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消化(糖尿病不消化胃胀吃什么药好)

明心药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为何总是“吃不饱”?药师来揭秘!

作为一名药师,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总是觉得饿?”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今天,我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大家一探究竟。

1. 血糖“过山车”:饥饿感的源头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我们吃完饭后,血糖会升高,胰岛素随之分泌,帮助血糖进入细胞,转化为能量。但糖尿病患者要么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

结果呢?血糖虽然高,但细胞却“饿”得慌。身体误以为能量不足,于是发出“饥饿信号”,让你总觉得吃不饱。

2. 胰岛素“失灵”:能量供应中断

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负责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糖进入。糖尿病患者的问题在于,这把“钥匙”要么不够用,要么不好用。血糖进不了细胞,身体就会觉得能量不足,于是不断催促你吃东西。

更糟糕的是,高血糖还会通过尿液排出,导致身体进一步丢失能量。这种“能量浪费”让患者更容易感到饥饿。

3. 饮食控制:饥饿感的“双刃剑”

为了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这种饮食限制虽然必要,但也可能加剧饥饿感。毕竟,吃得少了,身体自然会觉得“不够饱”。

4. 如何缓解饥饿感?药师支招!

虽然糖尿病患者容易感到饥饿,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

- 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蔬菜等,这些食物消化慢,能稳定血糖,减少饥饿感。

- 少量多餐:将一日三餐改为五到六餐,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 增加膳食纤维: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同时帮助控制血糖。

- 适量运动:运动能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血糖更好地进入细胞。

5. 总结:饥饿感≠真的饿

糖尿病患者经常感到饥饿,并不是因为真的“饿”,而是身体能量供应出了问题。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缓解这种饥饿感,让生活更加舒适。

超七成糖友有消化问题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血糖水平,还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尤其是消化系统。糖尿病患者中,高达75%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周围和自主神经损伤有关,导致胃肠收缩的振幅、频率和类型发生改变。当糖友出现如下症状时需考虑完善相关检查。

01 食管运动失调与吞咽困难

糖尿病患者中,食管运动失调较为常见,表现为食道呈低张状态,原发性蠕动减弱或消失,排空延迟,收缩力减退。虽然早期可能无临床症状,但严重时可出现吞咽困难、锁骨后不适感和胃灼热(烧心)。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建议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和食管钡餐造影,以评估食管动力功能。

02 胃轻瘫与消化不良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胃动力低下、胃扩张及胃蠕动减弱。多数患者可能无症状,但少数病人会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甚至恶心呕吐。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胃排空障碍,需进行胃排空试验(如核素胃排空试验)以明确诊断。

03 胆囊收缩减弱与胆石症

糖尿病患者中,胆囊收缩减弱较为常见,有时可见胆囊扩大,尤其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减弱。由于胆汁释放不畅,糖尿病患者罹患胆石症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2~3倍。因此,当出现上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腹部B超或胆囊造影,以评估胆囊功能和是否存在胆石症。

04 便秘与腹泻

糖尿病患者的便秘与腹泻常交替出现,与代谢紊乱、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关。便秘的发生与糖尿病的发病基本同步,且血糖越高便秘越严重。而腹泻则多表现为水样泻或脂肪泻,无脓无血,大便细菌培养往往阴性。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除了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外,还需考虑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05 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是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种表现,可能与糖尿病性腹泻有关,但也可独立存在。大便失禁的患者需进行直肠感觉障碍评估和肛门内括约肌功能检测,以明确病因。

此外,当糖友出现持续且进行性加重的腹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体重显著变化、黄疸及肝功能持续异常、腹部及淋巴结肿块等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

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选用降糖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以避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

06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糖友

糖尿病与消化性溃疡是两种常见且可能相互影响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往往伴随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这些变化可能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除了典型的上腹痛、反酸、腹胀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外,还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胃溃疡多见,二是无症状溃疡较多。那么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首先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优先考虑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阿卡波糖、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DPP-4抑制剂及GLP-1都是适宜的选择。但在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禁食水全肠外营养时需密切监测血糖,胰岛素是更为适宜的选择。

07 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友

近年来研究表明,糖友在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友而言,合理的降糖药物选择不仅关乎血糖的控制,更直接影响到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早期肿瘤患者,若患者体重超标但体能状态良好,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搭配阿卡波糖等口服降糖药物。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但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建议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有助于患者体能状态恢复和肿瘤治疗。抗肿瘤治疗期间,如血糖波动明显,可采用短效胰岛素补充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于晚期肿瘤合并心衰的糖尿病患者,首选SGLT-2抑制剂治疗,如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衰症状;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

08 合并肝胆疾病的糖友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或胆道系统疾病,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等。这些肝胆疾病不仅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还可能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因此,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胆道通畅情况及药物的肝毒性。其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不经肝脏代谢,直接作用于外周组织,对肝功能影响较小。此外,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高血糖对肝细胞的损害,可作为合并肝损伤的糖友的首选降糖治疗。对于合并严重肝胆疾病的糖友,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和格列奈类降糖药。

总之,合并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面临诸多挑战。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因其对消化系统影响较小且降糖效果显著而成为首选。然而,具体选择哪种降糖药物,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可以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并减轻对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 李可敏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杜时雨

编辑 || 颜红波

糖尿病人最怕便秘,怎么办?老中医教你2招,润肠通便,少走弯路

糖尿病人一到了冬天,肠道功能普遍会变差,所以冬季也是便秘的高发季。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首先,和冬天的气候干燥寒冷有关,其次,还跟冬天的机体代谢能力差,肠道蠕动慢有关。而且因为冬天啊,天气寒冷,所以糖尿病人的活动量也会变小,这也会影响到肠道蠕动,以及消化能力。除此之外,很多糖友一到了冬天,也不是很爱喝水,以上这些原因呢,都会诱发和加重便秘的现象。

糖尿病人一旦便秘了,这也是机体代谢能力变差的表现,垃圾毒素堆积在肠道,排泄不出去,那么随之而来,血糖当然会升高。患者想要改善便秘的现象啊,首先呢,可以多喝水补充津液,但光喝水还不行,因为便秘的糖尿病人,普遍机体阴虚燥热、脾胃积热,热邪灼烧了津液,耗损了肠道津液,肠道的水分被耗干了,那么顽固性便秘还是会继续存在。所以这个时候呢,糖尿病人一定要重视清热祛火,养阴生津,从而通肠润便。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到一个通便的方子,这个方子呢,就是麻仁丸。这个方子,也是我在治疗上的常用方。

之前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就是顽固性便秘一年半,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行,血糖也高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来到我这里就诊。患者就诊的时候,肚子胀疼,又鼓又硬,而且口干口臭,平常吃饭也没什么胃口了,这位患者就是典型的燥屎憋在肠道,排不出去。那么针对他的治疗,当时就用到了麻仁丸这个方子。

首先,在清热祛火这方面啊,方子里用到了大黄,再加入枳实和厚朴,组成了小承气汤,下气破结,帮助通便。接下来呢,还用到了杏仁和火麻仁这两味药材,负责润肠通便,之后啊,还用到了白芍,滋阴养血。整个方子用到了6味药材,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从而改善糖尿病人顽固便秘的问题。当然了,针对他的治疗,远不止用到这几味药材,考虑到患者食欲不振,所以我还用到了白术啊、茯苓啊,这种健脾益气的药材,还用到了石斛,养胃阴、清胃热等等。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正常饮食,多喝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啊,便秘逐渐缓解了,血糖呢,也逐渐平稳下来了。

当然,患者用药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胡乱用药,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