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证明(糖尿病证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开)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get新技能!解读10项糖尿病相关检查报告单

得了糖尿病免不了要和各种化验单打交道,因此,学会看化验单就成了每一位糖友的基本功。但糖友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看懂化验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一篇专业的科普文章来帮忙了!

本文就教大家怎样解读与糖尿病相关的各项检查。

1.尿糖(U-GLU)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10.0毫摩尔/升以上)时,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化验单上用“ ”号表示。

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血糖与尿糖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当患者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是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

另外口服SGLT-2 抑制剂控制血糖的糖友尿糖会呈阳性,因为该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是通过促进尿糖排出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尿常规报告单(尿糖阳性)如下图:

图1:尿常规报告单(尿糖阳性)

2.血糖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除饮水外未进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静脉血所测的血糖,它可以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P2hPG)则可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FPG≥7.0mmol/L和(或)P2hPG≥1 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FPG在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P2hPG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表1:高血糖状态分类:

表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 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或糖耐量异常;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空腹血浆血糖以确认;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需在应激消除后复查,重新评定糖代谢状态。

健康人在一次性摄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作为糖尿病患者,理想情况下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健康人在一次摄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之后分别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及3小时采血测血糖,并画出相应的血糖——时间曲线,即为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试验。

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mmol/L,血糖在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高峰,峰值<8.89mmol/L,2小时后血糖<7.8mmol/L,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如下表中患者A为正常OGTT结果,排除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B空腹血糖≥6.1,但<7.0mmol/L,2小时血糖正常,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C空腹血糖< 6.1mmol/L,但2小时血糖≥7.8mmol/L,诊断为糖耐量异常IGT。

IFG和IGT患者需要生活方式干预。

表3:OGTT数据:

OGTT试验对糖尿病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对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疑升高等疑患有糖尿病者,均须依赖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做出最后诊断。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起到辅助作用,但OGTT不能用于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4.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量、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我国糖尿病指南要求,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糖化血清蛋白反映的是此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2.4mmol/L,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更有意义。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也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化验结果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5.尿微量白蛋白(UAER)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但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阳性时,肾脏病变往往已不是早期。

测量尿微量白蛋白则可以反映早期肾损害,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

临床上常将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30~300mg/g 称为微量白蛋白尿(UACR>300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此时如能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并配合其他治疗,肾功能大多能得到较好恢复。

6.血、尿酮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指南推荐血清酮体检测辅助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无法检测血清酮体,可检测尿酮体。血清酮体≥3 mmol/L或 尿酮体阳性(2 以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尿酮体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试验,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或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

7.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除血糖高以外,往往还同时伴有血脂代谢异常等,共同构成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一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患者已经在接受调脂治疗,应根据疗效评估的需求,增加血脂检测的次数。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指出: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控制在2.6 mmol/L以下,保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在1.0 mmol/L以上。

表4: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8.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2两,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

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μU/ml,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参见图2

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参见图3

图3: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曲线

9.C肽释放试验

C肽测定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可以间接反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及协助诊断胰岛素瘤。但C肽比胰岛素评价β细胞功能更可靠,因为C肽是胰岛素原最后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C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健康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10.糖尿病相关抗体

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健康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这三种抗体均呈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诊断价值最高,其阳性率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

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1):7-28.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不知不觉得了糖尿病?这些早期症状你要了解

早发现,早控制!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其实很多人在确诊时,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难道这只是特例吗?现今,糖尿病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也毫不知情。

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时还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得的人有1~3个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可选择检测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则为糖耐量减低。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以下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胰岛素受体也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得多,以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从不吃杂粮。

做菜重油重盐,偏好甜食、饮料等。

5 饭后易疲倦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饭困”,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自己比其他人的“饭困”明显很多,可能需要当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或偶尔未及时进食就饥饿感明显的人,也建议进行血糖检测。

6 久坐不运动

不爱运动、活动量小、体能较差的人群,连上几层楼梯都觉得十分费力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7点中,占有2条及2条以上,就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除此之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值得警惕!

但糖尿病除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多还是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 结

糖尿病早期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高危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本文首发丨维他狗营养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香港浸大研究证明:猪胆酸在预防和治疗二型糖尿病方面有望实现突破

新华社香港5月9日电(记者颜昊、王茜、林宁)受中国传统医学启发,香港浸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证明,猪胆酸在人体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在预防和治疗二型糖尿病方面有望实现突破。

中药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中记载,猪胆主治“骨热劳极,消渴,小儿五疳”。其中“消渴”症就是现代医学所认知的糖尿病。

猪胆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和清晰的解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贾伟领衔的研究团队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近10年的实证研究证明,猪胆酸在维持人体血糖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动物用以消化和吸收脂肪的胆汁酸中,有一类被称为猪胆酸及其衍生物(统称猪胆酸),这种物质在猪的胆汁酸中含量高达近80%,而在人的胆汁酸中只有约2%。

贾伟及其研究团队经过动物血液对比等实验发现,猪胆酸与血糖水平呈现负相关性,在使用药物让猪的肝脏减少产生胆汁酸20%至30%以后,猪的血糖水平迅速上升了约30%;再为这些猪补回胆汁酸后,它们的血糖水平随即回落至正常水平。

“经过这样的实验我们初步判断,猪之所以对高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引起的糖尿病有非常强的抵抗作用,与它体内胆汁酸总量高、胆汁酸的结构是有关系的。”贾伟说。

该团队的另一项实验发现,将猪胆酸与被称为“L-细胞”的肠道内分泌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在50微摩尔的浓度下,相比其他种类的胆汁酸,猪胆酸能最有效刺激“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L-细胞”所制造的一种激素)的分泌。这一结果说明,猪胆酸能够通过刺激GLP-1的分泌增加胰岛素的制造,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认为,香港浸会大学的这项研究采用现代组学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系统开展了猪胆酸的糖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并获得了创新的发现。相信猪胆酸及其衍生物有望发展为糖尿病以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新药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代动力学专家刘昌孝表示,传统中医药对今天的医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这项研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为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和新药发现开辟了一条新路。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系统开发基于猪胆酸结构治疗代谢疾病的新药,这项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科学期刊《细胞-代谢》及《自然·通讯》刊载。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