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自愈吗(二型糖尿病会自愈吗)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犹如“慢性癌症”。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位于世界第一。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患者的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并发症,损害肾、心、眼、神经、皮肤等部位。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这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1、不爱运动

如今,“葛优躺”和“北京瘫”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的首先姿势。

但是,医生提醒:“葛优躺”和“北京瘫”并不提倡,因为这种姿势容易使年轻人骨骼畸形。同时,容易罹患糖尿病。

大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引起的,而肥胖,就是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导致的!

运动可以激发胰岛素的活性,但很多人经常不运动,其时每天运动35分钟或者每周运动4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2、不爱做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快餐,尤其是外卖!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快几个月没“开火”了!

然而,我们暂且不说快餐、外卖等食物是否卫生,这些商家经常为了经济、增加口感,用的都是便宜的食材,而在调味料上,多放油、盐等重口味食物!

这样的饭菜,属于不平衡膳食,盐分和油脂往往超标,绿叶蔬菜不足。长期饮食热量超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3、不爱起床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早上不爱起床,爱睡懒觉。这对血糖的影响不大,但是睡懒觉的人,饮食规律就会破坏,这对血糖的影响就大了!

睡懒觉的人,早餐吃不了,午餐吃的就多,而饱食之后,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容易升高血糖,长期会导致身体肥胖。

若吃了早餐,午餐吃会吃的少,也会对身体控制血糖产生影响。

4、不爱休息

很多人白天上学或者上班时没精神,一到晚上“小宇宙”就开始爆发了,精神抖擞,总觉得自己不玩点什么,对不起自己美好的漫漫长夜。

于是,很多人睡前都会玩很久的手机,甚至会关了灯玩,这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

血糖升高时,最易损伤眼睛的血管,产生视网膜病变,加速病变的速度!

此外,有的人玩着玩着,就熬夜了,熬夜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还会使血红蛋白带二氧化碳个体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消耗血糖量减少。

一旦“皮肤”出现这4个表现,最好尽快去查一下血糖,糖尿病来了

1、皮肤潮红

照镜子的时候不妨自检一下,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就要小心是不是体内的血糖过高了,这类现象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除了脸部之外,指甲边上,和小腿上也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自检一下看看,如果长期的潮红不退,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了。

2、足部溃疡

长时间体内血糖过高,对人体的循环和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一旦有了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

皮肤会经常出现干裂的现象,足部如果出现溃疡,可能就会造成足部的逐渐坏死,给愈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脚上长时间的伤口无法愈合,就要考虑是不是因糖尿病的信号了。

3、皮肤上起疱疹

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皮肤上会出现一些疱疹,看起来这种疱疹就像灼伤性的疱疹一样,但疱疹的周围有红晕,一般在手指、脚趾、手足的背面或者底部边缘有这样的疱疹。

单个或者多个的出现,几周类会自愈,但是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就得赶紧就医检查了。

4、皮肤瘙痒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常有剧烈痒感,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每天洗澡的话可能会造成皮肤干燥。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导致的,可能全身瘙痒,也可能局部瘙痒。

生活中,坚持“两个一”,帮助控血糖,防并发症

第一个:一份硒元素

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其实无论你血糖高或低,都可以吃一些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黑米等。

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可以选择一些我国富硒地区产的纯天然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安康的紫阳毛尖,一些富硒米等,富硒地区的紫阳毛尖等农产品,可以快速补硒,并且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一套“降糖操”

1、原地踮脚

两脚与肩同宽,以每分钟65-75次的频率,反复踮起后脚跟,提起的速度快一点,在最高点停留一下,反复做200次左右,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2、上肢拉伸

双手的十个手指,交叉向上,伸过头顶,上臂尽量夹住两个耳朵,保持十秒钟放下,休息两秒后,反复拉伸上肢,可以向上、向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拉伸,这个动作可以调动原本静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从而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

3、举重

有哑铃的可以举哑铃,没有可以拿一本书或者一瓶水,举到左右耳之上的位置即可,每周锻炼两到三次,每次15到20分钟,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容量储存,降低血糖水平。

4、揉腹部

双手叠放在腹部,按照每分钟30次的频率,顺时针按揉腹部,手可以稍微用力,每次三分钟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几个小动作,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肌肉重量,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血糖自然就降了。

坚持做,效果更佳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不吃药,糖尿病能不能自愈?内分泌科医生给出了解答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是富贵病,多运动多养生就能好,不用吃药。”这样的说法你听过吗?有多少人深信这些生活小道消息,却在无知中让身体默默承受代价。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正在悄悄威胁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健康。很多患者试图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等方式摆脱药物治疗,但这种选择真的可行吗?今天,让我们用科学和真实病例来揭开这个问题的真相。

糖尿病不吃药,能不能好?真实病例揭示答案一个普通家庭中的警示故事

2021年,四川广安市一位56岁的王先生因长期疲乏无力、口渴多饮来到当地医院就诊。王先生是一位普通的个体户,平时生活习惯不算太差,但他有一个坚持了十多年的“偏方”——坚信糖尿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自愈,因此从未服用任何降糖药物。

据家属回忆,王先生在五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觉得长期吃药是一种“依赖”,对身体“伤害更大”。于是,他开始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只吃七分饱,并尝试跑步、打太极等运动方式。

尽管他自我感觉良好,体重也下降了10公斤,但病情却在暗中恶化。当王先生因突然头晕、恶心、意识模糊被送往医院时,医生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种高血糖引发的严重并发症,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经详细检查发现,王先生的空腹血糖高达1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到了10.2%,这表明他的血糖控制长期处于失控状态,而这正是放弃药物治疗的后果。

最终,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王先生的病情才得以稳定,但医生明确告知:他的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无法再通过单纯的生活干预来控制血糖,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这起病例发人深省:糖尿病患者不吃药是否能自愈?答案是否定的。

医学揭秘:糖尿病为何不能单靠生活方式“自愈”?糖尿病的本质:胰岛功能不可逆损伤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是人体代谢葡萄糖的重要“钥匙”,没有它,血糖就像失控的洪水,无法被细胞利用,只能积聚在血液中,进而损害全身器官。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糖控制。随着病程延长,胰岛细胞的损伤不可逆转,单靠饮食和运动已无法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2型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中提到:“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胰岛功能会随时间逐步衰退,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有限,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

生活干预≠治愈,药物治疗是核心

为了帮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

可以看到,单一的饮食或运动干预远不能满足糖尿病管理的需求。药物治疗作为核心手段,能有效延缓胰岛功能衰退,降低并发症风险。

科学研究:数据背后的真相

为了进一步佐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参考《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期刊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研究对全球超过10万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长达8年的随访,结果发现:未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是接受规范治疗患者的2.5倍,死亡风险增加了1.9倍。

此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编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尤其是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的患者,单靠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达标,必须结合药物治疗。

中医文化的启示:标本兼治,平衡为本

中国传统医学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认为其病机与“阴虚内热”有关。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标本兼治”,既需通过饮食调理、运动平衡气血,又需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黄帝内经》中有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提醒我们在糖尿病饮食管理中,应注重营养均衡,而非一味忌口。

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例如,某些中药如黄芪、丹参等在辅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具有潜力,但这些方法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尝试。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科学管理病情?

对于糖尿病患者,科学管理病情是关键。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定期监测血糖:通过血糖仪或医院检查,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坚持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按量服药,切勿随意停药。

合理饮食:少吃高糖、高油食物,多摄入蔬菜、粗粮和优质蛋白。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

学习糖尿病知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或参加患者教育活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警惕并发症:如出现视力模糊、手足麻木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结语:科学治疗,远离误区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单靠饮食和运动干预不仅无法“自愈”,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与其盲目相信偏方,不如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案,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健康无小事,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参考文献:

《2型糖尿病的长期管理》——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期刊,2020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