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上吐下泄(糖尿病患者上吐下泻是怎么回事)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老年人更易感,防疫要做好这些小事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毒株不断出现变异,从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到德尔塔(Delta),再到最近的拉姆达(Lamda),来势汹汹。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免疫力、抵抗力都在逐步地降低,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

病毒来袭时他们该怎样防护?哪些防疫的小细节是他们最容易忽视的?特殊时期,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朋友又该怎么办?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为主体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近日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接种疫苗

新冠疫苗是目前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疫苗接种可以有效的降低新冠肺炎的发病率和重症率,降低死亡风险。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中,推荐对于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可接种。

对于老年人群而言,若平素身体健康,无明确疫苗过敏史,无急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或合并慢性疾病、但慢性疾病处于稳定期的老年人,均建议按规定接种疫苗。

老年人更应加强居家防护

要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谨记科学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不扎堆、少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口罩佩戴使用要规范。不仅仅是罩口,而是一定要罩住口鼻;一次性口罩不可多次使用,尤其不建议采用酒精、蒸煮等方式对口罩消毒;普通棉布口罩没有防护效果,推荐优先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其次选择医用护理口罩。不建议老年人日常使用N95或KN95等防护口罩,因为其密闭性太强,呼吸阻力较大,长期佩戴后可能出现缺氧而导致的胸闷、气短、憋喘等呼吸困难症状。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更要谨慎。

老年人呼吸道比较脆弱敏感,应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产品。勤用流水洗手,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由于老年人皮脂腺功能退化,皮肤容易干燥,勤洗手可能会加重皮肤皴裂,可配合涂抹护手霜。

要做好日常身体监测和管理。相当多的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要遵医嘱,按时、规范服药,勤量血压体温,注意保暖,病情有变化及时就医。

保持社会接触,适度关注疫情。与身边的子女保持沟通;通过电话、微信等与亲戚、朋友聊天,降低心理应激;关注官方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自觉控制疫情信息摄入量。

子女及其他家人的陪伴、理解、支持对于老年人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也非常关键。要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常常提醒并帮助老年人进行科学防护,理性辨别信息。多观察,及时识别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及身心健康问题,互通信息和状态,相互理解和支持。

提高免疫力,健康“宅家”

膳食均衡: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食欲食量会有所下降,如果膳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肉类饮食摄入不足,过度消瘦,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也会下降,各种疾病很容易找上门。对于老年人而言,要膳食均衡,有三“不贪”:

一不贪“简”:每天的膳食要多样,应有谷薯、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做到餐餐有蔬菜和肉类,天天吃水果,保证食品的新鲜、安全、卫生。

二不贪“剩”:剩菜放置过久,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明显增高,引起人体中毒,因此要现做现吃,适量备餐。

三不贪“油”:鱼、禽、蛋、瘦肉要适量吃,不能不吃;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清淡饮食、足量饮水。

科学锻炼:

疫情期间进行室外锻炼,一定要遵循当地的疫情管理措施,切记不要违反禁令,擅自外出锻炼。锻炼时,要注意运动的环境、强度和方式。

环境:运动时,主动与他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避开人多的时候。避免进行群体性的体育项目,如广场舞等。

强度:老年人适合低强度运动,时间也不可过长,循序渐进,微微出汗即可。

方式: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力、自我生活能力和疾病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除了常见的快走、慢跑等运动外,也推荐试试太极拳和八段锦。

在锻炼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忌空腹。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切忌空腹运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外出运动前应喝些热饮料,如牛奶、蛋汤等,以补充水分、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

二锻炼前要预热。老年人肌肉相对来说比较松弛,关节韧带僵硬,四肢功能不协调,建议在锻炼前应轻柔地活动躯体、扭动腰肢、活动关节,先做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再开始运动,以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事故。

三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户外运动要随身携带相关药物,以及糖果或饼干,防止低血糖,运动前后监测血压、血糖变化。

四不建议老年人清早起床后就马上至户外锻炼。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会升高的更明显。加之,一夜没有喝水,而且呼出不少水分,清晨血液黏稠度高。对于有动脉粥样斑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此时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肌梗死、脑中风甚至猝死。因此,建议老年人晨练时间适当推迟一些,以免诱发心脏血管疾病。

在疫情防控时期如果不宜户外运动,可以在室内运动起来,每日累计运动40~60 分钟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整理放松)为宜。运动过程中最好佩戴运动手环对心率和血压做监护,确保运动的安全性。

充足睡眠:

充足良好的睡眠与休息,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增强免疫力。

一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至8小时睡眠,一般不应低于6小时。

二是规律作息。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按时睡、按时起。23点至次日凌晨3点时是进入深睡眠的最好时间段。切忌熬夜,熬夜后要及时补充睡眠。

三是健康的睡前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吃得过饱、摄入浓茶、咖啡等。

四是要注意预防“空调病”,空调每运行2~3小时,开窗通风20~30分钟,室温保持在25~26度,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8度,避免冷风直吹身体,注意关节处的保暖。

疫情常态化,哪些老年性疾病不能耽误必须及时就医?

疫情期间,广大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到医院就诊,在心理上比较抵触,不时出现老年患者有病不看,自己硬撑的现象,从而延误了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一般而言,老年患者出现了急性外伤、骨折、泌尿系结石、急腹症等外科疾病时,往往会及时就诊。但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由于久病成“良医”,对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早期或发作先兆,不够敏感,易于忽视,贻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具体而言:

一是心脑血管疾病,此类疾病的老年患者众多,在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外界刺激、情绪波动等情况下,甚至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相关不典型症状,比如头昏、乏力、胸闷、心慌、血压波动等,应及时就诊,排除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二是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不能因为害怕疫情,自行处理。应积极至医院就诊,通过专业判断,是单纯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或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普通肺炎等),还是新冠病毒感染。

三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老年人不慎进食不洁食物,导致急性胃肠炎,一旦出现上吐下泻,容易并发水盐电解质紊乱,出现脱水或休克,进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应及早就诊,控制感染、纠正脱水,避免并发症。

四是代谢系统疾病,很多老年人有II型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在高血糖的状态下,一旦合并感染等,可以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危及生命。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现血糖异常,也不能因为没有多少自我感觉不好而视而不见,应当及时就诊,调整血糖。

五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老年人出现消瘦、纳差、乏力、水肿等,也应高度重视,不能简单的归于老年性的生理改变,应早期积极就诊,排除肿瘤性疾病等。

总之,对于合并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在家中,应日常监测血压、心率、血糖等简易指标,坚持用药,定期门诊随访复查,不能因疫情不就诊。一旦出现某些疾病征兆,不能忽视,应及时就诊,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糜涛 谢雪娇 齐剑东)

来源: 中工网

上吐下泻入院 一查红斑狼疮

41岁的翁女士上吐下泻,第二天一早去卫生院就诊,但没能缓解。第三天,她住进南京市第二医院消化科。医生一查,这可不是简单的“急性胃肠炎”,竟然是“不死的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据了解,翁女士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多年,“肾功能不全”2个月。今年5月底,因贪嘴吃了几口牛肉、凉菜,她就上吐下泻。腹痛、腹泻、呕吐,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因症状与普通胃肠炎一样,医生给予了常规护胃、抗感染等治疗,但翁女士症状依然不缓解。进一步胸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肠壁增厚水肿,胸腔积液、腹盆腔积液;自身免疫检查结果存在异常。消化科医生立即请来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钟艳丹会诊,钟主任仔细查体、查阅病历资料,种种迹象都把结果指向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腹痛、腹泻的原因考虑是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侵犯任何一个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其中30%-5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合并胃肠道症状。狼疮肠系膜血管炎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少见且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可隐匿发病,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钟主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的危重程度,“如不及时处理,严重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发展为肠坏死、肠穿孔等急腹症,随时可能要命。”翁女士转入风湿免疫科,在排除相关禁忌症的前提下及时给予对症治疗,翁女士的腹痛、腹胀、腹泻症状明显改善,20天后翁女士好转出院。

钟主任说,翁女士是一个不典型的狼疮患者,既往没有狼疮的病史,临床确实难以立即明确病因。钟主任提醒,临床碰到表现为腹痛和无法解释的肠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需要注意是否伴有关节痛、皮疹、血常规改变、蛋白尿、补体水平等其他脏器受累,最好行腹部增强CT检查,防治漏诊和误诊。通讯员 郭银燕 魏林玲

喝瓶饮料上吐下泻 8岁男孩被确诊为糖尿病

本网讯 昨天上午,刚刚从长春市儿童医院办理了出院手续的王小龙(化名)终于回到家了,王小龙一会儿依偎在爷爷身边,一会儿趴在阳台上向窗外看,奶奶嗔怪道,“稳当点吧,看一会儿迷糊。”王大娘担心小龙的血糖,看着这个可能一辈子要打胰岛素的孩子,王大娘抹着眼泪说,“希望有人能帮帮我们,还有找到我的儿子。”

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今年8岁的王小龙,爸爸妈妈长什么样子他根本不知道。从出生的第12天,母亲就离开了这个家,从那时候起王小龙一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王大娘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和心脏病,上楼梯都要用力扶住扶手,身体前倾,躬身将近90度。而王大爷因为脑梗死,早就瘫痪在床。一家三口虽然日子清苦,但是小孙子承欢膝下,也为老两口的生活添了不少乐趣和希望。

喝瓶饮料后上吐下泻

今年5月,喝了一瓶饮料之后不久,王小龙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王大娘急得请邻居帮忙把小龙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家里条件有限,我很少给他买饮料喝,没想到一瓶饮料诱发了这个病。”

得知小龙患上糖尿病,全校师生为小龙组织了捐款,王大娘家先后收到6万余元的捐款,但是三个多月的治疗,这些捐款已经所剩无几。昨日上午,王大娘给小龙办理了出院手续,可一想到出院后小龙日常治疗和饮食,王大娘又开始犯愁了。王大娘说,“胰岛素一个月要花400元,他只能吃瘦肉,每天需要3个鸡蛋,我真不知道拿什么给孩子补充营养。”一边是孩子消瘦的需要补充营养亟待恢复的身体,一边是家徒四壁,仅靠低保的生活来源。

老人盼孩子父亲回来

由于三个多月的治疗,王小龙已经很久没有到学校去上课了,虽然老师和同学经常到医院和家里看望他,但是没有了课堂的氛围,王小龙落下了不少课程。当听到奶奶说如果血糖稳定,想让他一周以后回到学校上课,王小龙皱起了眉毛说道,“我不想上学。”王大娘说,“孙子现在可能心里有些抵触,希望有心理医生能给疏导一下,身体恢复差不多,还得回到学校学习啊。我儿子不知道身在何方,希望能够找到他,孙子这么小,无论如何都得治啊。”(记者 冯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