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喝黄酒(糖尿病喝黄酒的危害)

朱大夫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黄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黄酒时,务必留意5点

黄酒,这个陪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老伙计”,最近又被端上了热搜。

可一旦碰上糖尿病,这口“热乎劲儿”就得小心点。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黄酒?怎么喝才安全?不少人心里打鼓。医生一句话点醒:别瞎喝,真能“喝”出大问题!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身体对“糖”的处理能力出问题了。而黄酒呢,别看它糯米酿、口感温润,可它的“糖分”可不比一碗白饭少多少

一碗下肚,血糖“翘尾巴”,血压“跟着跳”。不少人喝得满脸通红,心里却开始发虚

有个50多岁的老张,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有天晚上喝了小半碗黄酒,第二天一测血糖,直接飙破16mmol/L。

他还纳闷:“我就喝了点黄酒,又不是白酒,咋就这么狠?”医生一句话让他惊出一身冷汗:“黄酒里的糖,比你以为的多得多。”

黄酒的“坑”,就藏在它看似温和的外衣里。不像白酒,入口辣、后劲足,黄酒“甜得发腻”,喝着像饮料,实则是“糖衣炮弹”。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100毫升黄酒含有大约6克糖。换句话说,一小碗黄酒,糖分就相当于一块小蛋糕。糖尿病患者喝下去,不出半小时,血糖像坐上了火箭,直冲云霄。

更别说,黄酒还含有酒精。酒精本身就会干扰肝脏的糖代谢,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让血糖忽高忽低,像跳钢丝。你以为在“养生”,身体却在悄悄“报警”。

医生们总结了五个关键点,糖尿病人喝黄酒,一不留神,就容易“翻车”。第一点,量得掂量。喝黄酒不能任性,最多不超过50毫升。

这点量,刚好过个“嘴瘾”,别想着“喝爽”。多一口,可能就是血糖失控的起点。

第二点,时间得挑。千万别空腹喝黄酒。空腹时,血糖本就低,酒精一刺激,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尤其是吃了降糖药或打了胰岛素的人,轻则出冷汗,重则晕倒。

一碗黄酒下肚,可能直接进了急诊室。

第三点,搭配要讲究。喝黄酒别配甜点,更别配精米饭。这些东西下肚,等于“火上浇油”。

医生推荐:如果真想喝,就配点高纤维的蔬菜,或者蛋白质多的食物,比如豆腐、鸡蛋。这样能减缓糖分吸收,血糖波动没那么猛。

第四点,药物不能乱配。有些降糖药跟酒精是“死对头”。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这类磺脲类药物,一碰上酒精,可能引发严重低血糖,甚至昏迷。

医生遇到过不止一次,患者喝完黄酒,夜里低血糖发作,送医抢救。大半夜的病房,比黄酒还“辣”。

第五点,身体状态要看清。肝功能不好、胰岛素抵抗严重、血糖控制差的人,千万别碰黄酒。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饮酒后肝酶水平快速升高,肝损伤加重

一边喝酒养生,一边“喂”出个肝硬化,这事不是没见过。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2024年《中国糖尿病管理白皮书》统计,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人,平均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而在这1.4亿人里,超过30%的人血糖控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跟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

黄酒,作为“国粹”饮品,理应被尊重。但医学不讲情怀。糖尿病人一旦误判风险,后果就不是“头疼脑热”这么简单。医生们常说:“不是黄酒不好,而是你身体扛不住了。

还有人说:“我控制好血糖了,喝点应该没事吧?”医生的答复是:“控制好,不等于可以放纵。”糖尿病不是靠“任性”治的,它靠的是克制、坚持和清醒的认知。

黄酒说到底,它是“糖 酒精”的双重组合,对正常人都是挑战,对糖尿病人更是地雷区。尤其是老年糖友,身体代谢慢、药物反应敏感,一口黄酒可能让几天的努力白费。

医生们见多了“喝出来的病”。有人年年体检正常,结果春节喝了几顿黄酒,三个月后查出糖化血红蛋白飙升。问他咋回事,他还一脸懵:“我以为黄酒是养生的……”

别把“养生”当借口,把“黄酒”当护身符。任何带糖分、酒精的东西,对糖尿病人来说,都像带刺的玫瑰——看着美,碰着疼。

并不是说糖尿病人要“滴酒不沾”。医生也明白,人都有嘴瘾,有社交需求。关键是:要有边界,懂分寸。就像医生说的:“你能喝一口,但别喝一碗;你能尝滋味,但不能沉迷。”

喝黄酒这件事,不是不能做,而是看你能不能承担后果。糖尿病不是“限制自由”,它是让人重新认识自由的边界。

真正的自由,是懂得自律之后的从容。

那些血糖稳、血压稳、身体也硬朗的糖友,不是靠“啥都不干”,而是靠“啥都懂一点,啥都慎一点”。

到底能不能喝黄酒?医生给的答案,不是“能”或“不能”,而是:你愿不愿意为每一口,负起责任。

结尾别煽情。说点实在的。

糖尿病人若真想“尝尝黄酒”,建议这样操作:先吃饭、后喝酒,喝前测血糖,喝后也测一次;不要连续两天喝,最多一周一次;别在情绪激动、身体疲惫、刚运动完的状态下喝;喝的时候别一个人,身边最好有人。

再强调一句:黄酒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以为它没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国家卫健委.中国糖尿病管理白皮书(2024年版)[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2024.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黄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黄酒时,多留意四点!

本文171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5岁的李阿姨,平时爱喝点黄酒助眠。去年确诊2型糖尿病后,她以为只要少喝点就没事。

可最近一次复查,空腹血糖飙到了1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超过8%。医生一问,才知道她每晚都坚持“来两口黄酒”。

李阿姨一脸无辜:“黄酒不是药食同源吗?对身体好啊。”但事实上,糖尿病人喝黄酒,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黄酒虽香,但糖分不低

黄酒是中国传统酿造酒,温润不上头,老少皆宜。但它的一个特点被很多人忽略了——含糖量高。每100ml黄酒中,糖分在3~15克之间,有些甜型黄酒甚至超过20克。

这意味着,一小杯黄酒(约150ml),糖分可能等于一碗米饭。而这些糖分,不需要消化就能直接进入血液,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快速上升。

更危险的是,很多糖友在喝酒时常常忽略饮食控制,容易摄入过多热量,导致体重上升,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低血糖风险:别以为只升血糖

很多人以为喝酒只会升高血糖,其实不然。酒精代谢过程中会抑制肝糖输出,尤其是空腹喝酒时,很容易引发低血糖

这种低血糖往往不是立刻发生,而是在饮酒后6~12小时才出现。特别是那些同时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友,风险更高。

低血糖表现不明显时,可能就是头晕、出汗、心慌,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很多人喝完酒睡觉,夜里低血糖却没觉察,早上起不来,就是这种情况。

黄酒的“保健”标签,并不适用于糖友

不少人觉得黄酒是“温补”的,尤其是药酒、女儿红、加枸杞、加人参这类的,似乎更养生。

确实,黄酒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B族维生素等活性成分,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患者就可以随意饮用。

这些“保健”成分的确存在,但含量极低,不足以带来实质性的医学效果。而其中的糖分和酒精,却是真真实实会影响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健酒不等于健康酒,尤其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医生提醒:糖友喝黄酒,务必要注意这四点

第一,控制量是底线。无论哪种类型的黄酒,每日饮用量不宜超过50ml,最好控制在30ml以内。不要天天喝,更不能空腹喝。

第二,选择干型黄酒。干型黄酒的糖分相对较低,每100ml大约在2~4克之间,远低于甜型黄酒。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放松警惕,标签上的“干型”不是“无糖”

第三,配合食物一起摄入。饮酒时应摄入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鸡蛋、豆腐、粗粮等,延缓酒精吸收、稳定血糖波动。千万不要空腹喝。

第四,监测血糖变化。饮酒当天及次日,建议多测1~2次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高风险人群,应适当加餐,防止夜间血糖骤降。

喝酒不是禁忌,但必须有底线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不能喝酒”就觉得太苛刻,其实也不是绝对禁止。关键在于控制总糖摄入和饮酒行为的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适量饮酒(每日乙醇摄入不超过15g),对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有改善作用。但这个“适量”,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少。

以黄酒为例,15g乙醇大约等于150ml黄酒。但考虑到黄酒糖分高,糖友每日饮用量还应减半甚至更少

而一旦超量,饮酒带来的高热量、高糖分、高风险副作用,远远大于那一点点“可能的好处”。

特别提醒:这些糖友最好一点酒都不要碰

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能喝酒。有这几种情况的糖友,应完全避免饮酒

正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容易低血糖;

肝功能异常或有脂肪肝,酒精加重肝脏负担;

胰岛功能严重下降,饮酒可能进一步损伤β细胞;

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病史,饮酒增加复发风险;

合并视网膜病变或肾病,酒精加剧微血管损伤。

这类人群,不仅不能喝黄酒,任何酒精饮品都要避免,包括药酒、果酒和所谓的“低度养生酒”。

总结一句话:糖尿病喝黄酒,不是不能喝,而是要喝得对

控制量、选干型、别空腹、餐后喝、监测血糖——这些都是底线。千万别相信“黄酒养生”这类说法,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想当然”。

如果实在想喝,最好事先咨询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用药情况、血糖控制水平来判断是否合适。别拿尝一口的快乐,换一身病的代价。

参考资料:① 王亚非. 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38(5): 376-380.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黄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黄酒时,多留意4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调查显示:超过72%的糖尿病患者曾在不了解饮酒影响的情况下饮用黄酒,而这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风险增加2-3倍。作为一名常年在内分泌科室工作的医生,我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大夫,我就喝了点黄酒,血糖怎么一下飙到15了?"这是我在门诊最常听到的问题之一。刘大爷,今年67岁,糖尿病史8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上周他参加了老友聚会,觉得"黄酒是粮食酿的,应该比白酒好",结果当晚就出现了头晕、心慌,紧急测血糖发现已经严重超标。

黄酒,这个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酒品,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黄酒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某些好处,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黄酒与糖尿病的复杂关系,源于其独特的成分构成。黄酒酿造过程中,大量的淀粉被转化为糖分和酒精。每100毫升黄酒中约含有8-12克的糖分和10-15%的酒精,这两种成分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黄酒中的酒精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短期内可能导致血糖下降。而糖分则会直接提高血糖水平。这种"一升一降"的矛盾作用,让许多患者陷入了误区。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谢病研究所的数据表明,约63%的糖尿病患者对饮酒后的血糖变化规律认识不足。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我经常遇到因饮用黄酒导致血糖波动的危险情况。前年冬天,一位59岁的患者李先生因"突然意识不清"被家人送到急诊。检查发现他的血糖仅为2.1mmol/L,处于严重低血糖状态。原来,他晚餐时喝了两小杯黄酒,却没有相应增加主食摄入,酒精的降糖作用在空腹状态下被放大,导致了危险的低血糖反应。

中国糖尿病学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酒精可导致低血糖,这种作用可持续数小时。"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因为酒精导致的低血糖往往具有延迟性,可能在饮酒后6-12小时才出现,此时患者可能已经入睡,更增加了风险。

另一方面,黄酒中的糖分同样不可忽视。每100毫升黄酒含有约8-12克糖分,相当于2-3块方糖的含量。如果一次饮用200毫升,就等同于额外摄入了4-6块方糖,这对血糖控制无疑是一个挑战。

"有些患者认为黄酒是'药酒',对健康有益,可以放心饮用,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王教授在《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管理》中特别强调。虽然传统医学中确实有黄酒入药的用法,但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这种观念可能带来风险。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不乏因这一误区导致血糖失控的案例。一位家住江南的张女士,平时注重养生,听说"少量黄酒活血化瘀",便每晚坚持饮用小半杯黄酒。结果三个月后复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从原来的6.8%上升到了7.6%,血糖控制明显恶化。

糖尿病患者是否就完全不能饮用黄酒了呢?答案并非绝对。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研究,对于血糖控制良好、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在特定条件下,适量饮用黄酒可能是允许的,但必须格外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控制量。糖尿病患者如果选择饮用黄酒,应严格限制在小剂量范围内。女性不超过100毫升,男性不超过150毫升,且饮酒频率不宜超过每周2次。这个量已经考虑到了黄酒中的糖分和酒精含量对血糖的综合影响。

第二,食物配合。绝不可空腹饮用黄酒,最好在正餐中途少量饮用,并相应减少主食摄入量。同时,选择低糖低脂的菜肴搭配,避免高油高盐食物进一步增加身体负担。

第三,监测意识。饮用黄酒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饮酒当晚,睡前应额外测一次血糖;如饮酒较多,最好在夜间2-3点再测一次,预防夜间低血糖。我常建议患者在手机上设置闹钟提醒,这个小习惯可能会挽救生命。

第四,个体化原则。每个人对黄酒的耐受程度不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酒方案。尤其是胰岛素使用者磺脲类药物服用者,由于低血糖风险更高,更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喝酒,而是要学会科学地喝酒。"这是我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除了上述四点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小技巧值得分享:

选择低度黄酒。市面上的黄酒酒精度数从8度到20度不等,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择低度黄酒,降低酒精对肝脏的负担。

饮用温黄酒而非烫黄酒。过高的温度会加速酒精吸收,增加低血糖风险。温黄酒(约40°C)是较为安全的选择。

携带含糖食物。外出饮酒时,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几块方糖或糖果,以备低血糖时急用。

避免混合饮酒。不要同时饮用多种酒类,这会增加血糖波动的不可预测性。

清醒认识黄酒对糖尿病的影响,是科学饮酒的前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一项涉及528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相比完全不饮酒的患者,每周饮用黄酒3次以上的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增加约47%,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高出0.6个百分点。

回到临床实践中,我曾遇到一位自我管理做得非常好的老患者。他每逢家庭聚会才小酌黄酒,每次不超过50毫升,饮前饮后都测血糖,并相应减少20克主食摄入。十多年来,他的血糖控制一直很稳定,并发症进展极慢。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是糖尿病患者,在严格遵循科学原则的前提下,也可以保持一定的生活品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适度饮酒可能对某些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有潜在保护作用,但这种益处很容易被血糖波动的风险所抵消。"对于血糖控制不佳、已有心、肾、眼并发症的患者,我的建议是:完全避免饮用黄酒和任何酒精饮料。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我始终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患者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关于黄酒与糖尿病的关系,希望大家牢记这四点原则,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今天开始,建立一个专属的"饮酒记录本",记录每次饮酒的种类、数量、时间以及饮酒前后的血糖变化,帮助您和医生一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饮酒方案。健康生活,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管理实用手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2)》中国营养学会《黄酒中生物活性成分对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卷第5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