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有糖尿病老是头疼(糖尿病老是头晕恶心是咋回事)

极目新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眼痛伴头痛,难以入眠,原来是患这个病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严睿 刘笑

“糖友”李女士(化姓)近半年不仅右眼完全失明,还伴有明显的眼痛伴同侧头痛,痛苦不已。近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她被确诊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及时对症治疗,李女士眼睛胀痛、头疼欲裂的症状消失,终于能睡个好觉。

51岁的李女士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双眼视力下降1年多,近半年来右眼完全失明,并伴有明显的眼痛伴同侧头痛,经多种药物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剧烈的疼痛感让她苦不堪言,难以入眠,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近日,家人把她送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眼科就诊。

眼科主任肖泽锋接诊后,经过详细检查发现,李女士的右眼已无光感,眼压高达68毫米汞柱(正常值为10到21毫米汞柱),虹膜表面可见粗大新生血管。根据患者的病史,肖主任诊断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立即安排李女士住院治疗。

肖泽锋主任为李女士检查(通讯员 刘笑摄)

由于李女士的右眼已失去光感,治疗目的主要在于缓解右眼疼痛。传统的睫状体光凝术虽有效,但创伤大、恢复慢,且患者身体可能不耐受。因此,肖泽锋及其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决定采用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该技术通过微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作用于睫状体,实现降低眼压的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手术仅用时5分钟便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李女士的右眼眼压显著下降至35毫米汞柱,右眼疼痛感明显减轻。手术当晚,李女士睡了一个好觉,折磨她多年的眼睛胀痛、头疼欲裂的感觉消失了。

随着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普遍化,糖尿病患者面临的眼部并发症风险也日益增加。40岁以上人群,眼睛功能逐渐衰退,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肖泽锋提醒,糖尿病患者应规范服用慢性病药物,积极控制好各项指标,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包括验光、眼底照相、裂隙灯等在内的眼部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眼部疾病。此外,户外活动时最好佩戴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的伤害,日常也要减少看屏幕的时间等,以减轻眼睛的负担。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糖尿病患者眼痛伴头痛,难以入眠,原来是患这个病

“糖友”李女士(化姓)近半年不仅右眼完全失明,还伴有明显的眼痛伴同侧头痛,痛苦不已。近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她被确诊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及时对症治疗,李女士眼睛胀痛、头疼欲裂的症状消失,终于能睡个好觉。

51岁的李女士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双眼视力下降1年多,近半年来右眼完全失明,并伴有明显的眼痛伴同侧头痛,经多种药物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剧烈的疼痛感让她苦不堪言,难以入眠,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近日,家人把她送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眼科就诊。

眼科主任肖泽锋接诊后,经过详细检查发现,李女士的右眼已无光感,眼压高达68毫米汞柱(正常值为10到21毫米汞柱),虹膜表面可见粗大新生血管。根据患者的病史,肖主任诊断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立即安排李女士住院治疗。

肖泽锋主任为李女士检查(通讯员 刘笑摄)

由于李女士的右眼已失去光感,治疗目的主要在于缓解右眼疼痛。传统的睫状体光凝术虽有效,但创伤大、恢复慢,且患者身体可能不耐受。因此,肖泽锋及其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决定采用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该技术通过微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作用于睫状体,实现降低眼压的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手术仅用时5分钟便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李女士的右眼眼压显著下降至35毫米汞柱,右眼疼痛感明显减轻。手术当晚,李女士睡了一个好觉,折磨她多年的眼睛胀痛、头疼欲裂的感觉消失了。

随着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普遍化,糖尿病患者面临的眼部并发症风险也日益增加。40岁以上人群,眼睛功能逐渐衰退,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肖泽锋提醒,糖尿病患者应规范服用慢性病药物,积极控制好各项指标,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包括验光、眼底照相、裂隙灯等在内的眼部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眼部疾病。此外,户外活动时最好佩戴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的伤害,日常也要减少看屏幕的时间等,以减轻眼睛的负担。

(来源:极目新闻)

糖尿病患者不怕疼痛和麻木,最怕什么?30年“糖人”分享控糖经

让糖尿病患者头疼的事,可能并不是天天打胰岛素、吃药,也不是身上的疼痛和麻木,而是对截肢的恐惧。

一旦出现糖尿病足,再想让它恢复正常就很难了,但其实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发展到那一步,很多时候就能避免和预防。如果平时能注意细节,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脚底长了一个鸡眼,杨先生自己修剪后无比后悔

五十多岁的杨先生感觉脚底有些异常,仔细一看原来是长鸡眼了,他觉得鸡眼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己把上面的老皮修一修就行了,结果不小心太用劲了,把脚底板割了一个口子,他没有觉得太疼,随便贴了个创可贴就没管他了。

没想到一觉醒来杨先生发现脚底的伤口发炎了,于是杨先生就到小诊所去贴了药膏,还吃了消炎药。几天过去伤口还是没好而且还流脓了,杨先生感觉不太对劲,感觉到三甲医院检查,仅过去九天时间,杨先生的骨头就已经坏死感染,为了避免情况更糟糕,只能截肢保命。

穿了一段时间“小鞋”,他的脚趾保不住了

天气渐冷,乔先生的老婆趁着活动给他买了一双棉鞋,虽然是按照平时的码数买的,但是试穿觉得有点小,想着退货比较麻烦,而且里面还有厚厚的绒毛,说不定穿一穿就松了。就这样穿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有根脚趾明显发青,就像被冻的。

但是乔先生用手摸了摸,什么感觉都没有,他决定还是到医院问问医生。检查后医生告诉它情况很严重,这不是被冻的,而是坏死了。

上面两个案例的主人公都是糖尿病患者,问题都出现在脚上,在我们看来很小的问题,为何最后却引发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糖友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已经不那么灵光了,所以对疼痛不敏感,情况严重了都不知道,而且血糖很高,会受细菌的青睐,所以炎症和感染一旦发生了会迅速扩大,甚至影响到里面的骨骼,这个时候截肢是保命的手段。

出现糖尿病足一定会被截肢吗?

截肢是因为情况很严重了,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患者的情况不严重,创面有希望愈合,或者患者的血糖能够恢复正常,是不会被截肢的。

而且现在也有方法让下肢保持血流,避免组织坏死,所以,患者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脚,不要等伤口变得很大了才想到治疗。

有人出现糖尿病足不知道,有人把血糖控制得很好,30年没有出现并发症,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每天的主食中都会加入粗粮,爱吃蔬菜和豆制品

控制血糖主要靠个人努力,有的患者吃药血糖也控制不好,其实和饮食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有的人觉得自己只要不吃白砂糖、糖果就行了,但是却喜欢吃水果、米面,结果摄入过量的果糖,碳水能量过盛,让血糖居高不下。

所谓控糖,其实就是控制糖分的摄入,包括水果中的果糖、零食中的添加糖、日常调味的白砂糖等等,还有米面中的碳水转化成的葡萄糖。所以,不是哪一种食物不能吃,而是要合理控制这些容易升糖的食物。

因此,宋阿姨在主食中加入黑米、糙米、花生等粗粮,保证每天细粮和粗粮四六开,不多也不少。而且她的饭桌上总能看到新鲜的蔬菜,还有豆制品,按照宋阿姨的话来说,这些都是经济实惠的“天然降糖药”,要合理补充。

另外,宋阿姨会按时吃药、测量体重

医生开的药她一顿不落,每天都按时吃,而且还测量体重,这两方面她做的很好,体重波动不会超过4斤。因为她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周末还会和朋友去跳广场舞,在运动的加持下,她的血糖一直很稳定。

每天认真清洁护理脚部

宋阿姨确诊糖尿病已有30年,期间她的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错,没有出现糖尿病足。她说自己每天都会洗脚,倒好热水后会先用温度器测一下,保持在42度这样才会开始洗。

洗脚的时候会拿着一个旧牙刷,对脚趾缝、指甲缝轻柔刷洗,把里面的死皮和灰尘洗出来。然后刷一刷脚掌和脚底的老皮,她从来不用锋利的刀片修脚。

完后及时擦干,然后在皮肤粗糙的地方抹上甘油,脚趾关节也会涂抹按摩,但是她不会涂在脚趾缝,因为担心潮湿会让皮肤破溃。

清洗后好,宋阿姨会来到镜子前,仔细查看脚底有无裂口,然后再穿上柔软无接缝的袜子睡觉。她平时不会走石子路,也不会光脚站在地上,就是因为担心脚底被割伤。一旦发现鞋子有挤脚、磨脚的情况,她就不会再穿了。

其实,糖尿病足很多情况下都能避免,就是大家对疾病不了解,没有关注自己的身体,忽视了一个小伤口的影响,这才让情况变严重了。再次提醒大家,脚上的鸡眼、死皮不要随便修剪、抠破,不要穿不合适的鞋子,有问题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