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糖尿病(糖尿病地理分布)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脏病,哪些信号必须警惕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大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极大,引发各类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漏诊,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种表现体位性低血压
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上压)下降幅度超过 30mmHg、舒张压(下压)下降超过 20mmHg,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其交感神经发生病变,控制血管收缩的能力下降,引发血压出现一过性下降。因此患者经常会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厥。
静息心率加快
患者常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较快,大于90次/分。是由于糖尿病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以心率常有增快倾向。这种心率增快比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有时心率可达130次/分,是迷走神经损伤的重要提示。
无痛性心梗
一般情况下,当人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剧烈的心绞痛。而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比较迟钝,使疼痛症状变得不典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情况时,往往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有些甚至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不一定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因此常常不自知,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甚至猝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多,且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更容易发生再次梗死,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
发病年龄早
一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10年,近年来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以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策:降糖降压兼降脂降糖
糖尿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的。早期发现糖尿病,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尽可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尤其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药物选择,更偏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这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另外,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不可忽视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对于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时,应联合胰岛素共同治疗。
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危险性会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增加而增加。因此,患者需要尽可能保证HbA1c< 7.0%。值得注意的是,在降糖的同时需要避免发生低血糖,因低血糖容易加重患者的心脑供血不足状态,诱发脑血管意外。
降压
研究证实,收缩压< 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几率明显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尽可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对于伴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还要进一步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常用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普利”为后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以“沙坦”为后缀)、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因为短效降压药可致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导致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早期建议使用“普利”或“沙坦”类药物降压,对心脑血管有一保护作用。
调脂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国内外指南都认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治疗目标。降脂目标:TG< 1.7mmol/L,HDL-C男性>1.2mmol/L,女性>1.4mmol/L,LDL-C<2.6mmol/L,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LDL-C需进一步降低至1.8mmol/L以内。
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常使用降脂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脂,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其中,他汀类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TG,升高HDL-C;贝特类主要降低血清TG。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日。日常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另外,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配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和HbA1c等指标。如果突然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引起警惕,尽快就诊,以避免漏诊和误诊。#联合国糖尿病日,关注糖尿病人#
全国糖尿病地图来了!这些地区糖尿病高发,竟与当地人的吃有关!
中国糖尿病人数全球第一!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约4.25亿成人患糖尿病,中国占1.14亿。意味着全世界超1/4的糖友来自中国!
而这1.14亿人口,又分布在祖国各地……
首先看看你的家乡,糖友多吗?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东北、西北地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糖友往往相对较多!
而大数据发现,一些省份的饮食喜好或与糖尿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几种吃法,或与糖尿病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第二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分享了自己带领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的“国人饮食行为图谱”,发现:
▼ 煎炸食品、烧烤食品倾向与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及BMI(体质指数)正相关;
▼ 甜食与糖尿病患病率正相关;
▼辣口味食品倾向于糖尿病患病率负相关。(这一条算是好事儿)
宁光院士
▍1. 东北、华北人:爱吃煎炸、烧烤食品
煎炸食品、烧烤食品倾向与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及BMI(体质指数)正相关。可以简单理解为爱吃煎炸、烧烤的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而高纬度地区居民倾向于食用煎炸食品,尤其是冬季寒冷地区的居民喜欢煎炸食品,如东北和华北地区。
↓↓↓图中红色越深,表示越倾向于煎炸或烧烤口味。
▼ 喜欢吃煎炸口味: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以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等。
▼ 喜欢吃烧烤口味: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北京、河北、海南等。
煎炸、烧烤食品往往油脂较多,一般植物性油脂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后,其中一部分不饱和脂肪会变成饱和脂肪,不仅吃多了对血管不利,而且吃多了也容易发胖。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而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超重或肥胖。
而且很多人都喜欢半夜“撸串”,几个人围一桌吃点烧烤,喝点小酒,然而,夜宵过后直接睡眠,身体消耗热量少,就容易囤积脂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研究显示,与晚7点前吃晚餐相比,晚11点吃夜宵会让身体存储更多脂肪。
然而相反的是,美国研究者发现,坚持吃煮、炖、蒸食物,不食用烧烤、煎炸或烘烤食物,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胰岛素抗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2. 经济发达地区:爱吃甜食和烧烤
甜食与糖尿病患病率正相关。可以简单理解为贪吃甜食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而据数据统计,烧烤食品和甜食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受欢迎;夏事炎热地区的居民喜欢甜食,但是不喜欢辣食品。比如上海、江浙一带菜品相对偏甜。
糖可快速提供能量,但超量也相对易形成脂肪。研究表明,肥胖、龋齿甚至糖尿病人的增多确实与糖的经常超量摄入有正相关的影响。
果脯、甜点、肉铺、红烧菜品、糖果、果酱、果冻、蜜饯、雪糕、冰淇淋、含糖饮料……都是含糖大户。就拿甜饮料来说,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报道并不少见。
过多的甜饮料是“棺材盖儿上的另一枚钉子”,虽然摄入过多糖分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不过,它会让人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给我们的胰腺系统造成很大负担,哪天胰腺一旦累了,无法分泌胰岛素,就会诱发糖尿病。而且饮料里的高糖分还不耽误长肉,超重、肥胖都找上来了。
▍3. 西南西北地区:爱吃辣
辣口味食品倾向于糖尿病患病率负相关。可以简单理解为爱吃辣的人,倾向于糖尿病患病率低。
高海拔地区居民喜欢麻辣食品,但是不喜欢烧烤食品和甜食。一般喜辣地区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图中红色越深,表示越倾向于辣口味。西藏、湖南、青海、陕西、重庆、四川等都是比较喜辣的地区。
宁光院士在采访中强调“我不是让大家去吃辣,但从研究中来看,麻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小编猜测,也许与喜欢吃辣的地方,不太喜欢吃甜食和烧烤也有关系。
总之,一句话就是说,“适当吃辣,少油炸”!当然糖尿病不仅与吃有关,它更是一种生活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远离糖尿病!
糖尿病医生,这样预防它!▍1. 一周必须有足够的运动
达到一定强度的运动对成年人预防糖尿病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要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一周最好达到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最好再每周增加两次阻力运动,即举哑铃、做拉力器运动等健身器械运动。只有配合这样的运动才能增加肌肉能量,真正做到预防糖尿病。
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医生在平时都会佩戴智能运动手环,记录一下每天走的步数。
▍2. 定期关注腰围和体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医生认为,日常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和体重,这能起到对糖尿病的预警作用。脂肪多分布在腰、腹等部位的肥胖者,这些人要格外当心糖尿病的造访。
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腰臀比,腰臀比是预测肥胖的一项指标,比值越小越健康。一般女性比例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属于健康范围。但当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3. 控制食物的总热量
预防糖尿病,控制每天的总热量是关键,还有要限制高糖食品、高油食品等垃圾食品。
中国人主食已经吃得过多了,要注重吃全谷物、豆类食品。多吃一些天然谷物,少吃一些加工食品。
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内分泌科主任高珊说:“平时我在家里做饭时会在大米中加一些谷物,粥里加入芸豆等豆类,吃这些食物还是非常有营养的。我很在意自己的饮食,会严格控制每天的热量摄入。”
▍4.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精神因素主要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所以,中医认为长期精神刺激可以导致气机郁结。
糖尿病是内分泌失调导致的代谢病,内分泌——免疫——神经网络系统发生了变化会导致胰腺功能损害,劳心劳神损坏了我们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也会引起代谢问题。
参考资料:
① 健康时报网《宁光院士:中国糖尿病患者增加有三大主因》
②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宁光院士发布国人代谢指数 可评估心血管发病概率》
③ 东方网《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糖尿病未来肯定能被完全治愈》
④ 健康时报网《国人摄糖量30年升5倍 你吃了多少“隐形糖”》
⑤ 健康时报网《内分泌医生这样防糖尿病》
是去是留 阑尾炎到底要不要做手术?
在大家心目中,阑尾炎是一个“小毛病”。由于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抗生素,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阑尾炎可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因此治愈率非常高。但是即便在当前先进的医疗条件下,阑尾炎依然有1~5/1000的死亡率,阑尾切除手术仍有1/1000左右的死亡率。所以就阑尾炎这个常见病来说,正确的诊治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阑尾既然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必有其作用,不可轻易切除。那么,阑尾炎到底是该保守治疗还是忍痛割爱呢?下面听听专家怎么说。
医学这么发达 为啥阑尾炎还容易漏诊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胃肠外科疾病。阑尾炎在人群之中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一,高发的年龄段是20~40岁。阑尾根部长在盲肠上,阑尾前端也是盲端;阑尾很细,直径只有0.6~0.8cm。在消化道之中,阑尾成为最容易被粪便或食物残渣堵塞的部位。一旦阑尾管腔被堵塞了,这里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于是就会发生阑尾炎。
为什么现代医疗这么发达,阑尾炎还是容易被漏诊?大家知道阑尾位于右下腹部,但是阑尾炎早期的腹痛却位于上腹部或者肚脐周围。阑尾炎早期表现出来的腹痛主要是由于管腔被堵塞压力升高导致的,这时的腹痛和胃肠道痉挛没有太大的区别。阑尾早期炎症只是局限在阑尾最内一层(黏膜层),这时候医生很难通过检查腹部体征发现阑尾炎。所以在急性阑尾炎早期,症状和体征都不典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阑尾炎在这个阶段不能确诊的原因。
大概从最初出现腹痛6~8个小时以后,阑尾炎症发展到相对靠外面一层(浆膜层)的时候,医生才能在患者的腹部检查出明显的压痛。在这个时候,患者的腹痛也从上腹部“转移”到右下腹部,单从症状和体征就可以很容易诊断阑尾炎了。
手术是治疗阑尾炎最好的选择
阑尾一端开口于盲肠,另一端是盲端,一旦被堵塞不太容易解除。阑尾只有黏膜层具有完全修复能力,所以只有一些很轻的阑尾炎在解除了梗阻之后能够痊愈。较重的阑尾炎症会波及阑尾的肌层和浆膜层,即使感染暂时被控制,也会遗留瘢痕,大多数会复发。在年龄大于12岁以后,阑尾基本上失去了生理功能,切除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何况切除的是患了病的阑尾。所以说,阑尾切除是治疗阑尾炎最好的方式。
那么,对于孕妇和多病的老年人,切除发炎的阑尾会不会有危险?有一些特殊人群,其中就包括孕妇和老年人,阑尾一旦发炎很难通过单纯抗感染(抗生素)得到控制。手术虽然有风险,但是和炎症加重对身体的损害相比,承担相对小的手术风险而使得炎症得到控制才是明智的选择。孕妇因为子宫增大推挤大网膜等腹腔内脏,阑尾发炎后不太容易被局限,炎症蔓延较快,出现腹膜炎早。形成腹膜炎以后,孕妇和胎儿都会受到很大的损害。选择手术,及时中断炎症的发展是最理智的选择。
对于老年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老年人阑尾炎发展快,尤其是合并有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特别容易发生阑尾坏死和穿孔。严重感染还会加重原有心、肝、肾等疾病,在感染严重之前及时手术同样是理智的选择。
小小阑尾炎可能掩藏的大危险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由轻到重,有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死穿孔性阑尾炎等几种。到了化脓性阑尾炎阶段,患者腹腔和全身感染的症状就非常明显了,会出现发热、局限性腹膜炎、白细胞升高等等表现。如果不得到及时治疗,感染很可能会蔓延。
到了化脓性阑尾炎阶段,阑尾所在部位,也就是右下腹的肌肉出现保护性紧张,患者触摸时明显感到腹肌强硬,这时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果阑尾出现坏死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整个腹部肌肉发硬。坏死性或者穿孔性阑尾炎会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很可能危及生命,这时需要紧急到医院救治。
阑尾炎后面会隐藏着什么更大的危险?阑尾肿瘤和盲肠肿瘤,有时候会引发阑尾炎,或者临床表现和阑尾炎相似。因此对待一些上了年岁的阑尾炎患者,医生会做更多的检查来发现和排除这些隐藏在阑尾炎背后的疾病。如果是这些疾病,简单的阑尾切除就不够了,可能需要做更大的手术。
文/高志刚(北京朝阳医院西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