”。

可问题来了,要是钾不够了,身体就像快没电的手机,开始罢工!你可能会感觉:

  • 心慌、心跳不齐——就像WiFi信号突然变弱,心脏“卡顿”了。
  • 手抖、无力、全身乏力——就像电池快没电,随时要关机。
  • 抽筋、肌肉痉挛——就像充电线接触不良,一会儿通电一会儿断电。

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更容易低钾?

糖友们,咱们得认清现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低钾,原因有三:

1. 尿多,钾流失快!
糖尿病会让血糖升高,肾脏为了排掉多余的糖分,只能“加班加点”工作,结果呢?带走了大量水分,也顺便把一起冲走了!

2. 胰岛素的“神操作”
胰岛素不仅能把血糖送进细胞,还能让也跟着进细胞。要是打了大量胰岛素,血液里的钾就会被“抓走”,结果就是——血钾下降,人开始难受!

3. 有些降糖药,也会“坑”钾
比如某些利尿剂,会让你尿得更欢,结果就是——钾流失更快,身体直接“亏本”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低钾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得多!

低钾血症的“报警信号”,别忽视!

身体其实很“善良”,在钾不够时,会提前给你发出信号,关键是你得看得懂!

  • 轻度低钾:感觉乏力、没精神,好像“电量低于20%”了。
  • 中度低钾:腿软、肌肉抽筋、手抖,像手机“电量告急”模式。
  • 重度低钾:心跳不齐、严重乏力,甚至可能突然晕倒,直接“死机”!

如果你是糖友,出现这些症状,千万别硬扛,赶紧就医!

如何守住血钾?这几点糖友们要记牢!

低钾血症既然这么危险,那咱们有没有办法预防?当然有!关键是吃对、喝对、用药对

1. 多吃“补钾”食物!
钾的好朋友都在这些食物里:

  • 香蕉——水果界的“钾大户”,每天一个,稳住血钾。
  • 菠菜、土豆、南瓜——蔬菜里的“补钾王者”,吃它们准没错。
  • 豆类、坚果、牛油果——它们也是“钾富翁”,适量吃点,血钾更稳。

2. 少吃“偷钾”的食物!
有些食物会让钾偷偷溜走,比如:

  • 高盐食物(腌菜、咸鱼、泡面)——盐多了,钾就跑了!
  • 过量咖啡、酒精——喝多了容易脱水,钾也被带走。

3. 控制血糖,别让尿液“带走”钾!
血糖稳住了,尿液就不会疯狂带走钾。所以,按时吃药、控制饮食,稳住血糖,就是稳住血钾!

4. 服药要小心,别让降糖药“坑”了你!
如果你在吃利尿剂、胰岛素、大剂量降糖药,一定要定期检查血钾,别等症状出来才慌张!

结语:身体的信号,别装看不见!

低钾血症说白了,就是身体在“电量告急”时,给你发出的求救信号。糖友们更容易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更要提前预防,别等到心慌、手抖了才后悔!

记住:多吃补钾食物,控好血糖,定期检查,才能让身体“电量满格”!

今天的健康“唠嗑”就到这里了! 看完这篇文章,别忘了转发给身边的糖友们,毕竟,知识共享,健康加倍!

参考文献

王吉耀. 《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赵冬,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2.

王建华, 等. 《低钾血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9.

10个重点稳住血糖!糖尿病人群怎么吃?权威指南

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近?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

状况报告(2020年)》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

糖尿病患病率为11.9%

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糖尿病患者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

糖尿病会悄悄突破你的健康防线

别忽视这些不起眼的症状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然而,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早期很可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等出现不舒服的症状时糖尿病已经有一定程度地进展了,所以即便是出现了一些“不起眼”的症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一拖再拖。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小小伤口难愈合;

皮肤无缘无故瘙痒,反反复复难祛除;

肚子一饿就心慌手抖冒虚汗,东西一下肚就缓解;

能吃能喝体重减轻,喝水不少仍常常口渴;

视力减退或者视力模糊。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养指南”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了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一起来看重点

糖尿病

记住10个重点!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图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对于糖尿病前期和某些病程短、胰岛功能尚可、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膳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可帮助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

01.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如何选择主食类食物。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02.清淡饮食,控油

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注意。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03.能不饮酒就不饮酒

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04.多饮用白水,不喝糖饮料

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05.三餐规律饮食,定时定量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过多聚餐。

06.饮食要少油、少盐、少糖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 25克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

07.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

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08.零食要计入全天碳水化合物总量

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

09.优选鱼、禽等优质蛋白,少吃肥肉

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10.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细嚼慢咽

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综合健康时报、人卫健康等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糖尿病患者驾驶时应注意什么?

快乐新年白衣有爱【糖尿病患者驾驶时应注意什么?】安全第一要记牢,行车带好“四宝”和五个锦囊妙计,安全驾车乐逍遥。四宝:血糖仪、糖块、降糖药物、通讯设备。五个锦囊妙计:临行检测血糖值,护好双眼和双脚,身体不适莫开车,定期体检很重要,规律作息和进餐。牢记3不要:糖友在出现以下3种情况时不宜开车!1、频繁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2、出现四肢麻木、感觉障碍时;3、出现视力明显下降时。特别重视低血糖:在下列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低血糖。1、正在使用胰岛素和(或)服用促泌剂;2、长时间开车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3、耽误按时进餐,未按时进餐。要学会预防及应对驾车时发生的低血糖。1、了解所用药物;2、做好防范长途驾驶的准备;3、车内应备有血糖仪、含糖食品(放在随手可及处);4、驾驶前检测血糖,如血糖<6mmol/L补充食物。途中每隔1~2小时下车活动、必要时加餐、测血糖;5、行车途中保证按时进餐,不要按经验估计路况;6、行车中如出现低血糖立即靠边停车,测血糖、进食,待症状缓解,血糖平稳再继续行车。低血糖的危害堪比酒驾,要特别注意防范!最好能有一位有驾驶经验的人陪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代替开车! (via: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