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七年糖尿病(七年糖尿病空腹17不控制)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我患糖尿病7年,从不吃药,血糖稳定无并发症,就靠这“五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有一位患者,7年的糖尿病史,从不吃药,但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发展并发症,院里的一些病友会经常去请教他是怎么做到,今天,就请以患者自己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一下他的控糖故事吧!

我是在7年前体检后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糖尿病,我想,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度)、过度肥胖是导致高糖的主要原因。

当时确诊后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降糖,并建议我住院,但我拒绝了,我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大量的学习控糖知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医生提出想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7年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血糖状况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的主治医师曾说“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你身上都发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7年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

常有病友问我,这7年的时间里我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在没有服药和打针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糖,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坚持运动、保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复查,虽说偶尔也会出现高血糖情况,但我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坚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到现在,并且努力认真的去做?

我的控糖心得分享

控糖七年多,一路走来,控糖关键在于多学习、多听、多问、多思考、多运动。

以下是我的5个控糖心得分享

1、不断学习控糖知识,摆正心态。

2、管住嘴,按时按点按顺序进食。

3、迈开腿,坚持并合理进行运动。

4、按医嘱定时复查。

5、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面对高糖,其实我在此收获了很多,比如说让我养成了勤勤恳恳做事,不偷懒不拖延的习惯;遇事积极处理,不躲事的态度;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以前更懂得了珍惜。

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都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控糖##糖友#

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原来,这些才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后果……

糖尿病可怕吗?很多人认为它并不可怕,因为它太常见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9年11月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20~79岁成人中约1.164亿患糖尿病。换算一下,大概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人。

可是,糖尿病又很可怕。

2019年,全球约有42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当于每8秒就有一个人因它死亡。更为严峻的是,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减少了9年。

高血糖,让全身变“酥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一旦疏于对健康的监管,血糖就容易悄咪咪地升高。

而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一旦糖尿病病人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这些并发症就要来了。

2010 年,据美国糖尿病学会统计数据显示,病程在 3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46% 以上;5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61% 以上;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 98%。

所以,202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指出,糖尿病治疗的终极治疗目标为——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01

心脑血管病变——致死致残

糖尿病所致的心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都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病变,俗称“糖网”,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致盲原因。

据研究表明,患病15年后,70%以上患者会合并视网膜病变。如果超过30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生“糖网”。

03

糖尿病肾病——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病情进展到晚期,就会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据了解,在临床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

04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如治疗不及时或者病情严重,可能会需要截肢。

05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种不适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受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病变。

常表现为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泌汗障碍、心率过快、排尿困难、胃肠道不适等。遗憾的是,这种病变在治疗上相当困难,所以其重点还在于预防发生和控制发展。

逃不掉,就该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易解,并发症难除。然而很多糖尿病人在平时不注意,直到眼睛、排尿等都出现了一些异常,还不知道自己的血糖已经快控制不住了!

其实,当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受到高血糖影响而发生病变时,往往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而我们也可以凭借“异常信号”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

01

来自四肢的信号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手脚麻木,或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灼热感、蚁行感、手套袜套感、脚踩棉花感、对冷热及针扎感觉迟钝或完全没有感觉等,需要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02

来自皮肤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及外阴顽固性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毛囊炎或疖痈、皮肤不明原因地起水疱,且反反复复、久治不愈,需要警惕糖尿病性皮肤病变。

03

来自口腔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腔烧灼感、口腔黏膜干燥、牙龈红肿压痛、牙齿扣痛、松动、脱落等症状,或是出现牙龈反复肿胀、出血、牙周脓肿、牙槽骨破坏、牙齿松动移位和脱落等牙齿问题,要警惕糖尿病牙周病。

04

来自眼睛的信号

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眼外肌麻痹、突然上眼脸下垂、头痛、头晕等症状都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

此外,如果眼睛出现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点或有飞蚊症、视物变形、复视或视力减退,也提示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眼病。

05

来自心脏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明显疼痛症状,只是表现为胸闷、憋气、心悸、头晕、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问题。

06

来自消化道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出现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需要警惕长期血糖过高。

07

来自肾脏的信号

肾脏损伤后会出现肾功能受损和蛋白尿,引起小便泡沫增多,随着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会出现颜面及浮肿。

因此,当患者出现尿里泡沫增多及浮肿时一定要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08

来自性腺的信号

血糖高可导致神经及血管病变,从而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往性功能正常的中年男子,发生阳痿或勃起不坚时,可能出现了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据调查,男性糖尿病合并阳痿者约占50%。

平时,我们很难把这些疾病的小细节与糖尿病联系起来。但是,早期发现这些糖尿病并发症信号,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继续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此外,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检查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哦。

肾病健康在线 | 仅7年糖尿病就发生肾衰竭!早发现可逆转!

病例重现

李先生今年45岁,是一名司机,平时忙于工作,很少规律体检,已经有7年的糖尿病病史。近两年感觉身体越来越差,精神状态也不好,常常起夜好几次。一年前偶然发现白天尿量很少,还有大量尿泡沫,但他想着不痛不痒,就没当回事。

直到今年单位的一次体检,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尿蛋白3 ,血压高达150/100mmHg,进一步复查后发现,肾功能出现了损伤,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2.3g,血肌酐升高180umol/L。来我院肾病科门诊一看,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医生基本诊断他为糖尿病肾病。

“我每天都有吃降糖药啊,怎么还出现肾脏病了呢?”李先生不解地问。

医生耐心地给李先生解释:“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控制不好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你没有注意血糖控制,你的糖化血红蛋白7.5,说明这几月来血糖控制不佳,再加上你既往没有规律复诊、体检,才会导致肾损伤。尿量少、泡沫尿、血压高很可能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惹的祸。”

听到这里,李先生追悔莫及。

临床上,类似李先生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

我国有超过1.3亿糖尿病患者,据统计,大约1/3的糖尿病病人会发生糖尿病肾病。目前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并且,40岁之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罹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

糖尿病肾病共分为5期,从轻到重分别为Ⅰ至Ⅴ期。如果能做早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Ⅰ~Ⅲ期的糖尿病肾病是可能逆转的。一旦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时机,进展到Ⅳ或Ⅴ期患者,出现了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则病变不易逆转,最终只能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应如何早期识别糖尿病肾病?

当糖友出现以下6大症状,需警惕糖尿病肾病!

1、小便有泡沫

一般成年人尿里有泡沫是正常现象,通常10到20秒会消失,但如果长时间不消失,可能跟尿蛋白有关。尿液中蛋白含量异常升高是引起泡沫尿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糖尿病容易导致肾脏损害,尿液中蛋白增加从而出现泡沫尿。

2、水肿

健康人起床后可能出现轻度眼睑浮肿,不多久就会逐渐消退。而肾病患者出现的眼睑浮肿很难自行消退,水肿往往还发生在位置低的部位比如小腿、脚踝,卧床者还可发生在臀部、大腿等,甚至会表现为全身浮肿、体重突然增加,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浮肿不易消退。

3、夜尿增多

正常成人夜间一般不排尿,如果每晚起夜2次以上,或者夜间尿量超过一天总尿量的1/3,称为夜尿增多。当糖尿病造成肾脏损害的早期,肾血流灌注压加大,尤其是晚上平躺时,肾血流量增加,身体内水分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就会出现夜尿多的表现。

4、高血压

糖友初次发现高血压,应该检查肾脏是否有病变,尤其是中青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高血压,更要查查肾功能。

5、贫血

当糖尿病出现肾损伤,若发展至肾衰竭就容易引发贫血,这主要是因为肾实质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肾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的破坏加速所致。持续的贫血会引起诸多不适症状,如乏力,头晕,纳差等。

6、骨痛

一旦肾脏发生病变,人体的骨骼健康也会受到威胁。慢性肾病患者血液中的钙、磷及维生素D会出现代谢紊乱,从而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骨痛、骨质疏松等肾性骨病。

哪些糖友更容易出现肾损伤?

1、血糖控制欠佳

血糖控制不佳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延缓其发展。

2、病程长

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肾病患病率越高。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病程5年及以下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为7%~10%,病程20~25年者患病率为20%~35%,病程大于25年者患病率更高。

3、伴有高血压

如果糖友原本就有高血压,或微量白蛋白尿期时出现血压升高,会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和肾功能的恶化,加重尿白蛋白的排出。

4、遗传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家庭聚集现象,在一些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

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糖友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唯一的改变就是尿微量白蛋白增加,如果在这个阶段早期发现、积极治疗,肾脏病变多半是可以逆转的。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筛查,筛查内容应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肾脏彩超等,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

温馨提醒,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效药,重在预防,强调早期干预,在治疗上,要进行一体化治疗和管理,在专业的肾脏病医护团队的指导下,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并发症,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 揭西娜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何明坤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