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恶化的症状(糖尿病 恶化)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0
文章目录:

身体出现4个症状,或说明糖尿病在恶化,别不当回事

得了糖尿病二十年,查出癌症,是巧合还是必然?

李大叔今年57岁,得了糖尿病二十多年了,上个月因为腰痛、血尿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PSA明显升高,做了前列腺穿刺后确诊为前列腺癌。

李大叔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患上了癌症,整天琢磨,联想到自己的糖尿病,总觉得癌症和糖尿病有关系,糖尿病碰上癌症,究竟是不是巧合呢?

一、研究:糖尿病或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上海相关数据库的信息,就2型糖尿病和患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展开了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共超过41万人次的2型糖尿病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在2013年7月~2016年12年期间均无癌症病史。随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随访至2017年12月,共有8485名受试者新确诊癌症。

此次研究表明,和正常人相比较:

1、患有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癌风险增加了34%,风险最高的为前列腺癌,增加了86%。总的来看,糖尿病会增加男性多达11种癌症风险。

2、患有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了62%,风险最高危鼻咽癌,增加了2倍以上。总的来看,糖尿病会增加女性多达13种癌症风险。

近期,大庆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和癌症有着紧密的关联,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比正常人增加了2.34倍,患癌风险的增加在平时血糖波动大的患者身上更加明显。

糖尿病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多种癌症发生的“帮凶”?究其原因,主要和两点相关。

二、糖尿病为何会成为癌症“元凶”?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雨表示,糖尿病会从多个机制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其中这两个非常典型。

1、高血糖的影响

长期高血糖会给体内正常器官带来慢性刺激,还会影响到身体的能量代谢,从微观上对DNA带来损伤,会很大程度的促进正常细胞癌变。

2、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分化、增殖以及人体生长发育上都有重要促进作用。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会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合成,导致体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减少。其生物活性会因此而增加,继而起到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此外,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异常升高均会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从而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增加肿瘤血液供应,让肿瘤在体内可以“茁壮生长”。
值得强调的是,糖尿病是癌症一个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我国有1.29亿糖尿病患者,也不是人人得癌症,也有很多癌症患者血糖正常。介绍这项研究只是在提醒大家做好血糖管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不好,病情持续恶化,肾病、心脏病、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都可能找上门来。

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现这四个异常症状时,警惕是病情持续恶化发出的信号。

三、身体出现这些表现,要警惕是不是病情在恶化

1、血糖居高不下

服药治疗、改变生活习惯之后,血糖依旧无法达标的话,很可能是在警惕病情恶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经常感染

糖尿病会损伤患者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日常发生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如若在短时间内发现身体感染次数增加、需要较长时间恢复等,一定要警惕,较为常见的为尿路感染、酵母菌感染等。

3、手脚有刺痛麻木感

血糖长期控制不利会导致全身神经受到影响,特别是手脚会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刺激感,也有一些患者会有神经痛症状出现,神经痛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意部位。

4、三多一少症状加剧

糖尿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饭量、尿量、饮水量增多,体重减轻,在血糖控制稳定后这些症状也会逐渐稳定。近期如若发现这些症状持续性的出现,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一定要警惕是病情恶化导致的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引起。

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治愈糖尿病,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控制血糖。而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甚至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对于年轻人而言一定要及早进行糖尿病预防工作。

四、一半成年人正在迈向糖尿病,做好预防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有50.1%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每天新增的糖尿病患者超过1.6万人次,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无论是出于防癌还是控制疾病的角度,想要预防糖尿病发生,做好这五件事非常重要。
1、管住自己的嘴

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都要定时定量的吃,特别是早餐一定不能省略,食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多吃全谷物、少吃主食、多吃豆制品以及多吃果蔬。同时还要注意减少摄入甜饮料,日常的饮品建议以水为主,也可以适当地喝一些绿茶,对于预防糖尿病发生很有好处。

2、迈开腿

体重超标会大大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建议普通人日常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这样做可帮助保持健康体重,促进胰岛素敏感性。

3、控制体重

日常可关注自己的腰臀比,这个数值是预测肥胖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值越小说明越健康。一般情况下,女性的腰臀比应该保持在<0.85、男性<0.9,超过这个数值时则要及时减重。

4、戒烟

每天吸烟量20支以内,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88%,同时还会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为了健康着想,还是要尽早戒烟!

5、控制情绪

情绪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容易导致气机郁结。而糖尿病本身就是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的代谢病,不良的情绪会促进代谢问题发生,也容易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个常见的疾病,但是却会给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威胁。预防它其实并不难,从生活上的一些细节去做出改变即可。看完文章的你,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

参考资料:

[1]《这不是开玩笑!中国有一半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光明君.2018.4.11

[2]《糖尿病患者患癌风险也增加,尤其是这类癌症!管好这些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保健时报.2021.11.10

[3]《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致多种癌症风险升高》.光明网.2019.5.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糖尿病开始恶化,身体会出现这几种症状,若发现一个,尽快去医院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看似健康的人,突然觉得视线模糊、手脚麻木,甚至出现无法解释的伤口溃烂!

他们总以为是小毛病,熬一熬就过去了,结果却在医院被告知——糖尿病已经恶化到危险的边缘。这样的情节,听来像电视剧里的桥段,但你确定它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身边人身上吗?

糖尿病恶化的过程,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风暴,它不会敲门提醒,却会用一些细微的信号告诉你:危险正在逼近!

那么,糖尿病的这些信号是什么?它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悄悄出现?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结合真实案例,一起揭开糖尿病恶化的谜团,看看身体发出的预警到底长什么样。

什么是糖尿病恶化?先弄清几个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长期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而2型糖尿病主要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高糖饮食、肥胖和缺乏运动。

糖尿病恶化的本质,是血糖失控对身体器官的持续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心血管、肾脏、神经和眼睛等多系统功能的不可逆损伤。更可怕的是,这些损伤往往从不起眼的“小症状”开始。如果你忽视了这些信号,可能会让疾病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境地。

那么,糖尿病恶化的常见表现有哪些呢?

真实案例:悄无声息的恶化

一位中年女性,平时工作繁忙,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一次,她发现脚后跟上有个小伤口迟迟不愈合,起初以为是鞋子磨破了皮,没有在意。

之后几周,她感觉视力开始模糊,甚至出现手脚麻木的情况。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血糖已经远超正常范围,糖尿病已经导致了周围神经变和血管损伤。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忽视的这些“小问题”,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恶化的三种常见表现1.视力模糊:健康的“窗户”蒙上了雾

视力模糊是糖尿病恶化的常见症状之一。它的出现,常常是因为高血糖引发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单来说,眼睛的微小血管因为长期高血糖的侵蚀,变得脆弱易破。眼底出血、黄斑水肿,都会导致视力下降。

想象一下,一个摄影师正在拍摄一幅风景,镜头却突然被一层水雾遮住了,这就是糖尿病患者眼中的世界。许多人会误以为这是“用眼过度”或“年纪大了”,而忽视了去检查血糖。

事实上,早期的视网膜损伤是可以通过控制血糖、激光治疗等手段缓解的,而一旦拖到晚期,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

2.手脚麻木:身体的“报警器”失灵了

手脚麻木或刺痛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变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就像一条高速公路,神经信号是车流,糖尿病恶化就像路面坑洼不平,信号传递变得异常缓慢,甚至中断。

很多患者在早期会觉得是“睡姿不对压麻了”或“天气太冷血液循环不好”,殊不知这是高血糖对神经纤维的直接损伤。

更严重的是,神经变可能导致感知能力下降,患者对疼痛和温度的敏感度降低。比如,脚底烫伤、割伤后,往往无法及时察觉,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感染和溃疡。

3.伤口不愈:身体的“修复工”罢工了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修复能力大大降低,尤其是皮肤伤口。由于高血糖环境会削弱免疫功能,血液循环也因血管病变而受阻,伤口愈合变得缓慢甚至恶化,形成糖尿病足。

试想一下,你脚上有个小水泡,平时几天就会痊愈,但糖尿病患者可能要数周甚至数月。更糟糕的是,伤口感染还可能引发坏疽,严重时需要截肢。许多患者就是因为忽视了小伤口,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

中医与西医的解决之道中医观点:调和阴阳,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其恶化多因“阴虚燥热”“气血瘀滞”所致。针对糖尿病恶化的症状,中医治疗强调标本兼治。比如:

  • 视力模糊:中医会用杞菊地黄丸滋阴明目,通过补肾阴、养肝血来改善眼底供血。
  • 手脚麻木:针灸和中药活血化瘀疗法被广泛应用,如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强末梢血液循环。
  • 伤口不愈:外敷中药膏剂如紫草油,内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有助于皮肤修复。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特别适合病情初期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西医观点:精准干预,控制并发症

西医在糖尿病恶化的应对中更加注重精准干预。对于上述三种表现,西医的解决方案包括:

  • 视力模糊: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检测视网膜病变,早期可采用激光光凝术,阻止病变扩大。
  • 手脚麻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病变程度,服用如甲钴胺等神经修复药物,同时配合降糖药物稳定血糖。
  • 伤口不愈:伤口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严重者进行清创手术。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可能需要高压氧治疗,促进组织再生。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的关键都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忽视这些信号,只会让病情越来越难以控制。

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糖尿病恶化?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麻痹大意。为了避免恶化,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 监测血糖:坚持定期检查,避免血糖长期居高不下。
  • 健康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多摄入蔬果和高纤维食品。
  • 适量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注意伤口护理:尤其是足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结语:你的身体正在“说话”吗?

糖尿病恶化不只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无数人正在经历的隐形危机。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伤口不愈,这些症状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忽视它们,可能会让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那么,你是否也发现了身边人或自己有类似症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助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恶化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医生:多半会出现这3个严重情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有没有见过老旧的水管?刚开始只是水流变小,时间一久,管壁上结满了锈,水流越来越慢,最后堵得死死的,甚至直接爆裂。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就像这生锈的水管,一步步蚕食健康,等到真正爆发,往往已经无力回天。

门诊里,总有病人问:“医生,我血糖高一点没事吧?不是很多人都活得好好的吗?”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忍不住叹口气。

糖尿病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个慢性杀手,早期没啥感觉,等到真正出问题,往往来势汹汹,甚至直接让人失去行动能力。我见过太多因为拖延治疗,最后付出惨痛代价的患者。

糖尿病最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会让你一开始就疼得受不了,反而悄悄地侵蚀你的血管、神经和器官,等你发现不对劲,往往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害。

一个真实案例摆在这里——

53岁的老刘,五年前查出血糖偏高,医生建议他控制饮食、定期复查。他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回家照样大鱼大肉,血糖监测更是想起来才测一次。

去年,他开始觉得脚底发麻,以为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直到有一天脚趾突然发黑,去医院一查,糖尿病足!最后,连右脚小腿都截肢了……

这就是糖尿病的恐怖之处,早期不痛不痒,等到并发症找上门,往往已经无力回天。

那么,糖尿病恶化到底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最常见的,就是这三大“灾难”。

1. 血管堵塞:心梗、脑梗随时找上门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就像长年累月没清理的下水道,血液里的糖分过高,就像污垢一样慢慢沉积在血管壁上,时间一长,血管越来越窄,最后直接堵死。

血管如果堵在心脏,可能是致命的心肌梗死;如果堵在脑子里,就是脑梗,轻则半身不遂,重则直接丧命。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4倍。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指出,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

所以,别再以为糖尿病只是“甜一点”那么简单,它是妥妥的“血管杀手”。

2. 糖尿病足:一个伤口可能让你失去整条腿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老刘吗?他的悲剧,正是糖尿病足的典型案例。

糖尿病让血管变窄,血液流通变差,伤口一旦出现,就很难愈合。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也会受到损害,脚底受伤了可能都感觉不到,等到发现时,已经感染、溃烂,最后只能截肢保命。

糖尿病足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往往从一个小小的伤口开始,比如一双不合适的鞋子磨破了脚,或者剪指甲时不小心剪破了皮,结果伤口久久不愈,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感染。数据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而截肢。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双脚,穿舒适的鞋子,定期检查脚部,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就医。

3. 肾脏受损:慢性肾衰竭找上门,最终只能靠透析续命

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理血液里的废物。但长期高血糖会让肾脏的过滤系统超负荷运转,就像一台24小时不停歇的水泵,迟早会累垮。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蛋白尿、浮肿、高血压时,往往已经是晚期,最终可能发展成尿毒症,只能靠透析或者换肾维持生命。

数据显示,全球40%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换句话说,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最终可能走向透析这条不归路。

如何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牢记这几点

1. 控制血糖: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血糖控制得好,并发症的风险会大大降低。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不要凭感觉行事。

2. 健康饮食: 少吃精制糖,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糖尿病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3. 规律运动: 运动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血糖更稳定。哪怕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4. 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足部检查、肾功能检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如果放任不管,它会演变成“慢性绝症”,一点点剥夺你的健康,甚至生命。

人这一生,最宝贵的不是金钱,而是健康。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许多人对它的忽视。别等到失去健康,才追悔莫及。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糖尿病报告》,2016年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期刊,2021年第172期,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