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高血压糖尿病(有高血压糖尿病人)
孝亲敬老 | 漯河好儿媳孝敬百岁婆婆
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
家住召陵区人东二巷的渠秀枝虽已百岁高龄,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行动自如。日前,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探寻她的长寿秘诀。
记者走进渠秀枝老人家时,她的儿媳吴桂菊正在客厅包饺子,老人坐在一旁,和儿媳唠嗑。几天前,渠秀枝刚过完百岁生日,除了说话时口齿有些不清楚,她一直没生过大病,就连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没有。“我妈平常吃的都是家常便饭,我们也没有特别为她做啥。”说起老人的长寿秘诀,吴桂菊笑呵呵地说。
但通过交谈,记者发现老人长寿与子女的精心照顾关系密切。吴桂菊今年65岁。自结婚起她就跟婆婆生活在一起,已经朝夕相处40余年。过去吴桂菊忙于工作,婆婆就帮她带孩子。现在婆婆老了,轮到她来照顾,她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关爱着老人。“将心比心,谁都会老。我这也是在给孩子们做榜样。”吴桂菊说,“不光是我,婆婆的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来家中看望老人。”
在饮食方面,吴桂菊表示,婆婆年轻时就饮食清淡,很少吃肉,现在牙都掉光了,以吃面食为主。“早餐一般是牛奶、鸡蛋,中午是汤面条,晚上喝粥。蔬菜老人嚼不碎,我就剁碎放在面条里。家里平时也会炖一些肉汤给老人补充营养。”吴桂菊说,“还有一点儿,俺妈爱吃红薯,听说吃红薯对身体有好处。”
除非遇到恶劣天气,吴桂菊每天都要陪着婆婆外出散步一两个小时。“年龄大了要多活动活动,一直躺着坐着,时间长了就动不了了。我随身带着板凳,老人累了就让她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吴桂菊说,“她最喜欢去烟厂花园晒太阳,那里老人多,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说家长里短,很开心。”
无论做饭还是洗衣,渠秀枝总喜欢跟在吴桂菊身边,吴桂菊也感受到了婆婆对她的依赖。在长期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吴桂菊发觉,她偶尔因忙于家事对婆婆关注少时,老人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会不高兴。“老人和孩子一样,除了吃饱穿暖,还要让她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吴桂菊说。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最近气温骤降,吴桂菊每晚都和婆婆睡在一起,方便照顾她。对于妻子的付出,丈夫王留群很是感激。“她照顾俺妈的时间比我这个做儿子的都多,从来没有怨言。”王留群说。
记者采访中,街坊邻里都认为,老人长寿源自子女的悉心照顾。如今,她们婆媳和睦相处的佳话已在人东二巷广为流传。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旭
本文来自【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婆婆悉心照顾因车祸成植物人的儿媳 缔造生命奇迹的大爱
来源: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讯 昨日天色刚亮,在永嘉县岩头镇岙底村,73岁的老人郑雪兰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除了操持一家人的伙食,49岁的儿媳周彩宵,也需要她的照顾。
17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周彩宵不幸成了植物人。17年来,丈夫不离不弃,婆婆长期照料,周彩宵的病情逐渐好转:已经能够独立行走,以及做一些简单交流。因为人间真爱,在山村里,生命有了奇迹。
唤醒植物人儿媳
眼下的楠溪江,水稻尚青,悄然渐熟。山村静谧,时光流淌。
当天,公公一早下地忙农活,丈夫在村里打零工,家中只有婆媳俩。17年如一日的照料,婆媳俩已经“配合”得很默契:洗漱、擦身、按摩……
新的一天就此开始!
这个家庭的变故,还得从2004年说起。当年正月初,周彩宵和亲戚一起看望因车祸住院的妹妹,在马路上刚下客车,不巧被另一大客车撞倒。周彩宵大脑、颈椎遭受撞击。当时经永嘉县公安局刑事技术检验所鉴定,为四肢肌无力四级,大小便失禁,智力缺损,反应迟钝,日常生活有关活动能力严重受限。
车祸后,周彩宵在医院治疗8个月也不见好转,成了无意识状态的植物人。看着年轻的儿媳因车祸重伤成这个样子,郑雪兰十分痛心。医院治疗无果,最后家人商量,把儿媳带回家中照料。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郑雪兰肩上。
当年,周彩宵的大女儿10岁、次女9岁、小儿子6岁。
面对年幼的孙辈和植物人儿媳,郑雪兰要照顾周彩宵生活起居,还要照看三个年幼的孙子和孙女。
虽然压力不小,但郑雪兰坚信,悉心照顾,坚持康复治疗,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为了让儿媳能够恢复肢体知觉,郑雪兰给儿媳揉捏麻木的四肢,敲打背部肌肉,不停和她说话,以此唤醒大脑意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发生了,两三年之后,周彩宵开始慢慢苏醒。
只要活着就照顾她
看到儿媳好转,让郑雪兰对恢复她的身体运动机能有了信心。此后体型偏瘦的郑雪兰,每天都会帮助儿媳练习坐起、站立,一个人服侍儿媳大小便,有时累得直不起腰。
如今的周彩宵虽然视力不清,但在婆婆搀扶时,可以慢慢走上几步,还能和人进行简单沟通,郑雪兰辛苦却也欣慰。为了照顾儿媳,这些年,她很少走亲访友,更是从不出远门。
17年来,郑雪兰白了头发。长年累月的劳累,加之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可她没有半句怨言。
“她以前待我好,现在需要我了,我自然也要待她好。”郑雪兰说。
周彩宵也是岙底村人,23岁嫁到了婆家。家境并不富裕,但丈夫老实本分,也待她好。
自从嫁进门后,周彩宵孝顺贤惠,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到老人的心坎里。周彩宵父母已经过世,郑雪兰说,儿媳成了残疾人,她于心不忍:“我就把她当自己的女儿,只要我还活着,就会好好照顾她。”
如今周彩宵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外出务工,近年来家中经济也逐步改善。周彩宵每月医药费开支需上千元,儿子有时会将工资交给家中补贴家用。
郑雪兰日夜悉心照顾儿媳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村民都交口称赞:“每天照顾儿媳妇,她想吃什么就给烧。”“这么好的婆婆,打着灯笼也难找。”
“村里人大家坐在一起也说,她对生病的儿媳都这样好,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儿媳好,对自己的子孙后辈也要这样好。”岙底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冬梅坦言,好婆婆郑雪兰是全村的榜样,她用自己的行为,带来了村里的好风气。
记者手记
激活人间善与爱
在质朴的农家中,可能不谈及“爱”,但婆婆郑雪兰用行动在诠释爱,并最终演绎出生命的奇迹。
生命无常,遭遇不测,有很多东西必须依赖,比如医生、药物、器械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生命的救助,还有人间的至亲至情、至真至爱,还有家人朋友的不离不弃、坚守如一。
周彩宵很不幸,突遭变故致残。但不幸中她也很幸运,久病床前,家人用至今17年的悉心照顾,让她苏醒,让她好转。长年累月面对一个植物人,辛苦程度可以想见,尤其是家境不好,尤为艰难。
但一分付出,总有一分回馈。周彩宵能走几步路,能说几句话,就是巨大的收获。而照顾儿媳的真情投入,由此获得村民认可,成为一个地方的榜样,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收获。
生活不易,日复一日的日子,不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但我们应该坚信,帮衬与扶持,会让善与爱被“激活”,成为彼此前行的动力,成为生命奇迹中的注释。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忍爱人去世之痛,一位战疫医院CT室主任坚守岗位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通讯员 崔小玲 范燕彬
2月18日上午,修武县知联会微信群里发出了几张穿着厚厚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工作照,有人在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有人在喷雾消毒,还有人在电脑前聚精会神看片子,照片是郑燕发的,还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我们科室今天的在岗人员辛苦忙碌着。群里会员纷纷点赞,我也直竖大拇指,身为医务工作者,我更清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衣战士们的担当与艰辛。
郑燕是修武县人民医院城北分院的CT室主任、主治医师,恰好分院院长马好栋微信联系我,问我忙不?说分院党办小姑娘写了篇稿子,抽时间给看看。我连忙说可以呀,共同学习,我正在给你们CT室主任郑燕点赞呢!马院长接着发过来一行字,让我大吃一惊:“她爱人前几天刚病逝,她很坚强!”
微信群里,我看到郑燕对大家的点赞正连连致谢,我主动邀她加微信好友。
郑燕带领科室人员在战疫一线工作中
对于郑燕,我并不熟识。结识她缘于参加县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我们都属卫生组,一起参加过几次活动,印象中的她落落大方、文雅娴静,除此之外,平日里没有过交集。
午饭时间,我俩开始聊天。话锋从最近工作的紧张忙碌聊起:
“看样子你们团队人员都挺有担当的。”
“那当然,医院里都在为抗击疫情拼命干,我们更不能落后。我们承担着所有发热患者的CT筛查,工作量大,还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风险大,人手少,一上班就是12个小时连续作战,总是感觉大家跟着我吃了不少苦,很对不住他们。”
“你和大家一起干的,遇上如此严峻的疫情,大家会理解的。”
“是的,我们科室一共五个人,真的相当于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就是一个强有力的铁拳头。”
我想,这比喻还真恰当!我们的聊天没有中断的意思。
“我是科主任,年龄也最大,家里事情也多。我们科的副主任乔爱珍,两个孩子读高三,因为疫情,工作特殊,从大年初二就隔离在医院不能回家,她都没有一句怨言。医师王宏斌,近日咳嗽咳痰,带着N95口罩仍坚持工作,因为面部有层层防护,很多时候只得把痰咽回肚里去。刘钊是标准的健身爱好者,又正在热恋,也不得不停下所有的日常,隔离在医院,投身一线工作。杨育颖去年刚参加工作,就遇上人生中无法预见的危险,恐惧感让她好几天夜不能寐……”
“非常时期,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会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你们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英雄!”
“大家都在忘我工作,我发自内心的感谢科室里的每个人,特殊时期,谁都没有畏惧退缩,一直默默坚守在岗位上。”
我们的聊天中,郑燕说的都是对工作的担当,对同事的感恩,唯独没有说她自己。
“你也一样,更艰辛!”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发来一个流泪的表情包。
我知道,任何一个女人的抗压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刚刚发过去这7个字,明显触到了她的痛处。
我赶忙连发了三个“抱抱”“加油”的表情包给她。
她应该是从中觉察出些端倪,再也抑制不住悲痛的情绪,我安慰她说,你真的很坚强。她发过来几个字:除了坚强,我别无选择!
接下来的对话,我看到了马院长眼中那个“很坚强”的郑燕。
忍着巨大痛楚,郑燕在工作岗位上坚守。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所有发热患者的CT筛查都在那里,本来就忙碌紧张的CT室更加繁忙,他们几个都被迫隔离在医院不能回家,大年初六,郑燕老公因病突然离世,留下一双儿女和均已76岁的公婆。公公高血压,轻度老年痴呆,婆婆高血压糖尿病,年前腿受伤了,现在刚能走路,女儿读大四,儿子刚上高中。
疫情紧迫,郑燕娘家又远在南阳,兄弟姊妹都来不了,她只得和年前刚从深圳回来的小叔子将老公的尸体送去火化后,骨灰先寄存到殡仪馆。安顿好公婆和两个孩子,整理一下凌乱的家,农历十一她就又匆匆赶来上班了。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安慰一个刚刚失去爱人,又要面对一家老老小小,还有疫情下依然返岗工作的中年女人。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只有面对,只有坚强,愿余生安好!”
“谢谢你能如此关切地和我聊这么久,我现在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就胡思乱想,忍不住失声痛哭,一想到科室和家里的担子都需要我来挑,就又倔强地擦干泪,仰起头,继续前行。”
“我相信,你能行!”
半个小时的微信聊天,结束语是我给对方连发几次“要坚强”“要保重”。
放下手机,我情不自禁从心底里默诵着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与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