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分糖尿病(糖尿病5.1算正常吗)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看过来,持医保卡每年每病最高可报销药费500元
高血压、糖尿病是需要长期服药的常见慢性病,国家对这“两病”患者的关爱正在继续加大。为进一步减轻高血压、糖尿病(以下简称“两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近日重庆市医疗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健康委、药监局出台了《完善城乡居民“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通知》。今后持城乡居民医保卡的“两病”患者到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每人每病年最高可报销药费500元。
《通知》只针对城乡居民医保患者
此次发出的《通知》只针对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两病”患者,这个政策是一个对特定人群、特定的支付项目的保障政策,这里不包括职工医保人群。
市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解释,由于城乡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相比,保障能力尤其是门诊保障能力相对薄弱。而职工医保采取的是门诊特病结合个人账户模式,未纳入特病的“两病”门诊用药基本可以通过个人账户解决,是有制度安排的。因此职工医保仍然执行现有政策。
“两病”有具体所指非特病
在此之前,重庆市城乡居民医保在做住院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多发病、常见病的普通门诊统筹,针对部分门诊费用较高的特殊疾病、慢性疾病的门诊特殊疾病保障,减轻了患者的门诊负担。
本次《通知》中的“两病”是指不符合重庆居民医保特殊疾病标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具体而言就是指需用药物治疗的一级高血压低危组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而以往这种情况患者的门诊药费都是完全自付。
由于我市已经将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尿病全部纳入重庆市居民医保门诊特殊疾病的保障范围,因此糖尿病享受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特殊疾病政策。
药品费用6成可报销 年最高限额500元
记者了解到,根据《通知》的规定,“两病”患者在二级及以下定点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发生的符合用药范围,可直接控制血压的药品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门诊医药费不设报销起付线,实行按比例、限额的办法。“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60%,年报销限额为500元/年、病种、人。
市民要如何享受到这种待遇呢?记者获悉,“两病”患者门诊用药保障实行定标准、定机构、定保障范围管理,申报程序、诊断管理等按现行的门诊特殊疾病经办规程执行。
患者在了解自己的病情后,需首先到各区县医保局指定的医院进行诊断;由专科医师确诊后,选择一家二级医院及一家一级医院,录入信息系统;录入系统后,患者在指定的医院,由医生开具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后,就可凭社会保障卡结算,并支付自己负担的部分。
报销范围仅限直接降压药
市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报销范围仅限于直接降血压的药物,非治疗性药物不能报销,比如降血脂等西药或中草药。心脏超声等检验、检查也不在报销范围内。同时,对于已纳入门诊特病保障范围的“两病”患者,则继续按现有政策执行。如果“两病”患者的病情加重了,则可以按照我市门诊特病政策进行申报,经鉴定符合相关标准后纳入门诊特病的保障范围。
3大配套措施确保顺利运行
市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证《通知》的顺利实施,该局制定了完善支付标准,合理确定支付政策;保障药品供应和使用;规范管理服务等三大配套设施,确保这一利民政策顺利执行。
具体来说,对“两病”用药,重庆会按通用名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并动态调整,并采用以量换价、招采合一的方式,积极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同时,为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医疗机构要优先使用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完善“两病”门诊用药长期处方制度,避免重复开药。
记者获悉,我市还将把“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服务纳入协议管理,通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责任,加强‘两病患者’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群众防治疾病健康。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陈瑜
易被误诊的1.5型糖尿病,湘雅二医院医生研发出诊断金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沙市春季马路万米长跑的队伍中,一个年轻小伙跑出不到500米,鞋子被踩掉一只,回头是向前奔跑的汹涌人群,低头是光着的一只脚,放弃还是继续?他听从内心的声音“光脚也不能退缩”,继续向前奔跑……
如今,故事中的小伙已双鬓花白,但刻在骨子里的不放弃,没有因为岁月的磨砺而消失,在医学科研的长跑中,他执着了37年。
当年光脚跑步的年轻人,如今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他带领团队将善于藏匿的1.5型糖尿病抽丝剥茧,围绕糖尿病精准诊疗,建立了糖尿病免疫诊断新方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智广教授(左3)建立了糖尿病免疫诊断新方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受访人 供图
研发档案
大众对于糖尿病并不陌生,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人,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起病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的是1型糖尿病,成年期发生的糖尿病属于2型糖尿病。
其实,糖尿病的分型没有这么简单。隐藏在庞大人群中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常被误诊为2型,由于无法精准用药和降糖,导致患者治疗错误而加重病情。
面对医学界的难题,周智广教授团队探索糖尿病病因分型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率,解决了我国长期缺乏标准方法及中心化检测的难题,制定了糖尿病防治“中国标准”,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的重要依据。
现场探访
中国证据:建立“活”的生物样本库
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装着1毫升液体的样本小管,放入孵化器内。随着快速旋转,透明小管内的样本经历着反应、扩增……走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员正在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从动物(小鼠)体内提取基因,经过提纯、扩增、回收,最后转入培养细胞里,以检测基因在细胞里发挥的功能以及胰岛素的分泌、表达,检测成果将应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这里,除了正在忙碌的技术员和实验器械运作的嗡嗡声,一字排开的50台-70℃大体积冰箱正默默工作。它们挂着锁扣,保持低温,储存着血液、体液、细胞、组织及生物大分子等样本,有数十万份。
“这是一个‘活’的生物样本库。”糖尿病细胞治疗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波教授说,生物样本库能够“灵活”调用每个血清样本。冰箱里的血清样本和电脑里的虚拟编码一一对应,如果要开启一项重大临床研究,输入年龄、性别等关键信息,电脑系统会自动遴选出符合标准的样本编码,根据编码对应寻找存放在低温冰箱里的血清样本。
目前,生物样本库存有自身免疫糖尿病珍贵样本10万余份。“这类样本比较少见、不易采集,部分是新发病例的血清样本。”俞海波说,这种病例的样本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有助于填补研究领域的数据不足。
一些研究对样本要求高,反复融冻可能会使样本中的某些指标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地保存、利用,1毫升的血清往往被分成5至6管,每管约200微升。
诊断、科研都离不开样本,但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困难重重。最初的生物样本收集和全国流调如同“光着脚”跑步一样艰难。20多年前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每份生物样本都需要团队成员坐火车前往采集,进行信息抄写和样本取回。
每一次奔波、每一笔书写、每一回校对……周智广教授与团队人员讨论采集细节,大到信息采集入库,小到试管购买,每次成功采集后都要检查各项数据是否准确。30多年来,从一份份的手抄样本信息到建立信息化的生物样本库,团队没有停止脚步,最终形成了自身免疫糖尿病的“中国证据”。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左一)带领团队攻克糖尿病精准诊疗难题。
科研解密
中国标准:“为糖尿病画像”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有人提出“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说法,当时国内无人研究。年轻的周智广萌生了要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中存在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想法。
“这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等没有列入目录,研究风险大,很难进行下去。”面对未知的道路,一些专家善意“劝退”周智广,但他坚持:“临床上有一部分这样的病人治疗效果差,就值得研究。”
1993年起,周智广带领团队将研究重点放在糖尿病与免疫的病因关联上,针对自身免疫糖尿病进展快、并发症重、预后差、诊断难的国内外状况,着手建立免疫实验检测方法。
周智广印证了最初的预测,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还有一种1.5型糖尿病类型,它就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这类糖尿病有着发病隐藏、迟发等特点,经常被误诊。诊断关键在于建立免疫实验检测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胰岛自身抗体。
通过查阅文献,周智广看到一种特殊分子——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周智广想,自身免疫糖尿病在中国没有研究基础,那就测一测这种抗体吧,既能探索病因,又开发了中国人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方法。
“谷氨酸脱羧酶是实验的曙光。”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干教授介绍,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存在于近七成的1.5型糖尿病患者血液里。要实现病因精准分型,第一步要获得谷氨酸脱羧酶做实验,可当时5毫克的谷氨酸脱羧酶就要十几万元。
团队发现猪脑中含有这种酶,但猪死亡之后在冷藏的环境中,这种酶才能保持4个小时活性。那一年,为了获得新鲜猪脑髓做实验,团队成员在飘雪的冬天,每当农家凌晨杀猪时,他们就守在门口等待。
终于,团队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酶活性抗体检测方法,实现了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的重大突破。
随后,团队又在国内率先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放射配体法,使抗体检测敏感性由不足50%提高到82%,成为当前糖尿病抗体检测的金标准,解决了我国长期缺乏标准方法及中心化检测的难题。
周智广教授在实验室。
目前,作为全国检测中心,该院每年接受全国送检标本2万余人次。通过筛查,在新发2型糖尿病中,1.5型糖尿病患病率为8.6%。据推算,我国逾1200万1.5型糖尿病患者将得到精确诊断。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糖尿病诊断分型,将1.5型糖尿病定义为混合型糖尿病的一种类型。202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也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纳入1型糖尿病的亚型。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周智广受邀参加了全球首个《国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治疗共识》的制定,实现了中国标准造福世界。
同时,团队针对1型糖尿病的探索也稳步进行。“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被严重低估,且发病率逐年升高,预计到2040年,发病率将增加一倍。”周智广说,1型糖尿病和1.5型糖尿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身免疫疾病,但前者的胰岛β细胞被“误杀”速度更快,常常起病急、预后差,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
团队自主研发脐血调节性T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储存、功能鉴定等技术,获得系列发明专利;在全球首次开展临床试验治疗1型糖尿病,可使胰岛功能衰退平均延缓26%;创新采用脐血干细胞“教育”自体免疫细胞,已治疗来自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患儿44例,开创了细胞免疫治疗新途径。
受益者说
中国方案:让“糖孩子”告别“药罐子”
6年前,13岁的乐乐(化名)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者严重脱水、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处理不当将会危及生命。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他被初步诊断为1型糖尿病。
贴上糖尿病的标签后,乐乐每天限制饮食,24小时内要进行4次胰岛素注射,多次扎手指监测血糖……即便这样,乐乐的血糖依然居高不下,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也伴随她左右: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什么原因让孩子的糖尿病不受控制?医生开始了抽丝剥茧的“追凶”之路。
接诊的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的何斌斌医师发现,乐乐的母亲患有糖尿病,之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乐乐的姐姐也查出血糖异常。
一家三口都有糖尿病,要找到关键原因,首先要找到准确的病因分型才能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经过基因检测,乐乐妈妈、姐姐、乐乐和弟弟4人均为KCNJ11基因突变患者,患的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单基因突变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MODY13,极易被误诊、误治。
“近10年来,周智广教授团队实现了糖尿病分型诊断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率。”作为周智广的学生,何斌斌看到了无数因为精准分型治疗而受益的家庭。
困扰乐乐的病因终于找到,医生为一家三口调整了用药,他们终于摆脱了每天的胰岛素注射,而改用口服药代替。6年来,乐乐血糖控制理想,减少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同时大大减轻了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实习生 张璐
来源:三湘名医在线
得了糖尿病,别再问我吃多少了,你直接用手量
最近很多糖友在后台问,作为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怎么吃,吃多少量?
为了让每日三餐的烹饪定量更具有可操作性,轻松搞定“吃多少”的问题,不必为“吃”犯愁,只需伸出您的手,手即是“量具”。这样方便了“糖友”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化膳食管理。下面伊好逆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称量食物的手测量法。
1主食:一餐1拳头
大多数糖友每天吃主食200~300克,如果取中间值250 克的话,均匀地分给三餐,每一餐要吃75~100克。这些主食(米或面),做熟后大约是成人1个拳头大小。所以,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一餐吃1个拳头大小的主食。
2牛奶:一天1~2袋
建议每天牛奶的摄入量为250~500克。250克牛奶刚好是超市袋装奶1袋的量。
3肉类:一天2~3个“鸡蛋”
糖友一般每天肉类(生肉)的摄入量为100~150克。50克生肉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大小,一天肉的摄入量相当于2~3个鸡蛋大小。
4鸡蛋:一天1个
每天鸡蛋的建议量为50克。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大约50克。
5蔬菜:一天2大捧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蔬菜的摄入量为300~500克。“糖友也不例外,建议每天摄入500克蔬菜。当然此处所说的蔬菜是指低碳水化合物的绿叶蔬菜,如白菜、菠菜、卷心菜等;像土豆、山药、红薯、莲藕等根茎类蔬菜由于淀粉含量较高,应该归入主食类中。
切碎的青菜,两手1捧的量大约有250克。午晚两餐,每餐各1捧,就可以达到全天蔬菜的建议量。
6水果:一天1个拳头
建议,如果血糖控制相对稳定,每天可以摄入水果150~200克;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则暂停水果的摄取。
200克水果相当于一个成人拳头大小,这与主食类似。
7烹调油:一天2汤匙
每天建议烹调油的量为25~30克,我们平时吃饭用的小汤匙,1汤匙约为10克油,全天烹调油25~30克,就相当于2.5~3汤匙。
虽然用手测量比不上称重法精确,但是它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我们糖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