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能喝黄酒(糖尿病不能喝黄酒吗为什么)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酒吗?医生给了个肯定的回答
从古到今,不管是生活聚餐,还是工作应酬,喝酒都是少不了的一个交际环节。古人讲“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现代人则喜欢借酒消愁,又或者为庆祝喜庆之事喝酒。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喝酒成为了很多人迈向健康长寿的一大阻力。特别是对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来说,喝酒不仅不利于控制病情,还可能会引发其他严重后果,比如说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素相关的治疗,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即提倡高纤维饮食,避免高糖、高油饮食。就喝酒而言,酒精进入体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代谢,那多余的酒精就容易变成脂肪堆积成体内,这同样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
但是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需要喝酒应酬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喝还是不喝呢?相信不少糖尿病患者对此感到烦恼。那么,到底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酒呢?为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内分泌科科主任、主任医师赵玲。
糖尿病人可以喝酒吗?药酒可以常喝吗?
“糖尿病病人,总的来说不建议喝酒。”赵玲主任解释道,在日常生活中,啤酒含有一定的糖分,可以引起血糖的波动。此外,糖尿病病人经常合并有高尿酸血症,啤酒对尿酸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白酒,老百姓经常说酒能提神能通血管,中医讲酒通血脉、消愁遣兴、少饮壮神,过多损命,所以说它虽然有一定改善循环作用,但是大量饮酒,我们都知道它可以伤肝,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可以导致酒精性心脏病,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赵玲主任进一步提到,曾经有一个病人,30多岁就因为长期饮酒导致了脑萎缩,所以它的危害更大。而且常饮白酒对于糖尿病的病人来讲,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特别是使用磺脲类药物的病人,喝白酒可以引起血糖突然下降,这也不是安全的。
但是赵玲主任表示,如果有些病人应酬的时候一定要喝酒,那可以小量地喝干红葡萄酒,但是一天的饮用量也不要超过一两。
至于药酒,赵玲教授直言,“其实我不太建议饮用,因为药酒的原料一般都是用白酒和黄酒来浸泡一些中药材,而白酒、黄酒对糖尿病病人也都是不适合的。”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喝酒?医生给你说个明白
说到酒,不少爱酒人士不淡定了,就连不少诗人,也相当爱喝酒。例如,我们熟知的李白,素有“酒仙”的雅号;白居易自称为“醉司马”;杜甫有着“少年酒豪”的戏称。
以葡萄酒为例,它内含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其中的多酚,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的形成,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曾有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每天适当饮酒,可以降低总死亡率,还能预防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但是,必须要清楚,喝酒确实会造成一系列疾病,所以并不建议出于预防疾病的考虑,而开始喝酒。
喝酒后,血糖下降,这是因为酒精在肝脏代谢,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导致了血糖降低。如果喝酒太多,还会阻断肝脏释放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会逐渐下降,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主食,会引发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服药说明书上没有禁忌酒精事项时、血糖平稳时、非空腹状态下适量饮酒。确实要喝,白酒不超过35毫升;红酒不超过3两;黄酒不超过2两;啤酒不超过350毫升。
从健康角度来说,依然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喝酒。
如果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医生建议戒烟限酒,意思是说,烟必须要戒,酒可以适量喝,但不能过量。不管是哪种酒,成分主要是酒精,所以一定要控制酒精的摄入量,而不同的酒,酒精含量也不同,所以,在喝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种酒的酒精含量。
通常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喝白酒不超过50毫升,黄酒或红酒每天不超过100毫升,啤酒不超过250毫升。白酒的酒精含量高,饮用时更要注意,不能多喝。当然,高血压患者,能不喝酒则不喝酒。
甲亢是说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引起全身各器官组织新陈代谢率加快,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消瘦、脾气暴躁、易愤怒、心跳加快等症状。患有甲亢后,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而且还要适当休息,避免激动,减少刺激等。
喝酒会让身体许多系统产生明显的兴奋、刺激作用,即使是正常人,大量喝酒后,也会出现心率加快、情绪激动、手抖等现象。很明显,喝酒对人体有刺激作用,与甲亢的治疗相违背,所以,不建议甲亢病人喝酒。
糖尿病虽然什么都能吃,但有5种食物是禁忌,是万万要忌口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隔壁老王天天吃白粥配咸菜,血糖却稳如泰山!"这样的传言您是否听过?在社区广场舞队伍里,在菜市场的闲聊中,关于糖尿病饮食的"经验之谈"总是不绝于耳。
但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6.5%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饮食误区的陷阱?今天,就让我们揭开糖尿病饮食的真相面纱。
一、甜蜜陷阱:隐形糖的"七十二变""无糖食品"可能是最危险的甜蜜谎言。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曾接诊一位52岁的患者,他坚持购买"无糖"糕点当早餐,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却从6.8%飙升到9.2%。
医生在其饮食记录中发现,这些所谓的无糖食品虽然不添加蔗糖,却含有大量麦芽糖浆和糊精,升糖指数堪比白糖。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研究表明,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糖是导致血糖失控的"隐形杀手"。比如:
· 1瓶500ml的乳酸菌饮料≈12块方糖
· 1片全麦面包≈3克添加糖
· 1勺番茄酱≈4克糖
替代方案:学会看食品标签,警惕"无蔗糖"不等于无糖。选择天然代糖如甜菊糖、赤藓糖醇时,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30克。
北京同仁医院营养科建议,可以用新鲜水果搭配原味坚果作为加餐,既满足口腹之欲又稳定血糖。
二、白色恐怖: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温柔一刀"上海瑞金医院曾跟踪调查200名糖尿病患者,发现长期以白粥为主食的患者,其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是杂粮饭食用者的2.3倍。
这就像给胰腺装上了"过山车",每次进食都在挑战胰岛β细胞的极限。
关键数据:
· 白米饭的GI值(升糖指数)83
· 糙米饭的GI值55
· 燕麦饭的GI值49
实用妙招:广东省中医院独创的"彩虹饭"值得借鉴——将大米与黑米、红米、藜麦按1:1:1:1比例混合,再加入胡萝卜丁、玉米粒等彩色蔬菜。
这样不仅降低升糖负荷,还能补充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
三、油脂炸弹:反式脂肪酸的"慢性毒药"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曾收治一位43岁糖尿病患者,他每天早餐固定吃两根油条,三年后不仅出现严重动脉硬化,还并发糖尿病足。
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就像血管里的"双面胶",既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必须警惕:
· 市售植脂末奶茶:反式脂肪酸含量可达3.2g/杯
· 蛋黄派等烘焙食品:反式脂肪酸含量约2.8g/100g
· 反复使用的煎炸油:反式脂肪酸含量随加热次数指数级上升
健康替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推荐用空气炸锅制作"伪油炸"食品。
比如将鸡胸肉裹上全麦粉和杏仁粉混合物(比例3:1),喷少量橄榄油,200℃烤15分钟,既能满足口欲又避免油脂过量。
"咸味不升糖"是最大的认知误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显示,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的糖尿病患者,其肾病发生率是正常饮食者的3.7倍。
过量的盐分就像在肾脏里"腌咸菜",加速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衰退。
隐形盐重灾区:
· 1包方便面调料包含钠约2300mg
· 100g话梅含钠量≈3.5g盐
· 2勺生抽≈1.5g盐
控盐妙计: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建议采用"阶梯减盐法"。
第一周减少20%用盐量,用葱姜蒜、柠檬汁调味;第二周再减20%,加入香菇粉、海苔碎提鲜;循序渐进让味蕾适应清淡口味。
五、酒精迷局:推杯换盏间的"代谢地雷"2023年《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每日饮酒超过15克(约1听啤酒),全因死亡率增加43%。
酒精代谢就像在肝脏里"抢车位",不仅干扰糖异生过程,还会加重二甲双胍等药物的副作用。
血泪案例:江苏省人民医院记录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在聚会时饮用半斤黄酒,引发严重低血糖昏迷。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酒精与降糖药的"组合拳"可能致命。
安全守则:如果必须饮酒,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建议遵循"三个一"原则:每周不超过1次,每次不超过1个酒精单位(啤酒350ml/红酒150ml/白酒30ml),饮酒时务必搭配主食。
健康管理"三板斧"1. 监测要"勤":像记日记一样记录"血糖四维数据"——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3点血糖,每月绘制波动曲线图。
2. 运动要"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荐"餐后太极拳"——饭后30分钟开始,持续20-30分钟,既能平稳血糖又避免低血糖风险。
3. 用药要"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提醒,降糖药不是"自助餐",需严格遵医嘱。
4. 某患者自行将二甲双胍加量导致乳酸酸中毒的案例值得引以为戒。
医者仁心:每个数字都是生命密码在南京鼓楼医院糖尿病教育门诊,护士长有个特别的习惯——为每位患者准备"血糖护照"。这个小本子上不仅记录血糖值,还有用药情况、饮食照片、运动记录。
有位坚持记录3年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始终稳定在6.5%以下,他说:"这不是数字,是我写给生命的保证书。"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3. 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糖尿病患者饮食误诊案例分析》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行动计划》
5.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2期"酒精与降糖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数据均来自权威医学机构公开发表文献,案例取材于三甲医院真实诊疗记录,患者隐私信息已做脱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