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趣多多糖尿病(趣多多糖分高吗)

中国商报 0
文章目录:

食品企业大玩“加减法”背后,“大健康”生意抢夺战加码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周子荑 文/图)这厢将“0糖、0脂、0卡、0食用香精”等减法游戏玩到极致,那厢又在添加营养素、益生菌的加法游戏上做文章。近年来,食品企业为做好“大健康”生意使出浑身解数。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家食品企业通过多种招数加码“大健康”领域,“大健康”生意抢夺战再次升级。

“加法”与“减法”

如今的消费者不仅关心包装食品中含有什么,还关心包装食品中不含有什么。

于是,“0糖、0脂、0卡”成为很多企业入局大健康领域祭出的第一个大招。刚刚获得红杉中国和华平资本投资的元气森林正是典型案例。

据悉,成立于2016年的元气森林近几年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原因在于元气森林在洞悉消费者无糖需求后,把“0糖、0脂、0卡”作为卖点。2019年和2020年天猫“6·18”,元气森林连续两年超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位列天猫饮品品类销售冠军。

不可否认,如今,不少食品企业都在“减法”上做文章。零食行业巨头良品铺子提出了“四减”概念,即减糖、减脂、减防腐剂、减盐。在去年5月推出的儿童零食系列中,良品铺子更是坚持了“六大0添加”,即0添加反式脂肪酸、防腐剂、人工合成色素、微波处理、辐照处理、合成甜味剂。

“0添加”的故事还在持续,在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养元饮品今年3月28日上市了新品“六个核桃2430”,而新品问世的一大卖点就是“0糖、0香精、0胆固醇、0反式脂肪”。

在做“减法”的同时,食品企业还在“加法”上动起脑筋,与减糖、减脂、减防腐剂、减盐等对应的是加益生菌、加营养元素等。

“新一代核心消费人群,已经不太满足于单一的营养价值,越来越追求健康均衡和口味口感的兼容。”于去年底获得数亿元C轮融资的新消费品牌王饱饱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王饱饱在本就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的燕麦产品中,添加了更多的天然大块果蔬颗粒,实现了真正的营养均衡。”

另一个网红饮料品牌最喜杏皮茶则是在减糖减脂的同时加入了黄酮。该品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黄酮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天然营养素,具有美白养颜、抗自由基、延缓衰老的功效。

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当前,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升级,他们在购物时会细看生产日期、品牌、配料表等。食品企业洞察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在产品“加法”和“减法”上做文章,这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大玩“量化”数字

如果说“健康”的概念过于宽泛,那将其量化、可视化、具像化则成为了食品企业精准触达消费者的一大法宝。

鉴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有建议消费者每天要摄入大豆和坚果类25-35克。于是,25克装的小包装每日坚果产品风靡于世,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洽洽食品、中粮等大小玩家悉数进场。

“每天一包,元气满满;九种搭配,营养全面”靠着可量化、可视化的术语,零食企业的健康理念直抵消费者,并培养了消费者的食用习惯。

在此背景下,一代代每日坚果产品面世,从单一化综合果仁到果干、坚果仁干湿分离的综合果仁到极致鲜综合果仁,再到益生菌综合果仁,零食企业在不断地尝试与改变。良品铺子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今年3月,公司新上市的益生菌每日坚果,落点为“每100克添加60亿CFU活性益生菌”,这也是公司在健康可量化方面进行的尝试。

养元饮品的新品“六个核桃2430”更是在可量化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据了解,“六个核桃2430”寓意为“每罐240毫升核桃乳,含有24克核桃仁,坚持30天,有效改善脑健康状况”。

而这个创意的由来是基于一项科学研究方案。据悉,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过一项研究表明:每天饮用含24克核桃仁的核桃乳产品,坚持30天,记忆力改善明显。

养元饮品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这项科学研究方案分布后,公司就有了上市新品的灵感,于是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做各种新品储备,最终历时两年将这项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成产品。

食业头条CEO梁剑对记者表示,“六个核桃2430”带来核桃乳的“新四化”,即价值观可视化,健康具象化、功能可感化和消费主动化。

朱丹蓬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大品牌赋能的基础上,食品企业在健康可量化方面的尝试为消费者提供了定制化健康的全套解决方案,使其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实际上,可量化、可视化、数据化等已成为消费者评判食品是否健康的关键指引。

切入细分赛道

在众多玩家厮杀的“大健康”领域中,还有部分食品企业的制胜法宝是抢占细分赛道高地,精准触达目标消费人群。

“大健康趋势下,我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从日常的食物中寻求健康,研发健康零食作为营养元素的优质载体,满足细分人群的特殊需求,将是良品铺子的重要发展目标。”良品铺子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是说。

白领、年轻女士是众多打健康牌的食品企业首要征服的对象。王饱饱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透露,王饱饱产品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还打造了“高颜值”属性,这使其获得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尤其年轻女性的认可和喜爱。

另一个以女性为目标群体的企业则是刚刚获得IDG资本、CMC资本和正心谷联合领投的燕窝品牌小仙炖。瞄准中式滋补赛道,精准触达女性群体,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高品质的诉求,正是小仙炖的生意经。

良品铺子更是切入细分领域方面的高手。良品铺子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公司先后推出了针对儿童的小兔山楂棒,针对健身党的无添加话梅、代餐粉,以及针对学生、糖尿病人等多细分人群的健康零食。

而养元饮品的“六个核桃2430”更是直指白领、学生党、考研党等高度用脑人群。养元饮品方面对记者表示,在前期试销阶段,公司邀请到了一些高端白领精英、高学历考生人群、高端健身人士等试喝产品,反馈都很好。例如网名为“好吃的趣多多”的消费者在喝后表示,“六个核桃2430”是熬夜考研党的首选。

朱丹蓬认为,一个行业达到一定峰值后就必然会出现细分赛道,对食品企业尤其是以满足消费者健康诉求为主打的食品企业而言,切入细分赛道能避免在大领域中高强度厮杀,还能精准匹配目标用户。

转给你身边的家长!别给孩子乱吃,这份含代可可脂原料零食名单收藏好

#快消八谈##代可可脂##零食#

前有哈根达斯用代可可脂冒充巧克力被罚

后有好丽友因代可可脂配料陷争议

代可可脂究竟是什么?

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本期小八给你讲讲隐藏在我们身边的代可可脂

01常见含代可可脂原料零食名单

如何在平时挑选零食时避开代可可脂原料?小八整理的这份含含代可可脂原料零食名单,你可要收好啦 ↓

1、高乐高卷卷心

相信高乐高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除了冲泡型的高乐高粉,高乐高卷卷心作为巧克力味零食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不过,和冲泡型高乐高粉不一样的是,高乐高卷卷心的配料表中含有代可可脂巧克力。

2、康师傅乐芙球

乐芙球很像小泡芙,因为有脆皮和注心酱,样子又小巧可爱,曾一度被有颜值的小哥哥、小姐姐推荐。不过,这款有“颜”的乐芙球配料里使用的是代可可脂巧克力酱。

3、好丽友可可派

相信大家对好丽友可可派一点都不陌生,很多朋友甚至拿它当早点来吃。最近,好丽友因为配料和涨价等话题屡屡登上热搜,好丽友方面对此已经做出多次澄清。小八在好丽友可可派的产品配料表中看到,这款产品确实写明了含有代可可脂。

4、趣多多曲奇

提起趣多多,总让人想起曲奇饼上一颗颗的巧克力豆。但通过配料表可以发现,这款不少人喜爱的巧克力味零食,原来也是代可可脂做的。

5、诺梵松露巧克力

这款看上去十分高档的巧克力,虽然外观颜值颇高,但却只能划分为代可可脂巧克力。

6、比比赞麦丽素

“仙丹”平替麦丽素应该是许多小伙伴的童年回忆,但在比比赞麦丽素的产品介绍中,标明了代可可脂含量≧5%,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比比赞麦丽素也属于代可可脂巧克力。

02什么是代可可脂?代可可脂能吃吗?

大家都知道,巧克力是由可可制成的。而代可可脂,是一类能迅速熔化的人造硬脂,是用其他的植物油经过氢化工艺做成,然后添加香精和色素模拟可可脂的风味。由代可可脂制成的巧克力产品表面光泽良好,保持性长,不会因温度差异产生表面霜化。

按照我国标准规定,代可可脂巧克力是以白砂糖、代可可脂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产品,代可可脂添加量超过 5%(按原始配料计算)的产品应命名为代可可脂巧克力。

也就是说,只要代可可脂的添加量达到原始配料的 5% 以上就不能叫巧克力了,得叫代可可脂巧克力。

而在营养方面,与天然可可脂不同,代可可脂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知网论文《巧克力中可可脂与代可可脂的GC-MS分析与营养比较》文章显示,代可可脂中的月桂酸等饱和脂肪酸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油脂氢化后所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成为了人体健康的慢性杀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闫雅更在公开平台表示,长期或过量摄入代可可脂,可能会对机体产生消化不良、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危害。此外,长期或过量食用代可可脂巧克力易使血糖不易受到控制,对于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食用。

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含代可可脂的零食[看]

评论区补充!

-END-

快消八谈|综合整理

图片来源|记者拍摄、标准GB9768.2-2014、天猫超市、比比赞旗舰店

无糖食品让你越吃越胖,是真正的热量炸弹

每一个既想吃零食,又想减肥,还想养生的年轻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是买饼干、蛋糕还是饮料,别人总能找到最好吃那款,而你总能在找到标注着「无糖」的版本。

标注无添加蔗糖的代餐饼干

这些食品标着的可能是「无糖配方」,也可能是「无添加糖」、「无蔗糖添加」…

标在包装袋上的宣传语,可能让你觉得这是最适合减肥人士的零食了。

但无糖食品、饮料真的不含糖吗?靠它们减肥有可能吗?

无糖食品,藏了多少陷阱

如果你去淘宝上搜无糖食品,最常看到的问题可能就是:真的无糖吗?为什么这么甜?

淘宝截图

尝起来一样甜的食品,为什么就「无糖」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商家们所说的「糖」是什么。

我们吃的食物比如苹果,自身就含糖。而食品厂商在加工时,为了让零食的风味更好,还会额外添加一些糖,比如白砂糖、冰糖、麦芽糊精、蜂蜜糖浆等。

做甜食时会用到的方糖、红糖和白砂糖等

有的商家会在包装上写「无添加蔗糖」,但是如果仔细看配料表,却可能添加了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等,而这些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热量一点也不会少。

即便是标注了「无糖食品」的零食,也不意味着食品中完全无糖,或者没有热量。

根据中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 ,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而低糖则是指食品中糖含量少于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1] 。

如果不添加糖,又想要保持甜味该怎么办?很多厂家选择的办法是添加糖醇等甜味剂,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等。

糖醇比常规糖释放的热量要少很多。每100g白糖产生400大卡热量,木糖醇则只有240大卡,甜度和蔗糖相差不多。

这样,食品既可以保持甜味,也可以使用「无糖食品」的标签,相比于添加糖热量还会更低。

但是,要想看食品是不是高热量,光看添加糖是不够的。

比如一款号称「无糖饼干」的代餐食品,这款饼干没有添加糖,而是以粗粮为主,号称富含膳食纤维。

但它每100g能量依然达到1973千焦,换算过来将近470大卡,吃二两白米饭(100g)也才117大卡热量。

2019年12月29日,南宁,冬日阳光明媚,石门森林公园美不胜收,市民在公园跑步。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要消耗完470大卡热量,至少要长跑8公里

要知道,同等数量的趣多多饼干能量也才2100千焦,所谓的无糖饼干,竟然跟高热量饼干一样的热量。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看看配料里的植物油,和营养成分表里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就能明白了。

饼干、糕点、面包等食品,除了添加糖,本身就含有淀粉,这些碳水化合物最终在人体内还是会被消化吸收为葡萄糖。

冰激凌糕点,会在表面淋上一层果酱,看起来更加诱人

由于这些食品没有添加糖,为了保证口感,往往还是会用麦芽糊精、精制淀粉或油脂来提升口感,热量不一定比一般食品少。

美国食品与「FDA - 药品安全局」对营养成分标识的规定是,如果加工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未额外添加食用糖,可以打上「不含添加糖」的标签,但如果食品卡路里含量不低,则必须注明[2]。

市面上常见的「无蔗糖」饼干 / 淘宝截图

但显然,国内的商家们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因而很多商家刻意将「无蔗糖」和「不长胖」联系起来,诱导消费者购买。

所以,如果你为了减肥而买「无糖食品」大可不必,是零食终究会长胖。

无糖饮料,同样存在误区

不仅「无蔗糖添加」的糕点藏有陷阱,饮料也是如此。

奶茶是无数年轻人逃不开的诱惑。想喝奶茶又怕长胖,很多人就会选择「无糖」版本,安慰自己喝了不胖。

2018年6月22日,谢霆锋加入「新歌声」带奶茶孝敬周杰伦。周董有多爱喝奶茶,大家都知道的吧

但是奶茶杯上的「无糖」,只是跟三分糖、半糖、七分糖相比较而言没有额外加糖。

实际上,奶茶本身的热量已经很高了,无糖也躲不过越喝越胖的命运。

深圳品质消费研究院的一项奶茶检验显示,包括喜茶、奈雪、米芝莲、COCO等多个品牌的10款珍珠奶茶中,一半属于高糖饮料。

其中最高的波霸奶茶总糖含量为9.30g/100g,而最低的珍珠奶茶总糖含量也达到3.8g/100g[3]。

2019年03月24日,青岛,位于金狮广场的一家网红奶茶连锁品牌「The Alley 鹿角巷」正牌门店,作为台湾黑糖奶茶首创者,黑糖鹿丸鲜奶等系列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

一杯奶茶通常在500-700ml之间,即便是不额外加糖的奶茶,一杯奶茶的总糖值也有26.6g,全糖奶茶则能达到60.9g。因为珍珠奶茶中的珍珠就含有糖。

根据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糖分不能超过50g,最好在25g以下。也就是说,喝一杯奶茶就已经超过今天的糖分建议值了[4]。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加珍珠,但加上了奶盖、布丁、椰果粒…最终都不会差很多。

如果说女生们更钟爱奶茶,直男逃不过去的坎儿则是含糖软饮料,比如可乐、脉动、冰红茶等。

超市货架上的碳酸饮料和各类果汁都很受欢迎

一项对中国九省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的研究报告发现,中国成人居民来自含糖饮料的添加糖摄入量平均每人每日13.4g[5]。

不仅如此,喝饮料没有咀嚼的过程,饱腹感差,反倒可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比起糕点类食品,含糖软饮料显然是更棘手的问题[6]。

可口可乐「ZERO - 零度」饮料 / 来源:可口可乐官网截图

如果这时候,有了无糖的可乐或饮料,似乎就能拯救千万高糖少年了。

市场确实看到了这样的需求。无糖可口可乐中用的甜味剂是安赛蜜,零度可乐是安赛蜜和阿斯巴甜,都可以做到0卡0热量。

市面上常用的甜味剂

这些添加了人工甜味剂的可乐,不仅可以减少高热量,还能保证可乐原本的口感,当然,可乐原教旨主义者可能会称零度可乐「没有内味儿」。

但是能靠喝这些饮料减肥吗?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不一定。

2019年,澳大利亚的学者针对无糖食品和肥胖问题的相关性展开测试,发现在5136人的样本中,无糖饮料依然与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相关性[7]。

2013年11月15日,北京,正在做糖尿病血糖检测化验。肥胖不仅会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几率,还是诱发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无糖饮料对肥胖问题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不过有研究认为,人工甜味剂可能会改变人类大脑对甜度的认知和反馈,进而改变你的甜食消耗习惯[8]。

也就是说,无糖饮料可能会一步步诱导着你消费更多甜食。

迷信无糖,不如改善饮食

其实,花这么大心力在无糖食品、无糖饮料上省下来的这几克糖,很快就能从其他饮食摄入中补足。

你喝一罐无糖可乐,顺便吃两个旺旺仙贝搭配一下,感觉没吃多少,其实能量已经超标。100g旺旺仙贝热量将近500大卡,比一罐全糖可乐还高。

在发胖这件事上,一些小体积的零食比正餐还可怕。

人们钟爱的小面包、小馒头这些常见的零食中添加糖都不少,一吃就停不下来,在不经意间,糖消费已然超标。

中国香港,八天堂甜品店,深受大家喜爱的吉士面包(前)和抹茶奶油面包(后)

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测算,超市常见的含糖预包装食品中,中国的全麦面包和发酵饼干总糖含量高于美国同类食品,在饼干、糕点和糖果等食品中蔗糖含量尤其高。

摄入过多添加糖会影响人体对膳食纤维和其他基本维生素、矿物质的吸收,造成摄入能量过多[9]。

橙汁既解渴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是老少皆宜的营养饮料

除了零食外,果汁中的糖分也是不少。想喝杯橙汁补充点维生素,喝进去的也都是糖。

一般常见的水果含糖量在10%左右,比如苹果、桃子、柑橘等。而市面上贩卖的果汁,除水果本身外,还被添加了大量的糖分。

餐后甜点也是必不可少的,正餐结束之后人们往往要点一些甜食

根据测定,市面上所售饮料总糖水平为3.00~34.9g/100g(mL),在液体饮料中,果汁和碳酸饮料总糖含量较高,均超过11g/100mL。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瓶225mL的果汁所含糖分相当于5块方糖[10]。

真想减肥,与其不断地寻找各种无糖食品,不如调节自己的膳食结构。

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保证食物的营养均衡和膳食结构的全面性

「柳叶刀」2019年一项研究发现,全球近20%的死亡病例是不当饮食造成的。中国因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在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中排行第一。

其中,饮食导致死亡的前三位重头原因分别是高盐、低杂粮和低水果饮食[11]。

柳叶刀EAT委员会在2019年报告中建议的科学膳食结构

按照柳叶刀的建议,蔬果应占饮食的大部分,并搭配适量动物制品。高度加工食品、添加糖的含量都要有所节制,这部分热量不易计算,能轻易破坏正常的饮食结构[12]。

相反,如果蔬菜水果都不认真吃,而是沉迷于吃无糖食品、喝无糖饮料,少吃的糖早晚都还会补回来。

本文文献科学性已经北京协和医院肿瘤科硕士何一白审核

参考文献:

[1]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2]Boon, C. S., Lichtenstein, A. H., & Wartella, E. A. (Eds.). (2010). Front-Of-Package Nutrition Rating Systems and Symbols: Phase I Report.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康绚.喝奶茶前,请看看这个[J].江苏卫生保健,2020(01):44.

[4]杨月欣,张环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简介[J].营养学报,2016,38(03):209-217.

[5]李冬华. 中国九省1997-2009年成人含添加糖食物、含糖饮料的消费状况及趋势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6]WANGYC , LUDWI GDS , SONNEVI LLEK , e ta l .Impact of change in sweetened caloric beverage consumption on energe intak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AdolescMed, 2009,163(4): 336-343.

[7]Ahmad, R., Mok, A., Rangan, A. M., & Louie, J. C. Y. (2019). Association of free sugar intake with blood pressure and obesity measures in Australian ad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1-9.

[8]Green Erin,Murphy Claire. Altered processing of sweet taste in the brain of diet soda drinkers.[J]. Physiology & behavior,2012,107(4).

[9]段一凡,马冠生.含糖饮料消费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06):764-766.

[10]侯琳琳, 张雪松, 王国栋, & 王竹. (2017). 超市常见含糖预包装食品中糖含量分析. 卫生研究, 46(3), 416-422.

[11]Afshin, A., Sur, P. J., Fay, K. A., Cornaby, L., Ferrara, G., Salama, J. S., ... & Afarideh, M. (2019). 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393(10184), 1958-1972.

[12]Willett, W., Rockström, J., Loken, B., Springmann, M., Lang, T., Vermeulen, S., ... & Jonell, M. (2019). Food in the Anthropocene: the EAT–Lancet Commission on healthy diets from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The Lancet, 393(10170), 44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