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肚子大吗(糖尿病肚子大吗?双脚和腿浮肿发热吗)
有糖尿病的人,经常感觉肚子胀是为啥?医生:是一种并发症的表现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胀、堵、难受,肚子像吹了气的皮球,吃一点就撑,放屁还不通畅……”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不少糖尿病患者一脸愁容地跟我抱怨:“医生,我这肚子怎么老是胀得慌?天一冷更严重,吃什么都不对劲,难受得很!”
别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糖尿病引起的“老毛病”——胃肠神经病变。
这玩意儿就像个隐形的小偷,慢慢地偷走你的消化能力,让你的胃肠道变得“懒洋洋”,干活效率低,食物在肚子里堆积,胀气、反酸、恶心,一个接一个地来……
糖尿病为什么会“盯上”你的胃?咱们的胃肠道是个勤劳的工人,吃进去的食物,像传送带一样,有条不紊地往下走。但如果血糖高了,神经系统开始遭殃,特别是自主神经系统,它负责指挥胃肠蠕动。
高血糖就像“熊孩子”一样,把神经纤维“折腾”坏了,胃就开始“罢工”——蠕动变慢,食物出不去,肚子自然胀得慌。 这就是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也叫糖尿病性胃肠病变。
有研究数据表明,大约30%~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问题,但很多人以为只是“吃坏肚子”或者“肠胃虚”,结果拖到问题严重才发现是糖尿病的锅。
胀气只是开始,严重的还会……有些人觉得胀气没啥大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你知道吗?胃轻瘫严重时,不只是肚子胀,甚至会让你吃不下饭,营养不良,血糖控制也跟着乱套。
1. 低血糖反复发作:胃蠕动慢,食物吸收延迟,你可能刚吃饭,血糖还不升,胰岛素却已经起效,结果血糖骤降,手抖、出冷汗、头晕……恶性循环。
2. 上腹痛、恶心、呕吐: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里,胃酸分泌紊乱,反酸烧心让人寝食难安,严重的甚至会因为食物无法正常排空而呕吐。
3. 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有时候几天不拉,肚子涨得像气球;有时候又止不住地跑厕所,前一秒还在便秘,后一秒狂拉不止……这就是糖尿病性胃肠病变的“捣乱”表现。
4. 影响血糖控制:胃排空慢,食物消化不规律,血糖忽高忽低,让你吃药都抓不住时机,胰岛素难以调整,糖尿病管理变得更加棘手。
误区大扫盲:你可能一直做错了!误区一:吃点助消化药就能缓解
很多人一胀气就抓胃动力药(比如吗丁啉),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糖尿病的根本问题是神经损伤,不是简单的胃动力不足。 乱吃药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误区二:多吃点粗粮调理肠胃
不少糖尿病人听说粗粮好,就猛吃燕麦、红薯、玉米,结果肚子胀得更厉害。粗纤维食物需要更长时间消化,胃轻瘫患者反而更难受。 适量吃可以,但不能贪多!
误区三:不吃饭就不会胀了
有些人干脆少吃甚至不吃饭,结果胃里空荡荡,胃酸反流更严重,血糖也容易波动。正确的方法是少吃多餐,每顿饭控制在7分饱,避免胃负担过重。
1. 细软饮食,减少胃负担
别让胃“费力”工作,吃点好消化的东西,比如粥、炖菜、蒸蛋、鱼肉等,避免油炸、辛辣、生冷食物。
2. 少量多餐,掌握节奏
一日三餐改为“四五餐”,每次吃少一点,让胃慢慢适应,避免食物堆积造成胀气。
3. 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
血糖稳定,神经损伤进展就会变慢,胃肠功能也能部分恢复。定期监测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药,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4. 适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
饭后别急着躺,稍微走动10-15分钟,有助于胃排空,减少胀气。但别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消化。
5. 避免高脂肪、高纤维食物
油腻食物会减缓胃排空,粗纤维食物不易消化,建议优先选择低脂、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去皮鸡肉、鱼肉、嫩豆腐等。
糖尿病胃轻瘫并不是小事,长期发展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血糖管理,甚至加重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 早发现、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才能减少痛苦,让身体更舒服。
有糖尿病的朋友,别光盯着血糖,肠胃的“小情绪”也要关注! 如果你的肚子经常胀气、反酸、饭后撑得难受,别忍着,尽早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胃轻瘫在作怪。
身体是自己的,别等问题严重了才后悔,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科学控糖,才能让日子过得舒坦!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患者容易累?肚子大?面色黄?多半是脾虚!6招教你养回来
脾虚是现代很多人的毛病,不管有没有糖尿病,脾虚是很多人的通病。
在中医看来,脾为后天之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此,想要身体健康,养好脾胃很重要。
01养好脾胃为什么这么重要?
脾胃在人体内主要有3大作用,一是运化功能,二是升清功能,三是统血功能。
1、运化功能
主要是把人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再把水谷精微运送到全身各处,以保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2、升清功能
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把水谷精微等一些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于心、肺、头目等器官,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来营养全身。
只有升清功能正常,才能保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相对稳定。
3、统血功能
统血功能是依靠“气”来完成的,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气主固摄,有推动作用,血能够载着营养物质,在气的推动下,输送至全身各处。
如果一个人的脾不好,就有可能对血液失去统摄能力,导致百病丛生。
02糖友们脾虚会有哪些表现?
1、身体肥胖或消瘦
脾虚者的典型特征是身体肥胖,但肌肉松弛,不够结实,这通常被称为“虚胖”。
特别是腹部肥胖,如果你的肚子上的赘肉越来越多,那就需要警惕,可能是脾虚所致。
另一方面,脾胃虚弱也会影响运化功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可能引发身体过于消瘦的情况。
2、腹胀腹痛、大便异常
脾虚的人消化能力较弱,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大便干结或便秘等肠胃问题。
此外,上完厕所后请注意观察,如果大便不成形,粘在马桶上难以冲走,这可能是脾虚且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3、易疲劳
脾胃功能不佳时,气血运转受阻,可能导致气血不足和体力下降。
因此,如果你经常感到疲劳,只想躺着休息,这可能是脾虚的迹象。
4、面色发黄,面容衰老
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和血液流通不畅,进而引发皮肤发黄和面容衰老等问题,影响外貌。
5、贫血、月经不调
对于女性来说,脾虚还可能导致贫血、月经不调(如月经量过多或过少)以及白带异常。
6、舌头异常
健康人的舌头红润且舌苔清薄,而脾虚者的舌头可能显得胖大,舌头两侧有明显的齿痕,舌苔又黄又厚。
7、嘴唇发白、口臭
脾虚还可能表现为嘴唇发白、干燥爆皮,此外,口臭、牙龈肿痛和睡觉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症状。
8、鼻腔问题
鼻腔干燥、容易流涕、流鼻血、鼻翼发红和鼻头发青等都可能与脾胃功能不佳有关。
9、眼睛疲劳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模糊、眼睛红肿或脸部肿胀等症状,也可能与脾有关。
10、耳鸣、耳聋
脾胃虚弱会影响肾气,可能导致耳鸣甚至耳聋的问题。
03教你6招养好脾胃
1、养脾先养情绪
在中医看来,如果经常情志不舒,就会导致肝郁,肝木横逆克脾土,就会容易导致脾虚的情况。
因此,大家要学会纾解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的去对待生活!
2、食补要重视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把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饮食对脾胃是有直接影响的,不伤害脾胃就是对脾胃最好的保护,因此,大家平时不要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饮食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贪凉、吃生冷的食物。
另外,还可以适当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薏米等。
3、劳逸结合
要避免劳累过度,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少熬夜。
4、坚持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到健脾消食的作用,而且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可以提高抵抗力。
5、记得春捂
现在天气开始回暖,大家不要过早的减少衣服,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适当的保暖,能够保护身体的阳气,大家平时可以适当的用温胆汤泡泡脚。
6、中药调理
如果已经开始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烧心等情况,说明脾虚已经很严重了,要尽早找专业中医师进行调理,以免造成严重影响。
糖尿病人肚子胀、便稀,多是因为脾阳虚!温阳健脾,血糖降到5.6
我跟糖尿病打交道已经30多年了,虽然阴虚是糖尿病的常见证型,但也不能小看脾阳虚这个问题。
特别是那些总觉得冷、吃不下饭、肚子胀、大便稀、老觉得累的患者,很可能是脾阳虚闹的。
前阵子门诊上来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患者,糖尿病都六年了。
最近她老觉得肚子胀,吃不下饭,便稀,怕冷,体重也一直在掉,空腹血糖在15左右。
她的舌头,舌淡苔白,脉象也沉迟无力,就是典型的脾阳虚。
对于她的证型,治疗的关键是温阳健脾,让脾的功能恢复正常,这样血糖也就好控制了。
于是我给她开了一个方子,里面有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肉桂、吴茱萸、砂仁、陈皮和山药。
服药14天后,她说肚子不胀了,胃口变好,空腹血糖降到了9左右,这可是个好兆头啊。
既然有效果,整体方案不变,只在基础上做了调整。
历经了3次调方,最后一次复诊时,她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精神头十足,体重恢复,大便正常,也不怕冷了,空腹血糖保持在5.6左右,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截。
那么整体方子是怎么起到温阳健脾的效果呢。
党参补气养血,让身体更有劲儿;白术健脾,能辅助食物消化,让身体吸收得更好;
肉桂、吴茱萸、干姜都是温阳的,能让身体暖和起来;
茯苓利湿,可以把体内湿气排出去;砂仁理气,气顺了肚子就不涨了;
陈皮、山药一起服用,健脾效果加倍,还能开胃、补肾;
最后用炙甘草调和药性。
结语:
最后温馨提醒,我在看诊闲暇期间写文只是为了科普和分享。
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和病情都不一样,在治疗过程中,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不会一方通用,所以我不建议自行配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